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石牌坊之鄉美譽的隆昌現存有十七座石牌坊,素有立體史書之稱。
隆昌是四川省內江市管轄的縣級市。
今天,我們的旅行就要帶領大家一起去看一下,位於四川省內江市的隆昌石牌坊當中的節孝文化,聽聽隆昌過去的人們關於節孝的故事。
圖片中的這座石牌坊是隆昌節孝石牌坊中雕刻得最精細的一座,它叫作郭陳氏石牌坊,建於清朝道光十八年,距今已經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了。
清代的人們受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文化的思想,非常注重孝道,會修建建築表彰節孝之人,節孝牌坊是旌表女子嚴守貞節,孝順父母公婆的標誌性建築,其中「郭陳氏」節孝坊是隆昌石牌坊分布在城區從北到南的第一座。
位於四川內江市隆昌城區北關建設村,高15米,面寬9.5米,佔地34.7平方米,是青石仿木雕花牌坊,中門兩根主柱的長、寬、高均超出其他牌坊許多,每根石柱重達10餘噸。
坊主陳氏在丈夫去世後,獨自擔起家庭重任,孝敬公婆,養育後代,以52年的節行孝德獲朝廷準許建坊入祠,縣城宦民以及郭氏的族人,無不以此為榮。
離開了建設村,我來到了南關,這裡有著非常著名的節孝牌坊群,那這節孝坊跟其他牌坊相比,到底有什麼樣的特別之處呢!
隆昌石牌坊導遊說:節孝總坊是朝廷旌表的這些女性為她們建的牌坊,必須皇帝要批准之後才能建坊,而且她們這種手續是非常複雜的,比如說一個女性做出了突出的事跡要由大家推薦,然後報到縣市省,逐級上報之後,進行批准之後,才能夠為她們建牌坊。
「牌坊」是個人的紀念碑,是歷史授予個人的勳章,一般來講一座牌坊只能旌表一個人,一人一牌坊,而在隆昌卻出現了罕見的多人共坊,男女共坊的節孝總坊。
清朝鹹豐五年,朝廷頒旨旌表四川省隆昌187名節婦和1名孝婦,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皇帝下詔書表彰一個縣的節孝婦達188名之多,空前絕後,但這也給隆昌的財政出了一個大難題,修建188座牌坊得花一筆巨款,但是這牌坊不得不建,這時一個秀才建議多人同坊。
於是在隆昌南關建起了一座節孝總坊,188個女人的名字濟濟一堂,蔚為壯觀,一人一坊的慣例被打破了,後來在光緒四年,隆昌人又建立一座節孝總坊,最讓人吃驚的是164人中,竟有一個人是男性,他就是孝子彭志仁,關於這個孝子的故事,在隆昌當地也是口口相傳。
隆昌石牌坊導遊說:孝子彭志仁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和母親相依為命,夏天會為母親扇扇子,冬天為母親暖被褥,一日三餐還親自為母親調理,但是母親得了眼疾,眼睛看不見了,彭志仁就會在每天早上,用自己的舌頭,舔去母親眼角的穢物,然後在晚上的時候,又會將唾液抹在母親眼角周圍,這樣日復一日侍奉自己的母親,也許是孝心感動了老天爺,母親的眼睛是奇蹟般地復明了。
雖然說那個時候的這個方法,是不太科學的,但是他的這種孝心,是值得我們現代的人學習的。
除了這個孝子的故事,還有一門雙節 一門三節等,關於節孝的故事都感人至深,從隆昌的節孝坊和孝子總坊的修建,使現在的人感悟到當時尊老 敬老和孝老之風,一座座古樸巍然的節孝牌坊,靜靜佇立,見證著歲月的滄桑,作為一種歷史遺留實物,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展示了,我國古代的禮制和傳統道德觀念。
一座座屹立的石牌坊,見證著歷史,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那些發生在封建社會的有關節孝的故事啊,雖然很多在今天看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們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悠悠歷史 恍如昨日,一座座石牌坊,也將一直引領著我們,感知過去的節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