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內亂:要求廢王權、實行君主立憲?實在是難於登天

2020-12-17 閒來煮酒論英雄

泰國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國度,身處種族雜居、信仰繁多的東南亞,它有著比其他國家更有優勢的民主制度和經濟發展活力,特別是旅遊業在東南亞各國家中首屈一指,還創造了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獨特旅遊文化,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國際遊客前往旅遊,從這個角度講,泰國應該是一個開放和富有魅力的國家。

然而泰國又是一個很「傳統」的國家,佛教文化根深蒂固,封建制度依然保留在國家權力機構的頂層,並對國家的政治生活產生著實質性的影響。

泰國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保留著君主制的國家。在建立起民主外衣的泰國之中,泰國國王有別於英國、比利時、日本等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女王或天皇,其國王不僅僅是國家的最高象徵,也是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

在實質權力的支撐下,泰國王生活奢靡,其不檢點的行為和毫無原則的生活方式已超越泰國國民的容忍底線,當有關國王的負面消息通過網際網路廣泛傳播,那些生活在移動時代、倫理概念相對薄弱的90後、00後再也無法忍受那個肆無忌憚的國王,猶如小丑一般,戴著國家象徵的光環,卻撕裂著泰國人的臉面和所謂著的「民主政治」,於是以學生為主的年輕人揭竿而起,走向街頭,向國王以及與國王互為依存的軍政府開炮。

以說,泰國王的不堪行為是誘發此次泰國學生「街頭革命」的直接導火索,當然也是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此次「街頭革命」深層次原因還是經濟下滑導致收入減少以及收入不平衡所引發的政治運動,特別是今年席捲全球的疫情重創泰國的旅遊業,使其經濟發展大幅下降,就業機會也大幅縮減,進一步加劇了兩極分化。

而另一方面,映入人們眼瞼的卻是,泰國王疫情期間在國外如何地「樂不思蜀」,如何地享受安逸,卻喪失了一個國家最高統帥的基本擔當。

對比是強烈的,心態是不平衡的。

深受網際網路文化和耳濡目染的泰國青少年,在「天與地」的對比中,也許會思考,今天的君主制對國家有何意義?我們的國王在國家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的治理道路上扮演了什麼角色?難道只是一位只會花天酒地、大把花錢的紈絝子弟?

作為年輕的一代,傳統的「忠君」思想已不再成為「下意識」,事實也讓他們對現存的君主制不抱有幻想,畢竟在歷史上多次政治危機關頭,國王發揮了許多不協調的關鍵作用,從而改變了泰國的政治發展方向,也讓民主政治一再受損。

泰國年輕人想效法日本與西歐諸國,建立君主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君主立憲制,在他們看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泰國的民主政治走向實質和規範。

然而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泰國是個奇特的所在,它有獨特的進步,也有和許多東南亞國家一樣無法擺脫的桎梏,那就是軍人幹政。泰國現任總理巴育即通過軍人政變上臺,而且在泰國,軍人與國王互為依存、互為支持,既奠定了軍人政府的合法性,也強化了國王背後的權力支撐。

在過往泰國多次的軍人政變中,泰王的地位和權力毫髮無損,而有著民主色彩的民選政府在軍人與國王雙重權力的夾攻下,存活時間也都不會很長。

在軍人頻頻幹政的國度裡,軍隊的利益無處不在,從經濟領域到政治領域,都滲透著軍隊的隱形影子。而一個民選政府要想實行所謂的民主政治,並通過民主政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勢必會牽涉到軍方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從而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彈,進而引發軍人政變。

在今天泰國的政治格局中,國王已不是封建時代的國王,其權力與封建時代相比已大幅削減,但也許是泰王家族的政治基因決定,他們又不甘心落寞,不願從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沉跡,而是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並在政治危機關頭,投下關鍵一步棋,使其向著更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歷史上,軍隊本就是泰國國王王的私人權杖。雖然在民主外衣下,軍隊變成了泰國國家軍隊。但由於泰國民主政治的不成熟,軍隊並未如西方國家那樣成為國家的獨立勢力,因此它與泰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泰國國王的角度來看,軍隊仍是他保持地位的最強有力支撐。

當民選政府或前一個軍人政府危害到現有軍方或更大軍方利益的時候,軍方就圖窮匕見,發動政變,為了獲得合法性,他們需要泰國國王背書,於是兩強勢力就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合流。

這次年輕人發起的泰國「街頭革命」瞄準了國王,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同時要求軍人政府的總理巴育下臺。

然而在泰國擁有最強大勢力的軍方,如果不能放下利益糾葛,真正獨立,從國家政治層面中退出,完全服從於選舉政治,那泰國就不會實現真正的君主立憲,這次「街頭革命」的三項政治要求也很難實現。

試想一下,即使巴育下臺了,再換個軍方支持的政客上臺,政府還是處於軍方的控制。像他信或他妹妹英拉那樣的民選政府上臺仍很渺茫,即使上臺,也難有作為,或許最後換來的是另一場軍人政變。

相關焦點

  • 泰國內亂:要求廢止王權,實行君主立憲,英拉能否擔任首相?
    同樣的泰國的內亂抗議活動主要是未來前進黨組織的,英拉屬於為泰黨,所以不論內亂的結果如何,都和英拉沒有什麼關係,更別提英拉當選首相。泰國內亂的原因是疫情對泰國經濟的衝擊和民眾對王室的失望。泰國主要是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出口糧食和吸引遊客旅遊。
  • 君主專制與君主立憲之間,有一種特殊的君主制,至今仍有國家採用
    直到17世紀末期,英國資產階級發動了光榮革命,並取得了勝利,隨即就是《權利法案》的實施,標誌著君主立憲制度誕生,從此英國君主不再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英國君主的意願不再是法律,幾乎只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多少實權。
  • 泰國能不能廢除君主立憲制?國不可一日無君,當然不能!
    先說結論:能,但是沒必要,所以就不能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泰國的君主立憲制是怎麼回事?君主立憲制說白了就是用法律約束君主/國王,避免專權,形成一種表面依然是專權制,實際上是共和體的一種全新的國家體制。現在泰國在位的泰王是瑪哈·哇集拉隆功,是拉瑪十世,看似風光的背後也有對國家的無奈。從2001年開始,泰國實際掌權領導人更換的是眼花繚亂,當然事無絕對,如果偏要廢除也行,只不過會有很大的矛盾,引起國家的不穩。
  • 知識點:高中歷史之英國君主立憲制
    3、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4、影響:「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第期穩定發展時期。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3、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4、影響:「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第期穩定發展時期。
  • 俄國君主立憲改革為什麼走向失敗
    文/蕭建生人類歷史經驗證明,凡是君主統治歷史悠久的大國,在走向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實行君主立憲改革都是比較成功的政治選擇
  • 你真得了解君主立憲制嗎?
    這種試圖推翻君主制的活動就是革命,假如革命的力量比較強大直接把君主給趕走那麼就是徹底的革命,而力量不夠強大最後留下了君主就是不徹底的革命,不徹底的革命建立的制度中既有君主又有憲法,就是君主立憲制。比如曾經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做了臨時大總統,而北京故宮還有個十幾歲的溥儀作為皇帝被財政養著每天接受一撥人的三叩九拜,這就是不徹底的革命。 「立憲」就是訂立憲法的意思。
  •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三種上法之二
    原因:1、與高中教學的的區分,因為高中歷史側重講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對於革命過程涉及得非常少。2、初中課標實驗稿要求簡述《權利法案》的基本內容,初步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影響。修訂稿要求掌握英國革命的發生和《權利法案》,初步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進步性。高中課標是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內閣制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 【高中歷史試講】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掌握光榮革命、《權利法案》、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基本史實;2.理解君主立憲制的含義和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教學難點】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責任制內閣的特點。
  • 【高中歷史說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第7課的教學內容,教材主要從光榮革命、議會權力的確立和責任制內閣的形成三個方面介紹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情況。
  • 朱學東:晚清「自改革」何以成「殤」——評解璽璋著《君主立憲之殤...
    自上而下的君主立憲 相較本書炫目的大標題「君主立憲之殤」,作為一個歷史門外的普通讀者,我更在意的,是梁啓超的「自改革」和晚清的自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展開,最終卻走到盡頭的。 站在今天回望歷史,梁啓超所孜孜以求的君主立憲,不過是晚清「自改革」的一種邏輯結果和政治的現實追求,其敗固然有許多原因,但都脫不了「自改革」本身的問題,所謂「胎裡病」。
  • 桂北人物(2)立憲運動中的趙炳麟
    趙炳麟是晚清著名的諍臣,也是晚清大臣中最早奏請朝廷實行立憲政體的大臣之一。在預備立憲的過程中,趙炳麟積極上書朝廷,力陳立憲思想,奮不顧身地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假立憲集團作鬥爭。他明確提出立憲的精神在於國會和民主,並要求明定責任制度,確立監督機關,最終實現三權分立,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這一革命風暴的衝擊與滌蕩,最終促成君主專制的覆滅與立憲君主制的誕生。 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從17世紀初期開始,議會倡導「憲政」的呼聲不斷高漲,將矛頭聚焦於獨裁君主。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 九年級上冊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教案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1 教學分析
  • 如果明朝不滅亡,會走上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道路嗎?科技足夠發達
    明朝的君主立憲思想,從內閣輔政便能看得出來。最早的君主立憲是1688年,發生了光榮革命的英國。那麼1688年在中國是哪一年呢?是康熙27年,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按道理全世界都有可能從封建王朝進入資本主義世界了,可惜我們依舊被另外一個封建王朝所統治。
  • 清末民初此人從主張君主立憲,到支持三民主義,最後信仰共產主義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力邀楊度參加,楊度予以拒絕,表示:「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故仍堅持走君主立憲救國道路。
  • 「國中之國」賴索托: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中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上一期的「國家系列文章」,我們介紹了:「群島國家」馬爾地夫:是亞洲最小國家,擁有全世界最擁擠的首都,今天我們把目光從北印度洋廣闊的洋面往西南移動,來到非洲大陸的南部地區,來介紹位於南非高原的第26個國家,「國中之國」賴索托: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中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 泰國曼谷王朝歷代君主御像,拉瑪十世之後,誰能繼承泰國王位
    曼谷王朝是泰國歷史繼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吞武裡王朝之後的第四個朝代,至今仍然統治泰國,因定都曼谷而得名,又因開國君主拉瑪一世的姓氏卻克裡,得名卻克裡王朝。曼谷王朝於1782年取代吞武裡王朝建立,國號暹羅,曾經是中國大清王朝藩屬國,後來脫離宗藩關係,1932年廢除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1949年改國號泰國,沿用至今。圖為曼谷王朝王宮,拉瑪一世至拉瑪八世在此居住。
  • 泰國國王有多大權力,軍方是不是也要服從國王?
    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通常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名義上是國家元首,但只是一種「象徵符號」,不能干涉政治。我們首先來看泰國憲法的規定:國王是國家元首,三軍統帥,佛教以及所有宗教的守護人。國王通過國會,內閣和法院分別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權。
  • 宋徽宗、嘉靖和萬曆,對英國君主立憲制有什麼借鑑意義
    今天看到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說英國的君主立憲是1689年才完成的。自此英國的君主只具有象徵性作用,根本不能實際掌握政權。但是,明朝的萬曆皇帝卻30年不上朝,那麼,英國是否是學習萬曆的做法呢?是不是萬曆是最早嘗試君主立憲的皇帝呢?看完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位讀者的腦袋真是腦洞大開呀。大開得沒了腦子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