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還是立憲:也許是個假問題?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一般地講,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只是政體有些不同,與實現二者的手段不是一回事。

本文摘自《走出帝制:從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回望》,秦暉 著,群言出版社,2015年10月

(圖片來自網絡)

再如,改革時期的研究可以說是基本顛覆了過去對「革命派」和「立憲派」(又曰改良派)的傳統認識。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史料體現的立憲派政治形象越來越激進、越來越像革命派的結果,只有小部分是革命派的人格形象和策略主張受到新資料質疑的結果。如侯宜傑先生引述的四川保路運動中立憲派的宣傳:

這就是違法欺良善,立憲國哪容這等不好官。我們根據法律來問辯,問窮了大家把臉翻。做官人都把法律犯,小百姓一齊要動蠻,不是亂來不敢反,抱定道理守定秩序總要鬧出天外天。這等對抗為哪件?還是立憲國民的自由權。

如此用通俗白話向公眾宣布與官府「翻臉」、「對抗」,號召「小百姓一齊要動蠻」,這還是「改良」嗎?

一般地講,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只是政體有些不同,與實現二者的手段不是一回事。實現君主立憲的過程未必都是和平的,典型的如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還只是實君憲政,流血已經不比很多國家的共和革命少,光戰爭就打了長州戰爭、戊辰戰爭、西南戰爭,還有頻繁的暴力政變與暗殺,從維新先驅吉田松陰,到「維新三傑」中的兩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以及坂本龍馬、大村益次郎等明治明星都是死於非命。中國的君主立憲派也並非甘地式的和平主義者,他們當然希望朝廷和平立憲,但從未排除其他選擇。從最早的戊戌密謀到自立軍起義,暴力維新、武裝「勤王」的傳統一直就有,保路運動中的「動蠻」並不是偶然的。相反,實現共和民主的過程表現為和平的革命,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事實上辛亥革命本身流血就不比日本的明治維新多。所以把革命派與「改良派」之別看成暴力與和平手段之別只是想當然罷了。

如果說革命與改良不是手段(和平或者暴力)之別,而是目的之別—革命派要求民主共和制,立憲派要求君主立憲制。那麼這種區別今天也已被大大地淡化了。

近年來,不少論者都指出清末朝廷與民間的「立憲派」雖然都講要立憲,但實質完全不同。朝廷想搞的是「日本式立憲」,當然,這裡指的不是戰後日本那種保留了天皇的民主制,而是明治維新建立的「皇道」政體,就是明治時期那樣把權力從諸侯(諸藩)那裡收歸中央,以強化天皇的權力,即所謂「大政奉還」、「廢藩置縣」,在中國人看起來就像是「西化」形式下的一次「周秦之變」,即從「封建」變成真正的帝制,使天皇從類似中國古代周天子式的「虛君」變成秦始皇式擁有實權的「實君」。這種立憲當然也有西方憲政限制君權的一點影子,但最終還是權歸天皇,而責任卻在「立憲」名義下推給了臣下(內閣等)。後來二戰時那種戰勝了是天皇權力的英明聖斷、戰敗了天皇卻不承擔戰爭責任的狀況,就是這種日本式立憲特點的集中體現。

當然,這樣的立憲雖然「憲政」的色彩不濃,多少還是有一點,如政黨、國會不管怎麼說還是有了。但對於日本而言這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對於明治以前還處在諸侯林立、類似「周制」那樣的「封建」狀態的日本來說,廢藩置縣(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的日本版)實行中央集權還是具有重大意義,對於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強化是一大進步。如果與英國相比,明治維新並非「光榮革命」,倒更像亨利八世的「反封建」,明治體制下的天皇完全不像光榮革命後的英王,但與中國的秦始皇相比還是有了一些「都鐸式王權」(類似於亨利八世、或法國路易十四、俄國彼得大帝)那樣的特點,也確實發揮了類似的作用。

但是中國就完全不一樣,當時「周秦之變」已經在兩千多年前完成,大清朝已經不是「封建」而是帝制,而且這個老大帝國已經暮氣深重、弊端百出。中國的立憲並不是要走出「周制」,而是恰恰是要走出「秦制」。而中國傳統古儒對「周秦之變」一直保留的潛在的不服氣,雖然遠遠談不上最近秋風兄講的「儒家憲政」那麼誇張,但嚮往「三代」、不滿「秦制」的思想脈絡還是有的。毛澤東所謂的「儒法鬥爭持續兩千年」雖然也很誇張,但他對古儒「封建」價值觀與帝制相衝突的敏感,也非僅空穴來風。這種「封建」與帝制、貴族與君主、周制與秦制的矛盾雖然不能被誇張成「憲政」與帝制的矛盾,但是在西方憲政大潮東漸的背景下,那些對「秦制」不滿的古儒傳人至少不敵視憲政、相反卻容易從不滿「秦制」走向反對專制、接受憲政,卻是不難理解的。筆者過去就指出鴉片戰爭後的學西之風首先就是從這些「反法之儒」開始的。

及至清末,那些立憲派的紳士們儘管對憲政的真諦還未必完全了解(但是也遠遠不像過去有人所說的那樣膚淺),然而毫無疑問,他們談論立憲就是衝著「秦制」來的,搞立憲就是要改變帝制(雖然未必廢除帝號,也並不特別仇視某一個具體皇帝),卻是毫無問題的。因此他們當然不能接受朝廷希望搞的那種「日本式立憲」。正如論者所言,當時絕大多數立憲派要求的是「英國式立憲」,他們「在選擇君主立憲政體時,除了極少數外,絕大部分都崇尚英國的議會政治即虛君共和模式,堅決反對政府師法日本。何況政府的預備立憲措施不是直接仿效日本立憲後的制度和精神,不少還是立憲之前的過渡形態,層次更為低下」。

《走出帝制:從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回望》,秦暉 著,群言出版社,2015年10月

《走出帝制:從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回望》圖書簡介

本書是秦暉先生近幾年寫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組編而成。2011年時逢辛亥百年,秦暉應報章之邀開了個專欄,就中國「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許多問題談了很多不一樣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戰」百年、2015年新文化運動百年,秦暉又寫了些相關文字。這期間還對太平天國與近代中日關係也發表過意見。所有這些看法其實都來自多年以來秦暉對近現代史的一個宏觀構想,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繫是顯而易見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變」何以發生?秦暉認為,迄今為止的中國歷史頭緒紛紜,但抓住了這一頭一尾的兩大變局——形成我們過去主要傳統的「周秦之變」,與歷時百餘年我們至今仍身歷其中的「晚清以來之變」,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國悠久歷史的脈搏,並看到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了。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你真得了解君主立憲制嗎?
    「君主立憲制」這幾個字我覺得只要有初中學歷的同學都不會覺得陌生,因為無論政治課本還是歷史課本這幾個詞都曾出現,前者因為講體制的類型所以出現,後者因為講體制的來歷所以出現
  • 秦暉:革命和立憲沒那麼對立(圖)
    這場革命究竟是「成功」、「尚未成功」,還是失敗?  民國有弊病,不等於「我大清很好」  南方周末:您在書中提到近年歷史研究的一種現象:「演員越來越清晰,劇本越來越模糊」,為什麼?  秦暉:其實也不奇怪,認識的路徑本來可能也是這樣的。用馬克思的說法就是,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或者說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
  • 論立憲黨導制(六):立憲黨導制的基本要求
    立憲黨導制首先將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的勝利果實以法律的方式進行確認,然後朝向進步的方向進行規範。作為規範性的立憲黨導制必須遵循五條基本原則:一黨領導、二元憲治、雙層民主、三法一體、黨導政分。儘管今天我們的討論是以中國素材和中國問題來開展的,但是我們相信立憲黨導制是普遍性的,這五個基本原則也是普遍的。
  • 立憲還是共和?清朝最後十年,意見相左的兩派為何攜手
    雙方互相仇視的原因十分簡單,立憲派追求的乃是維持清政府統治之下的君主立憲制,皇帝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只不過對其權力進行嚴格的限制,進而像日本那般實現國家的富強。這顯然與革命黨人簡單粗暴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宗旨相違背,所以在清末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革命黨與立憲派之間是處於水火不容的狀態。
  • 俄國君主立憲改革為什麼走向失敗
    本文主要是探討俄國君主立憲改革失敗的原因,這是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都很少涉及到的問題,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因為正是俄國君主立憲改革的失敗,才導致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發,使人類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這一歷史教訓後人必須認真總結。
  • 桂北人物(2)立憲運動中的趙炳麟
    趙炳麟是晚清著名的諍臣,也是晚清大臣中最早奏請朝廷實行立憲政體的大臣之一。在預備立憲的過程中,趙炳麟積極上書朝廷,力陳立憲思想,奮不顧身地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假立憲集團作鬥爭。他明確提出立憲的精神在於國會和民主,並要求明定責任制度,確立監督機關,最終實現三權分立,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 【高中歷史說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第7課的教學內容,教材主要從光榮革命、議會權力的確立和責任制內閣的形成三個方面介紹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情況。
  • 共和之路一波三折 立憲失敗導致共和成功(組圖)
    立憲改革無論是迫於革命黨的暴力威脅,還是受俄國的刺激或是國內立憲派人士長期活動的影響,這一決定在當時受到國內外輿論的一致好評。  通緝犯起草出洋考察報告  立憲提上日程。雖然吳樾在正陽門火車站,向出國考察的載澤、端方五大臣扔出了炸彈,但僅把出洋步伐推遲了兩個月。
  • 論立憲黨導制
    投稿和合作請聯繫郵箱:1922273801@qq.com原編者按習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四條要求,即一、人民民主;二、依法治國;三、人權保障;四、憲法至上。
  • 英國革命:君主專制的覆滅與君主立憲制的誕生
    這一革命風暴的衝擊與滌蕩,最終促成君主專制的覆滅與立憲君主制的誕生。 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的壯大,從17世紀初期開始,議會倡導「憲政」的呼聲不斷高漲,將矛頭聚焦於獨裁君主。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臺後,繼續推行專制統治。
  •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三種上法之二
    初三:內容上側重點當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方法上當側重於史實的了解。
  • 【高中歷史試講】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掌握光榮革命、《權利法案》、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基本史實;2.理解君主立憲制的含義和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基本史實,認識民主與專制鬥爭的複雜性和曲折性;2.意識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 君主專制與君主立憲之間,有一種特殊的君主制,至今仍有國家採用
    君主制自誕生以來的幾千年歷史,採用的都是專制制度,即君主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君主的意願就是法律,人人都要遵守和執行,古代歷史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無一不採用君主專制制度。直到17世紀末期,英國資產階級發動了光榮革命,並取得了勝利,隨即就是《權利法案》的實施,標誌著君主立憲制度誕生,從此英國君主不再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英國君主的意願不再是法律,幾乎只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多少實權。
  • 知識點:高中歷史之英國君主立憲制
    3、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4、影響:「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第期穩定發展時期。
  • 朱學東:晚清「自改革」何以成「殤」——評解璽璋著《君主立憲之殤...
    站在今天回望歷史,梁啓超所孜孜以求的君主立憲,不過是晚清「自改革」的一種邏輯結果和政治的現實追求,其敗固然有許多原因,但都脫不了「自改革」本身的問題,所謂「胎裡病」。佩雷菲特的《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已經將所謂強大帝國的問題點了出來:「停滯的帝國」。 洪亮吉看到了問題,其命運雖然跌宕,但還是激起了後世一些有任事責任的知識精英的迴響。如書中所述,道光時期由清地方大員主導編撰而成的《皇朝經世文編》,自是這種歷史先聲的迴響,也是一種自我改革的嘗試。
  • 從革命到憲政:宋教仁心路歷程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革命的發生,主要還是因為統治者不思進取。統治者如果居安思危,如果奮發有為,如果注意社會公平和秩序平穩,被統治者就沒有革命理由,更沒有革命機會。歷史上不存在天生的革命者,所有的革命者都是被動的。不僅孫中山如此,宋教仁等革命者莫不如此。宋教仁生於1882年,是十九世紀晚期典型的「八零後」。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3、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4、影響:「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第期穩定發展時期。
  • 「立憲」還需要預備期?
    1906年回國後,載澤給朝廷上了一道《奏請宣布立憲密折》。在這道密折中,載澤提出了立憲有「三利」的觀點:「一曰,皇位永固。立憲之國,君主神聖不可侵犯,故於行政不負責任,由大臣代負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議會與之反對,或經議院彈劾,不過政府各大臣辭職,別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遷,君位萬世不改,大利一;一曰,外患漸輕。
  • 九年級上冊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過程,掌握兩次內戰,共和國與護國政治,封建王朝復闢和「光榮革命1」等基本史實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權利法案》的學習分析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進步性,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向,逐漸樹立民主與法治的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高二歷史總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關問題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   答:1、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原因:1、地理位置:新航路開闢後,英國處於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積極開拓海外活動,推動了手工工場的發展。他們有著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結成同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他們有著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結成同盟。)   3、根本原因: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制度的矛盾是英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4、思想基礎:出現了清教徒運動,有清教思想作為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