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與技術和人文與社會科學。其中的自然科學是感悟自然,發現規律。工程技術是尊重並運用自然規律而發明技術,為提高人類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而從事有價值的創造性實踐活動。一個科學技術工作者首要的價值追求應該是追求真理,或者簡而謂之曰「求真」。
偉大科學家求真的例子很多。比如伽利略為證明自由落體加速度是一定的,在比薩斜塔上把兩個不同質量的物體做自由落體實驗,結果證明,兩者同時落地,說明地心引力對物體具有同一的加速度,為牛頓力學奠定基礎;布魯諾堅持日心說,被監禁直至被燒死;愛因斯坦挑戰牛頓經典力學中的絕對時空觀,揭示了空間、時間的可變性,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科學就是不懈地求真,在實踐中尋求真知,用邏輯思維和實驗觀測判斷真知,獨立思考,不問利害,只問是非。反之,浮誇浮躁、弄虛作假是為一個真正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所不齒的。
真、善、美應該是包括科學技術工作者在內的人類普遍的價值追求。正如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良鏞先生在為我的第二本詩集《荷塘新月——王玉明詩詞選》的題詞中所說,「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這個總結十分全面而深刻,一個科學技術工作者不僅應當求真,而且還應當求善、求美。這裡不妨引用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名言:「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匯合。」
在這方面可以舉出許多中外科學大師的典型例證。例如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音樂造詣也很高,而且對人類命運充滿了熱忱的人文關懷。他奠定了核能的理論基礎,但堅決反對將核能用於毀滅人類的戰爭目的,始終如一為和平、民主、自由、人權而奔走呼號。對於教育他還提出:「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在華人科學家當中,我想舉楊振寧和丘成桐兩位仍然健在的科學與人文大師為例。在這些大師身上生動體現了科學技術工作者對於真、善、美人類普遍價值的追求。
科學技術工作者應該有包容性的人文情懷。清華大學校歌有云:「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東西文化,薈萃一堂」。梁啓超先生根據《易經》提出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精髓;而另一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紀念王國維先生的碑文上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則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精髓。這真可謂「立德立言,無問西東」。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儒、釋、道,雖然不免有糟粕和局限性,但更有其精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應該採取包容和揚棄的態度。
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無論在自然科學與技術方面還是在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都應該有包容性的寬闊胸懷,應當用友善的理念對待學術爭論。對不同科學流派和技術路線,要公平公正,兼聽則明,取長補短,良性競爭,對科學與技術探索中的挫折和失敗,更應該體諒和寬容,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學術環境。(作者:王玉明,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