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框架 = 三重心智+雙系統+結構+模式+表徵+原反應+備擇反應!

2020-12-22 認知框架

成為自己心智的訓練師,老師更關心的是傳遞知識,但以心智為對象而展開的學習與訓練,確實是一塊比較空白的地帶,而且這個地帶是很廣闊的,並且存在著廣袤的未知。

這個空白地帶的重要性,可能很多人還沒意識到,如果今天我的要跟6年前的自己進行心智對話。結果必然會是,今天我所講的東西,6年前的那個自己會不知所措、會一楞一楞的,想注耳傾聽,卻啥也抓不住。

就以學習來說,一旦對心智有更多的了解與熟悉,其實就可以做到更好的學習。我們有時忙於學習,忙到擠不出一點「閒餘或閒暇」時間去思考,學習的最終成果擱置在哪裡呢?

向自己提一些問題,有時確實能夠起到匪夷所思的作用。因為很少會有其他人會向你提出問題,此時,只能自己向自己提問題,缺乏問題,很多時候,其實就是缺少思考的表現。一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問題數量可以作為一個人獨立思考的數據指標。

當你拋出學習的最終成果在哪裡時,這就是一個問題了?思考的起點,從哪裡出發呢,這也是一個問題?

問題提出來以後,往往問題會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但問題會幫助自己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思考空間,這個由問題激發出來的思考空間以及由此引發的未知,可供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這個由問題激發出來的思考空間以及由此引發的未知,可供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探索。

而學習與思考其實是啥樣聯繫起來的呢?天天談學習,天天在思考,有時會很好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不妨再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學習與思考有啥關係呢?這三個問題,最終都能跟心智聯繫起來。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自己編織了一個心智框架

學習的最終成果在哪裡時,這就是一個問題了?思考的起點,從哪裡出發呢,這也是一個問題?學習與思考其實是啥樣聯繫起來的呢?問題是能夠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未知的空白空間或空白地帶,把你拋到一個未知的原野,你東張西望,遍處都是陌生,遍處都是未知。自己從6年前對心智的一無所知!

相關焦點

  • 你願意用大腦裡所有的框架,去換取對一個概念「表徵」的理解嗎?
    要談清楚認知,就要從心智談起,啥是心智呢?在這裡先跟大家談一談個人對心智與認知的看法。心智中持有的認知,如何去解讀這句話呢?就要涉及到心智認知心智究竟是指啥呢?心智是一個由若干器官所組成的系統,執行著計算的功能。
  • 談一談心智的框架,構建整體去聯繫部分,從整體的視角去認知心智
    成為自己心智的訓練師,因為自己心智的訓練無法假手於他人,只能由自己來完成,自己要成為一名心智的訓練師,來訓練自己的心智。你得首先對心智有一些基礎的認知,而且對心智的認知還要具有整體性,能構建出一個框架,看下圖對心智的認知要編織成一個框架,這個大腦裡對心智的認知,才具有一個系統的整體。如果大腦裡有一個框架,那麼再去看各個作為局部的文章,就不會再是碎片化的,就不會把各個碎片嵌入系統整體中去認知。
  • 對一個事物的認知,塑造了自己的心智模式、思維模式、行為模式!
    框架,此處談的是系統思維框架,是針對」系統思維知識層「的,從系統思維層去設計出一個框架,而對於系統思維的知識層,這很模糊,因此個人採取了系統思維知識層之中所涉及的一個又一個的概念,把這一個又一個的概念組織成一個系統思維的框架。任何一個框架是可以不斷生長的,之前的框架已經涉及到了這些概念:比如願景、目的、功能、結構、形式,現在還要為「這個系統思維框架」繼續增加一個新的概念,是哪個概念呢?是模式。
  • 知識及其上下文,理解後的記憶、形成表徵、框架、組塊!最後思考
    知識-上下文-表徵-框架-組塊-記憶!知識、上文的知識、下文的知識、在上下文之中去理解知識、形成心徵表徵、構建上下文的框架、形成大腦裡的組塊,最後存儲在長時記憶!知識只有擱置在更大的上下文之中去學習,才能有相應的上下文情境,這樣的知識才能被自己應用起來!最後才能被自己應用於思考!
  • 你的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人生格局
    為什麼三個人在觀察同一件事後,看法、心理反應、行動會如此不一致?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故事中的三人心智模式的不同,對外事物的認知角度不同,思考問題的路徑不同,所以最終採取的行動也截然不同。心智模式是什麼?心智模式作為一種抽象的綜合認知能力,根深蒂固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影響我們理解世界。
  • 刻意練習(三)心理表徵
    因為太過於重要,修改一番(主要是在最後加了一part,給出了訓練心理表徵的幾種方法),重新發出來。(一) 在上一篇讀書筆記中我們提到: 刻意練習會對大腦進行重新布線,讓大腦的結構發生改變。 在這裡咱們不禁問一句:大腦物理結構上的改變會在精神層面對應產生怎樣的的改變?
  • 認清自己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謂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心智模式是簡化的知識結構認識表徵,人們常用它來理解周圍世界以及周圍世界進行互動。
  • 高效的學習,必須掉頭轉向認知的底層,掌握知識的表徵
    初級【表徵】直接映射世界,和某個反應直接相關連。為了使假扮模式化,萊斯利提出了次級表徵,次級表徵是初級表徵的複製品與真實世界分離。從而能夠被操控即模擬機制。初級表徵-要保持與事物的對應關係【防止改變】。
  • 智匯糖兒童心智培養早教機:積極探索兒童心智教育
    智匯糖兒童心智培養早教機:積極探索兒童心智教育 2019-04-08 16:40:54來源:北國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個體心理表徵帶來不同行為反應
    ,而心理表徵具有層次性,不同的距離會使個體產生不同層次的心理表徵,進而帶來不同的行為反應。 解釋水平理論是近20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社會認知理論,其核心觀點之一是人們對社會事件的反應取決於其對事件的心理表徵,而心理表徵具有層次性,不同的距離會使個體產生不同層次的心理表徵,進而帶來不同的行為反應。
  • 探索思考的技術:在感覺-知覺-記憶-表象-心理表徵-思維之中穿梭
    思考的技術:基於表徵的推理,從一個構想變成今天的真實,無非是以終為始,找到自己的終點,天天朝著終點的方向移動,哪怕慢如蝸牛,只要不停止爬動,終會抵達終點!思考的技術,個人的切入點,就是表徵、心理表徵,而談表徵,個人喜歡列一系關鍵的詞語,個人列題綱的方式就是」詞語清單「了,思考的技術所涉及的詞語清單如下:題目-感官通道-感覺-知覺-記憶-表象-表徵-思維-思維複式框架題目-
  • 心智模式,決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如果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模式,就無法實現深層次的學習,阻礙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那麼,什麼是心智模式?它在人腦中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如何去改善人固有的心智模式? 什麼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蘇格蘭心裡學家肯尼斯·尼雷克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
  • 科學認知需要適應性表徵—新聞—科學網
    自然主義的目的是用自然科學(生物學)的方法取代心靈哲學的方法,用功能取代心靈,使表徵可操作。然而,表徵是有心理活動的行動者參與其中的過程,排除心靈概念不等於排除心理活動,缺乏心靈的表徵只是自然呈現,這促使科學哲學家從數學結構主義視角探討表徵的機制問題。 結構主義表現為同構論、部分同構論和經驗結構主義。
  • 給你的心智模式插上翅膀 關於轉變個人心智模式
    我當時的反應是,如果不是此人性格和周遭不和適宜,就是遭遇了什麼心靈變故。仔細看了前因後果,我逐漸開始理解他的心境。原來他並不是一個不了解市場社會的書呆子,而是經過仔細的平衡比較,和詳細的市場調查才決定的。讓我不由得佩服他及時轉變舊的心智模式,尋找新的方向的勇氣。    所謂心智模式是指人們的思想方法、思維習慣、思維風格和心理素質的反映。
  • 君智諮詢謝偉山:戰略的重心在於開發潛意識裡的億萬空間
    「全球大競爭環境下,商業的戰場早已從市場端轉移到了消費者的心智中。當消費者面對琳琅滿目的貨架時,實際消費行為早已在「選擇」的那一刻就發生了。而在這一過程中,判斷、選擇、並做出最終購買決策的過程是在消費者大腦中進行的。如何讓顧客選擇你而非競品,成為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君智諮詢董事長謝偉山如此說道。
  • 框架、媒介框架、新聞框架、受眾框架……一文打盡 | 經典導學
    研究人工智慧的美國計算機學家米斯凱(Minsky, 1975)認為,我們的知識是以數據結構的形式存儲在記憶中的,他稱之為框架。以上內容,可做了解並做簡單記憶。所謂基模,指的是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結構、認知結構或者認知導引結構,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知識表徵(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一種。
  • 成功不是學來的,決定我們命運的是心智模式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樣的人。在這一期中,我們將講到心智模式,作者提出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 高功能自閉症人士語言困難反映了空間表徵結構非典型發展
    然而,與TD相比,ASD中空間語言的使用有一些細微的差異,這表明儘管結構相似,ASD中空間語言的某些方面偏離了典型模式。這些發現為軸心參照系在非語言空間表徵和空間語言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軸心參照系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治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見解。    目前的研究比較了ASD和TD在個體中的空間位置的語言和非語言表徵。
  • 斯坦福ICLR2019圖網絡最新論文:圖神經網絡的表徵能力有多強?
    WL test一樣強;給出了GCN和GraphSAGE等傳統圖網絡框架不能區分的網絡結構;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框架GIN,並在理論上證明了其表徵能力和 WL test一樣強。總結起來,全文需要回答兩個關鍵性的問題:GNNs表徵能力的上限是什麼?怎樣的GNNs 框架設計才能達到最好的表徵能力?這裡的表徵能力是指對圖拓撲結構的表徵是否能有效區分不同的圖結構。所以,是否能夠判斷圖同構便成了GNNs表徵能力的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