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仁義之君?or越禮之徒?

2020-12-20 海叔說春秋
紛亂之世

徐國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跨越千年的諸侯國,歷經了1600餘年,共有君主44任,但在後人口中,最強大的徐偃王卻有很大爭議。周王室稱其為「越禮之徒」,不服從周禮,規格超越周天子,然而百姓和後世的學者卻認為其為仁義之君,樂善好施,不乏好評。

徐國與秦國同為一個祖先,嬴姓徐氏,均為伯益的後代,啟即位以後,便分封伯益的後人在山東南部一帶,這就是徐國的雛形。徐國歷史悠久,是最早的諸侯國之一,從夏朝開始,及至周朝滅亡。眾所周知,每一個朝代對前朝遺民都是十分提防的,尤其是到了商朝末年,徐國發展較為強盛,《後漢書》載:「地方五百裡」,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自己是天下共主,但子諸侯國卻這麼強大,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被君王允許的。所以是周王室對徐國更加不放心,頻頻出兵徵討。《詩經》中記載,徐國君主南逃後繼續發展實力,不斷壯大,與周穆王對峙,直至周穆王不得不承認其為一方霸主的地位。

徐偃王

及至徐偃王一代,徐國實力空前強大,然後徐偃王開始僭越「伯」位而稱「王」,實質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庭抗禮。而對於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來說,友鄰強大自然不是什麼好事情,楚國坐不住了,楚文王在大臣的勸說下,開始配合周天子,聯合起來發兵攻打徐國,徐國招架不住,無力回天,被打敗。至此徐國沒落,在徐偃王南逃以後,徐國便一蹶不振,終於在後來的吳越爭霸中,被吳國所滅。

徐國歷史中最強大的,也是最引人爭議的國君就是徐偃王。相傳,當時周和楚出兵原因是「徐國不遵循禮制,僭越周禮,作為諸侯國的儀仗規格已經超過了周王室」,稱其為「越禮之徒」,但後來的種種跡象,以及史料記載卻不足以支撐這個說法。另一種說法是徐偃王仁義好施,在江東土地頗有威德,當他得知敵人打過來時,知道對方的旗號是他自己「僭越周禮」,便隻身一人讓出王位,棄城南逃,為的就是不忍傷其民,也讓對方勿傷害百姓一人。

在《讀韓愈偃王廟碑文有感》中描述徐偃王,「仁心治世國豐盈,赤矢朱弓竟肇兵。只重文治輕武備,臣民十萬走彭城。」徐偃王棄城逃跑時,相傳跟隨的百姓數以萬計,他們跟隨徐偃王一路前行去深山之中,以國姓自居,從此這裡便叫徐州,這座山便稱為徐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足見徐偃王在當地的口碑之好,以及他的仁義影響之大。

戰國時代

《說苑》曾有言,徐偃王臨終曰:「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務,以至於此。」韓愈曾經將同一個祖先的徐國和秦國做對比,他認為為何徐國能綿延千年,而秦朝卻只有二世便滅亡,原因就是這就是仁義與暴政的區別。」雖說在那個大爭之世,都在擴充軍備、增強實力,但在還未能擁有一統天下的背景條件下之前,筆者認為這樣樂善好施、廣播仁義無疑對自己國家的發展是充滿著積極影響的。

而對另一種說法我們可以多加思考。東夷在歷史上都不被中原人認可,再加上徐國原是前朝遺留諸侯,當周武王死後紂王的後代餘孽們自然會去聯繫前朝的諸侯國。再加上周昭王、周穆王時期已經開始揮霍祖輩留下的財產,對百姓肆意加以重賦,加重了內部剝削。諸侯國對宗主國的暴虐統治和沉重的負擔甚為不滿,從後世的史料以及各種傳說我們可以知道,徐偃王就是反對宗周最強烈的國君之一。所以周天子以及楚國所謂的「僭越周禮」,即使確實存在,也無非是徐偃王對周穆王的暴虐無道進行的反抗從而觸及到他們的利益罷了。本文作者海叔說春秋圈子作者小黃人,喜歡的朋友多多分享哦!

相關焦點

  • 【偃王文化】徐偃王秘史
    這天天氣晴朗,徐綏王來了興致,帶著一班宮內侍衛,帶弓駕箭,騎上紅褐色御馬,浩浩蕩蕩進山狩獵,狩獵隊伍組成一個環隊,圍包了一座小山,包圍圈越收越小,隱蔽在山溝裡的七八隻狼組成的狼群,都被趕到山頂的懸崖峭壁,狼群無奈,只得跳崖逃生。綏王一行人狩獵無果,在掃興回宮途中,有一隻小狼仔攔住獵隊,張口嚎叫不停。綏王心想小狼仔定是狼群中掉了隊的狼仔,找不到狼母。
  • 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卻不提徐偃王仁義失國
    偃兒長大之後,性情仁義,足智多謀,終於繼承父位做了徐國的國君。他還把救他的孤老太太和她的大青狗接到中養起來,那狗一天到晚不離他的身邊。一天,狗生病要死了偃王去看它,只見狗的頭上突然長出了一隻角,尾巴也變成了九條,身子由青變黃——原來它是一條大黃龍!假王就為它停了口棺材,在風景秀麗的地方修了一座大墳,稱為「狗壟」。 偃繼位後,廣施仁義,美名傳遍天下。
  • 我學習了20多年的仁義禮智信,在無禮之徒面前差點忍不住
    從小我父母就教育我,做人要懂禮貌,看到長輩要問好,朋友之間要友好,諸如此類的道德仁義禮。也並非在學生時代沒遇過無禮之徒,但那隻局限於學生的範疇。比如說不問一句話,直接把你的洗衣液用光;把他人的床鋪當做自己的休息處;背後各種小報告,細思極恐;為了不用去做某件事情,甘願做騙子......
  • 仁義之道
    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後最忠實的繼承者和最堅定的推進者,其貢獻主要在以下幾點。一是將「義」提到與「仁」並列的地位。他在談到「尚志」途徑時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離婁上》)二是將仁義由個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領域。梁惠王詢問何以有利於國家,孟子回答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 三裡之城與城周十二裡所展現的華夏歷史文化
    當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度,受到現代物競天擇思想質疑的時候;當徐國徐偃王以修德行義,建立三十六國聯盟,受到楚國算計的時候;當徐偃王「尊從本心,何忍鬥其百姓;斂避鋒芒,亦免傷及楚周」放棄徐國土地,受到後世嘲笑的時候;不正是以擄掠為目標的北方遊牧野蠻思想對在優越自然環境下靠自身努力建立的華夏文明思想——仁義禮智信的一種表現嗎?
  • 仁義禮智信——人皆有之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組成的《千字文》,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是啟蒙和教育的最佳讀物,也是一部生動優秀的小百科,還是學習書法的最佳範本。
  • 仁義禮智信,為何禮是其中的根源
    仁義禮智信,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人們互相遵守的信條。人無信而不立,商無誠而必敗。在這五種信條中,禮是人們最先開始所遵從的。因為禮,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有了保障,各種秩序可以繼續推廣。今天小編將要講述的就是禮在歷史中的發展。
  • 李宗桂:健全今日文化肌體 仁義禮智可供營養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就是說,我們做事、言談舉止,一切都要符合人的性情,這就是善。那麼性情是什麼呢?是人性本身所內在的,不是外來的。
  • 該仁義的時候不仁義:宋襄公為什麼要殺鄫國的國君祭天?
    由於「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很對某些士大夫的胃口,因此幾乎是一事無成的宋襄公也被視為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並列的「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宋襄公此人也有非常不仁義的一面,比如在會盟時殺死鄫國的國君祭祀天地。
  • 盤點動漫中那些忠孝仁義禮智信!
    在這個充斥著烏煙瘴氣的時代之下,還是讓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來盤點二次元世界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廢話就不多說了,現在開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是句名言。(土方最大的有點就是不需要任何的契約,任何的協議,一樣盡忠,知道嗎?混蛋們不像某些人,還要契約什麼的。土方為國盡忠嗎?以他而言其實也不是,他忠的是那份心。那份真正為民,愛民的心,也許在他認為沒有那麼偉大的宏願。只是儘自己的本分保護自己心中嚮往的那份需要守護的東西。不管結果如何,他做到了,守護到了。
  • 宋襄公殺了鄫國國君祭神,卻為何認為自己一點不殘暴反而很仁義?
    齊國國力雄厚經濟發達,可以胡蘿蔔大棒雙管齊下,行尊王攘夷之道稱霸天下;宋國地處中原東南,為抗擊南蠻與東夷之第一線,加以國力不濟,所以只能行外交之手段,寄希望於以仁義感服蠻夷,這當然很不切實際,但也實屬無奈之舉,因為除此之外,宋襄公恐怕也沒有其他爭霸的資本了。
  • 【清風堂】遵祖德忠孝節廉 教子孫仁義禮智
    【清風堂】遵祖德忠孝節廉 教子孫仁義禮智 2020-08-15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宗羲是「立憲政體之師」?
    而從對後世「前王不勝其利慾之私」而創製「非法之法」的批評中,亦能看出在其眼中根本法度的正當性來源,不在開創之君所擁有的權勢威令,而在於對「公天下」之價值規範的契合。狄百瑞指出,《原法》之「法」,實指一套標準性的「制度典範」(model)與「制度系統」(system)。甚至可以說《明夷待訪錄》是有史以來第一部試圖制定「儒家憲法」的著作。
  • 朱承:王霸之辯與儒家公共性思想
    依賴「德」還是依賴「力」來進行政治統治,是王霸之辯最初要回應的問題。 孔子力主依賴「德」來進行政治統治,並提出「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的主張。孔子認為,在政治治理中,有基於德性的「德禮之治」與基於暴力的「政刑之治」的分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王陽明:人性中只有仁義禮智四者,再無其他
    人性是人生之理,以天理為本原,是天理在人心的落實。天理的內涵是元、亨、利、貞,人性中對應為仁、義、禮、智。「天之生物,便有春夏秋冬,陰陽剛柔,元亨利貞。以氣言,則春夏秋冬:以德言,則元亨利貞。在人則為仁義禮智,是個坯樸裡便有這底。」
  • 為什麼劍被稱為「百兵之君」、「兵器之王」、「短兵之祖」
    在我國,關於劍的稱謂也有很多,流傳比較多的就是文章標題中所提到的這幾個了:「百兵之君」,「兵器之王」,「短兵之祖」。下面就分別解釋一下這幾個,「百兵之君」:這裡的「君」字,其實是一語雙關,既有君子的意思,又有君王的含意,先說一下君子的意思,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提倡的是儒家文化,從西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