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都穿透不了的痛!14歲200多斤 是什麼讓他胖成這樣
「寒假這段時間,每天到咱們科室就診的小患者一天就有90來個,平常一天50個差不多了,多了近一倍。」浙大兒童醫院副院長、內分泌科主任傅君芬教授向記者盤點近期科室門診情況。
「最讓人擔心的還是家長們對孩子超重、肥胖的忽視,對孩子身高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的,儘管這類孩子只佔門診量的15%-16%。」傅君芬教授說, 她見過6個月的孩子體重就已達到了24斤,也有14周歲多一點的孩子體重超過了200多斤,更擔心的恐怕還有很多認為胖點沒啥,沒被帶到醫院就診的。
真有那麼多胖孩子嗎?
其實,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兒童超重和肥胖的發病率就呈逐年上升趨勢,並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
當然,「超重」和「肥胖」是兩個概念,「超重」是指體重超過了某一標準或參照值,可以是肌肉的增加,也可能是脂肪的增加。而「肥胖」是指機體內脂肪組織的過度堆積。
值得注意的是,超重很有可能發展成肥胖。
14周歲200多斤的胖小子,
脂肪肝、「三高」、「妊娠紋」、B超都穿透不了
這個14周歲200多斤的孩子,是傅君芬教授接診過最胖的孩子。
孩子身高150cm左右還算正常的,不過看上去,是「橫向」的——脖子周圍因為皮膚增厚已經看不出來了,肚子上有一條條像妊娠紋的皺紋,走路都有些困難……
伴隨這「圓滾滾」身材的,是重度脂肪肝、舒張壓90mmHg收縮壓140mmHg的血壓、紊亂的血脂、糖尿病前期,以及因為太胖,連B超都穿透不了的事實。
是什麼讓這個孩子胖成這樣?
這個14歲的胖孩子是義烏人,父母開了家餐飲店,他每天晚上都要吃夜宵。除此之外,還特別愛吃,不但吃得多,而且只吃肉,不吃蔬菜,口渴了,從不喝水,就喝牛奶或飲料。
其實6、7歲的時候,孩子已經很胖了,他爸媽有想過把他帶到醫院,卻被爺爺奶奶給勸阻了。「胖胖的,養得多好!」
直到這個孩子10歲的時候,爸媽終於沒忍住,帶他來了一趟傅君芬教授那裡。那時候,因肥胖帶來的各種併發症已經有點表現出來了,當然,比現在要少很多、輕微許多。當時傅君芬給出的建議是,之後要每半年去醫院一趟。
不過家長沒聽勸,之後幾年內孩子沒有被帶來就診。再次見面,就已經胖得「一發不可收拾」了,屬於重度肥胖。
「孩子肥胖很多是可逆的,但如果實在太胖,導致了一堆併發症就麻煩了。」傅君芬教授說,其實95%的孩子都是單純性肥胖,也就是吃出來的肥胖,又缺乏運動。剩下的5%一般是因為某些疾病導致的肥胖,比如腫瘤、皮質醇增多等等。
當爹媽的心不夠狠,嬰兒一哭就餵奶,
結果餵成了肥胖!
引起肥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遺傳因素。一般來說,父母雙方都肥胖的,孩子70%會肥胖;父母中有一方是肥胖的,孩子40%會肥胖。但即便如此,因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肥胖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而且根據全國性的幾次報導發現,男童發生肥胖的概率都高於女童,這可能與男生對飲食品種和個人外觀的關注程度小於女生有關。
孩子普遍存在這些飲食習慣可能導致肥胖:
1.肉吃得特別多,特別喜歡吃雞肉、豬肉等畜禽類動物;
2.不吃也不愛吃蔬菜,有的孩子餵一口菜「呸」吐掉,到了喉嚨也還硬生生咳出來吐掉;
3.奶攝入過量,牛奶當水喝,「營養太豐富」;
傅君芬教授曾經問過肥胖孩子的家長「孩子一天喝多少罐牛奶」,很多答案是5、6歲甚至上小學的兒童,每天喝3、4罐250ml的牛奶。
這裡特別提醒,很多嬰幼兒肥胖,就是奶餵多了。「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養得難免小心,孩子一哭家長就心疼,為了不讓孩子哭就不斷餵奶,一哭就喂,結果餵成了肥胖。」
傅君芬教授說,其實1歲後奶量可以慢慢減少,400毫升左右差不多夠了;2歲以後,基本過度到幼兒飲食,250毫升差不多;再大一點的孩子,考慮到青春發育等因素,250毫升也足夠了。
「肥胖要早發現早治療,特別是青春期形成的肥胖,就很難減肥了,而且有些孩子還會因此自我封閉。」傅君芬教授提醒,孩子從小蛋白質攝入過量,不但會引起肥胖,還容易性早熟。
孩子胖到什麼程度算肥胖?
光憑肉眼可不行,教你以下兩招:
1.算正常的體重。體重如果比同年齡的孩子重了20%以上為肥胖,公式為:
同年齡孩子正常體重(公斤)=年齡(周歲)*2+8 (該公式對2-12歲孩子有效)
比如:6歲的孩子,正常體重約為20公斤,如果大於24公斤就可能是肥胖了。
2.算體塊指數(BMI)。公式為: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
(實習記者翁含露 通訊員王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