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自己貼上「病人」的標籤
蔡桓公諱疾忌醫,有病不治療,最終一命嗚呼。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與蔡桓公恰恰相反。他們總覺得自己有病,三天兩頭往醫院跑,要求醫院給他做各種檢查,請醫生給他開最好的藥。即使醫生告訴他沒有病,他還是會憂心忡忡地跑到另外一家醫院去看。一天,朋友發現自己脖子上長了一個疙瘩,立馬緊張起來。因為半年前朋友的母親突發淋巴癌去世,最初也是發現脖子上長了一個疙瘩,後來被醫院診斷為淋巴癌晚期,被檢查出癌症後兩個月,就去世了。回想起母親的症狀,怎麼看自己脖子上的疙瘩,都覺得有問題。
第二天,朋友去醫院做了個全面檢查。醫生告訴他不是瘤子,只是痤瘡。可他心裡還是不踏實,上網查有關腫瘤方面的信息,每天對照上面的症狀看,越看心越慌,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下,整個人瘦了一大圈。在極度焦慮之下,他竟偷偷地給妻子寫下了遺書。朋友的事情我先按下不表,我們先來看一段話,看看這段描述是不是很適合你?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為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但內心焦慮不安。
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討厭被人限制。你為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其實這是一頂戴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著名的魔術師肖曼·巴納姆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會覺得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心理學理論把這種現象稱為巴納姆效應。上面我讓大家看的這段話,其實是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描述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了解了巴納姆效應,就不難理解朋友為何總是懷疑自己有病了。朋友母親因癌症去世給他帶來不小的打擊。
當一個人的情緒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了控制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了影響。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會增強,且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所以,朋友會不知不覺地拿母親的症狀與自己對號入座,而且是越比較越覺得符合癌症的特徵,使得他更加緊張焦慮,越是這樣越會加重他的疑心。
美國洛克菲爾大學曾經進行過一項研究證實,工作壓力太大,會產生心理上的緊張感。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這種緊張狀態中,不但會使注意力渙散,且影響學習和記憶。時間一長,就感覺腦袋不好使,笨了很多。
腦子一笨,疑心就更重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過大,讓一些都市白領患上了「疑病症」:咳嗽時間稍微長了,就懷疑自己得了肺結核,反覆要求醫生拍片檢查;胸口有些不舒服,就認為自己得了心臟病,多次前往醫院就診;眼皮浮腫了,就以為自己患上了腎炎……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治病先尋根,先要找出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疑病心理。這與個人因素有一定的關係,比如,有的人天生膽小,平日就喜歡疑神疑鬼,捕風捉影,見風就是雨。這種人應該學會轉移注意力,不要過度地關注自己,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多關心一下別人,多交一些朋友,慢慢地就會忘掉那些根本不存在的煩惱。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缺乏安全感。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有些人本身又苛求完美,當殘酷的現實不夠完美,達不到心中的目標時,就會出現逃避現實的情況,不敢客觀地面對現實,而是採取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給自己的負面情緒貼上標籤,以「病人」的姿態出現,博得別人的同情,逃避責任。這種做法很像鴕鳥。當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會把頭鑽進沙子裡,自以為安全了。可困難並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逃避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解決,所以,必須勇敢地去面對,勇敢地去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