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更多徐氏資訊 宗親們請關注
【偃王文化】浙江省偃王文化研究會權威發布
徐偃王秘史
柴與恩 著
《徐偃王秘史》目錄
引 子 ………………………………………………………()
第1章 姜後身孕遇異常 臨盆生產血球蛋………………()
第2章 鵠蒼神速救生靈 叼回血球見媚娘………………()
第3章 男童七歲不開掌 誕日展掌顯偃紋………………()
第4章 拜師學武幼成器 綏王立偃為國君………………()
第5章 鵠蒼銜卵救君主 死前突變九尾龍………………()
第6章 囯君治國講仁義 風調雨順民豐安………………()
第7章 諸侯雄霸強勝弱 嫉妒徐君憂腹地………………()
第8章 麒麟谷口遭埋伏 徐將謨伯中箭亡………………()
第9章 周楚聯手呑東夷 偃王息戰讓泗洲………………()
第10章 十艘戰船入海域 欲渡浙中墾土疆………………()
第11章 途中擱淺烏石灘 苔溪紮營度難關………………()
第12章 周楚疑徐再復興 精兵強將絕後患………………()
第13章 周楚官兵緊壓境 威協偃王逼投降………………()
第14章 忘我犧牲齊就義 英雄熱血灑苔溪………………()
第15章 民眾返苔收死屍 造墳建廟祭英靈………………()
尾 聲………………………………………………………()
引 子
周朝時,在楚國之旁有個諸侯國,郡主叫徐誕。他實行「仁政」,體恤臣民,其仁義聞名於天下。在他的治理下,國富民強,民風淳樸,官民和諧,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其周圍30多個小諸侯國佩服徐誕的品德和才能,都願意依附於他,聽從他的號令。 周王知道這些情況之後,害怕徐誕權勢強大後會奪取周室天下,就強令楚國去消滅徐誕之諸侯國。楚國眼看徐誕周邊這些小國家越來越追隨徐郡,也非常恐懼周邊強過楚,於是就聽命於周王,在周王的督戰官的監督下,發兵去攻打徐誕,最終徐誕擇選棄國保民,東渡南遷浙江中部,另劈彊土,卻在浙江富春江的苔溪被周楚追兵攔劫,被迫所滅。此為春秋一段秘史,這段歷史以傳記手法,細敍解說。
第1章 姜後身孕遇異常 臨盆生產血球蛋
公元前994年(周昭王三十六年),徐國第31世君徐綏王的姜後生了七個公主,就不見有太子,如今姜後又有孕,懷上了,眼下王后就要生產了,徐綏王心上抱著一片希望,再生總會是太子了吧!
這年農曆的正月二十日凌晨, 東方天際魚白蒙亮,天空布滿的星星漸漸消淡去。這時,聽得王后的臥室裡傳來「啊唷!啊唷!」地呻吟聲,王后鼓著的小腹疼痛難忍, 分明是要分娩了。
徐綏王身著黃袍,雙手背後,在後宮廊下來回踱步不安,等待著下人向他秉報降生太子的喜訊。
徐綏王年過五十了,還沒有子祠,當然十分焦慮。此時,徐綏王正想仰天長嘆,突然, 他親眼看見後宮的屋頂上空,射下了一道白熾的光芒,象是流裡碩落。 這道白熾的光芒讓徐綏王半刻間掙不開眼睛。
「使勁!使勁!出來了!出來了!」只聽得後宮臥室裡的接生婆喊著。片刻間,接生婆從姜後臥室驚叫著跑出來。
「大王!不好了,怪…怪…怪事!王后生了個血球蛋,這可怎麼辦啊!」接生婆雙腿發抖地跪倒在徐綏王跟前說著,連頭也不敢抬起來。
徐綏王聽了接生婆的秉報,也顧不得太多了,一個箭步衝進王后的臥室,綏王眼前看到的是一個血紅肉球,而且還會在地上滾動的肉球體。這一幕讓徐綏王目蹬口呆,一時半刻都說不出話來。心想此物的出現,定是一種不祥之兆。
不用分說,剛剛分娩的姜後,見到這一幢景,一頭哭昏倒在床榻上。徐綏王沒有留在後宮裡安慰她,一路回到了王宮大殿。
徐綏王心情十分沉重,愁容滿臉地獨自坐在清冷的宮殿虎皮座椅上,哀聲嘆氣,神態十分悲涼和失望。他怎麼也想不到王后竟生下了一個怪物,沒有胳膊、沒有腿、更沒有頭顱五官,而是一個大肉球。他期盼著王后懷孕將為他生兒接位,他求子的心被徹底破碎了。
徐綏王見了心生厭惡,心裡產生一種不詳的感覺,忙令隨從侍衛
將血球蛋拿出王宮外,扔到僮河裡去。
第2章 鵠蒼神速救生靈 叼回血球見媚娘
侍衛遵照徐綏王的命令把肉球放在藤筐裡,扔進了僮河畔的葦草叢中。侍衛剛剛回到王后跟前,準備復命,那知宮中飼養的大黃狗鵠蒼隨後趕上,嘴裡叼著肉球跑到了王后的睡榻前,輕輕放下,眾宮女與侍衛都感到十分驚邪。鵠蒼用尖利的牙齒在光滑的肉球蛋上撕咬著,鵠蒼撕破一層血皮肉膜後,只見一個手腳動蕩的白胖嬰兒,從肉膜中脫出,一聲 「哇!哇!」浩亮的啼哭聲,震響了沉悶的臥室,鵠蒼搖著粗大的尾巴,用猩紅的舌頭不定停地添著嬰孩身上的血水,王后也停下了綿延不止的悲傷,俯下身子,把那個發出哭聲的嬰孩抱進了懷裡,仔細一瞧竟然是一個胖胖的男嬰。姜後的愁容立即喜笑顏開,就命貼身侍女快去向徐綏王秉報。侍女匆匆趕到大殿,急急跪在綏王跟前說:大王,王后讓你快些去看看你們的孩子,是個男孩。徐綏王接報後,有些不解,於是急匆匆地從大殿趕了過去。徐綏王到了姜後臥室,真的看見一個白胖嬰兒正在姜後鼓漲的奶頭上,甜甜的吸著乳汁。徐綏王真的想不到,半個時辰前已讓侍衛扔岀的帶著鮮血的肉球,片刻功夫卻變成了一個男嬰,他馬上從姜後懷裡抱過男嬰,揣進自己懷裡,興奮的用臉貼著男嬰嫩嫩的小臉,看到徐綏王面容十分高興。
第2章 男童七歲不開掌 誕日展掌顯偃紋
徐綏王年老得子,驚喜異常,立即為男嬰賜名「誕」, 稱「徐誕」。 徐綏王對「誕」視成寶貝,命宮中侍女好生護養,不可怠慢。時間一日一日的過去,年份一年一年的轉換,到了徐誕七歲時,已是一個辰紅明目,五官端祥,天真活潑的小男童。他十分的淘氣,看上去天庭寬廣,就是個吉人吉相的少兒。小徐誕也非凡的聰慧,能在沙盤上識句篆字。但是,他美中不足的是右拳總是死握,七個年頭了,從未展開過,大人們怎麼使勁的掰,他哭喊著掙扎,怎麼也掰不開,總以為是娘胎中帶來的殘疾,終生破相。到了徐誕七歲生日這一天,綏王令御
廚作了一席菜,專為小王子徐誕設宴祝辰誕紀念,席間侍衛、宮女們端上一個個三腳青銅盛盆。小徐誕見餐桌上豐盛菜餚,饞得有些發慌,伸手就抓住羊腿撕啃,發現小徐誕的右掌自然平展開來,幫助左手啃吃羊肉,不經意地能伸屈五指,動作嫻熟自如。眾人齊呼:「王子手展開了!」
綏王見了十分驚邪,又十分高興,便仔細翻看著王子的小手掌,偶然發現徐誕右掌中掌紋。徐綏王細辨即形似「偃」字。徐綏王見了後,有所感悟地說:「生有異相,目能縮視細紋,造形文字,世間少聞,其紋形偃,則乃天意,吾立誕接位時,該稱『偃王』焉」。
第3章 拜師學武幼成器 綏王立偃為國君
徐誕七歲生日後第二天,徐綏王為讓徐誕有繼承王位,治理徐國的本領,特聘朝中大學士墨翟為啟蒙導師,要徐誕跪拜墨翟為師。墨翟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之一,他是一位以「兼愛」 「非攻」 「尚賢」學說的儒家思想教育家。在墨翟的教導下,「兼愛」 「非攻」 「尚賢」 的思想文本,徐誕很快地看得懂,背得下,寫得來。同時,徐綏王又將徐誕到春秋越地第一將軍孫武門下餵馬,學會了騎馬,學會了馬背戰術,授教馬上槍劍戟劍等各種兵器的高超技能。徐誕本來就是個天生的縱橫殺場的勇者,武功高超,且處事沉著冷靜。到了十五歲時,他剛初出茅塞,在校場上眾將軍互試武藝時,徐誕也敢岀騎迎戰。孫武在觀戰臺上誇口稱讚:這等年紀,如此精武,奇人也!到了偃王二十歲時,並慣於穿戴厚重的骨牌護甲,更是揮灑自如,更精通於使用槍、劍類武器,成了擁有超凡的力量和生命力。偃王年紀輕輕,英俊宏才,真的在徐囯成了千軍萬馬中的統帥。
第4章 鵠蒼銜卵救君主 死前突變九尾龍
徐偃王其故地在長江流域泗水一帶。他是徐國的典型代表,常被後人稱道的徐偃王, 是一個頗具神話色彩的人物,《尸子》說他「有筋而無骨, 沒深水而得怪魚, 入深山而得怪獸者」。
先說說鵠蒼的來歷。深冬一場大雪,大地一片白茫茫,雪下停了。這天天氣晴朗,徐綏王來了興致,帶著一班宮內侍衛,帶弓駕箭,騎上紅褐色御馬,浩浩蕩蕩進山狩獵,狩獵隊伍組成一個環隊,圍包了一座小山,包圍圈越收越小,隱蔽在山溝裡的七八隻狼組成的狼群,都被趕到山頂的懸崖峭壁,狼群無奈,只得跳崖逃生。綏王一行人狩獵無果,在掃興回宮途中,有一隻小狼仔攔住獵隊,張口嚎叫不停。綏王心想小狼仔定是狼群中掉了隊的狼仔,找不到狼母。下令隨行侍衛將它抱回宮中伺養,看它能否改其野性,訓化成近人情的野生動物。侍衛聽從綏王指令,抓起小狼仔抱在懷中,小狼仔開始感到生份,在侍衛懷中爭扎著,嚎叫不停。抱回宮中後,小狼仔給吃,耍它玩,幾個月後,小狼仔長大了,看上去很溫順,和宮中侍衛、侍女很友情,綏王也十分喜歡它,閒時與它耍著玩,不象是一隻野性蠻橫的野狼,似乎就是一隻大黃犬。
大黃犬鵠蒼銜卵救王子有功,君王厚待之。從此,徐綏王對鵠蒼特殊的鐘愛,飼養格外精細,常帶鵠蒼進山狩獵,一時不見就問侍衛鵠蒼去哪了,可以說鵠蒼與綏王形影不離,甚至綏王與大臣議事時,鵠蒼也蹲坐在綏王身邊,兩眼睜著大臣們,拉著猩紅的長舌向外散發熱氣。直到偃王十歲生日時,鵠蒼頭頂突然生起了龍角,其尾毛分叉,成了九尾,黃色皮毛脫落,長成了五彩鱗片,梅花五爪變成了兩趾鹿腳蹄,真乃是個怪物模樣。徐綏王見鵠蒼漸變生異,為其命名為「麒麟」。 過了不久,鵠蒼老死而去。綏王十分悲傷,嚎啕大哭了一場。葬禮隆重,檀木靈柩葬之徐裡,堆壟立碑,掃祭不怠。葬犬之處稱「鵠蒼冢」,老百姓稱「祖狗鵠蒼墳」,由於鵠蒼死時變成了九尾龍,故葬處也稱「龍墩」。徐裡的百姓對鵠蒼也十分崇敬,認為鵠蒼為吉祥的象徵,千百年來,人們祭祀它,祈禱其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吉祥,世世代代為鵠蒼冢祭掃添土,如今「龍墩」遺址仍高高聳立在泗洪的陳圩。也怪,墳周一棵千年羅漢松曲杆似龍、古樟身軀五丈合抱,中空如屋,剛勁蒼老而葉茂密濃,主杆匍匋,樹瘤凹凸,樹形奇異,遠處觀望,酷似「麒麟」。
第6章 囯君治國講仁義 風調雨順民豐安
徐綏王到了七十歲時,想想自已年邁體弱不濟,也看到了徐誕可以獨掌朝綱,具備治理徐囯的能力。綏王在上早朝時,向大臣宣讀了詔書,立徐誕為偃王,接替徐國的君王。徐綏王天逝七十二歲,墓葬泗水徐山。傳到徐偃王的時候,已經是徐氏的第32代,偃王自幼受墨翟 「兼愛」 「非攻」 「尚賢」 的思想影響,確立了「仁義立德,富民愛眾,和平繁榮」的治國方略。
由於偃王勵精圖治,田土入戶耕耘,稅賦公平,冤情公訴,素以仁義聞名於世。偃王藉助江淮中原地理優勢,改圍獵為訓牧繁育,改採野轉刀耕火種。因而徐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物質豐厚。徐國歌舞昇平,安居樂業;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成有所用。同時,他主張「弛甲弋,墜城池」,把省下來的軍事費用,用於修建學校,改善民生,偃王得到民眾的擁戴,周邊諸侯國來朝貢者日益增多,統治的範圍也越來越大。當時徐國「五百裡方地國疆」,各地來朝貢者有「三十六國」,範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蘇、魯、豫、皖的部分地區。東夷大小諸侯囯,都以徐國為主軸聯盟,對偃王的威望越來越高。
第7章 諸侯雄霸強勝弱 嫉妒徐君憂腹地
公元前1000年,周王朝在開始的200年中,特別是周成王和周康王時期,政治比較穩定,國力比較強盛,社會經濟發展較快。但到了周昭王和周穆王統治時,西周王朝大肆對外侵犯,結果周昭王南徵,淹死在漢水,全軍覆沒;周穆王西徵,消耗了大量的財富,加劇了民族矛盾,加重了內部剝削。諸侯國對宗主國的暴虐統治和沉重的負擔甚為不滿,徐偃王就是反對宗周最強烈的國君之一。宗主國西周,對其諸侯子國頒布了很多規制,不允許子國逾制。但徐偃王無視宗周的規定,首先「僭越」稱王,將31世的「封候」變成了「君王」;同時逾制建築徐國都城。當時,周天子的王城「方圓九裡」,而徐城的範圍卻大大超過了周天子的王城。據《漢·地理志》記載:「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裡。」不僅如此,徐偃王尚有「欲霸上國」的雄心。趕巧徐國在疏浚河道時,有人得到「朱弓銅矢,以為天瑞」獻給徐偃王,偃王認為弓矢是徵伐之物,獲得徵伐之物,俺徐國是上天所賜,也就是授予了偃王擁有把掌天下的徵伐之權。當時只有周天子才有征伐之權限,而這時的徐國, 因偃王大修文德,人民安居樂業,年年五穀豐登,異國民眾也如鳥趨獸集,紛紛來投偃王,東夷大小三十六國諸候,都自願割地獻徐,有一些諸候國甚至自願加入徐國聯邦,徐國一度從一個百裡方地小國,變成地方數百裡的中等諸候國,徐偃王也以為自已有了霸天下的資本,但他是想仁霸天下或文霸天下。 周穆王時,東夷諸侯徐偃王,長行仁義,獲朱弓銅矢,以為天瑞,欲霸上國,乃僭稱王,陸地而朝貢者三十六國。這種「僭越」稱王、「逾制」築城的違規之舉,只有統領三十六國、被東南的江淮地區眾多國推為盟主,敢於同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徐偃王才敢如此造次。舊志載:「廢皇城,在故城北裡許,偃王時築,蓋離宮也」。徐偃王在都城外還建築了他與高梅寵妃的「離宮」 和偃王郗夫人在香城建禱祀處「梳妝樓」。 相傳徐偃王郗夫人禱祀處就在今徐州故城北裡許, (在今泗洪縣太平鄉境內,廢皇城遺志尚在,香城之名一直沿襲至今)。
第8章 麒麟谷口遭埋伏 徐將謨伯中箭亡
周穆王得賜白旄黃鉞,厲兵秣馬,以徵伐嬴了東方諸侯後,穆王在崑崙山下與天界王母娘娘,瑤池飲宴歌舞,沉眠遊樂,不理朝政,並無歸朝之意。
偃王聞得周穆王西遊不返。偃王與將軍伯謨道:「穆王沉眠遊樂,不理朝政,天子無道,今日天下諸侯歸順於吾,乘此國中虛主,吾獨稱王號,打入鎬京,則天下反掌得矣!」
徐偃王見伯謨甚以為然,遂聚其下,即發兵十萬,進發鎬京。另外,偃王又勸阻東夷三十六諸侯國不再向周王朝貢,斷周后援。
周臣司徒祭公見朝野清冷虛淨,日趨無威,周朝京都守臣大司冠
呂刑、羽書報周穆王進上數道表章,奏於周穆王駕前說:「東土三十六國順從徐誕,徐有謀劃反周之嫌,速集兵徵戰諸侯徐誕,望穆王速回車駕,商議戰守之策!」穆王聞之大驚。周穆王始悟,整駕下了崑崙山。
群臣中司徒祭公奏曰:「昔日王棄捨楚人之仇不報,而西遊,使東土徐誕謀反。王宜出詔,差使臣往楚調其兵東伐,使兩國交戰,必有一失,此漁人收鷸蚌之計也!」周穆王準其奏。一面差使臣齎詔往楚國調兵,一面令造父為御,長驅歸朝。使臣來到郢州,楚侯熊孟甫,乃是熊廉之子。接了聖旨,款待使臣。使臣曰:「前者汝父進膠舟,陷昭王,天子累欲興兵,前來徵汝,群臣每諫,始須數年。今東土嬴徐子,僭王謀反,王調楚國之兵東伐徐子,若滅得徐子而歸,將功折罪,重加升賞」。楚子承旨,送使臣出城。令車騎將軍姚文龍為前部先鋒,長子熊叔茂為第二隊,自率大軍五萬,殺奔湖口,東抵狼子山,與東夷徐兵相對下寨,約定次日交兵。
卻說偃王,在帳中聞楚兵屯於狼子山,召見伯謨曰:「熊孟甫此來何故?」伯謨曰:「周王不記前嫌,調楚兵以徵九夷事乎?此必周王所召與我敵戰也!」偃王曰:「然則此事如何?」伯謨曰:「楚人兵勢甚銳,不可交鋒,王可修書一封,挾以周王欲報膠舟之仇,詐約合兵破周室,共分天下之事,彼必從之!」偃王大喜,遂作書以詣楚子。
楚子接書覽罷,笑曰:「吾豈痴悖者哉?助汝為反耶?」遂撕裂來書於地,大罵來使。約次日以決勝負,使者失色而退。回歸徐營報偃王,偃王大怒,命伯謨引兵迎敵,自率大軍與楚兵連經數戰。楚人統領心生一計,假以畏怕徐兵勢強,故作掩旗息鼓,兵陣紊亂,片刻速隱麒麟谷。谷中茂林叢雜,峻岭崎嶇,楚兵埋伏了五千勁弩手,議定伺機行事,以鴿哨為號,四下弓弩齊動,定叫伯謨死於亂箭之下。計議停當,次日班師,諸將依計而行。徐國哨馬報入偃王,偃王曰:「楚兵遠來,不數日即班師而歸,不是糧盡,必有詭詐。」伯謨進曰:「楚人與我連戰數陣,銳氣已挫,定是糧盡班師,如有詭計,不施於交鋒所在,反施於班師乎?望父王調派漚精兵數萬,吾率部趕上楚兵,必斬楚子父子之首,前來獻功!」偃王曰:「我見你有勇無謀,楚人必行詭計,不可趕進也!」伯謨曰:「楚有何計?王不必多疑!」偃王見伯謨請之不已,只得點兵三萬與之西追,吩咐伯謨仔細,以察虛實,自率大兵在後接應。伯謨率軍喊聲大振,直奔彭城西北趕去。楚兵故作掩旗息鼓,緩緩而退,東兵趕至麒麟谷口,前部副將告伯謨曰:「前去僻路崎嶇,樹林陰密,恐有埋伏,不可進兵。」伯謨大怒,叱曰:「楚兵只隔一望之地,有何疑哉!」催兵趕上楚兵,遂入谷口三五裡,忽聞鴿哨騰空,四下弓弩齊發,箭如雨下,伯謨正欲抽兵,谷口險峻,早被楚將姚文龍截住歸路,伯謨頓時失望,頭暈目眩,口吐鮮血,翻身落於馬下。伯謨與部下精兵盡帶箭死於麒麟谷口。徐偃王得快馬報信,徐兵伯謨帶領的部下精兵全軍履沒於谷口亂仗,偃王知上萬精兵盡數陷於麒麟谷內,在馬上大叫一聲:「孺子不聽我言,果入楚人圈套!悲哀!」。官兵死傷不計其數。後人有詩嘆曰:
東土堂堂大丈夫,九夷獨佔世間無;
可憐身死麒麟谷,千古令人嘆伯謨。
第9章 周楚聯手呑東夷 偃王息戰讓泗洲
周穆王攝於東夷徐偃王的威德,不敢輕易攻打徐國,假意認可了徐偃王東方霸主的地位,緩和了東方局勢。周穆王只能往西北方向發展自己的勢力,他集中力量首先徵服了西方主要勁敵犬戎,獲得八匹寶馬,周穆王很高興,找來最好的工匠打制香車,穆王又聽到徐偃王「逾制」的情況匯報,周天子大怒,不可再忍。就下令造父駕乘自已的專車「八駿之駕」,日行千裡,回到國都洛陽,聯合楚國出兵擊徐偃王。
偃王接位幾十年裡, 雖大修文德,人民安居樂業,年年五穀豐登。徐偃王的國家國土比起周穆王是個小囯,加上與楚諸侯國軍隊在麒麟谷一戰,一員勇猛好戰的大將伯謨與部下精兵盡帶箭死於谷口,不計其數。此戰損兵折將,大傷徐國無氣。徐囯兵民不上幾萬人,偃王以仁義治國,立德安民,一貫不主張以武衛土,軍隊本來就弱薄,根本無力抵抗楚軍的進攻,然而,節節敗退,險些到了徐國郡城陷於兵臨城下的地步。
曾經有一次,偃王進山獰獵時,無意中遇見一隻狐狸,毛色光亮絕美,就下令大軍圍獵,終於逮得那隻狐狸,剝其皮毛,侍衛呈獻給偃王。這時,偃王驚嘆起來,指著手中的狐狸皮毛嘆惜地說:「因為你的皮毛生得太美了,這就成了你的罪過了。現在楚國派兵來攻打我
部,因為羨慕我徐氏部落人眾安居樂業,囤富民安,道理是一樣啊!」
正值孟弼遊說各諸侯國時來到了徐國,想為徐囯偃王囯君謀策,扭轉擺脫徐囯當前的困境。偃王正處無奈,前途渺茫時,偃王召見了孟弼。孟弼被召見後,就向徐偃王宣講了「仁政」 「君輕民貴」 「重民愛民」 的思想學說,孟弼的思想定位正合偃王的治囯宗旨。於是,徐偃王想留住孟弼,欲聘他為治囯謀士。孟子曰:「吾非久留,遊說鄰囯,以和為貴也」。 孟弼在徐國住了不久,欲意去鄰國勸說息戰保民,力助世間平安,去向偃王吿別時,從袖袋中摸出三個手掌大小的「錦囊」 送給偃王。徐偃王不解其意,孟弼告訴偃王說:「意在囊中,任選一囊,謀策其裡」。 並說:「別急於開囊, 須在我離去後,在萬不得意的時候再任選一囊,以囊策行事也」。 孟弼離去徐囯後,徐偃王接到軍隊的「楚軍壓境,迫在眉捷」 的告急文書,偃王立即召集大臣商
量對策,偃王想起孟弼送給的三個錦囊,指令一位德高望重的輔佐大夫高廉(高妃的二哥)拿出三個錦囊放在偃王案座上,偃王親手任意選了一 囊,打開一看,並無它物,就見一塊矩形竹片篆寫著一個「走」 字,徐偃王見了之後,心裡感悟到孟弼的「不於抵抗,走為上策」 的策略。其實,孟弼在三個錦囊中分別放了「鬥、脅、走」三個字,(也是後人編入成語「錦囊之策」 的典故)。徐偃王省思:鬥嘛!意為與楚軍鬥到底,鬥個魚死網破;脅嘛!意為脅從周楚,後果是家破國亡;走嘛!遠離是非之地,避免生靈凃炭,主張另外開劈生路,還會有線
希望。偃王心想:這也許是孟弼的玄機妙算嗎?於是偃王選中了「走」字,是天意所授。偃王為了保囯護民, 避開人與人鬥, 率兵動民走逃亡之路。
第10章 十艘戰船入海域 欲渡浙中墾土疆
公元前925年,徐偃王按「走」字謀略,策劃了徐國的何處何從的方案。於是,偃王下令動員全國所有工匠, 突擊造船, 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共建造了十艘戰船, 船倉裡備好足夠三萬人之用的物資食糧, 在次年的年初, 徐偃王趁周邊各國正赴過年不備之時, 從泗水起航入淮河, 十艘戰船順風駛入黃海, 欲意南渡浙中腹地,江南人煙稀少,是墾植新疆土的處女地, 另外開劈新的疆土。
此次逃亡, 徐偃王有三個兒子,王后郗氏所生長子徐寶頤,自小習武,後封穎川侯,掌管陸路邊防軍營軍務;二子稱寶衡,封號裕德候,是掌管國都泗州宮廷內外護衛軍,派有毛、楊、蔡、魏四大助將,護衛王城宮室;三子徐寶宗,系妃子高梅所生,尚年幼未成,故未加封號。
徐偃王兵分二路, 長子寶頤.穎川候,隨國舅高懷(高妃的大哥)率兵三萬,渡過長江,以陸路向安徽、江西、湖南進發(後話不提)。三子徐寶宗,隱姓埋名,留居江淮彭城泗水徐山。偃王親自帶領著王后郗氏,二子寶衡. 裕德候為統帥,率領毛、楊、蔡、魏四將軍,隨偃王徒渡淮水進入黃海、東海。徐國東夷地處淮水之域,善於水戰。憑著水上經驗,流亡在海域一個多月,十艘戰船和自發響應的一萬多民眾,自織木筏無計,跟隨十艘戰船隨行,黑黝黝的一大片,在遼闊的海上迷途飄泊,駛入東海海域後,那時沒有指向工具,去向十分茫然,只得無目標的在海上飄流著。幾天過去,看到海平面的遠處有一片島山,先到了第一站(即是現在的舟山一帶),在那滯留了一、二天,看看這裡不是預先定居的地方,近萬渡海不適官兵與民眾,就停留居住在舟山,暫以打漁為生。二日後,偃王一行又起航轉航第二站會稽海岸(即是現在的紹興一帶),由於海上奔波疲憊,海灘滯留了幾天後,又有上萬官兵民眾滯留在會稽山一帶暫且謀生,原本想順曹娥江進發浙中盆地,當地土族人吿知水路盡頭乃高山,水路不能進入腹地,因此改變進發路線,率兵民沿海岸行進入錢塘江口,擇選水路進發浙中盆地。那時的錢塘江口比如今更寬更闊,十艘戰船沿著海岸線,載著一萬官兵,終於駛進錢塘江口。這時隨行民眾大多滯留在前兩站,船隊相對縮小了。
第11章 途中擱淺烏石灘 苔溪紮營度難關
這日清晨,早霞染紅海平面的東方天際。十艘大船啟航,古代為借風力,用羊皮做帆,又正逢東北風強勁,船至錢塘江口順勢向西南方向的江中行進,一路逆向而上,船頭髮出譁譁的水擊聲,顯得格外平穩的前進著。徐偃王一行還剩近萬軍民及隨從,偃王不像在海上流亡那樣浮躁不安了,心情隨之平靜下來,如是回到原藉故鄉。偃王立在船首,心緒顯得暢快,注視著錢江兩岸。那兩岸儘是乾枯的秋芒草和落了葉的水柳叢。因是隆冬季節,除成群的山雀在草叢裡有些動靜外,也看不見有其他鳥嘼之類的物種,從草叢樹梢的空隙裡看去,還可隱約看到少數當地土族居住的竹籬茅舍住所,其實儘是一片原始的處女地。遠處山頂上有白凱凱的積雪還沒融化。偃王與立在身旁的郗氏說:「玄機啊! 玄機啊! 走為上策也!另劈新彊土,真乃天無絕人之路,天不該滅我」。
午後,船隊行至富春江,進入了七裡瀧江峽口,只見兩面青山高聳,林深木朽,古藤纏繞,四周顯得黑黝黝的,有幾處河汊隱現陰森恐怖,墨藍色的江水深不可測,錢江兩岸真是無人煙之地。這時天氣氣溫有些下降,偃王的心又有些沉悶起來。這裡也有稀少土族漁人,一人駛著一隻獨木孤舟搖幌在江面上,土族漁人用竹扞猛力向水中釵魚。岸邊沙坡上有一些猿猴群沿著水邊嬉戲打鬧,偃王都無心情地觀光。但過了七裡瀧,這時儘管巳是黃昏,江面忽然豁亮開了,江面一下子劃開了許多,天大山遠多了。江面的東側是一片沙洲(就是如今的三都苔溪)也是長著成片乾枯的秋芒和落了葉的水柳叢,沙洲的遠處又出現了土族人的茅舍小屋。船行到烏石灘,這裡灘闊水淺,而且水流湧激,載著上千人的大船底擱淺了,無法繼續前進。這時黯淡的太陽已接近遠處西山崗上,冬天的陽光更是無一點熱氣,偃王一看時至黃昏,就下令十艘戰船向江東沙洲靠岸下船,在苔溪暫時紮營歇息,想待天明後探實地面情況再作理論。
第12章 周楚疑徐再復興 精兵強將絕後患
再說周穆王得知徐偃王棄泗水,渡海逃亡,欲意入浙新劈疆土的消息後,以防偃王東山再起,威脅周朝政權,立即召見楚諸侯國郡主楚子入宮商議,如何對策徐誕入浙。
「大王!徐誕兵船巳到錢塘,正順江向浙腹地進發」。穆王正和楚子商議對策時,快馬向穆王報見了徐偃王方的軍情。
「想必徐子海上飄流十分疲憊,吾要趁徐誕未穩腳跟之時,派你部十萬大軍,前往討伐徐誕,趕到徐誕船隊前沿阻擊,務必斬草除根,以防中原後患;只要砍下徐誕父子人頭見本王,泗洲五百裡平分秋色。」 穆王向楚子道明自己的意圖。
楚子原本與徐誕是友好鄰邦,只有嫉徐妒泗之心,並無滅徐殺絕之意。穆王這策是想借吾刀滅徐,心想這必定兩敗俱傷,損我之大,分地佔盤並非有望。不答應徵討徐誕,將疑楚對周不忠,又耽心助周滅了徐,穆王也許會滅了楚,楚子心中十分矛盾。周穆王為加強楚軍滅殺徐兵的決意,派出一千精粹將領充入楚子軍營,控制楚軍行為。於是,楚子只能唯命從事,無奈應對周天子的旨令。
第13章 周楚官兵緊壓境 威協偃王逼投降
徐偃王一行苔溪暫時紮營歇息的第三天,已是農曆二月十四日的響午,忽聽喊聲大振,一擁軍馬,從苔溪東西南角擁上,圍包了苔溪一片沙洲。停泊七裡瀧峽谷的船隻,楚軍以火箭射入船中,大火狂燃,船隻熊煙四起,片刻化為灰燼,絕斷徐軍後路。楚將熊叔茂趕至苔溪沙洲,亂殺一陣,東夷徐兵十有三五喪命,屍橫遍野而血流成河。偃王大敗,圍護殘兵後位。偃王見是楚子大將熊叔茂,欲問知原委。
勒往馬韁嚇道:「吾與爾一向鄰邦和合,曾無冤恨大節,何因與吾不過也!」
叔茂曰:「我乃無奈,周天子逼其行,奉命難違,你不亡,我必死也。」
偃王嘆道:「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務,以至如此地步;何況吾已讓岀徐國城池,貢手相讓了,非吾斬盡殺絕,天理不容,情理何在矣!」
叔茂喊道:「窮寇不必多言,拿下爾等首級!」
偃王掌手曰:「慢!既是如此,拿吾首級無須多慮,可吾有一願,叔茂將軍能否允許。」
叔茂喊道:「請講!」
偃王曰:「請別追殺隨行軍民,放開吾徐國子民一條生路,吾願奉首級於爾便是了。」
叔茂喊道:「可以,只取爾頭回朝,可歇追免戰也!」
此時偃王嘆:「吾賴於文德,不明武務,以至於此」。
偃王哈哈長笑氣絕,口吐鮮血,落馬身亡。
第14章 忘我犧牲齊就義 英雄熱血灑苔溪
徐王二子寶衡「裕德候」是個剛烈的血性男兒。此時徐王二子寶衡,見主公父王氣絕身亡,悲憤不巳,命毛、楊、蔡、魏四名大將揮刀舞劍,與楚軍拼殺抵擋,又向陣後的士兵揮手逃命。四名大將拼殺抵擋了幾個回合後,終因長途撥涉,饑渴泛力,敗下陣來。
楚將叔茂拉長嗓音喊道:「敗將還不快快下馬繳械投降,以免一死。」在楚軍步步緊逼,徐軍無力抵抗。此時,裕德候見徐軍士兵都已散盡,又難以脫身的情況下,裕德候不願投降,自己抽岀佩戴腰間的青鋒劍,擱在自己的脖子間,又命毛、楊、蔡、魏四名大將也抽岀佩戴腰間的戰刀自刎,鮮血淌流苔溪沙灘,裕德候和毛、楊、蔡、魏四名大將為徐囯軍民殉身就義。此後的徐囯軍民群龍無首,與隨行民眾順著苔溪源流深山疏散。避開了楚軍的劫殺塗炭。
楚軍將領叔茂見狀,鳴號收兵。叔茂他心裡十分愧疚,十分敬佩徐王的愛民仁德及裕德候和四大將領犧牲的壯舉。解開徐偃王披在肩後的土紅色塵披,欲用劍割下徐偃王和寶衡的頭臚,此時叔茂並沒有將兩個頭臚割下,將兩塊塵披扔給他屬下的一個將領道:「留他個全屍,割兩個陣亡兵士的兩個頭鱸,廢其面目,包紮起來班師回命。」 屬下的將領應道:「尊命!」 便割下陣亡兩個士兵的頭魲,放在偃王和寶衡的塵披中包紮起來返程回命。叔茂雖已全勝徐軍, 因此楚軍在班師途中,受到徐王愛國愛民的精神, 一路安諭沿途百姓,秋毫無犯,百姓大悅。
楚王打開城門迎接楚軍進城。楚王傳令,將偃王父子首級,差人護送京都洛陽,楚使齎將偃王父子首級送至洛陽周朝京邑,入朝呈上首級及表章上奏。周穆王大喜,傳旨差使臣往楚國赦楚子前罪,更賜金帛,賞勞楚國三軍。
第15章 民眾返苔收死屍 造墳建廟祭英靈
二月初春,冬旱的苔溪一片乾燥,戰事收歇的苔溪,蘆蒿水枊叢中鴉聲悽涼,六俱屍體無人敢收屍,早春無雨,加上冰凍,屍體仍淌在苔溪沙灘上並無腐爛,二月中旬的浙中地區開始春雨綿綿,上遊洪水泛濫,隨著江水的上漲苔溪沙洲一片汪洋,隨著江水的返旋,幾俱屍體依然返漾到苔溪的盡頭土墩上。
洪水退卻後,不久前順著苔溪源流避難深山疏散的隨行民眾和士兵,在深山老林中,靠獵殺山雞野兔,野果野草鼓腹,避過這場殘酷的戰爭。到楚軍班師後的半個月後,民眾和士兵結群返回苔溪沙洲,尋找徐偃王、二子等屍體,在沙洲上尋找了許久,怎麼也找不到,民眾和士兵顯得有些失望,但他們仍不甘心,又分頭找尋,當他們尋到苔溪的盡頭土墩邊,有人驚叫起來:「別找了!都在這兒。」大夥一轟而上,見到六俱屍體橫七豎八地聚集在一塊,大家都十分驚異,六俱屍體竟會離移殺身現場有一裡多地,更奇怪的是偃王父子首級歸位復原,頭鱸依然存在,並不是無首之軀,而是好端端的全屍。異樣的是徐偃王是一張漆黑的臉孔,雙眼怒瞪不合;寶衡是一張深綠的臉孔,面容坦然無憂容。
六俱屍體尋到後,民眾和士兵們就地挖坑埋葬,並未舉行任何葬禮儀式。但到了毎年二月十四、十五日這天前來祭奠的人越來越多,甚至當時遊散到浙中、浙南、浙西,尤其金華、蘭溪、龍遊、巨州的徐姓後人,年年屆時必來。起先每年專程來到苔溪墓地祭拜英靈,隨著年代的推移,墓地消失,立廟塑像,祭祀神靈。
尾 聲
戰爭是殘酷的,徐偃王不忍看到自己的百姓死傷,耽心不斷戰爭帶來更大的傷亡,不願再拼死戰。遂向周楚兩國發出息戰要求,並向天下發出《徐偃王息戰誓》。楚文王得到徐偃王停戰的要求,考慮穆王命令他徵伐徐國,一旦勝利,楚國勢必就成了周穆王最大的心腹之患。若不能勝,楚必亡國。徐楚兩國,若兩敗俱傷,周可享漁翁之利。無論勝負,均與楚國無益。便響應徐偃王的號召。三國一致同意罷兵息戰,從而避免了一場腥風血雨的惡戰。從此迎來了三國和平相處的大好局面。息戰後,徐偃王將君位傳於長子寶宗,自己從徐國王城(地處今江蘇泗洪與安徽泗陽之間),北走被後世稱為武原縣的東山下隱居,百姓隨之萬餘戶,之後東山改為徐山,居住地被稱為徐城。徐偃王后來又從徐山出發,經海路抵達浙江翁州舟山群島卷嶼山及紹寧,欲轉徙浙中開劈新疆土未遂,於周王朝51年(公元前926年) 歿及歸終於浙西苔溪,享年67歲,偃王臨終前嘆息曰:「吾賴於文德,不明武務,以至於此」。
屆時信奉偃王護國愛民精衶的人多,三都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日前後就有人趁時一帶二便,帶點農器具、土布、籐竹編織的手工藝品、農特產品、地方特色小吃進行貨幣交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三都歷史以來的「二月半」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