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 貼標籤 行為和 心理 問題科普的探討

2020-12-25 心理醫生隨緣

貼標籤,就是用一個標籤去描述一個人或事物。貼標籤在社會學的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裡面被視為識別和控制異常行為的方法。雖然人們會覺得貼標籤便於大家溝通,但是標籤始終是來自外界的描述,不代表被描述者內在的認知。

當我們探討心理健康問題或者心理疾病的時候,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給人貼標籤。我們描述一個心理問題的症狀,然後受眾會根據這些標準自查,並且得出結論自己是不是也符合標籤的描述。這是目前心理學科普以及各種媒體名人討論心理學概念的普遍方式。

這樣的方式,的確幫助更多的人了解了許多心理學相關知識,但是貼標籤的行為也可能有許多負面效應。

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是一個很經典的認知偏差。人們都會有選擇性地尋找信息來確認自己已有的信念和想法,比如人們看12星座的性格描述時,會先入為主地在自己星座的描述裡尋找符合自己的部分。同樣道理,我們看某個心理問題的描述時,如果已經帶有預設,就很容易對號入座到一些其實自己並不需要擔心的問題上去。

比如前幾天探討的討好型人格,它的表現包括害怕得罪和冒犯別人,不表達自己情緒,對他人行為過度包容忍讓。但就這些行為來說,許多人都多少有過體驗,所以如果你預設了自己可能是討好型人格,那麼就很可能在看完這些描述後真的相信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會有預設呢?如果給你做科普的是一個心理學專家,那麼他的權威和專業性可能會讓你比較容易相信他,而如果他說XX問題你們絕大多數人都有,那麼你就容易相信你自己也是有這個問題的。所以心理學專業人士在科普的時候,不能因為傳播和曝光率把一個問題描述的寬泛普遍,讓許多並不符合描述的人被誤導。

如果給你做科普的是一個名人或者一個品牌,那麼你和對方的情感聯結或者品牌認同則會讓你比較容易接受對方的說法。而如果這個名人或者品牌探討某個心理問題的目的包含了品牌營銷的目的,那麼他也很可能希望儘可能多的人在自己的描述裡找到共鳴感。所以你也就有了預設。

怎麼樣才能夠不誤導人呢?這又要說到貼標籤行為的功能了。我人為貼標籤行為在心理學科普中有且只有一個建設性的功能,就是幫助那些對自己問題不自知的人建立起反思、意識和改變的動力。

比如一個人從小都在討好,但因為並沒有其他同輩的對比,所以他無法意識到自己在討好。即使他自己很痛苦,但是卻無法看到改變的可能性,因為他會假設所有人可能都是這樣的。這時候如果能夠提出討好型人格,並且對這個問題的症狀和產生過程作詳細闡述,那麼這個人就會意識到原來別人不是這樣的,原來我也不是必須這樣,於是就有了求助和改變的動力和希望。

所以不誤導人的根本原則,我認為應該是你在描述一個問題的時候,初衷應該是「幫助那些不自知自己問題的人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且看到改變的可能性」。好的心理學科普是怎樣寫出來的?就是通過這種角度寫出來的。它會讓你的創作思路變得非常清晰,因為你的文字將不再只為傳播和共鳴服務,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寫作對象,用更人文關懷的方式去告訴他我理解你的痛苦,我也堅信你可以改變。

作為讀者和受眾,我也希望大家在看到各家聲音的時候可以有這樣一個意識:為你傳播知識的這個人,能讓你感到他想要幫助你嗎?他的意圖是賦予你知識、意識、選擇和勇氣,還是有自利的目的,比如讓你不加區分地認同,感到自愧不如,或者讓你迷信地接受某種消費。

希望這些文字能讓創作傳播的人和吸收的人都保持頭腦清晰。

相關焦點

  • 標籤別亂貼,心理暗示要不得
    標籤別亂貼,心理暗示要不得來源:科普中國作者: 唐義誠圖片來源:視覺中國1973年,心理學家大衛·羅森漢開展了一項實驗,他招募了7名志願者假扮精神病患者,讓其先接受醫生檢查,並被「診斷為」患有精神病,然後被送入精神病院。
  • 教育部:中小學禁止給學生貼「心理疾病」標籤
    教育部:中小學禁止給學生貼「心理疾病」標籤 澎湃新聞記者 徐曉陽 2015-08-11 12:11 來源:澎湃新聞
  • 隨意給孩子亂貼標籤,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父母要避免這種行為
    抱怨,也有很多的評價,有的父母說我的孩子特別淘氣,有的說孩子頂嘴,有的說孩子喜歡丟三落四,父母口中這些不自然就能說出的缺點,在生活中,相信也和孩子說過很多遍了。父母在說起孩子身上的問題時,仿佛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這些在父母看眼中的不完美,往往被父母貼上了各種標籤,比如淘孩子,笨孩子,馬虎孩子等等。
  • 「心理驛站」年輕人為何動輒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籤
    【心理驛站】年輕人為何動輒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籤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訂閱號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訂閱號微信號 hzszxrmyy-dyh 功能介紹 介紹我院專科、專家、先進診療方法、醫療資訊;為患者提供就醫指南和醫療活動信息。
  • 心理學:立人設,貼標籤,心理暗示的力量有多強大?
    在孩子們的意識中,「自己很聰明」這件事是定量,自己的努力和運氣是變量,想要證明自己聰明和變得有前途成為了他們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心理和情緒都會變得更積極,會變得更加上進和不服輸。也就是說它的影響好壞取決於標籤的內涵和方向,如果一個人被貼上了負面標籤,那麼這個人的行為也會向這個標籤靠近。如果一個學生長久以來一直被灌輸「我讀書不行」的思想,那麼在他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有好成績」的想法,這種現象在現實中經常存在。
  • 毀掉一段婚姻很容易,貼標籤就夠了
    很顯然,他已經給對方貼了有問題的標籤。我不認為貼標籤一定是不好的,但需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這個標籤一定是正確的嗎?有人會說,怎麼會不正確呢,我說的都是事實啊。丈夫不愛洗碗,妻子就給他貼了一個懶的標籤。除了以上這幾個問題外,貼標籤的過程很像審判,一方是法官或裁判,給另一半下了一個判決書,對方就會覺得憑什麼啊,你有什麼資格來論斷我?這個感覺是非常糟糕的。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若利用好了,孩子會陽光向上,心態良好,性格開朗;若利用不好,孩子則會在消沉和沮喪中成長,對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是非常不利的。那麼,「亂貼標籤」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一、「亂貼標籤」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1、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 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
    導讀: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疫情易引發心理問題,科普宣教如何發揮作用?
    同時還缺少主動為專業心理工作者提供傳播和發布心理救助的渠道和平臺的措施,致使專業心理工作者與需要心理救助人員之間難以相互溝通,導致民眾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這對於安撫民心、維護社會穩定十分不利;三、各級醫療部門和衛生健康管理部門對預防和幹預心理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一,有的差別較大,這無助於正確引導民眾心理;四、為了調節民眾心理
  • 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對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所以,如果貼標籤都是在貼負面評價,孩子便會變成一個你最不想他成為的樣子。
  • 媽媽以為的小暱稱卻傷害孩子最深,沒有把握好度,就是在貼標籤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貼標籤是指不做分析,簡單隨意且教條的給事物套上一個名字。隨著當今育兒教育的發展,許多『貼標籤』事件進入人們的視野。 家長們只以為這是一種稱呼方式,既發洩了自己的憤怒也希望孩子懂得錯誤,殊不知正是這樣無心的行為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 傳亞馬遜更改快遞標籤要求 規範貼標行為
    12月24日消息,有賣家收到亞馬遜通知稱,平臺明確要求將亞馬遜標籤和快遞標籤平行對齊貼在同一面。在此之前,賣家或許為了省事選擇將亞馬遜標籤與快遞標籤隨便貼在包裹上,這種做法儘管便利了自身,但對於亞馬遜倉庫來講,匹配快遞單號與FBA ID的難度將會加大,從而進一步導致物流效率降低。目前,對於該改動亞馬遜還未給出明確的實行時間,不過保險起見,為了避免拒收以及不必要的麻煩,賣家目前應儘量按照新規粘貼標籤。
  • 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就是限制了孩子的未來
    據國外的調查資料顯示,經常遭貶斥的孩子智力和心理發展比經常受體罰的孩子更為低下。為什麼這樣做會有那麼大的害處呢?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標籤效應」,意思就是說,對人的看法就像給人貼一個標籤一樣,迫使此人以後做出與標籤相符的行為。
  • 越來越多普通商品貼上量子標籤,專家:警惕蹭概念欺詐行為
    「功能強大」的量子水、量子襪、量子眼鏡,「包治百病」的量子醫療儀器,「一本萬利」的量子投資機會……近年來,隨著我國的量子通信科學衛星上天、量子通信京滬幹線落地,越來越多貼著「量子」標籤的商品、商機不斷湧現。床墊、杯子、護腰等最常見的生活用品,在量子、磁療等「高大上」的包裝下都變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 拼盡全力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突破自己,戰勝自己!
    拼盡全力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突破自己,戰勝自己!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研究認為人們只要被貼上某種標籤,那麼就會成為標籤內容所標定的人,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具體來說,標籤效應就是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的時候,這個人就會被別人貼的標籤所左右,心理上會自覺不自覺地對號入座,直接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想法,進而影響到自己各方面的行為和結果。行為就會越來越消極悲觀,喪失了所有勇氣和動力,最終結果也就只能是接受失敗,承認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 為什麼大家都愛玩心理測試?就這類問題,我採訪了一個心理專家!
    心理測試與心理測試又有沒有什麼分別呢?為了搞清楚這一類的問題,我們採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姜長青。姜長青主任主要從事心理測量、心理諮詢與治療以及心理危機幹預的臨床、科研和教學等工作。
  • 心理和情緒行為不該高調定義— —探討高校的學生德育工作
    這不是一個局部問題,而是普遍的心理和行為表現,那麼,為何表現得很勤奮和很乖巧的一代,上了大學卻「消極」了?還是他們缺乏正能量呢?還是高校的思政工作值得反思呢? 中學有德育的課程教學,那是為分數而設立的課程,其實算不得教育。教育是養成的修為,教學只是一種途徑,就如你知道微積分的數學理論,你依然不知道如何計算你早餐吃的那塊麵包的體積一樣,這需要你的實踐活動。
  • 警惕負面標籤,願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某某標籤,他就會作出與之相適應的自我印象管理,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形象相契合。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沒想到半年後,結果發現:這些參與試驗的士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真的表現出像家信裡所說的那些好的行為和品格。可見標籤效應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假設一個小孩從小被貼上準時的標籤,他就可能會時時維護這個準時的形象,長大後多半也是一個準時的人,準時兩個字就像融入了他的血液,進入他的潛意識。
  • 心理短片,一個關於情緒的故事
    短片《一個關於情緒的小故事》 讓我們學會接納自己不同的情緒。 每一個情緒, 都值得尊重。
  • 都是你貼錯了標籤!
    想想生活中當我們經常用負面語言和標籤批評打壓孩子時,那麼孩子是什麼感覺?他們收到的標籤是我不行,我很差,我不如別人,我做不好。有了這樣的標籤,他們的行為是怎樣?他們的行為要去證明他們不行,他們很差,他們做不好。這一份份的負面標籤貼下來,再堅強的自信是不是都會被泯滅,更別說挖掘孩子的潛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