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別總給自己貼上「病人」的標籤

2020-12-23 gh愉悅領域

別給自己貼上「病人」的標籤

蔡桓公諱疾忌醫,有病不治療,最終一命嗚呼。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與蔡桓公恰恰相反。他們總覺得自己有病,三天兩頭往醫院跑,要求醫院給他做各種檢查,請醫生給他開最好的藥。即使醫生告訴他沒有病,他還是會憂心忡忡地跑到另外一家醫院去看。一天,朋友發現自己脖子上長了一個疙瘩,立馬緊張起來。因為半年前朋友的母親突發淋巴癌去世,最初也是發現脖子上長了一個疙瘩,後來被醫院診斷為淋巴癌晚期,被檢查出癌症後兩個月,就去世了。回想起母親的症狀,怎麼看自己脖子上的疙瘩,都覺得有問題。

第二天,朋友去醫院做了個全面檢查。醫生告訴他不是瘤子,只是痤瘡。可他心裡還是不踏實,上網查有關腫瘤方面的信息,每天對照上面的症狀看,越看心越慌,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下,整個人瘦了一大圈。在極度焦慮之下,他竟偷偷地給妻子寫下了遺書。朋友的事情我先按下不表,我們先來看一段話,看看這段描述是不是很適合你?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為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但內心焦慮不安。

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討厭被人限制。你為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其實這是一頂戴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著名的魔術師肖曼·巴納姆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會覺得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心理學理論把這種現象稱為巴納姆效應。上面我讓大家看的這段話,其實是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描述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了解了巴納姆效應,就不難理解朋友為何總是懷疑自己有病了。朋友母親因癌症去世給他帶來不小的打擊。

當一個人的情緒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了控制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了影響。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會增強,且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所以,朋友會不知不覺地拿母親的症狀與自己對號入座,而且是越比較越覺得符合癌症的特徵,使得他更加緊張焦慮,越是這樣越會加重他的疑心。

美國洛克菲爾大學曾經進行過一項研究證實,工作壓力太大,會產生心理上的緊張感。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這種緊張狀態中,不但會使注意力渙散,且影響學習和記憶。時間一長,就感覺腦袋不好使,笨了很多。

腦子一笨,疑心就更重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過大,讓一些都市白領患上了「疑病症」:咳嗽時間稍微長了,就懷疑自己得了肺結核,反覆要求醫生拍片檢查;胸口有些不舒服,就認為自己得了心臟病,多次前往醫院就診;眼皮浮腫了,就以為自己患上了腎炎……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治病先尋根,先要找出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疑病心理。這與個人因素有一定的關係,比如,有的人天生膽小,平日就喜歡疑神疑鬼,捕風捉影,見風就是雨。這種人應該學會轉移注意力,不要過度地關注自己,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多關心一下別人,多交一些朋友,慢慢地就會忘掉那些根本不存在的煩惱。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缺乏安全感。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有些人本身又苛求完美,當殘酷的現實不夠完美,達不到心中的目標時,就會出現逃避現實的情況,不敢客觀地面對現實,而是採取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給自己的負面情緒貼上標籤,以「病人」的姿態出現,博得別人的同情,逃避責任。這種做法很像鴕鳥。當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會把頭鑽進沙子裡,自以為安全了。可困難並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逃避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解決,所以,必須勇敢地去面對,勇敢地去承擔。

相關焦點

  • 如何幫助孩子撕掉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
    人們都討厭別人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比如:膽小、吝嗇、不積極、好鬥、不安分等等。但是人們經常在無意間給自己貼上了負面的標籤,比如:我真不會、我好害怕、我不想動等等。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見的一些自我束縛的負面標籤有:膽小害怕、不敢嘗試、懶散不想動、學習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太難了不會做等等。
  • 消炎藥貼上英文標籤 「性病診所」大賺黑心錢
    一些普通的消炎藥,被裝在一個貼有英文標籤的瓶子裡,頓時成了「進口藥」。開黑診所的朱某儘管自己不識英文,但拿這些「高大上」的藥品糊弄一些性病患者,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出高價購買。近日,嵊州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銷售假藥罪判處朱某有期徒刑1年兩個月,並處罰金1萬元。
  • 給學生貼上「正面標籤」,班主任工作越幹越輕鬆
    思索再三,我決定試著運用教育心理學中的「標籤效應」來轉化這幫孩子們。開學之初,我就給全班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每周給父母寫一封信。信上的內容是我統一規定好的,比如第一周我讓學生寫的信是這樣的:新的學期開始了,老師誇我遵守紀律,知道努力學習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我向父母保證,我一定能繼續保持的。
  •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千萬別亂貼標籤,睿智的父母這樣做
    什麼是標籤效應?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教授羅森漢恩博士做過一個試驗,他邀請了8個來自不同行業的正常人來假扮精神病人,並讓他們進入精神病醫院後告訴醫生,自己有嚴重的幻聽。雖然他們的表現正常,絲毫沒有精神病人的特徵,但是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後, 他們的所有行為都被認為是異常的。哪怕他們只是聊聊天。
  • 「心理驛站」年輕人為何動輒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籤
    【心理驛站】年輕人為何動輒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籤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訂閱號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訂閱號微信號 hzszxrmyy-dyh 功能介紹 介紹我院專科、專家、先進診療方法、醫療資訊;為患者提供就醫指南和醫療活動信息。
  • 做你自己!拒絕被「標籤」定義!
    當某個人被某類詞語貼上了標籤時,他就會在潛意識的進行自我管理,使自身的行為與所被貼上的標籤詞語相一致。並且在他人看來,他所做的每件事都與他的標籤有關。 這就是心理學中稱為「標籤效應」的現象。心理學家認為「標籤」是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它對一個人的「潛在的個性意識進行自我認同」都有著強烈的影響作用。
  • 拼盡全力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突破自己,戰勝自己!
    拼盡全力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突破自己,戰勝自己!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研究認為人們只要被貼上某種標籤,那麼就會成為標籤內容所標定的人,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標籤,其實就是指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和認識,更通俗的說就是對一個人的看法。當人們習慣性的形成看法以後,就等於給這個人貼上了標籤,例如,這個人懶惰,這個人愛酗酒,這個人是個悶葫蘆不愛說話,這個人幹這個肯定不行等等等等……那麼標籤效應又是什麼意思呢?
  • 聰明的人,從不給人亂貼「標籤」
    而且哪怕是了解對方,也不能輕易給別人貼標籤,在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你給某個人貼上某個標籤的時候,其實你對他所有的態度和行為,都在潛移默化之下發生了改變,哪怕這一切不是你故意為之的。所以一個喜歡給別人「貼標籤」的人,是不可能受人歡迎的,因此,聰明的人,從不給人貼標籤。
  • 從心理學視角解析《哪吒》:孩子的好壞,跟家長貼的「標籤」有關
    正是因為有父母們不斷地認可和支持自己,才能讓哪吒最後真正的做到為民除害,且受到了別人的尊敬和愛戴。 一個錯誤的"標籤",代價是孩子的一生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常見的就是孩子表現好,那麼孩子就擁有"乖孩子"的標籤,而如果孩子有一點缺點和不足,那麼孩子就被定義為"壞孩子"。
  • 病人也瘋狂?心理學當中的病人角色
    本身對於我們的醫學心理學在大學期間的課程就比較少,屬於考試過後就很久沒有接觸過的學科,可是我們的考試當中竟然也會考查一部分的醫學心理學內容,這讓我們的心情可以說是不太美麗,不過沒關係,心理學相比較於我們的其他臨床科目,相對的簡單一點,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只需要理解就好,並不需要死記硬背,本身醫學心理學考查的分值佔比也比較的少一些,所以大家完全不用焦急緊張哦。
  • 不要對孩子亂貼標籤,他會成為你形容的樣子
    在平常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是否有家長喜歡對孩子做出各種評價,貼上各種標籤呢?比如「差生」、「內向」、「不愛說話」等等,殊不知,你對孩子貼的每一個標籤,都將成為他最終能夠成為的樣子。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現象叫做標籤效應,它是指,當一個人被一個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保持一致
  • 怎樣做一個"優質"的單親媽媽,心理學:撕掉「標籤」是關鍵
    他招募了8個人來假扮病人,這些人中有有一位是精神病學家,一位畫家,一位研究生,一位家庭主婦,一位兒科醫生,三位心理學家。這8個人被安排進精神病院後,告訴醫護人員自己幻聽很嚴重。醫院的所有醫護人員都知道新來了8個精神病患者,他們在裡面表現的很正常,沒有任何精神病理學上的症狀。
  • 孩子被老師貼上內向的標籤,媽媽怎麼做
    閨蜜的孩子,上了三年幼兒園,連續被兩任班主任,鄭重地指出「太內向」。原因是,老師有時問話,孩子不願回應,或聲音較小。便被貼上了「內向」的標籤。就連外班的老師,在路上遇到他都會「關心」地摸摸頭,面帶笑容說上一句:「你太靦腆了」。和大多數家長不同的是,閨蜜並不著急。每當這時,只是很自然地牽著孩子的手,禮貌地對老師笑笑,步伐輕鬆地離開。
  • 醫學心理學每日一練:病人也瘋狂?心理學當中的病人角色
    本身對於我們的醫學心理學在大學期間的課程就比較少,屬於考試過後就很久沒有接觸過的學科,可是我們的考試當中竟然也會考查一部分的醫學心理學內容,這讓我們的心情可以說是不太美麗,不過沒關係,心理學相比較於我們的其他臨床科目,相對的簡單一點,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只需要理解就好,並不需要死記硬背,本身醫學心理學考查的分值佔比也比較的少一些,所以大家完全不用焦急緊張哦。
  • 絕不能忽視的「標籤效應」
    他們在精神病院中表現的很正常,在他們身上沒有任何精神病理學上的症狀,但是在診斷書的證明下,卻沒有一個醫護人員從而認為他們是正常的。他們陸陸續續要求出院時,醫護人員認為這些病人的病情在不斷加劇,「妄想症」越來越嚴重。醫護人員甚至發明了一些精神病學上的新術語來描述他們的「病情」,他們之間的閒聊被看做「異常交談行為」,做筆記被看做「異常書寫行為」。
  • 當我們被貼了標籤後……
    如同「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一樣,我們會給別人貼標籤,自然也會被別人貼上某種標籤。那麼,當一個人和某種標籤掛鈎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教育界,有一個經典實驗,叫做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隨機找了一所小學,把其中一個年級的每個班的新同學隨機分成三組。
  • 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
    導讀: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標籤」貼上時,沒有一個人能倖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
    導讀: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毀掉一段婚姻很容易,貼標籤就夠了
    在諮詢中,我常常聽到有人一開口就是對方怎麼怎麼樣,甚至有人會把對方的表現數落一通,然後直接問我:「您以心理學的角度,感覺這個人有沒有問題呢?」很顯然,他已經給對方貼了有問題的標籤。第二,這個標籤是永恆的嗎?有些人給伴侶貼了標籤後,能夠保持彈性,隨時變換,但有些人則認為對方此時是這樣的,就會一直如此。孩子剛出生時,丈夫沒有進入父親角色,對孩子的事參與甚少。妻子大為不滿,指責丈夫沒責任心。
  • 這是一個關於 貼標籤 行為和 心理 問題科普的探討
    貼標籤,就是用一個標籤去描述一個人或事物。貼標籤在社會學的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裡面被視為識別和控制異常行為的方法。雖然人們會覺得貼標籤便於大家溝通,但是標籤始終是來自外界的描述,不代表被描述者內在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