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是「立憲政體之師」?

2021-02-23 大同思想網

《原法》之篇章結構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側重三代之法與後世之法的對勘,彰顯法度精神之轉換,後半部分則以「先王之法」與「一代之法」相較,突出一種根本法度意義上的憲制意識。《原法》云:

論者謂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孫以法祖為孝。夫非法之法,前王不勝其利慾之私以創之,後王或不勝其利慾之私以壞之。壞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創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乃必欲周旋於此膠彼漆之中,以博憲章之餘名,此俗儒之剿說也。

「憲章」一詞,語出《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朱子注云「祖述者,遠宗其道;憲章者,近守其法」,其義乃指對堯舜文武等往聖先王所創之制的遵循,進而可引申為一種根本性的法度典章觀念。黃宗羲是正在「憲章」所表徵的根本法度意義上理解其所原之法的。而從對後世「前王不勝其利慾之私」而創製「非法之法」的批評中,亦能看出在其眼中根本法度的正當性來源,不在開創之君所擁有的權勢威令,而在於對「公天下」之價值規範的契合。

狄百瑞指出,《原法》之「法」,實指一套標準性的「制度典範」(model)與「制度系統」(system)。甚至可以說《明夷待訪錄》是有史以來第一部試圖制定「儒家憲法」的著作。黃宗羲較之先前的儒者更加注重用「法」將儒家價值制度化,通過將理學家所強調的「禮」(包括《禮記》、《周禮》等政制意義上而言者)納入「法」的框架中,黃宗羲擴大並且重新界定了法的內涵。這一結論無疑極具洞見,不過倘若揆諸近世新儒學政治論說脈絡,則此種重視法度並試圖對法進行重新定義的思想,雖然在黃宗羲那裡表現得最為明確,但在宋明儒那裡便已有呈現。南宋理學家魏了翁指出,單從刑法著眼的法家法度觀扭曲了法之本意,真正的法應當承載並體現忠孝仁義之道,「有法即有道,道寓於法也。古今治天下,皆無唐虞三代之法……後世謂出於禮則入法,渾錯看法字,作刑法之法。法字無一不是法。」

這種對於融合德教的法度觀同樣並非理學家獨有,事功學派代表人物陳亮認為,完整的法度觀理應包含禮、樂、政、刑諸維,「使民有恥,則今法足矣;民不賴生,雖日用肉刑,無所為法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四達而不悖,則王道成矣」。這樣的法度觀實際上是把儒家對於德、禮的功能期待移植到了法度規範之上。明初大儒方孝孺明確提出了「仁義之法」的概念,指出法亦可成為仁義之道的載體,「古之聖人既行仁義之政矣,以為未足以盡天下之變,於是推仁義而寓之於法。使吾之法行,則仁義亦陰行其中。」「仁義之政」與「仁義之法」的區分,顯然已經意識到了恆常的客觀法度較之一時之政令更有助於儒家價值之凝定。至於宋明儒所言「三代之法」的具體內容,主要指向井田、學校之制。北宋沈遘謂「三代之法,起於井田,成於庠序」。明儒呂坤則指出「三代之法」的具體內容當因時損益,但井田、學校乃是萬世不變者。

在上述法度觀念轉換的背景下,可以說宋明儒者的法度觀中實已蘊含了一種作為秩序基礎而高出時王勢力威令之上的根本法度意識。宋儒呂祖謙對政、事之別作了頗有意義的區分:

總統一代謂之政,隨時維持謂之事。前漢之政,尚有三代遺意。光武所設施,皆是事耳。前漢有政,後漢無政。

上述辨析,已經透露出一種尋求「總統一代」之根本政制的運思取向。而在明儒邱浚對「經制」一詞的經典闡釋中,則充分體現出規範性的法度觀念與儒家經典意識的融合,「經者百世之常道,制者一時之成法」。可見宋明儒對於法的理解,已經遠不同於法家意義上的律令刑罰,而具有一種兼具道、術,奠定秩序根本的憲制意義。

從政治史角度觀察,與宋明儒之憲制意識關聯頗深的,是近世政治中頗具特點的「祖宗之法」問題。「創業之君,後世所視以為軌範也」,開國之君創製立法的影響,在近世政治傳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體現。宋代「祖宗之法」的本意乃在加強中央集權,「事為之防,曲為之制」,以令國祚長久。然而其重文、尚寬的特質,客觀上畢竟奠定了較為理性的政治風氣。在宋儒那裡,這一王朝政治傳統獲得了充分的挖掘闡發。宋儒對於三代政治精神的追尋,相當程度上乃是與對本朝立國精神的闡釋融為一體,並透過後者而加以具象化的。正如學者指出,南宋浙學諸子積極肯定三代之法的典範意義,其用意正在於試圖據此來轉換現實中作為國家憲制的祖宗之法。通過以三代政治精神解讀宋代立國基礎,試圖為當世樹立起一個具有超越維度而可資取法的政治傳統。

黃宗羲同樣敏銳地注意到了近世政治中「法祖為憲」的特質。「祖宗之法」實為開國之君所創設的政治原則與政治慣例,通過對它的解讀闡釋,儒家士大夫能夠為制度改良尋找到某種憲性依據。不過,此種法祖為綱的努力無疑受到王朝祖制自身性質的限制。宋、明兩朝政治傳統的差異,也是造成黃宗羲與宋儒在對待「祖宗之法」問題上不同態度的重要原因。宋代祖制確立起優禮士人、理性寬和的政治傳統,故可與士人理想政治精神形成良性互動。相反,明代自太祖始便確立一種君主高度集權的政治傳統,極大限制了士大夫通過闡釋祖制改良政治的可能。以明代內閣制為例,黃宗羲指出閣臣中亦不乏試圖「假祖宗以壓後王」,伸張士權,抑制皇權之人。然而明代祖制著眼於君主集權的特質,往往使之更易流為君主壓制士權的法理依據,所謂「祖宗之所行未必皆當,宮奴之黠者又復條舉其疵行,亦曰法祖,而法祖之論荒矣」。基於上述王朝政治傳統的差異,黃宗羲並未像宋儒那樣依託王朝祖制來闡揚三代遺義,而是穿透王朝之法背後隱藏的一姓之私而直取三代公天下精神之實,從而體現出一種更加明確的根本法度意識,其與宋儒實正反相成,共同揭示了近世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憲章意識從沉潛暗涵轉向明白顯豁的演進之勢。

《原法》篇中最能體現黃宗羲法度觀念的詞彙,一是「憲章」,一是「治法」,前者彰顯法度之於政治共同體的基礎性意義,後者則突出了法度自身的規範性要求。具體而言,黃宗羲言之「法」其實包括了廣狹兩個層面:廣義上,指政治秩序中的基本結構性安排,包括君臣倫理、權力結構、央地關係等等;狹義上,則指一系列典範性制度,如學校、宰相、田制等。上述廣狹二義,正涵蓋了《待訪錄》的全副制度規劃。

由此,分析了黃宗羲所稱之法的確切含義,就能予以其比較恰當的思想史定位。以往學者或從「當官者猶匠人」的法家考課功能主義著眼,批評黃宗羲之治法論具有不徹底性。或以抽象的西方現代法治觀念作為衡量標準,進而或肯定二者價值精神上的一致性,或基於程序主義、人民立法等現代法治要素而否定其具有近代法律精神。這樣的研究進路顯然各有問題。首先,《原法》之法乃就制度系統與制度典範而言,與法家統治技術層面的刑名考課之法本不在同一層次。其次,將黃宗羲法思想比擬於完備的西方現代法治,一來不免時代錯置,再者亦內設了一種過於強烈的「古典—現代」二元對立意識,而對古今之間思想的內在連續性措意不足。

如前所述,黃宗羲所稱之法,乃就一制度系統與制度典範而言,並非泛指一般性的法律條文。因此,西方早期古典憲政的理論視角,應該是理解黃宗羲法思想一個相對合理的理論比較定位。已有學者從這一角度定位黃宗羲的法政思想,如秦暉指出,《明夷待訪錄》對君權的限制雖不能與現代議會相比,但較之西方中世紀貴族政治的「大憲章」卻要大大超過。美國憲法學家麥基文指出,人民藉直接明確的制憲行為創造憲法的實體,是為憲政之「自我意識階段」。然而這個最後階段只是更老、更悠久的歷史階段的延續:

憲法不是創造,而是生長,不是國家法典,而是民族遺產……憲政有著亙古不變的核心本質:它是對政府的法律限制;是對專政的反對;它的反面是專斷,即恣意而非法律的統治。

由此,在古典憲政理論視野的映照下,原本抽象的中西古今比較問題就可以還原到一個根本問題點上,即黃宗羲思想中究竟是否具有「以法限權」,尤其是約束皇權之精神?換言之,其治法論中是否包含一種約束權力的規則之治?這種規則,是不能被統治者意志任意修改的。

相關焦點

  • 任劍濤:政體選擇的國情依託:康有為共和政體論解讀
    在他看來,實行共和政體,有君主與無君主的差異巨大,不可不審慎地對待:立憲君主制的總理之爭,不會導致殘酷搏殺的黨爭;但立憲民主制的總統之爭,必然會引發黨派間的爭戰⑧。康有為的這些分辨,實在是有些牽強。但依循他的思想脈絡,也可以理解:他實際上以自己所預設的、值得期許的立憲君主制或虛君共和製作為前提條件,來判斷立憲君主制與立憲民主制的優劣。他對黨爭民主危害穩定的斷言,是比較誇張的。
  •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代史上的國體政體概念
    康有為之徒梁啓超,在1899年作《商會議》,指西人政體有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之分,對政體結構形式做了正確表述;但卻在同年所撰《各國憲法異同論》中,把君主國和共和國歸類為政體。1906年,汪精衛作《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稱「民權立憲」、「君權立憲」為政體;孫中山於1911年末兩次演說均把「共和」稱為政體,二人顯然混淆了概念。  對國體和政體概念認識模糊的還有媒體。
  • 桂北人物(2)立憲運動中的趙炳麟
    趙炳麟是晚清著名的諍臣,也是晚清大臣中最早奏請朝廷實行立憲政體的大臣之一。在預備立憲的過程中,趙炳麟積極上書朝廷,力陳立憲思想,奮不顧身地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假立憲集團作鬥爭。他明確提出立憲的精神在於國會和民主,並要求明定責任制度,確立監督機關,最終實現三權分立,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 革命還是立憲:也許是個假問題?
    [摘要]一般地講,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只是政體有些不同,與實現二者的手段不是一回事。一般地講,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只是政體有些不同,與實現二者的手段不是一回事。實現君主立憲的過程未必都是和平的,典型的如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還只是實君憲政,流血已經不比很多國家的共和革命少,光戰爭就打了長州戰爭、戊辰戰爭、西南戰爭,還有頻繁的暴力政變與暗殺,從維新先驅吉田松陰,到「維新三傑」中的兩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以及坂本龍馬、大村益次郎等明治明星都是死於非命。
  • 國體和政體的不同
    2、政體,即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即統治階級採取何種形式來組織自己的政權機關。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當代國家政體的基本類型有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4、英國、日本等國家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5、德國等國家是議會制共和制。6、美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是總統共和制。7、法國是半總統半議會制,法逆。以上來自百度和高中政治書。
  • 知識點:高中歷史之英國君主立憲制
    3、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4、影響:「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第期穩定發展時期。
  • 論立憲黨導制
    走中國特色的憲政之路,將憲政的普遍適用性和中國特殊國情相結合,是中國未來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也是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對有中國特色的憲政之路的理論探索,不僅是政治學界與法學界的重要命題,也是每一位關心國運民瘼的學者重大使命。在此意義上,中國政法大學柯華慶教授團隊關於「立憲黨導制」的研究極富現實與歷史意義。
  • 「立憲」還需要預備期?
    1906年回國後,載澤給朝廷上了一道《奏請宣布立憲密折》。在這道密折中,載澤提出了立憲有「三利」的觀點:「一曰,皇位永固。立憲之國,君主神聖不可侵犯,故於行政不負責任,由大臣代負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議會與之反對,或經議院彈劾,不過政府各大臣辭職,別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遷,君位萬世不改,大利一;一曰,外患漸輕。
  • 杜亞泉|共和政體與國民心理
    今試從政體上以考察吾國民之心理。稽諸載籍,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若民為貴君為輕,若得乎邱民為天子,於民主立憲之原理,未嘗不露其端倪。然數千年來,潛伏於君主專制政體之下。此等理想,消磨於若有若無之間。而史家之批評,儒生之論議,人民之傾向,專注重於君主之仁暴問題。撫我則後,虐我則仇。蓋全從事實上立論也。
  •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法》
    他們在關乎國計民生的政治、法律等重大問題上有一致看法,但是對具體問題又往往各抒己見,其結論各有特色。      在明末清初的這些思想家中思想鮮明而銳利、地位最突出的是黃宗羲(1610—1695),字太衝,號南雷,浙江餘姚人,世稱梨洲先生。他一生經歷了明清改朝換代,這對他的思想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俄國君主立憲改革為什麼走向失敗
    這場戰爭當時被人們當作君主立憲政體戰勝君主專制政體的鐵證,因而導致當時世界上的兩個大國——中國和俄國,同時開始君主立憲的政治改革。應該說,這是順應歷史潮流,也符合國情的政治選擇。然而很不幸的是,中俄兩國的君主立憲改革最終都走向失敗。關於中國的君主立憲改革,不是本文的主題,這裡不多說。
  • 國家、政體、政府、政黨等18個概念
    簡單來說,祖國是祖先開闢的生存之地,人們崇拜、愛惜和捍衛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土地。人們對祖國的感情包括了對國家主權、大好河山、燦爛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2、國家國家(State)這個概念在中文語境中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是地理版圖意義上的國家,二是政治機構意義上的國家。
  • 國體、政體及二者關係是中國憲法學界應努力研究和回答的問題
    這些統治方式才是政體(如何統治)問題。梁啓超1915年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首發於《大中華》雜誌)一文中曾指出:「夫立憲與非立憲,則政體之名詞也;共和與非共和,則國體之名詞也。」筆者認為,如果把民主制中的主體和共和制中的主體都做廣義解釋,即民主之民包括全體公民,共和是全體公民的共和,民主制就基本等同於共和制——都是全體的統治。但如果把民主制中的「民」分為廣義(全體)和狹義(平民多數),共和制的主體也做寬窄之分,那麼,民主就不能等同於共和,而是被共和所包容。
  • 郭雙林:駐外公使與清末立憲運動
    據其後來說:「寶琦前者承乏政務處,檢閱中外章奏,惟李盛鐸折內有請定政體以立大綱之語,而未詳陳其得失。盛宣懷請譯政治書折內謂英德日本之政體可為效法,而未敢明言。陶模折請立議院以除壅蔽,實暗寓立憲之意。」[9]當時孫寶琦胞弟孫寶瑄曾「草立憲之議,欲言之當路……是時天下猶駭其事,孟晉疑而不敢上。」[10](P1280)對此,孫寶琦後來解釋說:「寶琦彼時以為難以驟行,故未建白,且未深考各國之政術。」
  • 小絢說歷史:黃宗羲 顧炎武 王陽明分別為儒學做出什麼貢獻呢?
    小絢說歷史:黃宗羲 顧炎武 王陽明分別為儒學做出什麼貢獻呢?要說這幾個人可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他們都有著自己很突出有特色的思想主張。對於時代的各方面的看法,以及對人心的探索都有著獨到的見解。那麼首先我們要來說的就是黃宗羲,黃宗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批判封建君主專制,他對專制制度深惡痛絕,主要的還是當時的清朝君主專制對人民的思想進行了壓迫,對人民的思想進行了控制,嚴苛的考試制度八股取士,文字獄等大大壓迫了人們的積極性,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在我國的發展。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3、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4、影響:「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第期穩定發展時期。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 一、日本國體、政體=英國國體、政體,是模仿還是湊巧? 兩個國家除了在國體政治體制相似以外,兩者還都是海權國家,而當時的英國可以算得上是世界霸主的存在,那麼日本在推翻幕府統治後為何不學習英國完善的君主立憲制,反而學習德國的二元君主立憲制?
  • 田雷:最壞的政體——古德諾的隱匿命題以及解讀
    (2)古德諾在華期間,曾於1913年秋季學期為北大學生開設比較憲法的系列講座,1916年在美國基於北大講稿出版了《立憲政府原則》,出版後的成書雖然是面向美國學生的教材,但不少地方還是保留了對中國憲政問題的評點。(3)古德諾發表的一般學術作品,例如公共行政學的開山之作《政治與行政》以及《比較行政法》等經典作品。
  • 俞可平:最好政體與最壞政體——「亞里斯多德之問」新解
    本文作者把這些問題概括為「亞里斯多德之問」,並且認為亞里斯多德自己提供了終極答案:政治制度是決定城邦國家命運和公民幸福的關鍵所在,而最高統治權則是區分政體類型的根本標準。本文對流行的亞里斯多德政體觀提出了挑戰,認為在亞里斯多德心目中共和民主是最佳政體,僭主政治則是最壞政體。
  • 理清國家、政體、政府、政黨等18個概念,搞清楚祖國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祖國是祖先開闢的生存之地,人們崇拜、愛惜和捍衛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土地。人們對祖國的感情包括了對國家主權、大好河山、燦爛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2、國家國家(State)這個概念在中文語境中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是地理版圖意義上的國家,二是政治機構意義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