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專制與君主立憲之間,有一種特殊的君主制,至今仍有國家採用

2020-10-18 歷史的皇宮

君主制自誕生以來的幾千年歷史,採用的都是專制制度,即君主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君主的意願就是法律,人人都要遵守和執行,古代歷史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無一不採用君主專制制度。

直到17世紀末期,英國資產階級發動了光榮革命,並取得了勝利,隨即就是《權利法案》的實施,標誌著君主立憲制度誕生,從此英國君主不再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英國君主的意願不再是法律,幾乎只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多少實權。

君主立憲制度在英國誕生之後,很快席捲了歐洲,乃至全世界,很多國家受到英國影響,有些直接廢除了君主制,沒有廢除君主制的國家,就把君主專制制度改成君主立憲制度,直到今天。

所以可以認為,君主制分為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實,但是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在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之間,還有一種君主制,其君主沒有專制制度那麼至高無上的權力,卻比君主立憲的實權大得多。

這種君主制度,一般稱之為「二元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的形式其實很簡單,就如上面所說,二元君主的權力沒有專制君主那麼至高無上,但比立憲君主的權力大得多。在專制君主統治下,國家是沒有議會、沒有立法機構、人民沒有選舉權等,國家一切以專制君主服務,而立憲君主統治下,國家有了議會、立法機構、內閣等,議會能否決立憲君主的意願,立憲君主只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

但是二元君主統治下的國家,雖然也設立議會,也有立法機構,但二元君主擁有否決議會提案、任命官員等一切政治權力,還是國家軍事統帥,擁有一切軍事權力,也賦予了人民選舉權等。

總而言之,二元君主制是介乎於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之間的君主制,雖然沒有專制君主那麼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實權比立憲君主大得多。

其實,有人把二元君主制歸入君主立憲制度,認為二元君主制是君主立憲的一種,原因是英國最初誕生君主立憲的時候,實行的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簡稱議會君主制,而二元君主制實質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簡稱,兩種都屬於君主立憲制。

所以君主制其實是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君主專制,另一種是君主立憲,而君主立憲又分為議會君主立憲、二元君主立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有幾個國家是實行二元君主制的典型例子,一個是德意志帝國,即由普魯士王國發展而來的德國,時間是公元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到公元1918年一戰結束,另一個是日本帝國,即明治天皇推翻德川幕府而重掌實權後的日本,時間是公元1868年明治維新到公元1945年二戰結束。

到了現代歷史,由於有些君主制國家的君主掌握部分實權,但不是至高無上的專制君主,所以還有好幾個君主制國家採用二元君主制,分別是亞洲的泰國、約旦、巴林等,以及非洲的摩洛哥,歐洲目前仍然實行君主制的國家,沒有一個是二元君主制,全是議會君主制。

相關焦點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這一革命風暴的衝擊與滌蕩,最終促成君主專制的覆滅與立憲君主制的誕生。 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從17世紀初期開始,議會倡導「憲政」的呼聲不斷高漲,將矛頭聚焦於獨裁君主。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 世界僅存的君主專制國家,國王有絕對實權,你知道有哪些國家嗎?
    君主制自六千多年前的古埃及誕生以來,專制形式佔據了絕大部分時間。直到17世紀末期,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形式,世界很多國家的君主專制形式,才逐漸被君主立憲形式所取代。隨著歷史繼續發展,君主立憲形式會完全被君主立憲形式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知識點:高中歷史之英國君主立憲制
    1.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各派可以通過議會鬥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鬥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衝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3.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4.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各派可以通過議會鬥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鬥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衝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3.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4.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
  • 你真得了解君主立憲制嗎?
    這種試圖推翻君主制的活動就是革命,假如革命的力量比較強大直接把君主給趕走那麼就是徹底的革命,而力量不夠強大最後留下了君主就是不徹底的革命,不徹底的革命建立的制度中既有君主又有憲法,就是君主立憲制。比如曾經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做了臨時大總統,而北京故宮還有個十幾歲的溥儀作為皇帝被財政養著每天接受一撥人的三叩九拜,這就是不徹底的革命。 「立憲」就是訂立憲法的意思。
  • 明朝如果不滅亡,會發展成君主立憲形式的資本主義國家麼?
    我個人認為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根據歷史經驗來看,中國這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農業文明國家,她的國情和文化傳統與君主立憲制不能相容。 什麼叫君主立憲,所謂君主立憲就是保留君主,通過立憲(契約)來限制君主的權力,從而樹立人民的權威。簡單來說,就是君主不能獨裁了,天下不只是皇帝一家說了算了。
  • 俄國君主立憲改革為什麼走向失敗
    世界上只有美國實行共和是一個例外,這是因為美國是一個沒有君主專制歷史,由清教徒建立的國家,這種模式是很難複製和借鑑的。1905年,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發生了一場戰爭,史稱日俄戰爭,這場戰爭以日本勝利,俄國失敗結束。這場戰爭當時被人們當作君主立憲政體戰勝君主專制政體的鐵證,因而導致當時世界上的兩個大國——中國和俄國,同時開始君主立憲的政治改革。
  • 【高中歷史說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基本史實,認識民主與專制鬥爭的複雜性和曲折性;2.意識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我將開展情境教學,帶領學生穿越時空,設想自己成為了一名英國議會的議員,對於議會有何建議或意見。第一名學生回答出建議議會要採取措施防止國家再次走上專制獨裁的道路;第二名學生回答出要保證由選民選出議員,議員不能由任何人指定。我將總結出英國確立的代議制即是英國議會由選舉出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防止專制獨裁。
  • 【高中歷史試講】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掌握光榮革命、《權利法案》、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基本史實;2.理解君主立憲制的含義和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基本史實,認識民主與專制鬥爭的複雜性和曲折性;2.意識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 亨利八世,一個潛在的專制君主
    其國王也成為君主的樣板,承載著絕對君主制的新願景,並且主宰了一個法國文化傳承的黃金時代。在同一年,1660年,查理二世結束了流亡生涯,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首先,君主制從一場甚至比投石黨運動更重大的政治危機中存活下來,但是其結果卻和法國迥然不同。一方面,儘管面臨更嚴重的憲法危機,而且1688年另一個斯圖亞特國王也被廢黜了,這個國家卻再也沒有經歷內戰。
  • 泰國能不能廢除君主立憲制?國不可一日無君,當然不能!
    先說結論:能,但是沒必要,所以就不能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泰國的君主立憲制是怎麼回事?君主立憲制說白了就是用法律約束君主/國王,避免專權,形成一種表面依然是專權制,實際上是共和體的一種全新的國家體制。現在泰國在位的泰王是瑪哈·哇集拉隆功,是拉瑪十世,看似風光的背後也有對國家的無奈。從2001年開始,泰國實際掌權領導人更換的是眼花繚亂,當然事無絕對,如果偏要廢除也行,只不過會有很大的矛盾,引起國家的不穩。
  • 九年級上冊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過程,掌握兩次內戰,共和國與護國政治,封建王朝復闢和「光榮革命1」等基本史實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權利法案》的學習分析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進步性,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向,逐漸樹立民主與法治的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泰國內亂:要求廢王權、實行君主立憲?實在是難於登天
    然而泰國又是一個很「傳統」的國家,佛教文化根深蒂固,封建制度依然保留在國家權力機構的頂層,並對國家的政治生活產生著實質性的影響。泰國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保留著君主制的國家。深受網際網路文化和耳濡目染的泰國青少年,在「天與地」的對比中,也許會思考,今天的君主制對國家有何意義?我們的國王在國家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的治理道路上扮演了什麼角色?難道只是一位只會花天酒地、大把花錢的紈絝子弟?
  • 宋徽宗、嘉靖和萬曆,對英國君主立憲制有什麼借鑑意義
    今天看到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說英國的君主立憲是1689年才完成的。自此英國的君主只具有象徵性作用,根本不能實際掌握政權。但是,明朝的萬曆皇帝卻30年不上朝,那麼,英國是否是學習萬曆的做法呢?是不是萬曆是最早嘗試君主立憲的皇帝呢?看完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位讀者的腦袋真是腦洞大開呀。大開得沒了腦子兒!
  • 戊戌變法﹦君主立憲+議會制?(國家命運·戊戌變法·連載56)
    日本變革政體,發展工業,整個國家向近代化的轉型卓有成效。這個時間段中,清政府就開始向日本派遣使節、官員進行考察和遊歷,民間人士之間的往來交流也很火熱。甲午之戰前,已有不少介紹日本的書籍專著在中國流傳。這些著作中,以第一任駐日公使何如璋的《使東述略》和駐日參贊黃遵憲的《日本國志》最重要。
  • 論立憲黨導制
    我們在贊同立憲政治的價值時要按照自身的國情選擇自身的憲政道路,進行最適合中國的憲政制度設計。立憲黨導制就是在憲法中明確人民主權,規範一黨的領導,人民主權和黨的領導有機統一在憲法中,憲法和黨章並存的二元憲政體制。
  • 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演進的規律
    西方封建君主專制歷史大約二百年,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歷史則長達兩千年。它的演進規律是什麼?我覺得就是四個字:尊君卑臣。主要理據是:   第一,政權的轉移方式體現了尊君卑臣原則。 禪讓、世襲和革命是古代政權轉移的三種方式。在這三種方式中,儒家主張的是禪讓和革命兩種,法家主張的是世襲。
  •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三種上法之二
    原因:1、與高中教學的的區分,因為高中歷史側重講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對於革命過程涉及得非常少。2、初中課標實驗稿要求簡述《權利法案》的基本內容,初步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影響。修訂稿要求掌握英國革命的發生和《權利法案》,初步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進步性。高中課標是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內閣制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 朱學東:晚清「自改革」何以成「殤」——評解璽璋著《君主立憲之殤...
    自上而下的君主立憲 相較本書炫目的大標題「君主立憲之殤」,作為一個歷史門外的普通讀者,我更在意的,是梁啓超的「自改革」和晚清的自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展開,最終卻走到盡頭的。 站在今天回望歷史,梁啓超所孜孜以求的君主立憲,不過是晚清「自改革」的一種邏輯結果和政治的現實追求,其敗固然有許多原因,但都脫不了「自改革」本身的問題,所謂「胎裡病」。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統治權力帶有壟斷性和封閉性,階層流動性差③最高執政集團權力集中程度低受封諸侯在封國內擁有較世襲統治權;西周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2) 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管轄「西南夷」,納入版圖(立郡縣,中央管轄)影響: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王朝,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立國與治國(治國策略、建立統一與鞏固統一);分權與集權(矛盾的對立統一);統一國家的奠基與擴大;多民族國家的出現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