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重要考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2021-02-13 高考歷史

背景:

1、13世紀,英國議會制度基本形成,以《大憲章》為依據,要求限制王權。

2、新航路開闢以後,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了議會,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揚君權神授,和議會發生矛盾。 

根本原因: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並宣稱議會權力來自國王,和議會發生矛盾。 

爆發:1640年革命爆發。 

過程:1640年—1688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並統治英國。這場不流血的政變,歷史上稱為「光榮革命」,標誌著議會取得勝利。 

2、內容: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 

3、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4、影響:「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第期穩定發展時期。 

1、內閣的含義:內閣原來是指國王召集親信大臣商議國家機密的秘密小房間,後來指決議國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 

2、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紀,「首相」產生,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爾。 

3、確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 

4、國王權力的逐漸削弱。 

5、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讓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就是理所當然的首相。

6、19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度確立。 

1、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是禮儀性的國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腦,即政府首腦;內閣對議會負責,內閣與首相由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建內閣及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以代議制為基礎,議會掌握國家主權;實行分權原則。 

2、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

3、1832年議會改革法案使更多的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進入議會。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和迅速發展。 

1.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各派可以通過議會鬥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鬥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衝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3.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4.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體。

1.主要特點:君主保留,議會掌權 

2.代議制度下主要的政體形式:君主立憲制度,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 

3.政治運作模式:政府掌握實權,國王統而不治,雖是國家元首,但只是象徵,沒有實權 

4.英王的作用:對外交往代表英國;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繫大英國協。 

5.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權力運作方式

權力機關

地  位

與其他權力機關的關係

國家元首

國王

「統而不治」,國家象徵

形式上任命行政機關

政府首腦

首相

國家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形式上對國王,實際對議會負責

行政機關

責任制內閣

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實際上對議會和首相負責

立法機關

議會(上下兩院)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不對國王負責

【要點透析】

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第一,政治基礎。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爆發革命以來到1688年光榮革命的最終勝利,其間經歷了資產階級(以克倫威爾為代表)與封建舊貴族(以復闢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為代表)的殊死較量,最後,在雙方的妥協下,建立起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較強的民主性的君主立憲制度。 

第二,經濟基礎。資本主義深入農村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特點,由於新航路的開闢,引起英國固有的階級關係的變化,即使英國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強大起來,經濟實力的增強,必然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 

第三,宗教因素。思想意識上的專制的天主教與當時英國的新教的矛盾衝突升級,反映在社會形態上,使英國新教成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革命中戰勝封建王權的一面重要旗幟。 

第四,歷史傳統。從中世紀開始形成議會傳統,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成為英國人民同英國王權進行鬥爭的重要場所。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從封建社會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一次重要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對歐美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資產階級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佔統治地位的君主立憲制度,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第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英國的統治地位,廢除了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加速了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形成,推動了英國的生產力的發展,為英國成為「日不落」殖民帝國奠定了基礎。

第三、在世界史上,資產階級革命衝擊了歐洲乃至世界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推動了歐美等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崩潰,推動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 

3.英國革命前後議會和國王的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革命前:英國議會自1265年誕生以來,無權直接對國家的行政事務進行幹涉,議員只能討論國王所頒布的命令;傳統上,國王要徵收新稅必須獲得議會的同意。國王是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國王隨意解散議會,甚至實行無議會統治,因此有「議會是國王的議會」 之說。

革命後:議會成為國家的權力中心,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等權力。國王只是國家元首和國家的象徵,王權要受到法律和議會的限制,國王只是沒有實權的虛位君主。因此有「國王是議會的國王」之說。

變化原因: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打擊了英國王黨勢力;「光榮革命」使資產階級獲得統治權;《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從根本上說,是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4。君主立憲制下英國國王、議會、內閣的地位和關係

(1)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但仍是世襲的國家元首、立法機關的一部分、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英國國教的世俗領袖和大英國協的元首 

(2)議會中的上院,保留尊嚴和榮譽,權力相當有限;下院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政府監督等一切大權,是政治權力中心。 

(3)內閣通過控制下院的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內閣首腦是首相,擁有行政和立法大權,事實上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擁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權、高級文官的任免權,內閣會議的主持權、各項重大政策的決策權等。 

(4)內在關係:責任內閣制下,首相由國王任命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擔任,閣員和政府成員由首相提名,國王批准組成;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或首相負責。  

5.英國民主政治制度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英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內容主要包括:國王、議會、內閣、政黨政治。其特點是: 

(1)連續性。近現代英國的主要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幾乎無一不是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歷史遺產。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從英王的內閣到責任制內閣。 

(2)漸進性。英國制度的發展變化都是漸進式的,英國君主立憲制在17世紀末形成,以後逐漸發展完善。 

(3)創新性。如內閣本是國王召集的諮詢機構,革命後內閣作為國王的私人會議的成份減弱,內閣逐漸獨立行事,於是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責任制內閣。

6. 明清時期內閣與英國內閣的不同

明清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決策機構,只是皇帝的內侍機構,閣臣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一般無實權。明清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英國的內閣是依法建立的中央機構,是國家立法機關-議會組織的行政機構(即政府),它只是聽命於議會,而不聽命於君主。君主只是國家元首的形式代表,而行政權力在政府首腦-首相或總理的手上。 

 1、歷史條件:長期的議會傳統 

⑴1215年《大憲章》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是立憲政治的基礎,是英國憲政史上永遠的裡程碑。

⑵13世紀議會制度基本形成(封建性),14世紀上半期,議會分成上、下兩院,議會由國王和上下兩院組成。

上院:貴族院,由教俗貴族組成。

下院:平民院,由代表各郡的騎士和市民組成。

2、政治基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地位

(1)原因

①英國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形成形成並壯大。

②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2)過程:1640——1688

①爆發:1640年

國王查理一世為討伐蘇格蘭人民起義,於1640年召開議會,企圖由議會通過法案,徵收新稅。當時英國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但拒絕通過徵稅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權。這次議會的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②共和國建立:1649年

③斯圖亞特王朝復闢:1660年

④革命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

斯圖亞特王朝復闢後,查理二世實行反對英國國教和恢復天主教的宗教政策,盡失人心。此時英國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輝格黨(自由黨)和託利黨(保守黨)。1688年,輝格黨聯合一部分託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共同入主英國。

威廉和瑪麗是通過宮廷政變被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推上英國王位的,這場政變沒有發生流血衝突,所以歷史上稱為「光榮革命」。

(3)成果:

①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

②標誌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③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最重要的成果)

3、思想基礎:霍布斯和洛克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

1、確立:《權利法案》的頒布

(1)時間、機構:1689年  議會

(2)內容: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與自由(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

(3)作用

①確立了英國「議會至上」原則,是使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議會逐漸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②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起來。

《權利法案》使英國的權力中心發生了轉移,議會取代國王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這就是資產階級的代議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也逐步形成。

2、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時間:18世紀前期

(2)特點:

①選民直選議員組成下院

②下院內多數黨領袖成為首相

③首相組織內閣:首相:立法權、行政權,國家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內閣: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對議會和首相負責。

  

《權力法案》頒布後,議會權力繼續擴大,請同學們試舉一例加以佐證。

3、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1)1832年議會改革

①原因:工業革命深入和經濟發展,工商業資產階級迅速壯大,改革議會的呼聲日漸高漲。

②內容:富有農民和城鎮有產者獲得選舉權

③結果:工商業資產階級增強了在議會中的地位,在國家政權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更加迅速發展。

(2)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三位一體(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①特點: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君主—國家元首、代表英國、維繫大英國協

②核心: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

  1、對英國:

(1)、以君主立憲制為特徵的英國代議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有利於政治和社會穩定。

(3)、結束封建專制統治,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

2、對政治制度的發展

(1)、為許多國家提供了一種政治模式。

(2)「主權在民」取代「主權在君」的政治變革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大進步

3、對世界歷史進程

以選舉和議會立法為主要特徵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使歐洲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由理論付諸實施,從政治體制上對君主專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大廈的頂梁之柱。

【本課小節】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使得議會的權力空前強大,有效地制約了王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民選的議會通過行使立法權,制約王權,是現代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雛形。這種代議制政治體制的建立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注意問題】

 1、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特徵)就是君主立憲制,從1688年「光榮革命」後開始建立直到今天。

 2、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徵(核心)是責任內閣制即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鞏固習題】

1、英國君主憲制的確立和發展歷經數百年,其基本趨勢是什麼?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的?

基本趨勢:國王權力逐漸削弱,議會權力不斷增強,內閣後來居上成為權力核心。

實現方式:通過革命和政變(「光榮革命」)方式奪取政權。通過立法方式確立資產階級君主憲制。通過改革方式不斷完善君主立憲制。

相關焦點

  • 【高中歷史試講】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掌握光榮革命、《權利法案》、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基本史實;2.理解君主立憲制的含義和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基本史實,認識民主與專制鬥爭的複雜性和曲折性;2.意識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 【高中歷史說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第7課的教學內容,教材主要從光榮革命、議會權力的確立和責任制內閣的形成三個方面介紹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情況。
  • 知識點:高中歷史之英國君主立憲制
    1.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各派可以通過議會鬥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鬥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衝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3.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4.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
  •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三種上法之二
    初三:內容上側重點當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方法上當側重於史實的了解。
  • 你真得了解君主立憲制嗎?
    「君主立憲制」這幾個字我覺得只要有初中學歷的同學都不會覺得陌生,因為無論政治課本還是歷史課本這幾個詞都曾出現,前者因為講體制的類型所以出現,後者因為講體制的來歷所以出現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這一革命風暴的衝擊與滌蕩,最終促成君主專制的覆滅與立憲君主制的誕生。 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從17世紀初期開始,議會倡導「憲政」的呼聲不斷高漲,將矛頭聚焦於獨裁君主。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 九年級上冊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教案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1 教學分析
  • 宋徽宗、嘉靖和萬曆,對英國君主立憲制有什麼借鑑意義
    今天看到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說英國的君主立憲是1689年才完成的。自此英國的君主只具有象徵性作用,根本不能實際掌握政權。但是,明朝的萬曆皇帝卻30年不上朝,那麼,英國是否是學習萬曆的做法呢?是不是萬曆是最早嘗試君主立憲的皇帝呢?看完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位讀者的腦袋真是腦洞大開呀。大開得沒了腦子兒!
  • 君主專制與君主立憲之間,有一種特殊的君主制,至今仍有國家採用
    君主制自誕生以來的幾千年歷史,採用的都是專制制度,即君主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君主的意願就是法律,人人都要遵守和執行,古代歷史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無一不採用君主專制制度。直到17世紀末期,英國資產階級發動了光榮革命,並取得了勝利,隨即就是《權利法案》的實施,標誌著君主立憲制度誕生,從此英國君主不再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英國君主的意願不再是法律,幾乎只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多少實權。
  • 俄國君主立憲改革為什麼走向失敗
    ,例如英國和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而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共和制度,其結果都是不太成功,或者說是失敗的選擇,如法國、德國、印度、埃及等等國家,都是證明。應該說,這是順應歷史潮流,也符合國情的政治選擇。然而很不幸的是,中俄兩國的君主立憲改革最終都走向失敗。關於中國的君主立憲改革,不是本文的主題,這裡不多說。本文主要是探討俄國君主立憲改革失敗的原因,這是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都很少涉及到的問題,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因為正是俄國君主立憲改革的失敗,才導致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發,使人類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
  • 高考攻略|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橫向比較—中國近代史(1)
    他們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編練海軍等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他們多次上書請求變法,並在光緒帝支持下發動了戊戌變法主張實行「三民主義」,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 泰國能不能廢除君主立憲制?國不可一日無君,當然不能!
    先說結論:能,但是沒必要,所以就不能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泰國的君主立憲制是怎麼回事?君主立憲制說白了就是用法律約束君主/國王,避免專權,形成一種表面依然是專權制,實際上是共和體的一種全新的國家體制。既然如此,推翻君主立憲制毫無意義,把泰王推翻,不就是和泰國人民作對嗎?自己的選票就是由泰國人民選的,我把自己推到人民的對立面有什麼好處嗎?就是為了節省一筆王室的開支?開支從稅收中出又不用他出,吃力不討好。
  • 「國中之國」賴索托: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中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上一期的「國家系列文章」,我們介紹了:「群島國家」馬爾地夫:是亞洲最小國家,擁有全世界最擁擠的首都,今天我們把目光從北印度洋廣闊的洋面往西南移動,來到非洲大陸的南部地區,來介紹位於南非高原的第26個國家,「國中之國」賴索托: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中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 明朝如果不滅亡,會發展成君主立憲形式的資本主義國家麼?
    我個人認為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根據歷史經驗來看,中國這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農業文明國家,她的國情和文化傳統與君主立憲制不能相容。 什麼叫君主立憲,所謂君主立憲就是保留君主,通過立憲(契約)來限制君主的權力,從而樹立人民的權威。簡單來說,就是君主不能獨裁了,天下不只是皇帝一家說了算了。
  • 為何澳大利亞君主由英國女王擔任,總督也由女王任命?
    澳大利亞是聯邦君主立憲制國家,它和其它大英國協成員國一樣,都由英國君主兼任本國君主。澳大利亞的總督是由英國君王任命,負責管理澳大利亞軍政事務的代言人,他擁有最高行政權,承擔澳大利亞國家元首的職責。名義上來講,澳大利亞總督和英國君主的關係,如同我國古代封疆大吏和皇帝的關係。但既然如此,為何澳大利亞還是一個獨立國家呢?
  •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和君主立憲制度的優劣明顯
    實際上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正是一次君主立憲制和封建制度的較量,最終君主立憲制證明了他比封建制度的優越性。那麼君主立憲制和封建制度有哪些區別?日本當時的政治體制和中國有哪些不同呢?君主立憲制的代表國家是英國,當時日本實際上並不是完全的君主立憲制度,因為日本天皇還是有一定的實權的,不像現在的天皇一樣只是一個代表。
  • 泰國內亂:要求廢王權、實行君主立憲?實在是難於登天
    在建立起民主外衣的泰國之中,泰國國王有別於英國、比利時、日本等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女王或天皇,其國王不僅僅是國家的最高象徵,也是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作為年輕的一代,傳統的「忠君」思想已不再成為「下意識」,事實也讓他們對現存的君主制不抱有幻想,畢竟在歷史上多次政治危機關頭,國王發揮了許多不協調的關鍵作用,從而改變了泰國的政治發展方向,也讓民主政治一再受損。
  • 韓劇《宮》翻拍,尹恩惠原版太經典,君主立憲制怎麼改編
    韓劇《宮》翻拍中國版的消息讓不少劇迷好奇翻拍版的同時又表示擔憂,畢竟尹恩惠原版韓劇太過於經典,不過很多人應該會好奇,君主立憲制的虛構背景怎麼改編呢?熟悉《宮》這部韓劇的觀眾應該知道,這部劇的背景是虛構的君主立憲制,雖然故事發生在現代,但是皇室依舊存在,演員朱智勳扮演的男主角李信身份就是皇太子,而因為意外與男主結婚的女主就是太子妃,這部劇除了有現代的浪漫校園戲份,還有很多發生在皇室的故事。
  • 2019中考歷史複習資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一、填空題     1、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重新召開議會,新議會的召開,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3、1689年,英國議會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通過了《權利法案》。
  • 高中歷史必背的教材知識,都是考點
    119.1689年《權利法案》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而使議會治理國家的權力增強,有利於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120.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對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且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