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知覺的基本特性作為重點考察知識出題的頻率非常高,但在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中,很多同學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誤解,下面老師將對知覺的四個基本特性進行整理和解釋,希望同學們能夠結合例題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
知覺指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認識和把握,在知覺過程中,有以下四種基本特性。
1. 知覺的選擇性-知覺對象和背景的關係
知覺的選擇性指的是人們在知覺過程中把知覺的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優先加以清晰的反映的特徵就叫知覺的選擇性,其中被清楚的知覺到的客體叫做對象,未被清晰的知覺到的客體叫背景。例如:
對於這個圖形而言,如果我們清楚的知覺到的是白色的杯子,那黑色區域就被當為背景,如果我們清楚知覺到的是黑色的人臉,那白色區域就被當為背景,因此知覺的選擇性反映的是對象與背景的關係。在考試中,比如萬綠叢中一點紅,紅為對象,綠為背景。大合唱時不張嘴的人,不張嘴的人為對象,張嘴唱的人為背景,這些都證實了在知覺過程中對象和背景之間的關係,體現了知覺的選擇性。
2. 知覺的整體性--知覺對象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知覺的對象總是由不同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但我們總是把客觀事物作為整體來感知,即把客觀事物的個別特徵綜合為整體來反映,這是知覺的整體性。
對於這幅畫而言,畫者只畫了一些關鍵的部分,而我們在知覺的時候會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將其部分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認識這是一匹馬,這反映了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總是把客觀事物作為一個整體的感知和反映,在考試中,我們遇到的窺一斑而知全豹就體現了我們隊一個事物關鍵部分的認知會轉換為對整體的把握,反映了部分與整體的關係,體現了整體性。
3. 知覺的理解性--個體經驗不同對知覺對象賦予的意義不同
在知覺過程中,人們總是根絕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當前知覺的對象,並用語言來描述他,使其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
同樣一朵玫瑰花,普通人看來這就是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詩人可能會看成愛的象徵,而植物學家可能會從他的根莖葉去分析,因此對於同一對象,因為知覺主體的知識經驗不一樣,對其賦予了不同的一樣,產生了不同的知覺結果,考試中,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或者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都是因為知覺的主體的經驗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見解,體現了知覺的理解性。
4. 知覺的恆常性--知覺條件和知覺結果的關係
在知覺過程中,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範圍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映像依然保持不變的特性叫做知覺的的恆常性,其中包括大小恆常,顏色恆常,亮度恆常,形狀恆常。
此圖中,從視覺角度有遠大近小的效果,但是我們在知覺遠處的柱子時,不會認為柱子只有牙籤那麼小那麼細,而我們在知覺這些圓球時,也不會從心理認為圓球就只是一個小點,所以我們在知覺事物時,即便知覺的距離,角度,天氣等條件產生變化,我們的知覺結果也不會發生變化,這就是知覺的恆常性,考試中,霧霾的天和晴朗的天我們從視覺上知覺到的紅旗是不一樣的,但我們從心理認識紅旗的時候還是認為紅旗是鮮紅色,這就體現了知覺的恆常性,即顏色的恆常性。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