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中HIV-1EV抗體共進化導致中和寬度的研究

2020-12-16 中國生物技術網

翻譯:趙鼎涵 張雨 曹國政 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

HIV-1誘導的中和抗體與病毒包膜蛋白(Env)以不同的模式共同進化,在某些情況下獲得了相當大的寬度空間。我們報導了恆河猴HIV-1包膜蛋白在猿類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表達時,所引起的Env抗體協同進化模式與人類相似。這包括保守免疫遺傳學、結構和化學解決方案的表位識別和精確的環境胺基酸替代、插入和刪除所導致病毒持久性。

合理設計HIV-1疫苗的一個主要障礙是缺乏一個合適的靈長類動物模型,在該模型中,廣泛中和抗體(bnab)可被誘導,而導致這種反應的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是以可重複和迭代的方式研究的。由於迄今為止發現的大多數HIV-1 bNAB來自於長期感染HIV-1的人類,我們假設,在靈長類動物中誘導這種抗體的一種方法可能是通過用猿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SHIV)感染印度恆河猴(RMs),這種病毒攜帶的HIV-1主要或傳播/創立者(T/F)env可誘導人類產生bNAbs。

目前的研究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雖然HIV-1 M組的Env多樣性非常高,但HIV-1env的直接進化潛力仍然受到限制,這種悖論——在全球範圍內Env的極端多樣性。但是對個體即時或短期進化的限制——可以通過相互競爭的進化力量來解釋。

圖1B突出了血漿中和的動力學、效力和廣度希夫CH505感染動物RM5695,並確定免疫球蛋白G(IgG)為活性成分。因此,抗-HIV-1特異性IgG解釋了RM5695血漿中所有的自體中和和異源中和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從第56周開始,RM5695血漿和血漿IgG對大多數 病毒都達到了ID90或ID95的閾值,並且在ID50的中點出現了陡峭的拐點,表明其具有很強的中和作用。早在感染後16周檢測到的中和寬度在HIV-1感染中不常見,但並非史無前例,最常見於V2頂點bNAbs,這可能是因為它們的活性更多地依賴於較長的hcdr3而不是廣泛的體細胞過度突變。我們在下文中展示了RM5695血漿及其分離的IgG部分以及來自RM5695的單克隆bNAb的活性,均針對V2頂點的一個bNAb表位,該表位包含保守的富含賴氨酸的C鏈和N160聚糖。圖1A總結了在其他六隻感染SHIV的RMs中誘發的bNAbs的外觀、寬度、滴度和效力的動力學,包括三隻動物(RM6070、RM40591和RM42056),其bNAbs也針對V2頂點C鏈。

觀察到人類和獼猴的同源env以相似的分子模式進化,這可以解釋為抗體結合的抗原位點數量有限,病毒逃逸途徑受限。此外,同源的人和恆河猴種系B細胞受體有利於與HIV-1env表位結合,並遵循相似的Ab-Env協同進化模式。我們通過從感染的兩個RMs中分離和鑑定中和單抗來探索後一種可能性希夫CH505.我們選擇這些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它們都表現出良好的病毒複製動力學,可比的早期NAb反應,以及與人類受試者CH505相似的Env進化整體模式;儘管如此,一隻動物(RM5695)發育出bNAbs,而另一隻(RM6072)沒有。我們可能會問在這些動物中,基因和結構上有什麼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與CH505GP120核心結合的Fab DH650的結構模擬人CD4bs抗體

這項研究的一個主要發現是,攜帶原發性T/F HIV-1env的shiv能在RMs中產生株特異性和異源的NAbs,這種NAbs可以在人類中以驚人的程度複製對HIV-1的反應。這種模擬包括誘導抗體的頻率、動力學、效價、免疫遺傳學、結構和靶抗原表位;表位識別的結構和化學特徵;抗體成熟和環境逃逸的共同進化途徑。以上所有都是疫苗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關鍵特性。我們的研究結果大大補充了先前關於攜帶實驗室適應或動物傳播的HIV-1env或Env免疫原在RMs中誘發的異源二級病毒散發性中和的報導。目前的結果,與王和同事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了RMs中和抗體反應與人類反應的密切程度,並表明了RMs中反向工程或基於血統的疫苗引起的保護性反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預測人類對候選疫苗的反應。

一個令人驚訝的觀察是,獼猴的Env進化在很大程度上再現了人類感染中同源Env的進化。相似之處包括位點特異性和胺基酸特異性突變以及插入和缺失的同一性或近似同一性。總的來說,人類和恆河猴的Env特異性序列變異的保守模式以及同源和同源的B細胞反應是收斂進化的顯著例子,可能有助於新型HIV-1疫苗的設計和測試。

RMs中的SHIV複製是除了自然感染的人類外,免疫原(Env)與抗體共同作用的唯一模型系統。HIV-1和SHIV的高度易變性和動態複製導致了病毒準種的不斷進化,這意味著具有足以驅動bNAb血緣親和力成熟的結合親和力的env不斷產生。因此,感染SHIV的獼猴可以通過鑑定和快速檢測Env中間產物,指導種系bNAb前體B細胞通過親和力成熟階段的進化來獲得廣度和效力,從而為疫苗設計提供特別的信息。這一假設對V2-apex靶向HIV-1疫苗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該疫苗可以使用從CH505的V2-apex變異株和其他原代env設計的免疫原在免疫球蛋白敲除小鼠和遠緣獼猴身上進行快速測試。這類研究的目標是學習在RMs中持續的bNAb誘導的「規則」,然後將這些發現轉化為使用SOSIP、mRNA或其他非SHIV疫苗平臺的人體研究。

人們普遍認為,研製一種有效的,基於中和抗體的HIV-1疫苗需要持續激活多個種系前體B細胞,這些B細胞表達針對一個或多個典型bNAb表位簇的免疫球蛋白受體,然後進行有效的抗原驅動的抗體親和力選擇成熟。本研究表明,感染SHIV的恆河猴模型可以提示bNAb誘導的這兩個關鍵步驟。在目前的研究中,只有少數受SHIV感染的動物開發了bNAbs,這一事實真實地反映了bNAb反應在HIV-1感染者中的自然流行,並進一步論證了恆河猴模型的相關性。當然,我們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SHIV感染對人類來說不是一個可行的疫苗策略,CD8的耗竭也不是一個可行的策略,它被用來增加病毒的峰值和設定值。儘管如此,還是有可能將已建立的免疫平臺結合起來,如Env三聚體、外域支架、病毒樣顆粒,或DNA/RNA表達後再感染SHIV,以確定在獼猴體內誘導廣泛中和的最佳啟動和增強免疫原,作為人類HIV-1疫苗設計的分子指南。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20/science.abd2638

相關焦點

  • 獼猴中HIV-1病毒抗體共同進化
    獼猴中HIV-1病毒抗體共同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29:15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George M. Shaw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HIV新疫苗能幫新冠疫苗「開竅」嗎?獼猴實驗設計帶來啟示
    當前,HIV疫苗開發大多集中於誘導中和抗體的產生,即讓免疫系統的B細胞製造更多抗體,使病毒失活。該研究團隊設計的新疫苗是在產生中和抗體的同時,加強細胞免疫,也就是促使體內的T細胞產生更強的抗病毒反應,從而增強疫苗的保護效果。
  • 頂尖HIV研究團隊新冠重磅研究:某稀有抗體反覆出現提示疫苗線索
    但目前,關於人類對SARS-CoV-2的抗體應答知之甚少。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報告了68名COVID-19康復者,並且均未住院。這些康復者在症狀發作後30天收集的血漿的半最大中和滴度範圍分布各不相同,從不可檢測(佔樣本的18%)到低於1:1000(佔樣本的78%),只有3%的康復者大於1:5000。
  • 不止是新冠,中和抗體新功效:可抵抗致癌病毒
    該研究闡明抗EB單克隆抗體對可致人瘤病毒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的複製起到抑制作用,且可與恆河猴淋巴瘤病毒發生交叉反應並中和淋巴瘤病毒。 更重要的是,足夠量的中和抗體可保護獼猴經口傳播的淋巴瘤病毒,這為基於中和抗體保護的新型病毒疫苗設計概念提出了新思路。
  • 我國在單純皰疹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篩選針對單純皰疹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專業期刊《抗病毒研究》上。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華林研究員介紹,儘管以阿昔洛韋為代表的抗病毒化學藥物可以用於臨床治療,但是耐藥病毒株的出現和藥物的毒副作用,使得探索治療和預防單純皰疹病毒及其耐藥株的新策略顯得迫切。
  • 中國團隊的中和抗體研究登上Nature/Cell讓新藥可期
    已經啟動了多項臨床試驗來評估滅活的恢復血漿在治療COVID-19中的功效和安全性。恢復期患者的血漿中含有由適應性免疫反應產生的中和抗體,當用作治療手段時,輕症和重症COVID-19患者的臨床狀況已有明顯改善。但是,由於不能大規模生產血漿,因此治療用途受到限制。
  • 2018年1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月22日在線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tibody detection by agglutination–PCR (ADAP) enables early diagnosis of HIV infection by oral fluid analysis」。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的工作就是如何更容易地檢測HIV感染者唾液中存在的少量抗體。
  • 三大頂刊發布中和抗體研究成果
    目前,全球多個研究團隊正在尋找能夠治療甚至預防COVID-19的方法,其中特異性強的中和抗體被認為是治療COVID-19的潛在「特效藥」。在最近一周裡,三大國際期刊《Nature》《Cell》以及《Science》分別帶來了關於中和抗體治療COVID-19的新研究報告,為藥物和疫苗的研髮帶來了更多可能。
  • Cell:從新冠肺炎患者中分離出強效的SARS-CoV-2中和抗體
    2020年7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對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一條重要防線是中和抗體的形成。這些抗體可以消滅入侵者,並且在預防和治療SARS-CoV-2感染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
  • Immunity:新的抗體分析方法可加快合理的HIV疫苗開發
    2018年8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更快的方法來分析實驗性疫苗抵抗HIV和其他病原體的結果。他們的新方法讓科學家們快速地評估對一種病原體或疫苗作出反應時個體產生的全部抗體譜,並確定這些抗體是否可能有效地抵抗這種病原體。
  • 《細胞》:中國科學家從新冠康復期患者血漿中篩到高活性中和抗體...
    這個臨床前的研究結果表明,BD-368-2這個中和抗體,可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和預防效果。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積極推進臨床試驗,用於臨床研究的藥物正在生產中。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頂級期刊《細胞》上,曹雲龍、粟斌、郭向華、孫文潔、鄧永強、鮑琳琳、朱秦毓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一文揭開「抗體免疫」的面紗:中和抗體和疫苗的區別是什麼
    北京大學謝曉亮團隊從60名康復期患者的血漿裡,找到8400個抗體序列,目前已合成出抗體蛋白,並找到了14個高活性中和抗體,接下來將從中找到最理想的特效抗體製成藥物。謝曉亮表示:「中和抗體將成為戰勝疫情的特效藥。如果冬天疫情反覆,中和抗體屆時可能已經問世。」
  • PLoS Genet:黑猩猩可能進化出對HIV前體的抵抗力
    2019年12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是一種感染猴子和猿類的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起源於SIV,這意味著SIV是HIV病毒的前體。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SIV可能影響著黑猩猩的遺傳。他們報導這種病毒是導致不同黑猩猩亞種之間差異的主要原因。
  • Nature:詳細繪製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結合位點,有助開發新的治療策略
    2020年10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描述了針對這種病毒的多種抗體的特徵,並鑑定出那些最有效地中和這種病毒的抗體。抗體是人體為應對感染而產生的蛋白。
  • 饒子和院士PNAS報導一個A型肝炎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
    1月10日在《PNA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以及清華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報導了一個強有力的HAV特異性中和單克隆抗體——R10,可阻斷受體附著和幹擾病毒脫殼。
  • 2017年7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他們報導在早期的共組裝階段,HERV-K Gag改變後代HIV-1顆粒的大小和形態。這發生的原因在於HERV-K Gag衣殼(即HERV-K病毒蛋白衣殼)部分上與HIV-1 Gag在細胞膜上共定位(或者說重疊)。這也會導致成熟的HIV-1顆粒數量下降、HIV-1更慢地釋放和感染性下降。
  • hiv是什麼 hiv早期症狀有哪些
    hiv是什麼HIV通過破壞人體的T淋巴細胞,進而阻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導致免疫系統癱瘓,從而致使各種疾病在人體內蔓延,最終導致愛滋病。由於HIV的變異極其迅速,難以生產特異性疫苗,至今無有效治療方法,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1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Ian A.
  • 大羊駝中兩種納米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藥物發現:源自大羊駝(llama)的兩種小而穩定的納米抗體,可以在細胞培養中阻斷該病毒與人ACE2受體的相互作用,從而中和新冠病毒
  • 最新研究:大羊駝體內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
    具體研究情況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看下:1、《細胞》:羊駝血或是治療新冠肺炎的關鍵Winter是一隻平平無奇的羊駝,圈養在比利時的一個研究農場中。2、《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大羊駝兩種納米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英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研究所一項發布在《自然》子刊的論文顯示,研究者利用大羊駝血細胞中提取的抗體,製作出了新型納米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