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子,一天可以伐多少棵竹子?「幾百棵不在話下。」12月5日,在赤水市大同鎮天橋村的竹林裡,伐竹工人陳國強對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竹產業發展對接會前來觀摩的嘉賓說。 過去,砍伐竹子是個力氣活,「以前我們這裡砍竹子都是用的柴刀、砍刀、彎刀之類的,砍竹子的農戶特別地費勞力,砍出來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砍的竹子的竹根很高,砍出來的形狀是斜的,容易傷著砍竹子人的腳。」天橋村切片廠負責人說。
陳國強手持這把伐竹「神器」,一次就能採伐一根竹子,快捷又安全 為了解決收割費時、得竹率低的問題,去年4月,天橋村切片廠開始使用這個價值7000元的專業伐竹剪後,極大地提高了採伐竹子的效率。「以前我們要6刀才能砍斷一根竹子,現在用了這個專業的伐竹剪,一剪子就能採伐一棵竹子。」陳國強說。 如今,工人只需身背移動電源,手持這把伐竹「神器」,鉗口卡住需要切割的部分,輕輕按下開關,堅硬的竹子就從根部被鋸斷。鋸斷後還可以根據運輸需要,繼續用「神器」把竹子截成不等的長度。
工程車將採伐的竹子運往切片區 效率是傳統人工採伐6倍的伐竹剪讓切片廠的生產陡然翻倍。切片廠的另一邊,一捆捆已經砍伐好的竹子正在等待上到機器裡進行切片加工後,運往下遊廠商。 「按照每噸1200元的乾料計算,年銷售額達800餘萬元。」天橋村支部書記韓昌華說,竹原料加工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還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 依託豐富的竹產業,以天橋村為代表的赤水竹產業加工廠,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建共享」的發展戰略,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保障了企業原料供給,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促進林農增收致富。
豐富的竹林產業帶動天橋村走上一條「富竹」之路 如今,大同鎮組建竹類切片加工專業合作社6家,實現林農全覆蓋,在有利保障龍頭企業原材料供給的同時,村集體經濟增收2400萬元以上。 「為充分開發利用竹林資源,下一步,我們將在已有5533公裡竹產業道路基礎上再建1600公裡,打通產業道路的『最後一公裡』,夯實產業交通基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韓昌華說。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悅
編輯 徐然
編審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