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知覺活動表現出四種基本特性。
(一)知覺的選擇性
人所處的環境複雜多樣。在某一瞬間,人不可能對眾多事物進行感知,而總是有選擇地把某一事物作為知覺對象,與此同時把其他事物作為知覺背景,這就是選擇性。分化對象和背景的選擇性是知覺最基本的特性,背景往往襯託著、瀰漫著、擴展著,對象往往輪廓分明、結構完整。
例如:伐木工人去森林,眼睛會看到很多數木;而獵手去森林則會看到很多動物。
遠處有很多人,當其中有你的親人的時候你很快就能把他們分開。
(二)知覺的整體性
雖然事物有多種屬性,由不同部分構成,但是人們並不把知覺對象感知為個別的、孤立的幾個部分,而傾向於把它們組合為一個整體。
例如:呈現一個由許多小寫字母s組成的一個大寫字母H,通常人們首先反映到大腦的是字母H,然後才細辨它是由許多小寫字母s組成的。
同樣一個圖形「13」,當它處在數字序列中時,我們把它知覺為13,而當它處在字母序列中時,我們又把它知覺為B。
面對一個殘缺不全的零件,有經驗的人還是能馬上判知它是何種機器上的何種部件。
辨別個別筆畫和辨別整個字的時間是相同的。但這也使人們容易忽略部分和細節.
校對時對整個文句的感知會抑制對個別錯別字和錯誤標點的感知。
(三)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覺過程中,人用過去所獲得的有關知識經驗,對感知對象進行加工理解,並以概念的形式標示出來。其實質是舊經驗與新刺激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聯繫,以保證理解的和深刻。在理解過程中,知識經驗是關鍵。
例如:面對一張X光片,不懂醫學的人很難知覺到有用的信息,而放射科的醫師 卻能獲知病變與否。教師也應通過言語啟發,提供線索,幫助學生提取知識經驗,組織知覺信息。 「一葉知秋」
(四)知覺的恆常性
當知覺條件發生變化時,知覺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這就是知覺的恆常性。在視知覺中,知覺的恆常性十分明顯。
例如:我們不會因為天黑了就認為在操場的紅旗變成了深紅色。
也不會因為一個人離得比較遠看起來比較小,就真的認為他個子比較矮。
中公講師張麗麗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