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個LGBT家暴案例告訴了我們什麼?| 反家暴法五周年最新研究

2021-03-02 鎮鎮的彩虹

從「宇芽」到方洋洋,從拉姆到馬金瑜,近年來,家庭暴力問題持續受到熱議。但是,多元性別群體在家暴中受到的傷害卻鮮少受到關注。

於是,在《反家庭暴力法》實施五周年之際,我們完成了《多元性別群體家暴幹預現狀與需求》報告。報告不僅全面梳理了多元性別群體遭受家暴的現狀和需求,分析了當前反家暴工作的問題與挑戰,還在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層面提出了建議。

該報告基於彩虹暴力終結所的家暴幹預服務實踐。終結所自2016年6月25日誕生以來,始終堅持為中國的多元性別少數群體提供針對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暴力和歧視的直接幹預服務,接案量達到428件,充分反映出多元性別群體反家暴的現狀和需求。

多元性別群體在反家暴領域需要什麼?報告數據告訴你!

多元性別群體會遭受歧視和暴力嗎?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反歧視反暴力的需求!

從2016年中旬至2020年底,終結所共接案428件。求助者有著各種不同的性與性別身份:按生理性別劃分,女性求助者約佔52%;按性別認同劃分,順性別求助者約佔57%;按性取向劃分,同性戀求助者約佔47%。

這些暴力來源於哪裡呢?終結所數據顯示,求助需求主要集中在原生家庭暴力和親密關係暴力,兩者分別約佔50%與30%。

而且,多元性別群體所面臨的暴力類型十分多樣,精神暴力(約38%)、肢體暴力(約26%)和限制人身自由(約18%)是最常見的暴力類型。

對於多元性別群體而言,反暴力意識與權利意識的缺乏仍是較為普遍的問題,迫切需要提升「識別」暴力和「保護」自己的能力。

首先,多元性別群體缺乏反暴力意識。主要體現在「識別」能力的缺乏上。精神暴力?控制行為?這些其實均屬於「隱性」暴力。

其次,多元性別群體缺乏權利意識,極少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究其原因,是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助力反家暴工作,終結所請來了不少專業人士!他們在提升服務者專業能力、構建反暴力工作專業性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發揮了重要的培養與建設作用。

擁有了這些專家的助力,從2017年至2020年,終結所共舉辦能力建設培訓或工作坊共47場(次),累計培訓814人次;研究類會議/工作坊9場(次),參與活動超過8萬人次。這些力量都源源不斷地匯入了終結所的反家暴工作中,也為多元性別少數群體帶來了福音。

有專業人士就夠了?從服務實踐來看,專業人士要想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注意這些問題。

首先,不少專業人士欠缺多元性別意識。專業服務人員對於多元性別群體的汙名還存在,當多元性別群體人群向主流反暴力支持機構時,服務者不知如何處理。

其次,合作和資源連結難以充分實現。特別是面臨「高危險」和「超複雜」的案件時,更需要多機構聯動起來進行幹預!但是,反暴力求助資源的分布並不均衡,終結所的在地服務人員及合作的專業資源都集中在北上廣深幾個城市,其他求助者很難獲得及時有效的在地服務。

最後,反暴力服務行業規範化不足。現在還未出現系統且規範的倫理守則,反暴力服務相關機構及服務者對自己的職責規範也不明確,而且,反暴力服務技能不足還容易造成服務關係破裂及二次傷害。

反對家暴,不僅服務人員要努力,法律規定也必須得跟上。

在我國,婦女、兒童一直是反家暴立法的特殊保護群體,但是,多元性別群體的特殊保護需求卻被忽略了。

從理論上看,多元性別群體面對暴力時,一樣可以依據相關法律尋求公權力保護,處罰施暴者。但是,實踐中卻出現了許多的困難。

針對實踐和研究中發現的種種問題,我們在報告中針對不同的部門和組織提出了十分詳細的建議。

完善國家和地方的反家暴法及反家暴配套法規,將「同居關係」的多元性別群體明確納入反家暴法的保護範圍中。

在立法和修法過程中,吸納專家學者、基層工作人員、社會服務組織等人群的參與。

在即將制定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和十四五計劃中納入反家暴的目標、措施和指標,加強對未成年人(尤其是跨性別兒童)的保護。

完善多機構合作機制,發揮國務院婦兒工委的主導地位,促進法院、公安、婦聯等部門構建反家暴聯動網絡。

加大對反家庭暴力、性別平等的宣傳,提高多元性別群體的能見度,運用不同媒介發布反家暴服務信息。

開展性別平等和反家庭暴力教育,在教材中納入多元性別平等內容,保護多元性別群體兒童免受暴力傷害。

出臺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反家暴法實施細則,鼓勵基層派出所對涉及多元性別群體家庭暴力的案件積極使用告誡書,將針對多元性別群體人群的暴力納入追蹤記錄中。

與關注反家暴和多元性別議題的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合作,在公安系統內部加強多元性別平等的培訓。

出臺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反家暴法的司法解釋和指導案例,將「同居關係」的多元性別群體明確納入保護範圍中。

與關注反家暴和多元性別議題的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合作,加強多元性別平等的培訓。推動專家輔助人制度改革,允許和鼓勵反家暴專家學者作為專家輔助人出庭。

推動家事審判制度改革,審判時可納入更多反家暴相關主體作為人民陪審員,例如專家學者、社工、心理諮詢師等。

積極與關注反家暴和多元性別議題的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合作,加強多元性別平等的培訓。

嚴格依法開展反家暴法所規定的工作,如接受投訴、強制報告、協助獲得告誡書等,以及代為申請保護令、協助執行保護令、對施暴者進行反家暴教育和心理輔導等工作。

把多元性別群體納入到反家暴服務工作中,開展針對一線服務者,如社工、律師、心理諮詢師的培訓。

從現狀,到問題,再到建議,相信看到這裡,大家對多元性別群體在反家暴領域的真正需求已經有了不少的了解。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千萬不要忘記點擊「閱讀原文」(提取碼:z25z ),獲取我們新鮮出爐的報告噢!

文案:鄒楊

插圖:莊莊

排版:N.   

編輯:熊貓

相關焦點

  • 反家暴小課堂:你眼中的「家暴」就是法律定義的「家暴」嗎?
    為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進一步增強廣大婦女和家庭的反家暴意識,保護婦女兒童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權益,貴州省婦聯開設了「黔妹妹」反家暴小課堂。今天,由省婦聯公職律師、《貴州省反家庭暴力條例》起草組成員王曉翠以《你眼中的「家暴」就是法律定義的「家暴」?》為題,為您理清家暴認知中的誤區。
  • 反家暴法草案有望今年下半年審議
    而澳大利亞家庭法國際協會主席、雪梨大學反家暴問題研究專家派屈克·帕金森則告訴法晚記者,澳大利亞法律讓受害者儘可能容易地獲得「限制令」,使得施暴者遠離受害者,尤其重點保護家庭中的兒童免遭身心傷害。  帕金森表示,澳大利亞對反家暴行為嚴肅對待,等同於刑事犯罪。而為了保護受害者,甚至在每一個警察站設置反家暴專員,專門處理反家暴案件。
  • 家暴受害者超90%不會報警,反家暴為何這麼難?
    ,遭遇家暴後報警的不到10%,「我們接到的最小家暴求助者是9歲,再小的兒童更不具有報警或向外界求助的意識。」以前部分警察也會認為家暴是家務事,傾向調解。2015年起萬飛發起監利藍天下維權會與縣婦聯、公安、法院、民政實施反家暴聯動機制,實施主動服務型反家暴公益項目「萬家無暴」。經過探索和反家暴培訓,警方對家暴的態度轉變,這幾年監利警方發出800多份書面告誡書。根據回訪,被告誡人的家暴復發率低於2%。
  • 家暴受害者超90%不會報警,反家暴為何這麼難?
    方洋洋公婆和丈夫均已構成虐待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公公)、有期徒刑2年2個月(婆婆)和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丈夫)。因不服一審判決,方洋洋的家人上訴至德州中院。家庭暴力是值得深究的社會問題。方洋洋虐待致死案,再次凸顯不可忽視的家暴現實和反家暴困境。
  • --首部反家暴法亮點掃描
    --中國首部反家暴法亮點掃描  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在對付家庭暴力方面,反家暴法有哪些「獨門秘器」?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  精神侵害算家暴,同居關係也適用  什麼是家庭暴力?在很多人的概念裡,家庭暴力就是丈夫打老婆。
  • 最高法發布最新典型案例:什麼是「人身安全保護令」,如何申請?
    2020年11月25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與全國婦聯、中國女法官協會聯合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國法院共籤發人身安全保護令5749 份,有效遏制了家庭暴力的發生,維護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特別是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我們知道,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
  • 反家暴「避風港」的尷尬與困境
    記者注意到,2016年《反家暴法》出爐之前,庇護所存在存廢之爭。  成都大學政治學院彭玉凌、夏詠梅、塗利2018年發表的論文《我國反家暴庇護所運營機制創新研究》稱,1995年,湖北武漢成立我國第一家婦女庇護所——「新太陽女子婚姻驛站」,此後各地反家暴救助中心先後成立,但多數終因經費、房屋、註冊等諸多因素相繼倒閉。  存,被質疑閒置浪費資源;廢,受暴者失去躲避的最後空間。
  • 《反家暴法》實施四年多項措施實踐中遇冷
    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今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從2016年3月1日《反家暴法》實施至2019年12月31日,僅公開報導的涉家暴命案就至少有942起,致死1214人,其中致死女性至少920人,佔76%,即平均每五天至少有三名婦女因家庭暴力致死。
  • 《反家暴法》實施四年,這些條款還在「沉默」嗎?
    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今年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3月1日《反家暴法》實施後至2019年12月31日,僅公開報導的涉家暴命案至少942起,致死1214人,其中致死女性至少920人,佔76%,即平均每五天至少有三名婦女因家庭暴力致死。
  • 11.25 國際反家暴日|家暴不是家庭小吵小鬧,和我們一起,對家暴說...
    ……當有外人相勸的時候,他們會說,「這是我們的家務事,你們管得著嗎。」這僅僅是家務事麼?不,這涉及家庭暴力。是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每年的11月25日為聯合國確立的「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也被稱作「國際反家庭暴力日」家庭暴力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就來好好講一講有關家庭暴力的知識
  • 全國首部反家暴法即將出臺 被老公暴打後老婆敢打110了
    ,在家裡卻頻頻對妻子拳腳相加……而現實生活中的家暴案例,往往比起影視作品有過之而無不及。  「她問我怎樣算家暴,家暴到底是什麼?」王楠說,這樣的解釋以前她總要不厭其煩地說好多遍,有時還會解釋不清楚,「在傳統觀念裡,夫妻打架、打孩子都是家務事,別人管不著,我們就算去了,也很難介入處理。」  《條例》出臺後,一個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原本的「勸架」變成了職責。  「現在,一旦出現家暴,公安機關必須依法做好調查、取證和傷情鑑定,並及時作出處理。
  • 國際反家暴日|「是的,我被家暴了」 陝西反家暴律師教你勇敢說不!
    題記:近年來,「家暴」一詞頻頻見諸新聞,「反家暴」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關於家庭暴力的知識,你了解多少?遭遇家暴該如何處置?11月25日是「國際反家庭暴力日」,西部網、陝西頭條記者採訪了陝西省女法律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陝西省律協女律師工作專門委員會主任、陝西永嘉信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潔,聽她分享關於反家暴案件的感悟。
  • 家暴不受離婚冷靜期限制 什麼是家暴?家暴如何治理?
    什麼是家暴?家庭暴力簡稱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心理、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家暴如何治理?曾長期推動該項立法的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孫曉梅認為,反家暴法頒布施行3年多來,社會公眾的反家暴意識逐步提升,許多家暴受害者敢於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惡性家暴事件發生量有所減少,但反家暴尚需破解多道難題。一是受害者調查取證難。根據法律規定,認定家庭暴力須由受害者提供報警記錄、醫院診斷證明、傷情報告等多項證明材料,但在實踐中完成這些取證難度不小。
  • 反家暴法:申請保護令需嚴密舉證 現實落差大
    山東女子學院教授張雅維跟蹤過大量家暴案例,大多呈現「第一次眼眶青了,第二次骨頭折了,第三次脊梁斷了」的趨勢。  「對於家暴,應該『零容忍』。」婚姻心理學專家宋家玉提出,很多家暴受害者總覺得,自己挨打屬於夫妻矛盾,並不清楚施暴者會上癮,「只要有了第一次,只會越來越重。」
  • 一起學習反家暴知識
    一起學習反家暴知識 2020-12-02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圓桌|人身安全保護令,家暴受害者何以不願用、不敢用
    申請人被家暴,或尚未被家暴,但有現實的威脅,法院認定這個事實,根據反家暴法做出裁定,第一禁止被申請人實施家庭暴力;第二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第三責令被申請人遷出申請人住所;第四保護申請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家醜不外揚」等觀念也有影響,但不要什麼都往那上面推。
  • 2016反家暴法:人身保護令如何申請?(條件+流程)
    2016反家暴法:人身保護令如何申請?(條件+流程)  我國首部《反家庭暴力法》將於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2月28日上午,西城法院召開涉家暴離婚案件審理經驗新聞通報會。該院自2014年7月組建家事審判庭,年收案近3000件,離婚訴訟中,家庭暴力常見於起訴書。法官建議,遇到家暴後應及時報警,出警記錄可成為最重要證據,必要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
  •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知道不願用不敢用」此令?
    反家暴法確立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意在為家暴受害者撐起法律的「保護傘」。這項制度對我國反家暴工作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仍遭遇家暴受害人「不知道、不願用、不敢用」,舉證難與執行難等多重現實困境。  本期議事廳邀請反家暴法領域的法官、律師、民警與婦聯人士,圍繞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展開探討。
  • 反家暴 | 何以制暴?論港臺反家暴機制及其啟示
    哪怕我們只是把時間限制在《反家暴法》發布和實施之後的這五年,這些名字也會佔滿這篇文章的所有篇幅。每一個逝去者的名字都是對社會的質問:為什麼一次次的悲劇後仍沒帶來改變?為什麼《反家暴法》不能制止暴力的持續?有無數的網友在呼籲「拉姆法案」,但早在2016年我們就擁有了《反家暴法》。
  • 《反家暴法》貫徹實施需突破難點 強制措施要落實
    據了解,今年4月,市婦兒工委牽頭市公安局、市高院等10部委,共同印發《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主要工作部門職責分工》,明確界定各部門在反家暴工作中的職責。在嘉定、長寧、楊浦三區開展反家暴基層社區協同工作機制試點研究。在街鎮層面探索建立由街鎮黨委政府、司法調解部門、公安派出所以及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反家暴工作聯動機制。市民政局依託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成立上海市反家庭暴力庇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