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一場由重慶日報和九龍坡區委宣傳部主辦的,匯聚了諸多巴蜀文旅專家的高規格活動——「重走成渝古驛道 感受雙城新變化」全媒體採訪活動暨川渝攜手打造巴蜀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研討會在巴國城舉行,作為承辦的重慶巴國城文旅在會上放出兩個大招:與西蜀第一街成都錦裡牽手,聯手打造巴蜀非遺城和引進武侯祠廟會;籤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合作建設三峽博物館的主城第二展廳……這是時隔近十年後,曾經的重慶旅遊地標巴國城重新回到主流媒體的視野裡。用重慶龍力巴國城文旅執行總裁王天瀾的話說,近年來致力於轉型的巴國城要充分利用好雙城經濟圈和經濟國內循環的兩大機遇,做實文化內容,做強文衛旅商融合,打造西主城核心文旅消費圈。
正視,有名無實的主城最大仿古綜合體
落成於2006年的巴國城在重慶主城是家喻戶曉,王天瀾最驕傲的是「打個拓兒車,跟司機說聲去巴國城,不用導航就去了」。21世紀前十年,作為主城最大的仿古文旅商綜合體巴國城是把榮譽稱號拿得手軟,國家4A級景區,重慶一日遊景點,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重慶創業示範基地……
時至今日,像王天瀾這樣的二代巴國城人對當年的成功還是有清醒的認識的,「那個時候沒啥人做文旅項目,我們有概念,規模大,再加上停車便利等因素,自然就風光一時」。在王天瀾看來,當年巴國城最遺憾的就是沒有重視真正的文化內容注入,「不過這也是時代局限性的因素,畢竟我們當年只是一個地產開發公司,巴國城最初也只是個地產項目。」
如今龍力巴國城文旅的前身就是龍力地產,依託巴國城項目,在西區迅速做大,但也是囿於地產企業的局限性,在文旅項目內容打造,管理治理上的不足,導致近年來巴國城逐漸淡出大眾視野,落後了洪崖洞,磁器口幾個身位,「我們現在必須要正視差距,痛定思痛,」王天瀾說。
轉型,疫情後的「硬」著陸
2017年就結束了巴國城所有樓盤售房工作的龍力地產在複雜的經濟環境下不斷在考慮轉型,但直到這次疫情後,他們意識到,地產開發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未來的時代屬於內容經濟和消費經濟。因此他們才下定決心,即便是壯士斷腕,也要往真正的文旅企業轉,把巴國城真正的做強做大。
按照巴國城董事長王斌的分析,疫情之後,國家經濟主打國內循環,消費唱主角,像巴國城這樣的綜合體,必須加強場景化和沉浸式,否則就會淪為低端的社區商業,極大降低收益坪效。
為了徹底轉型打好「文旅」牌,巴國城不僅從地產公司更名為龍力巴國城文旅,而且準備斥巨資從交通動線,商業結構,形象外立面等進行改造升級。「巴國城快20年了,當初的投資基本已收回,現在也到了再投入的時候了,」王斌這樣對記者說。按照他的想法,超過20萬方物業的巴國城如今每個平方投入1000元,加上交通改造,投進去3個億,產出也是能看到的,「改造投入後,隨著每年租金遞增,即便文旅項目回報周期長,但長期穩定,後勁十足,是值得幹的。」
雙城,巴國城「翻身」的最大機遇
巴國城下定決心「硬」著陸和大投入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雙城經濟圈戰略對於巴國城是極大的利好,千載難逢的機遇,」王天瀾說。
像王天瀾這樣的巴國城人對巴國城自信的就是位置和人流量,「我們處於重慶主城西進融入四川的橋頭堡位置,距離重慶西站直線距離1.7公裡,西站算是成渝融合的交通樞紐象徵,再加上巴國城介於九龍坡、高新區、沙坪垻、大渡口的邊界中心,三公裡輻射125萬人口,地利人和佔全了。」重慶文旅委一級巡視員王定國也對巴國城的發展優勢讚不絕口,「今後主城哪裡去找這樣大規模的土地來做文旅項目?巴國城一旦改造得當,這樣的項目是稀缺的,衝5A都大有希望。」
巴國城在地利和人和之外,瞄準的就是「天時」——國家戰略。因此近半年巴國城頻頻與成都互動,從「金沙」到寬窄巷子再到武侯祠錦裡,王天瀾感言受益匪淺,「成都同行在文旅方面的理念和手法的確值得我們學習。」經過反覆比較和溝通,巴國城最終與項目互補性最強的成都錦裡達成了合作共識,準備與對方在巴蜀非遺城,三國文化研究等領域深度合作,「我們還非常看重對方的武侯祠廟會項目,從歷史沉澱,品牌效果和商業運營都是國內領先的,巴國城地處華嚴寺附近,打造有巴蜀特色的廟會,必然是現象級的成渝文旅融合性項目。」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胡斌對與巴國城的合作也充滿信心,「強強聯手,我們相信能打造出巴蜀文旅走廊合作的示範項目。」
不僅是成都同行,三峽博物館對於巴國城的改造升級也是充滿了期待。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表示,他看了巴國城的改造升級方案覺得很震撼,他認為巴國城具備了打造成國內文旅綜合體明星項目的基礎。在8日下午的研討會上,三峽博物館與巴國城籤訂了戰略協議,雙方有意在巴國城打造三峽博物館的第二展廳,將大量的特展臨展轉移過來舉辦。「有那麼多的領導同行認可和支持,我們相信巴國城能夠向巴蜀文旅走廊核心坐標和國際文衛商旅融合行地標的目標前進了。」王天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