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志大才不疏,膽大心眼小,站得越高摔得越慘,可惜了

2021-02-13 靚仔說史

主父偃(姓是主父,名偃。之前看到悟空問答有人問主父偃到底姓生麼,特此說明一下),山東人。漢武帝時期重要政治人物。人生大起大落,貧窮時無以為食,也有過富貴榮華。最後身敗名裂而死,落得個無人同情的地步,可謂悲哉。

滿天下無人賞識

主父偃出生在山東,但沒有投身於儒家,而是學了縱橫術。早年間遊學於齊魯,不融於齊國諸儒生。也是啊,全國開始推行儒家了,這麼一個異類,確實得受排擠啊。「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主父偃用了春秋戰國那一套啊,開始漫天下的遊說,可惜時代變了,這一套沒人搭理了。本來就不富裕,這一路光路費也花了不少啊。此時的主父偃貧困交加。估計想死的心都有了。天下都走遍了,就剩下長安了。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主父偃到了京城,求見了衛青衛大將軍。沒想到,衛將軍挺賞識,給漢武帝推薦了好幾次,但都沒啥消息。主父偃幸福的心又涼了。日子待久了,也沒啥起色,在衛將軍府上也被排擠了。

如果說主父偃第一次被排擠,可能是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兩次被排擠,人品可能確實有點問題了。可惜,主父偃沒有想改變自己的毛病,只想著飛黃騰達了,然後再挾私報復。

衛大將軍這也沒辦法待了,天下就剩下一個人還有指望了,那就是漢武帝。沒路可走的主父偃自己給皇帝上書了,沒想到這次奏效了。

建言漢武帝,推出自己一生彪炳史冊的建議:推恩令

第一次上書給漢武帝,陳述: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具體內容不表述了,這些都是漢武帝關心的大事。推行律令,北鼎匈奴,成就千古一帝。把漢武帝聊高興了,當時就拜了郎中,以後多次上書,遷謁事、中郎、中大夫。歲中四遷。一年之中就生了四次官。

這期間推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的主要內容大體如下:

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推恩令是個好東西,解決了漢景帝一心想處理的問題,尾大不掉的問題解決了。至於推恩令有沒有其他問題,可以看一下之前的文章:推恩令的兩面性。在此就不囉嗦了。

除了推恩令以外,主父偃還建議打擊豪強,築朔方抵禦匈奴。這些建議也被漢武帝所採納。除了這些,主父偃還在尊立衛皇后上有所功勞。

這時候的主父偃那可是皇帝跟前的紅人,主父偃開始驕傲了。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或說偃曰:「大橫!」偃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本是縱橫門下弟子,又當紅,大臣們害怕他這張嘴啊。驕傲的主父偃開始拿別人東西了,而且收的還不少。人家背地裡評論這個人:太橫了。主父偃不以為意,認為這是自己四十餘年不得志的補償。擔心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得享受,得享受最高的待遇,即使被烹殺也在所不惜。

結怨齊厲王

話說皇太后的有一個外孫女名娥,太后想給這個外孫女找一個好人家。恰好一個宦官徐甲是齊國人,大包大攬下來了,請求讓他出使一次齊國,保證齊國來提親。太后很開心啊,齊國是大國啊,這個安排不錯。主父偃聽到這個消息,主動找到了徐甲,希望事成之後,讓自己的女兒也陪嫁過去,給齊厲王做妃子。徐甲答應了,上路了。可惜齊國太后太厲害,直接頂回去了,理由也很乾脆:我們王已經有王后了,不需要再娶了,這個徐甲一個齊國的窮人,無奈之下才當了宦官,這身份也好意思當使者,主父偃是什麼東西?沒聽說啊,還想讓女兒嫁過來,想什麼好事呢。徐甲吃了個閉門羹,只得回去復命。復命的理由沒敢直說,找了另外一個理由:這個齊厲王可能和燕王一樣,有陰事(燕王劉定國與女兒通姦,身死國除)。皇太后就放棄了。這事情讓主父偃與齊王結怨了

走到了最高點,也死在了最高點

主父偃的女兒沒嫁出去,主父偃懷恨在心,開始在漢武帝跟前說壞話了:齊國是大國啊,巨富啊,不是最親近的人不能在那稱王啊,之前就有造反的跡象啊,得防範啊。漢武帝相信了這個當紅炸子雞,派遣主父偃到齊國為相。好好調查整理一番。

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裡。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

到了齊國的主父偃,臭顯擺了一番。召集了以前的朋友,分了五百金給他們。以前你們這些人不待見我,現在我付給了,這點錢對我九牛一毛,拿著走吧,以後咱們絕交。

顯擺夠了的主父偃,開始辦正事了,修理一下不給自己面子的齊厲王。沒多久就上報了齊厲王跟他姐姐通姦的事情。齊厲王膽小啊,害怕自己下場很慘,自己上吊自殺了。

這時候趙王從背後狠狠的給了主父偃一棒槌,上書道:告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多以得封者。趙王告主父偃受賄,再加上死了個王(朝中都認為是被主父偃逼死的)。這些都是大事啊,漢武帝不高興了,得抓主父偃回來問問。主父偃只承認受賄,不承認逼死了齊王。漢武帝本來打算赦免了主父偃。

主父偃自己小心眼,最後也遇上了一個小心眼公孫弘。在主父偃建議築朔方抵禦匈奴這事情上,公孫弘是反對的,理由是勞民傷財。但是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這事情公孫弘認為自己丟面子了。在主父偃遇到麻煩的時候,公孫弘給了一根稻草-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公孫弘給出了一個必殺主父偃的理由: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非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就這樣被族誅。

更可悲的是:(主父)偃方貴幸時,客以千數,及族死,無一人視,獨孔車收葬焉。哎!死後都沒人搭理了。就一個孔車來收屍。至於孔車何許人也,不得而知。

相關焦點

  • 主父偃的遭遇,驗證了一句話,「小人得志,沒有好下場」
    齊王自殺,主父偃身陷囹圄主父偃有個大缺點,他不善於與人交往,他也不懂為人之道,他身居高位以後,經常向皇帝告大臣們的狀,甚至連諸侯王他都不放過,主父偃除了到處樹敵以外,還瘋狂的搜刮不義之財。此時有人勸誡主父偃不要樹敵太多,可惜的是他不聽,他說:我這人漂泊了半輩子,人人排擠我,連我自己的親生父母和親兄弟都不認我,我是受夠了窩囊氣,所以我字典裡沒有溫情二字,我就是要倒行暴施。主父偃的倒行暴施,造成了之後的齊王之死,也為自己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 主父偃 政壇暴發戶的下場
    主父偃是山東臨淄人,這裡當年是齊國的首都,漢武帝時代仍然屬於諸侯王統治的地區,但是主父偃對大一統皇權的熱愛,卻超過任何人。主父偃年輕時學的是「長短縱橫術」,也就是蘇秦、張儀那樣周遊列國遊說君主的技巧。漢武帝即位後,主父偃感受到時代的變化,開始學習《周易》《春秋》等儒家學說。齊地的儒生不喜歡這個半路出家的投機者,他成了眾人排斥的對象。
  • 歷史人物分析第十一話——主父偃
    所謂管了一件破事,也就是這事實在不該幹,不該他管,不該這麼管。起因:漢武帝的母親很希望自己的外孫女能找一位諸侯王做老公,幾番琢磨相中了齊王,於是派人去提親。經過:①主父偃聽說了提親的事,想讓自己的女兒搭順風車一併提親,一併成為齊王的老婆。②齊王的媽不同意,太后的孫女和主父偃的女兒當兒媳婦,而且態度很惡劣。
  • 主父偃:我解決了漢朝的大問題,但為什麼你們都討厭我?
    後來,主父偃又學了《易》、《春秋》和百家之說。 《易》又稱「易經」,是我國的一本卜筮之書,其中包含了很多哲學、辯證思想。 主父偃憑藉這些學說去遊說別人,不料根本沒人看得上他。 不但如此,大家對他還很排斥,見他都躲得遠遠的。
  • 主父偃,快意鋒芒,悲情逆行,甘為鼎烹的跌宕人生
    圖:主父偃主父這個姓,生僻而不多見,上溯尋根卻極不平常,直通首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在武帝的赫赫功業裡,主父偃的功績實在不比戰場上衛青、霍去病們遜色多少。主父偃的建樹還表現在遷地方豪強於茂陵的建議。諸侯王之外,又把可能挑戰皇權的地方勢力,化解於無形。也許主父偃是這樣想的,既然縱橫力量已經皇權獨大,索性一線貫穿,全局縱橫一體。
  • 主父偃一朝得勢,便倒行逆施到逼死諸侯王
    主父偃是齊國臨淄人,早年學習戰國時代的縱橫家的學說,晚年才開始學習《周易》、《春秋》、諸子百家的學說。他結交齊國許多讀書人,但沒有誰在意他。可能是由於性格的原因,齊國許多讀書人大都排斥他,他無法在齊呆下去。
  • 中國有句諺語:「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這個短語的英語表達是:the bigger they are, the harder they fall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 每日英語諺語: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英語諺語: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2013-01-28 16:19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給宋江畫像:志大,才疏,狠毒,這才是真實的宋江
    宋江能夠後來者居上,在上了梁山之後鋒芒遠遠蓋過晁蓋,並取而代之成為第三任梁山之主,帶領梁山眾兄弟贏得朝廷招安,為梁山和眾兄弟找到了一個光宗耀祖的歸宿,靠的就是心機深沉、深諳人性,才讓他脫穎而出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成功領導人。如果有讀者要問,宋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給出的答案就是:宋江不僅是個心機深沉、深諳人性的人,更是一個志大、才疏又狠毒的人。
  • 主父偃發跡後,與親戚斷絕來往,司馬遷說悲夫!窮人的道德哪去了
    若是有人將自己打扮成聖人的裝束,頤指氣使地跟窮人談理想才是對窮人的道德捆綁。道德於窮人的本質己不所欲,勿施於人。構成人類社會的元素,無外乎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翻越汗牛充棟的史家文獻,有一個人曾被司馬遷貶低為「悲夫」,此人便是漢武帝時期的主父偃。悲夫主父偃主父偃齊地臨淄人,家境貧寒,聰慧好學,博聞強記。先後學過道家黃老學說、儒家春秋大義、縱橫家巧言善變。知識淵博原本是件好事,到主父偃身上卻成為阻擋它入仕的障礙。
  • 為什麼站得越高的人,越安靜?
    其實這才是一種明智的表現。也說明了為什麼他們能夠站在比別人高的位置上。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站在高位的人,站得越高,卻反而越安靜呢?01 站得越高,每一句話分量越重那些站在高處的人,一般是他們所從事行業的權威人士,所以他們說出的話也格外的重要。
  • 【偃王文化】徐偃王秘史
    小徐誕見餐桌上豐盛菜餚,饞得有些發慌,伸手就抓住羊腿撕啃,發現小徐誕的右掌自然平展開來,幫助左手啃吃羊肉,不經意地能伸屈五指,動作嫻熟自如。眾人齊呼:「王子手展開了!」綏王見了十分驚邪,又十分高興,便仔細翻看著王子的小手掌,偶然發現徐誕右掌中掌紋。徐綏王細辨即形似「偃」字。
  •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如何理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先問一個問題,父親對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才的影響重不重要?千萬不要輕易的就去回答「不」,可能沒人會認為這是句實話。假如通過努力可以實現平起平坐,至少說明通向羅馬的路是暢通的,制度設計是公平的,怕就怕不論如何努力都不能打破這種先天的不平等,這才是最可怕的。
  • 論混「上」來的幹部:爬得越高 摔得越重
    幹部「能上能下」,似乎「能下」才是問題,「能上」從來就不是。如無明顯過失,因名聲不好、能力不強、履職不佳而被勸免的幹部,極少。往往是換個崗位,或者掛個虛職,養著。這樣的人眼看著玄玄乎乎,多半還得下去,弄不好就得出大事。有的幹部對「上」壓根就沒有正確認識,上得越快,爬得越高,就愈懸。被重用時,就已鑄成大禍。   幹部被任或者被免,原因可能十分複雜。如果說,「能」是一種耐受力,「下」可能確有壓抑的感覺,但「上」則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更多的考驗更多的要求,愜意中有沉重。
  • 古代6大用錘猛將,越是厲害死得越慘,第一位眾所周知
    原文標題:《古代6大用錘猛將,越是厲害死得越慘,第一位眾所周知》古代戰爭中用的大多是冷兵器,常見的有刀劍和矛戟。這樣他們用起來才能靈活,殺傷力也十分的強悍,挨了這一錘最輕的也五臟劇裂,不死也殘。那麼歷史上用錘的猛將都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盤點一下歷史上6大著名的用錘大將。第六位:沐英歷史記載,沐英出身在安徽鳳陽的一戶貧農之家,父親早逝,自小孤苦伶仃。在8歲的時候遇到了朱元璋,並認其做義父。
  • 《論語》解析: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字就指的是父母。很多朋友在理解的時候有一個誤解,就是說不管父親好的壞的,子女都要去繼承,這樣去理解,我們就誤會孔夫子的意思了,他作為一個聖人,是不可能把負面的東西傳授給大家。比如說父親生前是小偷,去世以後,子女也要重走父親的路線,去做一個小偷,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是違法亂紀的事請,我們千萬不能那樣做。
  • 《論語·學而篇》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注釋】▲父在觀其志:觀其事父之心,侍奉父母能否真心誠意。志:《說文》:「志者,心之所之也。」《毛詩序》:「在心為志。」▲父沒觀其行[xíng]:觀其居喪之禮,父母去世以後真心哀慟悲傷。「沒」,去世。
  • 困頓大半生後的飛黃騰達,公孫弘盡顯人情練達
    歷史是一部人性的回憶錄,讓我們通過讀史來盡大可能地糾正我們的缺點,充分發揮我們的優點。公孫弘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在70歲之前毫無作為,40歲後才開始學習春秋雜說,窮到放豬為生;70歲時被漢武帝選中,從此一路人生開掛,最終成為西漢丞相。同時,他是西漢第一個因擔任丞相而被封侯的人,開了西漢「丞相褒侯」的先例。公孫弘的一生是非常勵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