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這部片子都哭了,很多人都給予這部片子很高分。如果真要細究這部片子,想來也是信仰、政治、戰爭、愛情、友情、親情、理想都是可以拿來說一說的。一開始我就剖析著等級和責任的關係,這無法停止的思考,隨著不著聲色的情節推進中便派生了出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議題,所以從一開始,這個電影就讓人感到深不可測。作家寫小說的時候,喜歡構造符合邏輯的縝密情節。以體現自己構造故事的能力是多麼出眾,暗埋伏筆的能力有多強,腹稿的容量有多大。影片對於離奇身世情節的表述其實沒多大意思,相信觀眾們看到的不是這個。影片的主角是人,每一個活生生的人。我相信芸芸眾生中的每一個人都和本片中傳遞的精神有著緊密的關係。即使你已老謀深算,義無反顧。
看電影的時候,默念著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其實這部電影從頭到底的主角都是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是Hassen,追風箏的人是(Amir的)父親,影片結尾,我們也看到了一家三口都在追逐著空中翱翔著的風箏。這時,他們的內心都是在翱翔在天空中的。一個人可以內向,甚至孤僻,但如果他的內心在天空中馳騁,那麼世界就是明朗的。
我們的根繫於大地,而心卻更為自由,在天空中我們翱翔,旁無所依,然而所有的風就是我們的帆,每個空氣中的分子都支持你前行。每次生命的起伏都是堅韌有力的。如果你還牽掛著大地,那麼你便可以感受這一切。
父親和Hassen是影片中兩個最主要的人物。後來的兒子(Amir)也是向著他們而去的。即使在未曾知道他們兩人是嫡親父子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主僕間的深厚情誼。無論是對Hassen的養父還是Hassen。相信即使沒有對Hassen養父的愧疚,他還是會那樣維護著他們一家。更值得佩服的人,或許是Hassen的養父,人的品性是無法遺傳的,Hassen的品質多是來源於養父的影響。一個男子漢的生命歷程是這樣開始的,這真讓人羨慕。
影片中主僕兩人之間雖有高低之分,但卻又是不離不分的。甚至這種依存關係,比日本的僱傭終身制還要牢固。四十年的淵源,世代的情感。以至於我懷疑導演的意圖是不是說父親並不知道Hassen是自己的兒子,儘管和Hassen母親的關係確係事實(原著小說不知是否有明確表述)。這個鐵漢柔情的父親,非常愛自己的兒子,但卻不是溺愛。我們無法知道,為什麼他兒子在生命早期就變得背離了他父親,但是我們看不出他的父親在教育上有什麼問題。在封閉的偷渡車廂裡,父親叫受驚的兒子背誦詩歌(詩這東西很深的),這是多麼讓人感懷的一幕場景。父親的形象一點點清晰明朗了起來,從最初對待兒子的原則性,到逃難時勇敢地和俄羅斯士兵據理力爭,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被緩慢有序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影片在這個片段沒有過多特寫,但仍希望大家不要忽略當時的處境,所謂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要不是那個俄羅斯長官趕到的話,父親就直接死了。毫無什麼問題,「呯」,然後死了,他被拖出車,女人被俄羅斯士兵帶走,沒有什麼懸念。而兒子就會成為孤兒。
父親坦然地站了起來,或者說挺身而出,或者說自然而然地挺身而出。和《悲慘世界》裡那個神父的被動慈悲心相比,父親的主動是讓人欽佩的。大多數人在物質條件尚可的情況下,缺乏的不是柔軟的善心,但對於擺在面前的事情,卻很少有去願意承擔這些責任(在他們的心中,這就是責任)。這責任我們其實無源可查,也不需去查。理智也顯得無力。在美國,俄羅斯醫生給父親看病的時候,父親還是一如既往直接拒絕了。人物很生動,父親是個性情中人,他排斥和嚮往的事物如此不加保留的表現了出來。一如父親對於兒子的愛,當他開始在美國生活的時候,兒子的學習、生活、愛情,父親都是那麼的體恤和支持著他。印證著中國的俗話,即當爹又當媽,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我覺得父子間這平凡卻偉大的情感也同樣是影片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而兒子仿佛一個旁觀者一般在父親身邊,從他幼年平凡的心和平凡的視角中,看出他對父親的不滿和不理解。一個擁有敏感而脆弱內心的人士最適合做一個純文學作家了,去寫那些沒頭每尾的故事,夢幻色彩異國風味(中東風情也是本片的一大看點之一)。大多數純作家都是比較軟而弱的,請原諒我這麼說,這點我們應該早有所聞。所以卡夫卡之類完全沒意思,文學還是介與社科和藝術之間的小技巧,如莫言所說的那樣。他的心也在文學之外,所以會覺的文學這樣的地位低下。這不是這部影片的主題。但父親可能贊同這個觀點,而他妻子的父親——將軍是明確看不起純文學作家之類的。何許感嘆這一切?後來,兒子的生活肯定會很幸福。因為他也拿起了風箏,讓它放飛天空。天哪,Hassen的兒子終於來到了美國,可以過上好日子了。好日子的基礎多少是溫飽和安全穩定的,而不是動蕩甚至是屈辱的。還沒有長大的兒子在阿富汗是當少爺的,我們肯定認為那是不錯的生活。不快樂總會有的,但也有知音。那個影片剛開始就在鏡頭裡的父親的朋友,這個角色的設置,起初便隱喻化了,這是兒子正面的標示。像一桿旗幟,招搖這兒子去走他的道路。仿佛是溫和善良的橋梁,天空與大地的紐帶。
關於正義正直,那剎那的勇氣和持續的思考是必須的。影片中有兩個人物也值得一提。兒子從塔利班大本營中帶著侄子負傷逃出,司機冒死飛車載人狂馳。原來這只是一場位置懸殊的請求或是交易,最後演變成了真槍實彈的「越獄」追擊。原來這筆交易,明顯這裡吃虧的不是塔利班,所以司機沒有危險。
司機一定是突然撞上這一切的。但在幾秒鐘之內,塔利班卻開著機關槍衝了出來。司機最後的選擇,明顯是本能的選擇(或者說瞬時反應),那就是正義或者拿錢辦事,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選擇。常常嘆息的是,我們大多在本能面前都是逃離的。要是司機做了反向選擇,逃離了並且投降,那同樣是他本能的選擇。我們相信,除了文化可以造就這一切外,個人也可以。
甚至——這裡我們也只能用崇敬這個詞彙就結束了對這位院長的尊敬。Hassen的兒子終於來到了美國,可以過上好日子了。可是這世界戰火紛飛,還有無數雙無助的眼睛凝望著你。上帝和我們都保佑他們吧,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