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位於四川東南部的甜城內江,早有「巴蜀要衝」、「川南咽喉」之稱。千年前,轄區內的隆昌市憑藉「以彈丸之地而當六路之衝」的區位優勢,在巴蜀古驛道上樹立起了一座座工藝精緻、造型獨特、寓意深遠的牌坊,用獨有的方式向世人訴說著巴蜀文化的演變史。
到了近代,這片沃土養育了國畫大師張大千,在外漂泊時,他將濃鬱的巴蜀情感寄托在了詩詞畫作中,例如張大千博物館裡展示的《長江萬裡圖》。
11月18日上午,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協辦的「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頒獎典禮暨成渝文旅發展交流活動在成都市雙流區舉行。內江張大千博物館、隆昌石牌坊群以深厚的巴蜀文化底蘊,榮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張大千博物館
》張大千博物館
五個展廳再現大師生平 融入成渝將定期舉辦書畫展
11月5日,在內江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上,市委書記馬波列舉了內江發展旅遊的七大優勢,其中,以張大千博物館為代表的大千文化排列第一。
2019年5月17日,張大千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佔地面積3.2畝,建築面積2778平方米,有5個展廳和1個報告廳、多媒體信息區及休閒平臺。博物館整體形態以張大千山石、仕女畫為原型,外殼「脊梁」似張大千飄逸的鬍鬚,又似一道道「飛天」的彩帶。
博物館的5個展廳分別是南張北溥、面壁敦煌、東張西畢、藝壇宗師、大千世界,每個展廳都是張大千的一段傳奇故事。
下一步,張大千博物館將積極融入成渝雙城發展,依託四川省博物院、重慶三峽博物館、成都市博物館以及即將建成的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青城山張大千舊居(都江堰)等歷史人文資源,構建以弘揚張大千書畫藝術和傳統書畫藝術為主旨的公共服務文化走廊,定期舉辦傳統書畫藝術巡展、學術論壇、海峽兩岸及國際大千藝術交流活動。
隆昌石牌坊
》隆昌石牌坊群
現存17座牌坊 「三態」結合全面提升改造
從南宋的「岱宗坊」到民國的「陳劉氏節孝坊」,隆昌石牌坊鼎盛時有240餘座,墊定了隆昌「中國石牌坊之鄉」的地位。如今現存牌坊有17座,城內有13座,呈捻珠狀分布在北關南關,還有4座,分布在城外。牌坊、驛道間雜有「鋤莠安良」、「政通人和」、「除暴安良」等碑碣5通,摩崖石刻2處。
目前石牌坊旅遊區正在進行全面改造提升。項目分為兩期進行,一期項目主要對南北關景區、蓮峰公園局部區域和室外設施進行維修整理;二期項目重點開展北關景區內部陳列設計及布展。
藉助創建天府旅遊名縣的契機,在文態方面,提煉「廉、德、勤、孝、仁」文化內涵,編排《縣官肅慶》《劉光第治理流民》等石牌坊系列文化劇目,為石牌坊景區創設體驗情境。形態方面,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延續石牌坊古鎮生命力。業態方面,還原千年驛道商賈雲集場景,形成集非遺展示、文旅商品售賣、美食品嘗為一體的商業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