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13世紀,英國議會制度基本形成,以《大憲章》為依據,要求限制王權。
2、新航路開闢以後,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了議會,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揚君權神授,和議會發生矛盾。
根本原因: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並宣稱議會權力來自國王,和議會發生矛盾。
爆發:1640年革命爆發。
過程:1640年—1688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並統治英國。這場不流血的政變,歷史上稱為「光榮革命」,標誌著議會取得勝利。
2、內容: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
3、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4、影響:「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第期穩定發展時期。
1、內閣的含義:內閣原來是指國王召集親信大臣商議國家機密的秘密小房間,後來指決議國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
2、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紀,「首相」產生,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爾。
3、確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
4、國王權力的逐漸削弱。
5、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讓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就是理所當然的首相。
6、19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度確立。
1、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是禮儀性的國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腦,即政府首腦;內閣對議會負責,內閣與首相由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建內閣及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以代議制為基礎,議會掌握國家主權;實行分權原則。
2、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
3、1832年議會改革法案使更多的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進入議會。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和迅速發展。
1.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各派可以通過議會鬥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鬥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衝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3.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4.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體。
1.主要特點:君主保留,議會掌權
2.代議制度下主要的政體形式:君主立憲制度,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
3.政治運作模式:政府掌握實權,國王統而不治,雖是國家元首,但只是象徵,沒有實權
4.英王的作用:對外交往代表英國;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繫大英國協。
5.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權力運作方式
權力機關
地 位
與其他權力機關的關係
國家元首
國王
「統而不治」,國家象徵
形式上任命行政機關
政府首腦
首相
國家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形式上對國王,實際對議會負責
行政機關
責任制內閣
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實際上對議會和首相負責
立法機關
議會(上下兩院)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不對國王負責
【要點透析】
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第一,政治基礎。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爆發革命以來到1688年光榮革命的最終勝利,其間經歷了資產階級(以克倫威爾為代表)與封建舊貴族(以復闢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為代表)的殊死較量,最後,在雙方的妥協下,建立起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較強的民主性的君主立憲制度。
第二,經濟基礎。資本主義深入農村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特點,由於新航路的開闢,引起英國固有的階級關係的變化,即使英國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強大起來,經濟實力的增強,必然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
第三,宗教因素。思想意識上的專制的天主教與當時英國的新教的矛盾衝突升級,反映在社會形態上,使英國新教成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革命中戰勝封建王權的一面重要旗幟。
第四,歷史傳統。從中世紀開始形成議會傳統,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成為英國人民同英國王權進行鬥爭的重要場所。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從封建社會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一次重要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對歐美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資產階級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佔統治地位的君主立憲制度,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第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英國的統治地位,廢除了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加速了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形成,推動了英國的生產力的發展,為英國成為「日不落」殖民帝國奠定了基礎。
第三、在世界史上,資產階級革命衝擊了歐洲乃至世界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推動了歐美等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崩潰,推動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
3.英國革命前後議會和國王的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革命前:英國議會自1265年誕生以來,無權直接對國家的行政事務進行幹涉,議員只能討論國王所頒布的命令;傳統上,國王要徵收新稅必須獲得議會的同意。國王是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國王隨意解散議會,甚至實行無議會統治,因此有「議會是國王的議會」 之說。
革命後:議會成為國家的權力中心,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等權力。國王只是國家元首和國家的象徵,王權要受到法律和議會的限制,國王只是沒有實權的虛位君主。因此有「國王是議會的國王」之說。
變化原因: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打擊了英國王黨勢力;「光榮革命」使資產階級獲得統治權;《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從根本上說,是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4。君主立憲制下英國國王、議會、內閣的地位和關係
(1)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但仍是世襲的國家元首、立法機關的一部分、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英國國教的世俗領袖和大英國協的元首
(2)議會中的上院,保留尊嚴和榮譽,權力相當有限;下院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政府監督等一切大權,是政治權力中心。
(3)內閣通過控制下院的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內閣首腦是首相,擁有行政和立法大權,事實上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擁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權、高級文官的任免權,內閣會議的主持權、各項重大政策的決策權等。
(4)內在關係:責任內閣制下,首相由國王任命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擔任,閣員和政府成員由首相提名,國王批准組成;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或首相負責。
5.英國民主政治制度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英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內容主要包括:國王、議會、內閣、政黨政治。其特點是:
(1)連續性。近現代英國的主要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幾乎無一不是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歷史遺產。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從英王的內閣到責任制內閣。
(2)漸進性。英國制度的發展變化都是漸進式的,英國君主立憲制在17世紀末形成,以後逐漸發展完善。
(3)創新性。如內閣本是國王召集的諮詢機構,革命後內閣作為國王的私人會議的成份減弱,內閣逐漸獨立行事,於是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責任制內閣。
6. 明清時期內閣與英國內閣的不同
明清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決策機構,只是皇帝的內侍機構,閣臣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一般無實權。明清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英國的內閣是依法建立的中央機構,是國家立法機關-議會組織的行政機構(即政府),它只是聽命於議會,而不聽命於君主。君主只是國家元首的形式代表,而行政權力在政府首腦-首相或總理的手上。
1、歷史條件:長期的議會傳統
⑴1215年《大憲章》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是立憲政治的基礎,是英國憲政史上永遠的裡程碑。
⑵13世紀議會制度基本形成(封建性),14世紀上半期,議會分成上、下兩院,議會由國王和上下兩院組成。
上院:貴族院,由教俗貴族組成。
下院:平民院,由代表各郡的騎士和市民組成。
2、政治基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地位
(1)原因
①英國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形成形成並壯大。
②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2)過程:1640——1688
①爆發:1640年
國王查理一世為討伐蘇格蘭人民起義,於1640年召開議會,企圖由議會通過法案,徵收新稅。當時英國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但拒絕通過徵稅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權。這次議會的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②共和國建立:1649年
③斯圖亞特王朝復闢:1660年
④革命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
斯圖亞特王朝復闢後,查理二世實行反對英國國教和恢復天主教的宗教政策,盡失人心。此時英國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輝格黨(自由黨)和託利黨(保守黨)。1688年,輝格黨聯合一部分託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共同入主英國。
威廉和瑪麗是通過宮廷政變被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推上英國王位的,這場政變沒有發生流血衝突,所以歷史上稱為「光榮革命」。
(3)成果:
①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
②標誌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③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最重要的成果)
3、思想基礎:霍布斯和洛克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
1、確立:《權利法案》的頒布
(1)時間、機構:1689年 議會
(2)內容: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與自由(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
(3)作用
①確立了英國「議會至上」原則,是使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議會逐漸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②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起來。
《權利法案》使英國的權力中心發生了轉移,議會取代國王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這就是資產階級的代議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也逐步形成。
2、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時間:18世紀前期
(2)特點:
①選民直選議員組成下院
②下院內多數黨領袖成為首相
③首相組織內閣:首相:立法權、行政權,國家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內閣: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對議會和首相負責。
《權力法案》頒布後,議會權力繼續擴大,請同學們試舉一例加以佐證。
3、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1)1832年議會改革
①原因:工業革命深入和經濟發展,工商業資產階級迅速壯大,改革議會的呼聲日漸高漲。
②內容:富有農民和城鎮有產者獲得選舉權
③結果:工商業資產階級增強了在議會中的地位,在國家政權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更加迅速發展。
(2)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三位一體(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①特點: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君主—國家元首、代表英國、維繫大英國協
②核心: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
1、對英國:
(1)、以君主立憲制為特徵的英國代議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有利於政治和社會穩定。
(3)、結束封建專制統治,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
2、對政治制度的發展
(1)、為許多國家提供了一種政治模式。
(2)「主權在民」取代「主權在君」的政治變革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大進步
3、對世界歷史進程
以選舉和議會立法為主要特徵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使歐洲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由理論付諸實施,從政治體制上對君主專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大廈的頂梁之柱。
【本課小節】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使得議會的權力空前強大,有效地制約了王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民選的議會通過行使立法權,制約王權,是現代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雛形。這種代議制政治體制的建立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注意問題】
1、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特徵)就是君主立憲制,從1688年「光榮革命」後開始建立直到今天。
2、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徵(核心)是責任內閣制即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鞏固習題】
1、英國君主憲制的確立和發展歷經數百年,其基本趨勢是什麼?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的?
基本趨勢:國王權力逐漸削弱,議會權力不斷增強,內閣後來居上成為權力核心。
實現方式:通過革命和政變(「光榮革命」)方式奪取政權。通過立法方式確立資產階級君主憲制。通過改革方式不斷完善君主立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