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國度,身處種族雜居、信仰繁多的東南亞,它有著比其他國家更有優勢的民主制度和經濟發展活力,特別是旅遊業在東南亞各國家中首屈一指,還創造了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獨特旅遊文化,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國際遊客前往旅遊,從這個角度講,泰國應該是一個開放和富有魅力的國家。
然而泰國又是一個很「傳統」的國家,佛教文化根深蒂固,封建制度依然保留在國家權力機構的頂層,並對國家的政治生活產生著實質性的影響。
泰國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保留著君主制的國家。在建立起民主外衣的泰國之中,泰國國王有別於英國、比利時、日本等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女王或天皇,其國王不僅僅是國家的最高象徵,也是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
在實質權力的支撐下,泰國王生活奢靡,其不檢點的行為和毫無原則的生活方式已超越泰國國民的容忍底線,當有關國王的負面消息通過網際網路廣泛傳播,那些生活在移動時代、倫理概念相對薄弱的90後、00後再也無法忍受那個肆無忌憚的國王,猶如小丑一般,戴著國家象徵的光環,卻撕裂著泰國人的臉面和所謂著的「民主政治」,於是以學生為主的年輕人揭竿而起,走向街頭,向國王以及與國王互為依存的軍政府開炮。
可以說,泰國王的不堪行為是誘發此次泰國學生「街頭革命」的直接導火索,當然也是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此次「街頭革命」深層次原因還是經濟下滑導致收入減少以及收入不平衡所引發的政治運動,特別是今年席捲全球的疫情重創泰國的旅遊業,使其經濟發展大幅下降,就業機會也大幅縮減,進一步加劇了兩極分化。
而另一方面,映入人們眼瞼的卻是,泰國王疫情期間在國外如何地「樂不思蜀」,如何地享受安逸,卻喪失了一個國家最高統帥的基本擔當。
對比是強烈的,心態是不平衡的。
深受網際網路文化和耳濡目染的泰國青少年,在「天與地」的對比中,也許會思考,今天的君主制對國家有何意義?我們的國王在國家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的治理道路上扮演了什麼角色?難道只是一位只會花天酒地、大把花錢的紈絝子弟?
作為年輕的一代,傳統的「忠君」思想已不再成為「下意識」,事實也讓他們對現存的君主制不抱有幻想,畢竟在歷史上多次政治危機關頭,國王發揮了許多不協調的關鍵作用,從而改變了泰國的政治發展方向,也讓民主政治一再受損。
泰國年輕人想效法日本與西歐諸國,建立君主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君主立憲制,在他們看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泰國的民主政治走向實質和規範。
然而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泰國是個奇特的所在,它有獨特的進步,也有和許多東南亞國家一樣無法擺脫的桎梏,那就是軍人幹政。泰國現任總理巴育即通過軍人政變上臺,而且在泰國,軍人與國王互為依存、互為支持,既奠定了軍人政府的合法性,也強化了國王背後的權力支撐。
在過往泰國多次的軍人政變中,泰王的地位和權力毫髮無損,而有著民主色彩的民選政府在軍人與國王雙重權力的夾攻下,存活時間也都不會很長。
在軍人頻頻幹政的國度裡,軍隊的利益無處不在,從經濟領域到政治領域,都滲透著軍隊的隱形影子。而一個民選政府要想實行所謂的民主政治,並通過民主政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勢必會牽涉到軍方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從而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彈,進而引發軍人政變。
在今天泰國的政治格局中,國王已不是封建時代的國王,其權力與封建時代相比已大幅削減,但也許是泰王家族的政治基因決定,他們又不甘心落寞,不願從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沉跡,而是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並在政治危機關頭,投下關鍵一步棋,使其向著更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歷史上,軍隊本就是泰國國王王的私人權杖。雖然在民主外衣下,軍隊變成了泰國國家軍隊。但由於泰國民主政治的不成熟,軍隊並未如西方國家那樣成為國家的獨立勢力,因此它與泰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泰國國王的角度來看,軍隊仍是他保持地位的最強有力支撐。
當民選政府或前一個軍人政府危害到現有軍方或更大軍方利益的時候,軍方就圖窮匕見,發動政變,為了獲得合法性,他們需要泰國國王背書,於是兩強勢力就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合流。
這次年輕人發起的泰國「街頭革命」瞄準了國王,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同時要求軍人政府的總理巴育下臺。
然而在泰國擁有最強大勢力的軍方,如果不能放下利益糾葛,真正獨立,從國家政治層面中退出,完全服從於選舉政治,那泰國就不會實現真正的君主立憲,這次「街頭革命」的三項政治要求也很難實現。
試想一下,即使巴育下臺了,再換個軍方支持的政客上臺,政府還是處於軍方的控制。像他信或他妹妹英拉那樣的民選政府上臺仍很渺茫,即使上臺,也難有作為,或許最後換來的是另一場軍人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