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限制性的救市維穩政策落地後,抑制股指期貨過度投機的行動目前已顯成效;但伴隨成交量和持倉的大幅回落,期指交投和活躍度也受到重挫。
當下,市場不僅對期指流動性表示擔憂,更開始重視可能導致的連鎖反應,包括周邊衍生品市場的趁機崛起,以及衍生品行業生態鏈的重建修復等。
期指成交大幅萎縮
根據交易數據統計,年內截至6月12日現貨市場大跌和期指限制措施出臺前,滬深300期貨的日均成交量達153.5萬手,日均持倉在22萬手,成交持倉比約為7%。「和標普500及歐洲市場的股指期貨相比,這樣的交易指標都是很理想的狀態。」有市場人士對此稱。
在海通期貨近期舉行的股指期貨運行情況研討會上,就有市場人士強調,在6月下旬啟動的急跌中,期指在實際操作中減輕現貨的拋壓,「現貨持有者可以使用股指期貨,將做空或拋壓從現貨市場轉移到期貨市場」。
交易數據方面,在6月中旬到8月底,滬深300期貨日均成交量是197萬手,較上述153萬手有所上升,日均持倉量也有明顯提升,顯示投資者套保需求增加。海通期貨總經理徐凌此前也曾就此測算稱,因為有了股指期貨套保對衝,分流了現貨市場有近4000億元的股票拋壓。
但在9月7日期指新規調整實施以來,日內成交和持倉均大幅下降,當周滬深300期貨日均成交降至2.88萬手,日均持倉4.9萬手,成交持倉比僅有0.58%。而在伴隨期指成交回落、A股市場仍持續震蕩之際,此前有關期貨拖累現貨市場的質疑開始式微,對規則調整所致連鎖反應的擔憂則在提升。
「期貨市場是雙向結構,對外是不輸出風險的,除非期貨市場規模遠遠大於現貨市場的時候才會波及影響。」東灣資本總經理胡曉輝稱,限制性的政策調整除了影響期指的流動性之外,對產業鏈影響的深遠更值得重視;業務限制導致行業產業鏈組織挫傷,「生態圈破壞容易但重建很慢,人員和資金逃離容易,再回來可能就很難。」
而國內股指期貨未來或還要面臨境外衍生品市場的競爭壓力。以新加坡A50股指期貨為例,在國內股指期貨規則政策不斷收緊的同時,A50年內的日均成交量已經達到44.1萬手,同比增長164%。還有市場消息稱,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表示,未來計劃推出富時中國50指數期貨等產品,洲際交易所也有意在年內推出新加坡平臺,並上市迷你人民幣期貨等新合約。
但亦有業內人士稱,通過國外成熟衍生品市場的發展軌跡來看,在震蕩中採取非常規措施,進而導致市場發展出現一定停滯的情況並不鮮見,最終期指均得以恢復正常發展。此時加大對金融衍生品用戶的清理整頓,對推動市場健康發展也意義重大。
該人士同時稱,對於中國股指期貨面臨監管嚴規需要冷靜對待,最終仍會再次回歸良性發展,「但重要的是,已有美日等國先例在前,是否還要完全重蹈覆轍、等待數年才恢復正常交易」。
中金所監管再升級
與此同時,針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措施還在進一步升級,但風向出現細微變化。相比此前對交易操作的限制性調整,新一輪的監管行動的目標,是通過近期對違規行為和客戶的清查,強化客戶實際控制關係監管和市場誠信建設。此舉將從客戶和資金端的源頭上防微杜漸,或可視為此前股指期貨規則調整的重要補充。
中金所9月18日發布公告稱,近期在有關方面支持下,經全面仔細排查,發現楊祖貴、張能斌等18組、共146名客戶未履行實際控制關係的報備義務,違反了中金所有關實際控制關係帳戶報備的相關規定。此外,部分客戶還存在合併持倉超限情況,違反了交易所限倉規定。
中金所已對上述違反誠信義務的行為予以通報批評,並對其中存在合併持倉超限、不配合報備工作情形的13組客戶採取限制開倉6個月的處罰措施,對另外5組未履行報備義務的客戶採取限制開倉3個月的處罰措施。此外,上述客戶還被中金所列入重點監控名單,對其未來的交易行為重點監控。
「從期貨公司的角度看,市場裡某些客戶因為自身考慮,借他人帳戶操作;或因為資產管理需求,多名客戶帳戶歸同一個人操作,此類現象在期貨交易中較為普遍、長期存在,關鍵是客戶要履行好報備義務。」恆泰期貨首席經濟學家江明德對此稱。
但他同時稱,從中金所公布的信息看,這些受罰客戶主要還是沒有做好報備工作,在履行誠信義務上有欠缺,不需要從市場操縱等方面過度聯想。從行業建設角度看,期貨公司日後要對此類現象加強管理,嚴格實際控制報備,避免出現違規情況,加強整個期貨市場的誠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