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50歲,最佳的打開方式:不折騰不逾矩平淡活

2020-12-22 倪翱躍原創作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到五十,活了大半輩子,回首才發現:年輕時候的雄心豪情,很多東西都不是自己所可以左右的。能夠伴隨自己的,最後只剩下一個安穩的家、半房書和一個還在年輕跳動的心臟。

過了凌晨,醒來,知道自己直到此刻才真正進入五十。煮一壺黑茶,思考知天命的年紀,該怎麼過。馮侖在《行在寬處》封面上有三句話:「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我覺得很有道理。

擇高處立。站在格局的高處,看淡人世滄桑。

《道德經》裡《不爭無尤》篇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最大的善應該如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不爭則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到50歲年紀,苦過難過奮鬥過拼搏過,見證了生存的艱難,也體味了人世間的悲歡,懂得世態炎涼,也體會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冷漠。很多事情已經看懂悟透,這個年紀也就沒必要與命爭、與後輩爭、與妻兒爭。什麼樣的現實,都接受;什麼樣的苦累,都埋藏在心裡,既不喋喋不休若祥林嫂,也不自怨自艾苦大仇深;一切歸於平淡。

看破不說破,做回自己。既不卑躬屈膝,也不傲世孤高,站在高處看世界:站在一樓看,滿眼都是不滿;站在十樓看,與己無關;站在三十樓以上看,原來都是螻蟻,或者已經看不清楚,如雲似霧。

就平處坐。在平緩的地方坐下,才能坐得安穩安然。五十而知天命,是指天命所歸,把心態放平:忘記過去的輝煌燦爛,忘記過去的位高權重,忘記過去的坎坷悲傷,忘記過去的愛恨情仇……

一切都是浮雲。

離開位置,就是百姓,就是一個普通人。為官者,千萬別想著去以前工作過的地方看一看。人走茶涼是常態,去了你的接任者,做壞了會認為你去看笑話、去指指點點,做好了你在心下欣慰祝福便是,何必去留念過往?

當個普通人,學會做一個讓後輩喜歡的人。

別去指手畫腳幹涉孩子們的生活。資訊時代,年輕一輩見識的東西、掌握的技能也許早已超越我們;憶苦思甜、經驗之談大可不必。孩子成長,需要磨礪,需要什麼都嘗一嘗,如同看一部電影,剛一開始你就把過程結果都講透了,這個電影也就沒有意思了。生活也是這樣,何必一定要把自己做成萬能的上帝呢?

能夠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地資助。在孩子們合理的、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始終站在他們身後給予支持和幫助,做雪中送炭者,而不是守財奴。金錢買不來感情,更不能衡量親情;教給孩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別讓孩子有了錢卻把做人的根本丟了,把底線丟了,把人品丟了。

別強求孩子陪著你,自己照顧好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距離近了糾紛來了。保持適當距離,給自己也給別人一個空間,不摻和不多言淡然處之,才是五十歲人該幹的事情。

向寬處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站在寬處不去擠不屬於自己的圈子,不再奢求難於達到的目標,活成自己才是該有的樣子。

多年前一個朋友,工作勤懇努力,一直期望有生之年能夠坐上處級幹部的位置。年年後備年年備,每次都信心滿滿勢在必得,卻屢屢失望。於是,他總是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沒做好,更加努力,以至於一天24小時他會工作16小時以上,辦公室幾乎成為他的家。結果,卻是女兒高考前兩個月,52歲早早肝癌離世。留下80歲的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留下的遺物是辦公室裡放著牙刷和水杯。

到知天命的年紀,五十歲上健康是自己的,其他一切都沒有那麼重要。朋友離去之後一周,他原來的位置換上了新人。企業照樣運轉。這就是現實。

人到50歲知天命的最佳打開方式:不折騰不逾矩平淡活。

別去折騰不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要健康,但別和年青人去比今天要多大運動量。中國古代養生,宜靜不宜動,動靜應相宜。可以喝喝茶、聊聊天、看看書、練練字,適當走一走。工作上的事情要做,但是記住「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別本末倒置,走入怪圈。

不逾矩是做人的底線。凡事有度,到五十歲別去眷戀金錢權力,放下。不去賣老面子打各種招呼,也別去輕易低頭求人,別到老把自尊丟了,把人格丟了,不值得。

平淡活。到知天命的五十歲,收縮自己的朋友圈,人生有三五知己足矣,何必再刷存在感?這個世界,自己沒有那麼重要。別把自己太當東西,也別在別人不把自己當東西的時候小瞧自己。

平日裡整幾個小菜,和妻子朋友喝一點小酒,既不論國事也不論是非,這樣的日子安逸。

2020、11、28

相關焦點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十歲,總角,說的是頭髮;二十歲,弱冠,說的是帽子;三十歲,而立,立於禮,說的是言行;四十歲,不惑,說的是執行力;五十歲,知命,說的是知道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耳順,說的是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大家注意到了,七十歲以前,說的都是外在的東西。七十歲,說到了心。古代的人還不知道有腦這個東西,所以說的都是心。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畢業時,馬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上留了一句贈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時候似懂非懂。心裡嘀咕:一個人既能夠活得從心所欲,又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哪能呢?年歲漸長,映照先哲孔子所提點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確實有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一個人成家立業,從社會來看,真正獨立了。
  • 人活到50歲,最高級的生活狀態,就是學會「獨處」
    人到了50歲後,凡事不願意再去湊熱鬧,希望能一個人安靜生活,靜靜品茶、看書、思考碎片般的人生,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間,在時間的靜謐中感受內心的安寧。 人到了50歲,最高級的生活狀態,就是獨處,學會獨處才能去探析人生的真諦。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著眼於中老年群體,關注內容廣泛,既有名人名醫養生辦法,也有壽星的經驗介紹,從身體到心理,無不涉獵,重視權威性,不跟風,有自己觀點與特色,文章被多家刊物轉載,受到讀者好評。養生養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說明養生已經進入一種自由境界。養生者中有一種人認為養生就是「從心所欲」,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莫為自己圈定「雷池」,認為這種快樂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養生大法。
  • 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人書事)
    許淵衝和我都是江西南昌人氏。許先生曾經說過,他讀的小學是全市最好的小學,中學是全省最好的中學,大學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這個小學,是江西南昌實驗小學。這個中學,是江西南昌第二中學。這個大學,是西南聯合大學。其中,許先生中學就讀的南昌二中,其前身心遠學校的源頭是江西南昌岡上鎮月池村熊氏的家塾,而我就是這個熊氏家族的後代,因此可以說,許淵衝就讀的這個「全省最好的中學」是我們熊家創辦的。
  • 孔老夫子是怎樣做到「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
    內心光明遍照,表現在外面,一切法度一絲毫都不違越;就像孔老夫子所講的「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矩是規矩,隨心所欲都合乎規矩。諺語所謂「欲速則不達」。得慢慢來,哪有那麼簡單!孔老夫子十五歲開始學,到三十才算有了成就,三十而立。學,成就了,學了之後要「以心隨光,一一照之」,這就是把你所學的聖人教誨,完全落實到生活上去。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三四十歲,貪貪佔佔,或者玩玩打打,該有的善緣浪費光了,該有的錢浪費完了,該做了一堆壞事結了一堆仇人,能夠做到隨心所欲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你離從心所欲不逾矩還有多遠?
    這個方法的核心公式就是「三省吾身+不貳過=從心所欲不逾矩」公式裡沒有強調知天命,因為很難知,再者筆者認為在「省」的過程中,天命是參與進來的,那時的天命是一種隱隱約約的感知。(本性而活,才知道自己的本性哪裡出了問題,社會會給你反饋的。其中分寸各自衡量)第二步:每日夜反思日間種種直到心安,反思的要求是能夠提煉出一句話出來使之接近「原則」。對應事件寫出來。第三步:不斷增加自己的「原則」,對照事件本身,深深的體悟他們,使自己努力不違背這些原則。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從「有心」到「所欲」再到「所為」和「所成」的過程中,要讓中小學的組織使命感得以形成,共同願景一步步實現,前提條件是讓中小學有旺盛的辦學活力。讓中小學有辦學活力,要讓其能「從心所欲」。首先,要承認中小學不僅有組織之「體」,還有組織之「心」,要承認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尊重其辦學主體地位,這是中小學自我治理的基礎,也是遵循社會文化心理規律的必然要求。
  • 從心所欲不逾矩
    古人的畫也是如此,不以像不像為品評標準,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寄託為妙品。能從心所欲,但不逾矩,也不會畫羊不是羊。  記者:關於繪畫方面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請吳先生詳細講講。  吳澤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說,順著自己的心性畫畫,能從心所欲,這就是道。現在好多畫不是自己心性的,不是寫意的。國畫的精神就是率性寫意,工筆也是寫意的。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讀初中的時候,有一同桌,自然跟我能玩的來的都是皮的要緊的人,那時候下課了總是肆意打鬧,各種人來瘋。你要知道,一夥十三四歲的初中生,是最不安定的年紀,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我們每次在課堂上都會各種傳紙條啊,說話啊,吃東西啊,當然有眼光灼灼的老師在上面,我們也不敢作出十分幹擾課堂秩序的舉動。過了很多年才徹底明白,其實老師不是看不見我們自以為很隱蔽的小動作,他不過是選擇照顧十幾歲孩子的一顆愛玩的天性心理,看破不說破,睜一眼閉一眼罷了。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許淵衝和我都是江西南昌人氏。許先生曾經說過,他讀的小學是全市最好的小學,中學是全省最好的中學,大學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這個小學,是江西南昌實驗小學。這個中學,是江西南昌第二中學。這個大學,是西南聯合大學。其中,許先生中學就讀的南昌二中,其前身心遠學校的源頭是江西南昌岡上鎮月池村熊氏的家塾,而我就是這個熊氏家族的後代,因此可以說,許淵衝就讀的這個「全省最好的中學」是我們熊家創辦的。
  • 人到中年,學學《流金歲月》葉謹言:發乎情止乎禮,不逾矩不傷人
    所謂食色性也,不動心、不動情,唯不食人間煙火的泥胎菩薩才能做到。朱鎖鎖對葉謹言的追求可謂熱情如火。她設想了利用出差與葉謹言度過浪漫時間的多種方案,甚至還準備了多套衣服,並且毫不掩飾地多次在他面前直言,我喜歡你,你喜歡我嗎?而葉謹言對這段感情表現出來的特點是:狠。他在生意場上是個狠人,在感情問題上對自己更狠。如果硬要換個詞來表達的話,「狠」其實就是克制。
  •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挑戰規矩:比隨心所欲不逾矩更高的境界 2020-08-13 0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30歲立三樣,40歲兩不惑,50歲知三點,人生才算活明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沒有看透真正的含義!古人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縱心所欲不逾矩。」但很少人知道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30歲立三樣,40歲兩不惑,50歲知三點,人生才算活明白!30歲的人,說老不老,但說小也不小,正是奮鬥的好年紀,要做到立身,立業,立家。
  • 周泉根:學而、不逾矩與不可以已
    作為此次系列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當天還舉行了以「新時代更要倡導全民閱讀」為主題的「書香海口」全民閱讀活動座談會,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周泉根在座談會上談到,學而、不逾矩與不可以已。 周泉根表示,古人讀書多以福許之,或俗世福祿,如黃金屋、顏如玉,或精神之福,如宋人朱熹之半畝方塘、明人陳繼儒之深山淨土,清人漲潮所舉人間五福「以有工夫讀書」為第一,等等。
  • 唯變所適,不逾矩 | 於剛專訪
    60歲生日當天,於剛宣布開啟人生中第三次創業。這是他13年前以「人才引進」身份加盟北京兒童醫院時不曾料想的。援引他自己的說法,「這一決定並不輕鬆」。在此之前,被朋友評價為「有想法」「愛折騰」的於剛,內心經歷過無數次自我論證的追問,甚至與家人有過多次尋求理解的爭論。
  • 為政篇二四 做到這一點,則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這一章大多數人皆耳熟能詳。也無歧義。我重點談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這個心字,筆畫數為四劃。而同樣四畫的字還有元,太,中,天,仁,生,再加上這個心。其實還有。以造字法而言,元或者天乃為最初的那個字。這些字都是從元或者天變形而來。而這些字之所以能從元或者天變形而來,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本義都是一致的。是同出而異名。
  • 自由:隨心所欲不逾矩
    盧梭曾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由:隨心所欲不逾矩那麼真正的自由是什麼?這似乎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問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的自由也有各人的表現形式。但依我看來,便是人能夠按照主觀意願來做合乎情理之事而不受外界的影響。所謂合乎情理,即為不超乎規矩。從舊時的「十二銅表法」到如今的各國《憲法》,人類的行為自由似乎已經受到了層層限制,但也正是這些限制,推動人們的思想朝正確的方向自由拓展。
  • 曾國藩: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折騰
    人的生命也一樣,一個人只有不停的折騰,生命才會越來越精彩。而曾國藩的一生,幾乎就是一部折騰史。到二十一歲的時候,曾國藩再次參加鄉試,終於考中秀才,二十七歲的時候考中進士,而後活出精彩的一生,仕途一路順風順水,十年七遷,躍升十級,成為二品大員。曾國藩的金榜題名,給他的家族帶來了榮譽,曾家成為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三代人的做官夢,在曾國藩這裡終於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