硫磺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與美國間爆發的一場戰役,自1945年2月19日戰鬥至3月26日。戰役中共傷亡28686人,美軍犧牲6821人,而日本的22786名士兵之中除了1083人被俘之外,其餘全部陣亡。
二戰後期日本人看美國已經快打到本土了,決定在日本列島做困獸之鬥。當時的日本有7000萬人口,號稱1億,日本高層認為可以動員出上千萬人的武裝,然後利用日本列島多山的地形特點,層層阻擊,最大限度的殺傷盟軍。假如沒有原子彈,日本的這種全民決戰會讓盟軍付出上百萬的傷亡。
戰後不久,英國就已經開始蠢蠢欲動,鼓動宣傳機器,發誓要趁亂與紅色蘇聯再決雌雄。為避免腹背受敵,蘇聯急需美國出面打圓場,壓制英國的狂妄情緒,還歐洲一個可以預見的太平發展期。為此,蘇聯主動放棄對日本本土的佔領,在佔領北方四島後,立即採取守勢,明確己方立場,好讓美國放心。同時積極扶持北朝鮮,成為自己在遠東的看門人。最後是忍痛放棄原有眾多權益,與我們籤訂友好條約,從而增厚遠東防禦陣地的縱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而當時的蘇聯紅軍還剛剛攻下擇後島,蘇聯不顧日本已經投降,繼續攻佔了另外三個島嶼,而美英則 默許了蘇聯人的行動,所以即使沒有美國的原子彈轟炸日本,蘇聯人都不可能再進攻日本本土。如果蘇聯強行進攻日本本土,會引發同美英西方盟國的另一場戰爭,當時的蘇聯是承受不了再次戰爭的代價的。
二戰沒有結束美蘇就已經開始爭霸,歐洲選擇美國已成定局,蘇聯自然不希望美國在亞洲多一塊駐軍的落腳點,有人認為日本投降是因為美國原子彈的功勞,恰恰相反,原子彈並沒有征服日本,日本心裡也很清楚,美國不可能在使用原子彈這種滅絕人性的武器攻擊日本,畢竟國際語論美國也需要考慮,何況美國剛剛試驗成功原子彈,數量有限,日本之所以投降就是因為蘇聯已經做好進攻日本的準備,日本最怕被蘇聯佔領,所以寧可向美國投降,也不願向蘇聯投降。
日本之所以堅持不投降,就是在賭蘇聯不會對日宣戰。蘇聯不參戰日本就要和美國死磕到底,所謂的億人玉碎計劃就是源於此。即使本土失去也可以拒守滿洲(即中國東北)。蘇軍參戰快速消滅了日軍主力(關東軍),日軍始料不及,失去了最後的資本,投降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