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貧拔窮根 ——傳化慈善基金會安心衛生室項目側記

2020-12-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本報記者 翟 倩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傳化集團成立於1986年,是中國500強民營企業之一,經營範圍涵蓋化工、物流、農業、科技城、投資等多個板塊,橫跨一、二、三產業。投身公益事業、積極回報社會是傳化集團的優良傳統,早在企業創辦第二年,就拿出當年利潤的三分之一,為所在的寧新村安裝了當時蕭山區第一條自來水管。

  2017年5月,傳化集團捐資設立了非公募基金會——傳化慈善基金會,以「凝聚愛的力量、創造公益價值」為使命,三年來,開展了「傳化·安心驛站」「傳化·安心衛生室」「傳化·善源社區」等系列活動。

  「傳化·安心衛生室」是傳化慈善基金會的三大項目之一,該項目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號召,瞄準健康脫貧,計劃於2018年-2020年脫貧攻堅期內,在深度貧困地區的1000個行政村各援建1所標準化的產權共有的衛生室,配齊醫療器械設備,力所能及地解決長期困擾貧困農戶看病難的頑疾。

  調 研 做純粹的扶貧

  2017年,傳化慈善基金會成立伊始,就嘗試尋找自己的公益定位以及適合自己的公益項目。

  時值全國吹響脫貧攻堅號角,傳化慈善基金會也由此確定了自己的項目目標:扶貧。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有困惑,傳化集團的主營業務與「兩不愁三保障」完全不沾邊,怎樣扶貧、從哪裡入手成了難題。

  「扶貧項目,要做!而且要從根源做起!」這是傳化慈善基金會所有成員的共同心聲。為此,「調研」成了確立具體項目的第一步。

  2017年-2018年,基金會負責人走訪了衛計委、教育部,也跑遍了雲南、貴州、四川、江西、湖北5個省的近500個村做了細緻地調研。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其中之一,我們調查發現,如今,各地都很重視教育,各個村子最好的建築往往就是學校;可在醫療領域卻不容樂觀,全國7000萬貧困人口中,有42.6%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基金會總幹事李剛說。

  除了耳聽的數據,讓李剛感受頗深的還有眼見的真實。

  貧困地區只有43.3%的行政村有公辦衛生室,大部分村醫只能在家看診,醫療設備和家庭用具堆在一起,藥品旁邊就是剩菜剩飯;醫療設備不全、藥品不全,醫療水平以中醫為主,有時還要上山採藥。「有的村醫為了給家住偏遠地區的村民看診,走夜路從山上掉下來摔傷了腿;有的村醫為了拉著山裡難產的婦女趕往縣城救治,從晚上9點走到凌晨4點,幸好是母子平安。」說起目前村醫的苦況,李剛很是感慨。

  「村醫的辛苦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艱辛我們也了解到了,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就醫環境,提高醫療水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李剛說。

  對基金會來說「要麼就不做,既然要做,就要做純粹的扶貧、做根源的扶貧。」

  這,成為「傳化·安心衛生室」項目確立的初衷與宗旨。

  建 設 做透每一個縣

  項目確立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實施。傳化集團向傳化慈善基金會捐贈2億元,計劃從2018年起的三年內,為1000個貧困村各援建一所「傳化·安心衛生室」,協助當地政府解決150餘萬貧困人口看病難的問題。

  從申報、審批,到選址、興建,再到驗收、運作,「傳化·安心衛生室」的所有流程公開透明,形成閉環。

  申報審批要遵循雪中送炭的原則。根據「傳化·安心衛生室」的受助村必須是無村衛生室或村衛生室房屋危舊的要求,經過數輪申報、覆核、實地勘測,在逾500個申請村中確定了350個受助村。

  選址和興建要有規有矩。李剛和他的團隊分成3組對這350個村進行走訪選址。選址是一個技術活,衛生室要建在村民聚居地、門前要有一定面積的院子,遇到有村民不理解的情況,還需要做溝通工作。「大多數村民知道我們是來建衛生室,為他們服務時,他們會主動將自己的自留地讓出來,在修建時也會義務來幫忙幹活。」貧困地區的村民的淳樸給李剛團隊留下深刻印象。

  雲南省瀘水市大練地村轄面積25平方公裡,4000餘人,共有16個自然村,33個村民小組,村與村之間往來要翻過一座山,一個衛生室明顯不能保障整個村民的醫療需求。「類似這種情況,我們在實地考察中會酌情修建兩所衛生室,保證每一個村民都能享受到家附近的醫療保障。」助理總幹事來濤說。瀘水市和福貢縣共有3個村援建了2所村衛生室,雖然走訪的過程很辛苦,住在村醫家和怒江旁的小旅館是常有的事兒,但「聽著旁邊怒江水奔流之聲,聞著旁邊家畜的味道入睡,也是一種生活體驗。」

  在興建過程中,基金會將衛生室援建工作納入地方政府脫貧攻堅總體規劃。項目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制、工程建設招標監理制、資助資金專帳管理制、建設情況月報制、第三方機構監管制等制度,推動衛生室建設「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碑文、統一驗收、統一器材採購」,保證了衛生室建設的合規有序。「在最後的驗收中,必須要有質檢和資金審計報告,否則不被通過。」基金會對於衛生室的建設有著嚴格的要求。

  截至2019年3月底,350所「傳化·安心衛生室」房屋建設全部竣工,醫療器械全部配備到位,醫技人員全部上崗,衛生醫療服務全面展開。服務村民59951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8352人。到2019年6月底,「傳化·安心衛生室」就醫人次已超過8萬。

  未 來 逐漸拉長資助鏈條

  有了2018年的嘗試,今年「傳化·安心衛生室」的建設更加順利。今年預計建成的340所衛生室,涵蓋了貴州省赫章縣、從江縣,甘肅省積石山縣,四川省儀隴縣,江西省遂川縣、瑞金縣等國家重點扶貧縣,預計12月底前可以完成,屆時,將有更多的貧困人口得到應有的醫療保障。

  當然,建設衛生室只是傳化慈善基金會的第一步,在逐漸完善農村衛生醫療體系中,他們想得更多。

  村醫的培訓。基金會聯合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用「網際網路+」方式,對「傳化·安心衛生室」及周邊衛生室村醫進行遠程培訓,同時組織杭州市醫技人員到受資助縣線下培訓。培訓為期一年,共72課時,在四川省儀隴縣、湖北省利川市、貴州省從江縣、雷山縣和江西省遂川縣設立培訓點17個,培訓村醫700多人。培訓內容為慢性病管理,農藥中毒處理,中醫方子的使用等,涵蓋了急診醫學、兒科學、婦科學、中醫學等7大學科。目前已經培訓兩期,為村醫們講授了野生菌中毒、農藥中毒和中暑診治等課程。

  村醫的激勵。目前村醫整體上身份低、收入低、養老保障低,村醫職業缺乏吸引力,後繼乏人。2018年,傳化慈善基金會為貴州省雷山縣援建了70所「傳化·安心衛生室」並為此配置了醫療設施,雷山縣政府隨之制定了鄉村醫生招聘政策,招聘了134名素質更高的年輕村醫加入村醫隊伍,並為他們提供五險,極大地提高了村醫的積極性,穩定了村醫隊伍,提高了村醫服務水平,激勵了村醫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未來,基金會還擬與保險公司探討為村醫上人身保險的可能,為村醫行醫時出現的突發事件埋單。

  「我們希望能夠將資助的鏈條拉長,讓衛生室建起來、用起來,真正發揮其作用。在全國脫貧攻堅中,獻出傳化人的一份微薄之力。」李剛如是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9.16)

相關焦點

  • 「安心衛生室」讓百萬村民安心
    ,發起健康扶貧行動,援建千所傳化安心衛生室,創新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模式,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遠在貴州省雷山縣楊柳村「傳化·安心衛生室」的村醫唐燕敏得知該消息後感慨地說:「安心衛生室圓了很多村民看病的期盼,讓我們安心工作生活。我會更加安心做村醫,為村民們排憂解難,守住大家的健康。」從入村的道路上望去,一棟顯眼的小樓坐落在民房中間,門口的牌子上寫著「傳化·安心衛生室」。三年前它還是一個「小黑破」,如今已蛻變成帶庭院的「小獨棟」,成為一座服務楊柳村的「微型醫院」。
  • 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援建山陽縣教育衛生項目
    8月23至25日,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理事長、臺灣慈濟人文志業執行長王端正一行6人,在山陽縣委常委、統戰部長葉敏,山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馮有銘等陪同下,對擬援貧項目山陽縣第四幼兒園、十里舖街道辦衛生院等5個項目,再次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並成功籤定5項援貧項目協議,資金總額1535萬元。
  • 「中華慈善獎」擬表彰名單公示,遼寧這些個人和單位上榜!
    >安利「為5加油」學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安利公益基金會)誠至誠精準扶貧項目(四川省慈善總會)「傳化·安心衛生室」項目(浙江傳化慈善基金會)川藏青健康光明工程(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春暉媽媽項目(北京春暉博愛兒童救助公益基金會
  • 「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  題:「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記者梁相斌、熊金超、李偉  地處秦巴山區的湖北十堰市,近年全面實施「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扶貧工程。
  • 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擬表彰名單公示,浙江14個捐贈個人、企業...
    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擬表彰名單公示,浙江14個捐贈個人、企業、項目入圍 2020-12-17 2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
    新華社鄭州6月22日電題:「摘窮帽」後怎樣「拔窮根」——大別山區縣委書記與村支書記扶貧對話錄新華社記者甘泉大別山深處,河南商城縣伏山鄉裡羅成村2015年將戴了幾十年的窮帽子摘了。然而,脫了貧的村支書並不輕鬆。同樣不輕鬆的還有縣委書記。2020年前這個縣累計將有125個村會摘窮帽。
  • 河北省海外同胞慈善基金會27載支持河北慈善事業
    河北省海外同胞慈善基金會27載支持河北慈善事業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作為三明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陽光」收益也讓梓溪村的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  三明市是紅色搖籃,12個縣(市)區都是原中央蘇區縣,也是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之一,其中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等5個縣被列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還有20個鄉鎮屬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近年來,三明供電公司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要務,加強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廣東海豐縣臺東村 孫秋霞 攝中新網汕尾12月23日電 題: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作者 孫秋霞 胡博走進廣東海豐縣臺東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幾年前,臺東村村道全是泥濘小路,部分村民還住著危房,就連村委辦公樓也時常漏雨……臺東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深圳橫崗街道的精準扶貧。新建的臺東公園 孫秋霞 攝近年來,橫崗街道先後組織幫扶責任人,分三批赴臺東村,幫村民拔窮根。
  • 仁愛之心 薪火相傳: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十年慶典側記
    2016年12月18日,在龍泉寺莊嚴的三慧堂,仁愛慈善的發起人、龍泉寺監院禪興法師、賢喻法師、賢頌法師、賢睦法師,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主管法師賢書法師,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塗順強和理事會成員,以及各位來賓:北京市民政局社團辦於仁孌處長,中國扶貧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守山等嘉賓和一千五百餘名志願者環聚一堂,共同回顧十年中的感動、感恩、感悟,共同展望十年後的願心、願景、願力,讓仁愛之心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拔斷窮根 —— 古浪縣脫貧成就系列報導之三 2020-12-09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火了產業甜了日子——國開行貴州省分行「造血」式扶貧助力拔窮根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而產業不旺,則是貧之根,困之源。為助貴州拔窮根,國開行貴州省分行多年來以培育產業為抓手,持續創新機制、凝聚力量、整合資源,壯大貴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紮實推動把綠水青山建設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接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真脫貧、不返貧、能致富。
  • 開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開明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 陳正拜...
    2016年獲得首批全國脫貧攻堅獎、2018年獲得第十屆中華慈善獎,作為開明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貴州省慈善總會榮譽會長的陳正拜,這幾年因為積極從事慈善事業越來越多受到媒體的關注,但他從事慈善事業的行為從未停止。
  • 河北省教育扶貧精準發力拔窮根
    織密控輟保學網,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兒童少年輟學人數實現動態清零  教育扶貧精準發力拔窮根  懷來縣官廳中心校教室裡,六年級的李蓉花聽課細緻認真,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抓好控輟保學、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是拔掉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省各地各部門開展控輟保學行動,持續提高義務教育普及和鞏固水平,努力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一個學生背後,至少有7雙關切的眼睛。」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縣長、局長、鄉長、村長、校長、家長、師長都承擔控輟保學任務。
  • 第六屆「浙江慈善獎」出爐,陳立群等榜上有名
    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獎項中新增了「扶貧攻堅獎」與「慈善楷模獎」,表彰長期以來在扶貧濟困、精準幫扶、東西部扶貧協作等方面影響深遠的個人或團隊。本屆「浙江慈善獎」獲獎者共計132個。其中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2個,慈善楷模獎10個,個人捐贈獎30個,機構捐贈獎30個,慈善項目獎30個,志願服務獎20個,扶貧攻堅獎10個。
  • 教育拔窮根,龍門上東村今年出了16名大學生
    「扶貧先扶智,教育拔窮根。」在上東村,上至各級政府,下至貧困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注重教育投入和人才培養,以期孩子在高考中金榜題名,改變寒門家庭的命運。「國家助學政策猶如一顆明星,照亮我前行的路,減輕父母的重擔,讓我得以安心在學校學習。待學有所成後,我將把這份善意與溫暖繼續傳遞下去,以此感恩社會、回饋社會。」上東村的張文超和張文慧是張民莉的堂兄妹。
  • 【經驗】河北邢臺市任澤區:結對幫扶用真情 教育扶貧拔窮根
    【經驗】河北邢臺市任澤區:結對幫扶用真情 教育扶貧拔窮根 2020-10-27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湖北大別山區產業扶貧觀察: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
    新華社武漢10月12日電題:引主體,扶產業,拔窮根——湖北黃岡大別山區「五位一體」產業精準扶貧觀察新華社記者 皮曙初、黎昌政、陳俊「發展產業脫貧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招」。記者了解到,黃岡市已有1600多家企業、4392個市場主體參與精準扶貧行動,帶動1500個貧困村、13萬貧困戶、36萬貧困人口就業或增收。
  • 同心助脫貧 聚力「拔窮根」———漢濱區總工會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幾年來,漢濱區總工會通過組建勞模服務團、每年召開勞模座談會、勞模現場觀摩會、舉辦勞模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形式,廣泛組織動員全區各級勞模和勞模所在單位深入貧困村特別是深度貧困村實施產業、健康、教育、金融扶貧,帶動貧困村發展和貧困戶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