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如何理解?

2020-12-12 靜賢說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

先問一個問題,父親對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才的影響重不重要?

千萬不要輕易的就去回答「不」,可能沒人會認為這是句實話。多年前一位草根出身的大學生,在歷盡奔波遍嘗人生冷暖後,靠自己的奮鬥過上大都市的生活,在回憶起一路走來的艱辛時,寫下了後來流傳一時的文章《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作者通過比對,還原了一位農村孩子是在付出了多少汗水與淚水基礎上才最終能和家庭出生優渥的年輕人坐在一起,而這個過程,文章的作者用了18年。據說當時下至酒店的保安上至企業的高管都會讀這篇文章,此文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關注,是它的真實撓痛了現實,揭露了一個基本事實——出生不同的孩子上升的路徑是不平等的。要想從不平等走向平起平坐,家境出生差的孩子往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

假如通過努力可以實現平起平坐,至少說明通向羅馬的路是暢通的,制度設計是公平的,怕就怕不論如何努力都不能打破這種先天的不平等,這才是最可怕的。孔子生活的時代,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來看,雖然不能算作最嚴格意義上的先天決定一切的時代(形成於曹魏、西晉,鼎盛於東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制度,是中國最重視出身的一段歷史時期,政權與經濟完全被門閥士族所壟斷),可也是極其重視一個人出身的。特別是在西周,一個人若想做官,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出身貴族,庶民百姓基本沒有逆襲的機會。這種權力壟斷現象,與西周初年制定的禮樂制度有關。

西周初年,周公設禮制樂,這個禮制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封建制,另外一個就是宗法制。封建制就是封土建國,周天子在王城周邊冊封諸侯國,把血緣關係近和有軍功的臣屬分封到四周做領主;宗法制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一種等級制度,其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周天子的嫡長子就是天子的合法繼承人,其他兒子可以分封為諸侯;諸侯的嫡長子就是諸侯的合法繼承人,其他的兒子分封為卿大夫和大夫;大夫的嫡長子就是大夫的合法繼承人,其他兒子就不能是大夫了,只能是士的階層了。士的嫡長子仍為士,其他諸子則淪為庶民,從上往下,依次為天子、諸侯、大夫、士,士是最下級別的統治階層。因此,在封建制和宗法制下,盤踞在社會上層的統治階層根本不是考試考上去的,也不是按資排輩熬上去的,更不是論能力人品一人一票選上去的,是標準的生(升)上去的,這叫生得好!

人還是「生」的好,至少在過去和當下。

時下有一個詞較流行,就是「拼爹」,拼一個還不行,拼完親爹還要拼乾爹,乾爹如同韓信用兵自然是越多越好了,當然一定高端大氣上檔次才行。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以家長制為基礎,宗法制也是從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中演變而來,「拼爹」一詞雖是現代人的發明創造,可以出身論英雄的事實在歷史上是長期存在的,「拼爹」現象早就在在中華大地上綿延遞傳了幾千年了,絕不是當代人的一朝專利。

中國人這種「拼」的社會心理,由來已許久,總結起來主要是在三個方面的比拼。

第一拼家世。這就不單單是指拼爹了,可能還要拼爺爺和太爺,實在找不到比拼一下的近代直系親屬,莫灰心,還可以比拼一下「祖上」。魯迅筆下的那個阿Q受到別人嘲弄,一急之下就冒出「老子祖上也闊過」的豪言壯語,此話一出就是清晰的身份認同,從此不用再擔心阿Q也被韓國人搶了去。這是漫長家長制和宗法制影響下,人潛意識的一種回應。

第二拼師長。中國人重視師出何門,看一個人先看他師從何人,在誰門下高就,窺究了這些,心中就有了掂量,也多了一份對應。一個人若能有一個或幾個老大罩著,在社會上行走就猶如練就了金剛罩鐵布衫,頓時就會底氣十足,感覺安全了許多。

第三拼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這話很入中國人的心,做人處事的學問也在這裡,中國人是輕易不敢得罪人的,多個朋友就多條路,少個朋友也許就添堵牆。關鍵時候常常需要朋友周旋照顧,當然有時候也會因朋友而蹉跎了年華甚至誤了性命,因為朋友有善惡也有親疏之別。

這三種比拼,說到底就是要在有限的資源空間裡殺出一條血路來,與其說是一種生存智慧,不如說是一種文化心態。這種文化陋習即便在今天也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國人的意識中都或許帶有一些,此種比拼的心理意識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性的自由發展,影響制約了當下改革創新的步伐。改革進入深水區,水有多深,要先從破冰開始,三種拼的思維方式,破了才好,不破不立。

「父在觀其志,夫沒觀其行。」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

父親在世,重點看這個人的志向有多大,父親若不在世,要重點看他的行為操守。

結合西周的禮樂制度再來看,就會明白這句話是孔子根據自身的情況而說的,不過是他的一個感觸。

孔子的父親做過邑宰,只是時間不長,在孔子三歲那年就去世了,邑宰雖算不上很高的官爵,可也是一城之尊,若孔父還在世,孔子的社會起點會高上很多無須懷疑。此外孔父為官一方,經營多年,社會資源、人脈圈子這些無形資產可以為青年孔子的上升通道提供許多便利,繼承了這些早期積累,一個人的基礎夯實,大好前程就在眼前,這麼好的條件若不志存高遠好好發揮,豈能稱孝?就是典型的坑爹了。遺憾的是孔父早逝,孔子沒能來得及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失去了父親的庇蔭,在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下,孔子深知自己能做到的實在有限,仕途也許無望,也可以無望,只是祖望門聲不可辱,那就克己修身,小心謹慎自己的言行不逾越禮制的規定,能夠做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就是孝的表現了。「三」字是虛數,表示很長時間;「父之道」,就是父親的期許教誨,「無改於父之道」就是遵循父親的期許教誨做人處事。

《論語》中的這句話,歷來讓人費解,不是文辭古奧難懂,而是邏輯上剪不斷理還亂。英國哲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維根斯坦就說:「一個陳述句如果去掉特定的語言背景則可以任意解釋。」 這句「父在與不在」的陳述,就符合任意解讀的特徵。哲學家的思考首先靠的是直覺而不是邏輯,可哲學思考一定又是有邏輯可循的,孔子是位哲人,他語言的邏輯就生發於時代性和家庭性造就的現實基礎之上,順著這些路徑拾級而上,很多看似摸不著頭腦的語句,也會鮮明起來。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在封建宗法制下對社會現實清晰而又深刻的思考在裡面,同時也能看出,在一個先天決定未來的環境裡,孔子對理想人格追尋的一面。

不忘初心,放得始終。話說回來,一個人的所念所行,何嘗不是其情志的最好展現? 一個人的人生取向不僅僅體現在他在幹些什麼,更多還體現在他不幹什麼的堅守上!當然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善於識人的孔子早就看透了的,按現在的話講就是行為心理學。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佛說「世間萬物,壯無過心」,有了這行有所止的定力、毅力,夢想才不再遙遠。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而篇》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注釋】▲父在觀其志:觀其事父之心,侍奉父母能否真心誠意。志:《說文》:「志者,心之所之也。」《毛詩序》:「在心為志。」▲父沒觀其行[xíng]:觀其居喪之禮,父母去世以後真心哀慟悲傷。「沒」,去世。
  • 《論語》解析: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關於這段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這個『其』就指的是兒子或者是子女,,『三年』只是一個時間意義上的詞,並不是指三年時間,『道』字也很好理解,就是做人做事的方法,態度,好的壞的都可以稱為道。在這裡我們應該理解積極的向上的意思。『父』字就指的是父母。
  •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一章夫子講孝,父親在世時候,孩子不得專斷,但觀其心志是否和父親一樣,父親善的地方承順父親,父親不善地方,勸諫父親。父親不在的時候,孩子自己做主,但是要看孩子的行為。觀其志,觀其行。古注的解釋是觀父之志,觀父之行。但也有大儒解釋為觀子之志,觀子之行。父不在了,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就是父之善,不改,父之不善可改,非善非惡,仍然所守舊規矩,以不改為主。
  •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的淺譯
    言歸正傳,「三年無改於父道為之孝矣」,孔子講,孝子在喪父期間,哀慕之情使自己幾乎處在父親還在眼前的幻覺中,儒家講父為子綱,父死猶在,無從改起。不改其志除感情上不可接受,還在於「道」這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處處指導人們日常行為處事的規範。
  • 《論語》: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可謂孝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注】 《朱注》尹氏曰:如其道,雖終身無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則三年無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遊氏曰:三年無改,亦謂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記】 「其」指父抑子,有不同解說。本譯從前說。
  • 《論語》求知 子曰父在觀其志
    1·11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於父之道(4),可謂孝矣。」【注釋】(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2)行:音xìng,指行為、行動等。(3)三年: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 《論語》求知|子曰父在觀其志
    【原文】1·11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於父之道(4),可謂孝矣。」孔子像【注釋】(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3)三年: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裡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 《論語》:觀其志,觀其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司馬康謹尊父訓,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不但努力地學習,還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父親去世後,他也做了朝廷的官員。司馬康牢記父親的教誨,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為他們做了許多好事。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父在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觀:察,看。志:志向,志意。沒:mò,同「歿mò」,死亡。改:改變。道:技藝,技能,指父親的事業(所事之業)。
  • 山東,知子莫若父?
    山東7月4日上午第三題:古語云:知子莫若父。但現在很多孩子感覺,自己和父母期望中的自己並不是一樣的。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我們都知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天然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比如說在言行舉止和喜怒哀樂方面,父母往往能夠影響孩子,而孩子對父母的態度和喜好,也更容易心領神會、了熟於胸,這實際上都是「知子莫若父」的有效印證。
  • 主父偃:志大才不疏,膽大心眼小,站得越高摔得越慘,可惜了
    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主父偃到了京城,求見了衛青衛大將軍。沒想到,衛將軍挺賞識,給漢武帝推薦了好幾次,但都沒啥消息。主父偃幸福的心又涼了。日子待久了,也沒啥起色,在衛將軍府上也被排擠了。如果說主父偃第一次被排擠,可能是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兩次被排擠,人品可能確實有點問題了。可惜,主父偃沒有想改變自己的毛病,只想著飛黃騰達了,然後再挾私報復。
  • 主父偃一朝得勢,便倒行逆施到逼死諸侯王
    主父偃是齊國臨淄人,早年學習戰國時代的縱橫家的學說,晚年才開始學習《周易》、《春秋》、諸子百家的學說。他結交齊國許多讀書人,但沒有誰在意他。可能是由於性格的原因,齊國許多讀書人大都排斥他,他無法在齊呆下去。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名言,怎麼去理解這句話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告訴我們,在什麼樣的位置就做什麼事,當員工就不能和老闆叫板,當兒子就不能和爹犟嘴。做君主要像個做君主的樣子,做臣子要像個做臣子的樣子;或者說君守君道,臣守臣道。就是講的當時的人對這個精神的理解。所以,禮教本質是非常腐朽的等級制度。但是有人說儒教裡面有孟子的「民為貴"思想,然後說,儒教是反對等級制度的。但是孔子卻說過「仁即禮」的話,孔子一生的夢想也是「克己復禮」。所以啊,似乎孔子並沒有提出民為貴的思想,在孔聖人這裡還是等級制度,在孟子那裡似乎有點變化。但是整體儒教是等級制度。
  • 清華簡《厚父》屬性及時代背景新認識
    從《厚父》所反映的天命觀、君臣關係、治民方式及對臣民提出「保教明德」的主張等方面看,這與西周初期武王、成王、周公等統治者的思想觀念是完全不同的,也反映了其篇為「商書」而非「周書」。筆者認為,對《厚父》的性質和成文時代的研究,要首先對其文所涉及人物、事件、歷史背景,以及所討論的主題有比較準確的把握,但已有成果對《厚父》研究雖有很大的進展,但對文字的解讀仍有一些重要問題尚未解決,特別是「之匿王乃渴失其命」是理解《厚父》一文性質十分關鍵的一句,目前對其句的理解解讀是有問題的,以致形成對《厚父》整篇理解不準確,而其篇性質的理解也就難以準確。
  • 感念吾父
    席間所談,略失所望,而日光灼灼、風塵顛簸,至日退夜涼時分,餘已周身無力,頭、齒、咽、腹、足俱痛。無奈之下,喚吾父來車站,實為破天荒。遍尋站口,終見吾父。吾父見餘神形憔悴,便問何以如此疲憊。吾不言,但云送赴醫院。父立驅車,語間略為責備,雲既病起、不應外出。吾不言,但微頷首,望窗外。尋醫問藥,皆吾父代為,直至歸家。父催餘用藥,復提來熱湯、加以薑片,喚吾泡腳。
  • 【任教師文字+錄音】221-如何理解天父的管教
    如何理解天父的管教(JP文字組-天國小王子整理) 我們分享得題目是如何理解天父的管教。 我們今天要繼續我們的天父的慈愛領我們悔改系列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叫如何理解天父的管教。 剛才我們讀的經文裡面提到,「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
  • 維京人父系研究
    這說明非北歐的父系進入北歐地區很可能是在維京時代期間完成的。當然,這個陳述的可靠性不是特別高,因為這些稀少父系的樣本數量太少了。這批數據中發現了R2/Q1b/L父系共計4例,我們知道R2基本只分布在南亞和西亞、L是典型的西南亞類型、Q1b是高加索到中亞分布,那麼這四例樣本是如何進入維京人中的呢?我們逐一關注一下。
  • 「我們在天上的父」的意義
    這是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禱告的內容。很多基督徒都會背主禱文,禱告的時候就背一遍,以為這樣就夠了,還有的人沒有用心,實在是虧欠主。能背主禱文很好,但是要照著主的心意來禱告更能討主喜悅。主禱文有什麼意義?我們雖然有失敗,但是來到父神面前,主的寶血洗淨我們,得著潔淨,就可以來到父神面前。因此,「我們在天上的父」,不僅是對的稱呼,也有天父和兒女的交通,聖靈和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呼求的時候心靈是甘甜的。巴不得你每天有定時的禱告,呼求阿爸父,經歷這個甜蜜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