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念佛最忌諱的是什麼嗎?

2021-02-19 淨土指歸

我們要念好這句佛,就要知道哪些是不如法的方面,以便避免和改正。

念佛最忌諱的首先是精神渙散。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集中精力,專心致志才能做好。

如果精神渙散,或是處在昏沉、掉舉等狀態當中,那這一句佛就不可能念好。每一句佛號都要念得真實純一,念得像純金那樣,念不好就會摻雜很多雜質。這上面有一比一百,一比一千的差距,從這點來說,我們一定要注重念佛的質量,寧可少念一點,也要把它念好。如果只是趕速度、趕數量,那就完全是騙自己而已,自以為念了很多,結果很多都是不如法的念,這樣就空過了。

其實修任何法都是用自己的心來修,都要專心致志才能修好。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尤其修念佛法門,關鍵就是要使自己的心集中在佛念上。釋迦佛傳給我們的念佛法門,是在生死最切近的根本上進行轉換。我們的心不念佛,就會一直念輪迴裡的事,念貪嗔痴,念殺盜淫,這樣就導致生死相續不斷。現在念佛就是在這個業根上的意識上作一個轉換。也因此我們念佛就是當下處在出生死的時刻,一定要一心專注地把這句佛念得清清楚楚。

其次,就是忌諱字句模糊,所念的佛其實是自己心的體現,字句模模糊糊,自己都聽不清,又怎麼能感動佛呢?念出的聲音清清楚楚,就表達了我們的心。這個音聲也就是心,現在要修好的地方,就是念這六個字的音聲要一字不苟,每個字、每個音節都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才是真正在念。

「念」就是明記所緣的意思,所以從始至終都要清清楚楚地聽到這句佛,這才是真念佛,才會有真感應。念的字句一模糊,就表明自己的心已經不是念佛的狀態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念得模糊不清,就不算是在很清楚地念「阿彌陀佛」。

還要避免的是開始念得非常快,後來越念越慢。逐漸下來,就越來越脫出了正軌,念得既沒有音節,又不能一句一句地很切實地連貫起來,這樣心口不能相應,所念的這句佛就不能攝住自己的心,反而落在各種昏沉、妄念當中,這就是古德感嘆的「輕忽養識」。

現在念佛就要懂得怎麼有效地攝住這顆心。要用念佛的聲音來攝住。這樣把握聲音的音節就很重要。這時你內心的狀態、身體的狀況等都跟聲音的節奏有密切關係。節奏一亂,心肯定亂了,身心的狀態就會失掉平穩、安詳,念得氣急敗壞或者散亂、鬆弛,都沒辦法跟佛感通,也就難以體現修法的利益。

很多人會說:我們只要心裡向佛就可以,不必要講究什麼念佛的音節。這完全是不懂,其實我們的心不可能離開當下的顯現,我們身口意的狀況就在體現自己的心。

如果念佛的聲音每一句都合乎韻律,都念得非常好,那我們的心也一樣安詳、統一、和諧,這樣就容易相應,自己會念得很清淨。這句佛念得清清淨淨,你的心自然也是清清淨淨,也就自然和佛感通,念的佛又反過來加持在心上,自己的善根能顯發,佛的加持能注入。反過來說也一樣,如果我們的心處在至誠懇切的狀態,從心裡念出的這一句佛就一定是清淨的,只要一聽你的聲音就知道你當下內心的狀況。

如果是從很清淨的心裡念出的,這個念佛的音聲就有很大的加持。從清淨心裡念出的聲音,它會再加持到你心上,就像珠子放光還會照到珠體上那樣。從至誠的心中念出了萬德洪名,與此同時佛光也在你心中加被。如果你念得模模糊糊,那樣自己連基本的誠敬都不具足,這是心裡有過失,也就難以感通佛。要知道這個自力他力和合的道理。所以我們心裡有偏差,修法上就會出問題。念的聲音如果有韻律、有節奏,心自然就很統一,就會越念越好,進入良性循環當中。

什麼叫良性循環?以清淨心念出來的時候,所念的佛號就很清淨、很高雅。而每念一聲佛,又會感染我們的心,加持我們的心,又會激發我們的善根,這樣反覆進行就是進入了良性循環。就像世間的音樂,一旦聽者進入了境界,他就會一直處在這種良性循環當中。而且一句接一句地綿密連貫很重要,就像水相續不斷地流,要達到很綿密地運轉,其他妄念進不來。

你越是能夠認真把握事相方面的韻律、節奏、清晰、連貫,各方面都一絲不苟地做好、配合好,就越能把全身心都納入到念佛的正軌當中。這樣念,每一句都有很大功德,在一座念佛裡就能出現無量功德。所以很多人輕視念誦,他並不知道這裡面緣起的道理。

在六根當中,關鍵要抓住舌根、耳根和意根。這三個根如果配合得很好,就使得每一念都是清淨的佛念,而不會增長生死的業識,這就一定能把我們的業識心轉成清淨光明。

相反,如果你念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心和口分開了,嘴上還是在念,而心裡早就跑了,這就是假念佛。口裡由於慣性,還是重複這句佛,而心裡卻在打其他妄想,這就是心口不一,表面在念佛、裡面在念貪嗔痴,這樣放任自己的心不斷地起妄念,這種狀況就叫做「輕忽養識」。這都是自己用功不痛切導致的。由於自己修法的時候非常輕浮、不殷重,結果導致只是在不斷地培養妄識,使它的力量越來越大。這時候不能允許這種狀況發展,不然這樣發展下去就會串習成妄想病,以後一坐下念佛就妄想一大堆。久而久之,就成了難治的習氣病。

這裡要辨清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們安下心來念佛的時候,看到心裡的妄想不斷地此起彼伏,這並不是壞現象。過去一直處在散亂中,也不曉得自己的心有多麼散亂,現在靜下來了,就看到心裡有很多妄念生起,這是正常現象。這時只要堅持這句佛號就可以,妄念任它隨生隨滅。也就是你只要不支持它,不跟隨它,在動過多次之後,它自然也就停歇了。這是因為你開始靜下心來專注念佛了,所以就看到了內心的妄念不斷地現起,只要不跟著它跑,久而久之,這種狀況就會消失。

但是,如果念佛的時候,放任自己的心念貪嗔痴,心跑了很久也不知道,那就是在隨妄念流轉,這是在培養生死業識,照這樣發展下去,妄想病會越來越大。因為,平時做事的時候還沒功夫打很多妄想,現在坐下來剛好打妄想。這樣養成習慣,就會嘴巴念佛和心裡打妄想同時進行,這就是放任自心的結果。

這裡就是一念之差。一是看到了妄念不去理它,仍然堅持佛念;一是心口不相應,光是嘴巴念佛,心裡卻放任妄念,這會導致妄念的勢力越來越大。這樣念下去,就不可能達到念佛功夫成片。

此文主要講解出聲念佛的要點。自己靜修時則須多採用金剛持念佛法,即聲音在唇齒之間。

相關焦點

  • 你知道燉牛肉最忌諱兩種佐料是什麼嗎?
    眾所周知牛肉的營養價值含量很高,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牛肉有很多的做法但最經典的還是燉,燉的牛肉更能保留牛肉的營養但你知道燉牛肉最忌諱兩種佐料是什麼嗎?下面就來詳細聊一聊。
  • 大德開示:該如何念佛,念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那麼祖師也是根據我們的根性,給我們想出來念佛最容易成就的法門,這個法門原載於《楞嚴經》,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記載,就是要求我們念佛的時候「心念耳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嘴巴念佛,用耳朵去聽念佛的聲音,以此來都攝六根,功夫到家了,可以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 念佛,需要清淨心嗎?
    問:清淨心念佛和妄想心念佛有何異同?是否清淨心念佛能更受用?答:提問題的人其實沒有弄清楚一件事:凡夫有清淨心嗎?凡夫是沒有清淨心的,既然沒有清淨心,又怎麼「清淨心念佛」呢?我們念佛,是因為沒有清淨心而來念佛的,然後通過念佛可以讓我們相對清淨。是念佛讓我們清淨,不是因為有清淨心來念佛。如果你真有清淨心,你不念佛也可以啦。有清淨心不會生染汙,在任何地方都是清淨的。因為對「清淨心」的理解停留在文字層面上,沒有理解它的真實義,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疑問。
  • 為什麼別人念佛靈,我念佛就沒用?
    一心一意地念佛,並沒有錯,很多人發心很誠,心志也堅定,我甚至看到有些人低頭稱誦佛號,可以從白天一直念到晚上,心中也很佩服。可是,有不少對於佛教的基本教義,譬如緣起性空、四聖諦、八證道、十二因緣,等等這些最基本的佛教義理,卻沒有絲毫的認知,或者說根本不知道有這些佛法的存在,這就有問題。
  •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好,沒有忌諱,隨時隨地念!
    也就是說,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固然大雄寶殿、念佛堂可以念佛,即使房間、浴廁,也可以念佛。是不論清淨的地方、汙穢的地方,都可以念的,沒有忌諱的。如果不是念佛的話,那就不一定。譬如說我們要誦經,必須恭恭敬敬地在清淨的地方;要持咒的話,也有一些咒是不適當的時間就不能持、不是清淨的地方也不能持。只有這句六字萬德洪名最沒有忌諱,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稱念。
  • 佛教:念佛號,有什麼好處?學佛的人應該知道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佛號是佛教最普遍一種修行方式。對於大眾來說,念佛號,即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最受歡迎的修行方式之一。佛像因為念佛號除了簡單便捷之外,還被歷代以來的高僧大德稱為「最殊勝的法門」。因此,念佛號在民間,甚至在各大寺廟中的出家人那裡,都是必修的法門之一。那麼,念佛號有什麼好處呢?
  • 燉羊肉時最忌諱的香料,放了它等於白燉,你知道是什麼香料嗎?
    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羊肉具有一股獨特的羊羶味,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這個味道從而排斥羊肉。如果沒有羊羶味估計吃的人會很多,畢竟羊肉還是很鮮嫩可口的。所以很多人在燉煮羊肉湯的時候就喜歡放一大堆的香辛料,希望能夠去除羊羶味或者掩蓋掉這股味道。但是小編今天告訴你們,香辛料可不是隨便亂放的哦!每種香辛料基本都有屬於它自己的功效,沒有放對反而會起到反作用的呢!
  • 重陽節有什麼忌諱,大家都知道嗎?
    當然,這麼重要的節日一定是有忌諱的。第一:不能說節日快樂第二:可以賞菊花,可以喝菊花酒,但是忌諱送菊花第三:這天忌諱夫妻做那種羞羞的事情第四: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過重陽節(有地區性)。現在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叫「老輩人的重陽節,後輩人的感恩節」誰能說清楚這裡面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喜歡這些民俗小知識的夥伴們趕快加個關注吧,每天更新好玩的民俗小知識。
  • 你會念佛嗎?看看廣欽老和尚的念佛語錄
    師父說:「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恆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老和尚在客堂對比丘們說:「看經書僅是尋一入道門戶,而念佛才是切實了生死之行。」(註:看經書是教導我們方法,念佛是行。正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有些老阿公、老阿婆什麼經也沒看過,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臨終自在往生西方,瑞相殊勝。)「念佛要具信、願、行三力,要能引聲念佛,大地一音,即各種聲音入耳,即轉成念佛音,而無分別,不被轉去,方名一心不亂。」
  • 夏蓮居談念佛
    頭兩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念佛的時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來。心情低落,意志消沉,無精打彩,雜念無窮,不是昏沉便是掉舉。這個是最忌了。  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聽不清,自己也聽不清。故云「己尚不聞佛豈聞」。「先快後慢」,一上來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沒勁。
  • 念佛人就只管念佛,不用學太多,對嗎?
    首先強調行者應該知道一個什麼道理呢?如果要「學解」,那就要深入經藏,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要學。而且是「皆得學」,也就是都應當學的,而不是可學不可學。佛的一代教法,都應該學。「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聞思佛的教法之後,肯定接著要依教法去修行。那麼這個時候要修契機契理之法,依與自己有緣的、相應的法門來修,這時候可以講「一門深入」,專修是最好的。
  • 中元節有什麼忌諱?很少有人都知道的忌諱!
    其實中元節並不是為了嚇人而出現的一個節日,更多的是為了弘揚孝道和發揚樂善好施的精神,更有一種祈福的思想在內,好了,話不多說,咱們開始列舉一下中元節的忌諱!第一:這天忌諱晚上過生日,還是改在白天過生日比較好。
  • 剃眉毛有什麼忌諱嗎 看完你就知道
    剃眉毛有什麼忌諱嗎?是否會不吉利呢?很多人想剃眉毛但是又擔心會犯了一些忌諱,怎麼辦呢?今天小編為你詳細揭秘,想知道的朋友快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來源:站酷作者:shipfactory很多人說,眉毛不能隨便剃掉,會犯大忌的。
  • 一心念佛就是真正懺悔
    那麼我們持名念佛?不但是般若,而且是甚深般若。就跟《心經》上所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世音菩薩怎麼行現在我們明白了,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過去我們常常念《心經》,觀音菩薩怎麼修的不知道!現在明白了,果然與西方淨土相應,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候補佛,他怎麼不念阿彌陀佛?當然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行甚深般若,這我們才曉得怎麼個念法。
  • 佛教:念佛人最幸福?一心念佛,必得無量功德!
    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麼呢?是名滿天下?是才子佳人?或者兒孫滿堂……當我們了解到這些光環背後的辛酸時也會搖頭嘆息:這不是真正的幸福。那什麼才是呢?對念佛人而言,幸福就是「往生淨土」我們平時應該怎樣念佛呢?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個問題。為了獲得幸福,我們拼搏努力,不惜代價。
  • 學佛有問必答:專心念佛和有妄想雜念念佛,效果有什麼不同?
    問:雜念會影響我們什麼?學佛有問必答:不影響彌陀救度你,所以安心念佛。譬喻坐船過海,乘客有雜念無妨,因為靠船過海,南無阿彌陀佛。問:雜念和雜修什麼區別?學佛有問必答:雜修是指不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從淨土法門來講。雜念是指念佛過程中,有一些妄想雜念,這很正常,不影響念佛效果。比如地下有一張100元的鈔票,你專心去撿是100元,你有雜念去撿還是100元,因為錢的價值沒有變。
  • 念佛的和沒念佛的,來到這裡,一看就知道了!
    老和尚說:「老年人出家,要走修行這條路是比較慢,一心念佛,帶業往生西方,是最快的。」悟某法師說:「我老年才出家,人生各種困難、危險的境界都經歷了,覺得這些對我來說,都不算什麼,可是現在出家了,卻覺得佛法老是讓我理解不過來,請師父慈悲開解。」
  • 自體脂肪填充後最忌諱的事是什麼?
    自體脂肪填充後最忌諱的事是什麼? 自體脂肪填充後最忌諱的事是什麼?
  • 淨土法門:疾病與念佛
    念佛人也是,常帶三分病,就是在提醒我們——魔鄉不可停,念佛往生最重要。2.生病,有多種原因我們只要還生活在世間,生老病死就是一種常態,念佛同樣會生病,畢竟導致生病的原因很多。我們生而為人,必定有種種情緒,尤其是現代生活,各種壓力,常常過喜過悲,能不生病嗎?念佛人也是凡夫,也會有煩惱,自然也會生病。(3)宿業就算有人會養生,順應陰陽,飲食有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難道就不會生病了嗎?
  • 2020年秋分將至,當日一件最適宜和忌諱的事情,你知道嗎
    但是今年秋分時節,有一件最適宜的事情和最忌諱的事情,你知道嗎?按照古代流傳下來的推演,今年秋分當日一件最佳的事情就是婚媒嫁娶,藍天白雲金秋時節,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如仙美眷,自是秋分時節最美好之事。但是當有一件最忌諱的事情亦須謹記,秋分雖是平和時節,然秋寒已至,臨冬天不遠,人的生理調節處於微妙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