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為何多高官?

2020-12-15 九江城事

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各種人才輩出,到了明朝更是「朝士半江西」,延續了唐、宋以來的輝煌。《明史》中載」 國初館閣莫盛於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句,足以說明在有明一代,江西為高官者多。

明朝官員

現象

自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殺了丞相胡惟庸(?—1380年)之後,明代就不再設丞相一職,所有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由若干組成一個辦事機構,輔助皇帝處理臣工們的奏摺,先行擬票,供皇帝採納。這三五個閣臣,自然根據資歷、能力、官階有個排序,後來約定俗成,排在第一的,就被稱為首輔、元輔或首揆,後之者稱次輔或次揆。

1、明朝首輔人數江西第一

明代歷任首輔共53人,江西先後有解縉、胡廣、楊士奇、陳循、陳文、彭時、費宏、夏言、嚴嵩、劉一等10人,歷任首輔中江西人數最多,勢力最大。

明朝江西籍首輔任期最長的是楊士奇,21年,第二是嚴嵩,15年,最短的是劉一燝,在《明史》中嚴嵩是入了《奸臣傳》的。

明朝官員

從上述統計中能夠看到,江西人在明朝政治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朝士半江西」之說,江西人也演繹出形形色色的故事。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記載了一段故事,用口技的方式形象地說明了江西人在民間的口碑:販姜商人為徽州人即徽商,店鋪的老闆為京師人,兵馬司官員為福建人,御史為江西人,書辦則是浙江人。這實際把各種職業的地域特徵予以了充分表現:商人中徽商影響最大,所以商人用徽州鄉音;贛、浙、閩為科舉大省,當官者多為進士出身,所以御史用江西鄉音,兵馬司用福建鄉音;浙江書辦則是紹興師爺的前身,因而書辦用了浙江鄉音。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江西人在政治舞臺上的地位。

永樂初年,楊士奇就說:「四方出仕者之眾,莫盛於江西。」正德時,「浙一僚與江右一僚,各論本省人才……爭辯不已」。進士和官員大省——浙江和江西還為此要一爭高下,本身沒有意義,但足以說明江西位居高官的多。

2、明朝閣臣人數江西第二

從永樂到崇禎,共有閣臣164人,按他們的鄉籍分布(按現在省區範圍),是這樣的:

浙江:27人;江蘇:22人;江西:22人;河北:17人;山東:13人;湖廣(湖北、湖南):12人(其中湖北9人、湖南3人);福建:11人;河南:10人;四川:10人;安徽:5人;廣東:5人;山西:5人;廣西:2人;陝西:2人;雲南:1人。江西人在閣臣中僅次於浙江,與江蘇並列第二,人數多,影響大。

原因

1、明朝是第一個由南方人建立的大一統政權

這一點很重要,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明朝也是從長江中下遊開始起家的,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明朝歷代皇帝會大量啟用江浙一帶的讀書人。如果不是明成祖把京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可能更甚。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當時經濟、文風轉移至南方,南方工商業興起,讀書之風尤盛,這也是後面要分析的原因。

2、人口眾多,農業、手工業經濟發達

景德鎮陶瓷

北宋時期,江西人口曾居各路之首,經濟開發在南方屬於先進地區。及至明代,雖然江西人口較浙江稍遜一籌,居全國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納稅糧有時甚至要超過浙江,江西景德鎮陶瓷產業名揚天下。

3、江西人會讀書,江西這地方也適合讀書

廬山白鹿洞書院

江西曆來文風鼎盛,讀書人層出不窮,是科舉大省,也是強省,在大明王朝,這方面,不遜色於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南昌府「市井多儒雅之風」,吉安府「環吉水百裡之疆多業儒」,廣信府「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課子孫讀書為事」。

作為大明王朝的人才儲備庫,明朝代進士榜上看,江西進士多達3148人,而且常常是一科包攬一甲,或佔據前十名中的多數,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

而上狀元榜的,排在前幾名的是:江西19人;浙江19人;江蘇18人(含上海);福建11人。江西仍與浙江並列第一。

大量的進士、狀元為江西人成為朝廷高官提供了最堅實的人才基礎。

4、江右商人的介入

封建王朝走到明清,商人早已不再是一個被人瞧不起的行業,商人在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後,參與國家政治的願望也就變得更加強烈,出將入仕,光宗耀祖是很多富裕起來的商人們對子女們的期望。而那時候江右商幫又是一支非常活躍的國內商界力量。從制度上講,明朝政府也不斷為流動性很強的商人提供參加科舉的便利。

對明代江西籍官員素有研究的曹國慶先生認為,若深入考察一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不難發現江右商人的介入是一個重要因素。在許多商人看來,「有子而不能教之以聖賢之學,使以德行文章顯耀於明時,碌碌為鄉人以終世,豈足貴哉」。通過經商積累財富,以為業儒的經濟後盾,是當時人們謀求家族顯赫、提高社會地位的一種慣行之途。

嘉靖間江西鉛山曾出了個內閣首輔費宏。曹國慶先生以江西鉛山的費氏家族為例,發現他們就是由經商發家,然後以此為經濟後盾,培養子弟走讀書、科舉之途,再由此進官入宦,因而費氏家族進入政府擔任高官者層出不窮,這其中就產生了一個內閣首輔費宏。這些人當官之後,必然成為其家鄉及所處階層的利益代言人。「正德初年,鳳陽人孫幼真出任江西參議,費宏即以同年身份為其贈言:『江西地方千裡,大率土狹而人稠,閭閻小民雖力作嗇,用不能自給,操末技以食於四方者恆十之五……』又稱『大過之時而求大壯之才』,寓寄勤政愛民之盼。」他在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希望新到任的地方官能對自己的家鄉以及所在階層多多照拂。雖是人之常情,但首輔之言誰敢不照辦啊(參見曹國慶《嚴嵩與嘉靖間江西籍閣臣》,《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12期)。

萬壽宮--江西人的會館

同時江西的工業和手工業較為發達,也隨之產生了很多富商。如制瓷業,明代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業十分發達,宋應星說「合併數郡,不及江西饒郡產」,「鎮上傭工皆聚四方無籍之徒,每日不下數萬人」。江西鉛山盛產銅礦,也造就了不少富家。

另外,從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上說,東林黨人也統屬於這一階層。明朝,大量商人家庭的子弟出來讀書做官,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大量文官出身工商業家庭,而且在進入仕途以後,依然沒有放棄工商業活動。

5、同鄉在朝好辦事,抱團取暖式的勾黨結派

這一點也很重要,同樣也是很多寫到此類文章的人會刻意迴避的一個原因,尤其自媒體作者及網上吹噓類人員。明朝各個時期,勾黨結派一直存在,有時候還相當嚴重。最有名的當屬東林黨、閹黨,形成黨派的原因很多,共同的利益訴求,來自相同的地方等等。勾黨結派不僅會影響到官員的升遷,同樣也會影響到進士、狀元的選拔等。

吉安白鷺洲書院

從首輔籍貫看

解縉(1369年—1415年),今吉安市吉水縣人

胡廣(1370年—1418年),今吉安市吉水縣人

楊士奇(1366年—1444年),今吉安市泰和縣人

陳循(1385年—1464年),今吉安市泰和縣人

陳文(1405年—1468年),今吉安市吉安縣人

彭時(1416年—1475年),今吉安市安福縣人

費宏(1468年—1535年),今上饒市鉛山縣人

夏言(1482年—1548年),今鷹潭貴溪人

嚴嵩(1480年—1566年),今新餘市分宜縣人

劉一燝(1567年—1635年),今江西南昌人

解縉是胡廣的兒女親家,夏言是嚴嵩的伯樂,前任首輔,江西籍的前六位首輔全部來自吉安市,前兩位還是吉安市吉水縣人,因此吉安也贏得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美譽

同鄉在辦事,這種抱團取暖式的勾黨結派在明朝比較明顯。隋唐時期誕生的科舉制度雖然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消除了士族門閥壟斷,讓更多的人能參與到國家治理上來,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血緣和區域上的幫派。想要從政,必須通過科舉考試的層層選拔。但人畢竟是社會屬性的動物,出於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明朝時期地域聯繫比較看重,成為以地域為關係的紐帶,比如東林黨,嚴嵩也是典型的以江西地域為首的黨派首領。

盛極必遭嫉

從首輔、閣臣和狀元數量看,浙江並不輸江西,江蘇等省份也很強大,為何民間有「朝士半江西」一說?

原因在於,明朝前期,江西入仕和在朝為官的比率很大。洪武年間,選拔的881位進士裡,江西籍佔147位,建文年間,佔到了五分之一。頂峰是在建文二年(1400年)的殿試中,狀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並且都是吉安府人。在永樂二年(1404年)的殿試中,470名進士中,江西籍有110人,佔據了四分之一,更逆天的是,除狀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外,第4-7名還是江西人,這在中國科舉考試史上絕無僅有的。而且在明朝前期,內閣首輔一大半時間是由江西人擔任,分別是解縉、胡廣、楊士奇、陳循、陳文、彭時。彭時之後,江西相繼有費宏、夏言、嚴嵩等人擔任首輔。

這些江西人在朝為官都是抱團的,引起有些人不滿。比如正德年間的吏部尚書焦芳(1434年—1517年),因為當時有江西人得罪了他,他就與大太監劉瑾(1451年—1510年)聯手上奏皇帝:「江西土俗,故多玩法,如李孜省、彭華、尹直等,多被物議。且其地鄉試解額過多。」請皇帝減少江西50名鄉試名額,並停止向江西人授予高官。不僅如此,他還說 「宋朝因王安石、元朝因吳澄滅亡,不可再用江西人」,沒想到當時正德皇帝準奏了。與此同時,焦芳與劉瑾卻為他老家陝西增加了95名鄉試名額。

嚴嵩之後,江西人就更不受歡迎,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1525—1582)就非常排斥江西人,當年湯顯祖(1550年—1616年)就是因為是江西人,在科舉考試中被刷了下來。江西人在明朝當高官,在嚴嵩之後,除了劉一短暫的當過首輔之外,再無江西人任首輔,且閣臣,進士也較少了。這與焦芳、劉瑾、張居正三人排斥江西人有很大的關係,當然,與當時經濟、文風轉移也有一定的關係。

後記

當然,所有原因中,最關鍵的還是經濟原因。明朝後期開始,江西人開始慢慢淡出全國的政權中心,整個清朝,江西出的高官更少,就和江西的經濟地位下降有關。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江西在唐宋元明之所以輝煌,就在於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江西農耕經濟、手工業經濟逐漸發達。進入清朝後,戰亂頻繁,尤其是太平天國對江西的破壞尤甚,後又錯過京廣鐵路,水運逐漸被鐵路、公路取代,海洋經濟到來,作為內陸省份的江西經濟一退再退,導致江西逐漸被邊緣化。

明朝江西地圖

相關焦點

  • 臺灣高官為何爭當客家人?臺媒:搶攻客家鄉親票源
    臺灣高官為何爭當客家人?參與互動    臺灣高官為何爭當客家人
  • 江西沒有好大學?歷史上曾有一享譽全國的牛校-中正大學
    一提到江西,大家都會想起井岡山。第一感覺就是革命老區,除此之外的第二個能想起來的可能就是景德鎮陶瓷了。那麼江西地處東南,自古多才俊,曾在明代一度壟斷科考排行榜,甚至前三都是江西吉安的,那麼今日為何落的如此地步?今天就來說一說江西歷史上最好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一提到名字大家都可能能猜到其命運了,這一點上,江西人就沒有天津人有頭腦,天津人早早地就把北洋大學改成天津大學了,要不然下場難料。
  • 如何看待高官被開除黨籍但保留公職?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日前,中共中央紀委對江西省委原常委、秘書長趙智勇,雲南省委原常委、昆明市委原書記張田欣兩人的嚴重違紀問題分別進行立案審查。    兩人雖然因為嚴重違紀問題被審查處理,開除了黨籍,但是均保留公職,分別降職為科員和副處級非領導職務。
  • 婺源理坑,明代兩位總理級高官家鄉,國宴錦鯉竟來自這裡
    明代以來,先後出過兩位相當於國家總理級高官,工部尚書餘懋衡、戶部尚書餘懋學,還有大理寺正卿餘啟元,司馬餘維樞,知府餘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進士16人,文人學士92人,著作達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 好讀成風名仕輩出的理坑,是最配得上「書鄉」稱謂的。
  • 同樣是中央集權,為什麼清代王爺的權力大於明代藩王?
    自明代宣德一朝之後的藩王開始,雖然他們能夠享受優厚的物質待遇,但他們的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衰落。藩王們完全淡出朝堂,不許議論朝政,不得與官員聯姻及結交,不得參與士農工商四民的事業,甚至個人未經皇帝允許不得擅自離開封地,徹底淪為只能享樂不能與所作為的土財主。
  • 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我們不妨以明代江西為例,看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以此可見,在明代全國15個直省中,江西科舉考試不僅在數量上取得了相當的成績,質量在全國亦名列前茅。   根據統計整個明朝,江西的狀元佔到了總數的19%,接近五分之一,榜眼探花也都分別為20%,24%。幾乎位居全國第一,也就是說如果你生在了江西,那麼恭喜你,你科舉考試的成功率可比其它省份的人高多了。
  • 俄羅斯聯邦稅務局是一個什麼樣的部門,為何頻出高官?
    很多人不明白,俄羅斯稅務局的局長為何能升任總理。其實早在2007年,俄羅斯還有一任稅務局局長升任俄羅斯國防部長,此人就是謝爾久科夫。如果以我們國人的眼光感覺不理解,為什麼俄羅斯稅務局是什麼什麼的部門,為何局長能出任總理?其實俄羅斯稅局是俄羅斯強力部門,其地位在俄羅斯政府中無人能取代。
  • 崔子忠:明代平度籍大畫家
    古代青島的各類文藝人才層出不窮,在聞名全國的著名畫家之中,明代平度籍的大畫家崔子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崔子忠是明代晚期北方畫壇的領軍人物,他為人耿直而又有些孤僻,許多高官名宦即便花千金也難以得到他的一幅畫作,於是便有了「千金難買崔生畫」之說。「南陳北崔」蜚聲畫壇    崔子忠(約1595年~1644年),又名崔丹,號青蚓,明代平度州人。
  • 明代平陽進士呂洪和陳宣的書法題刻
    據歷代的《平陽縣誌》及現有各種文獻中記載,明代平陽共有文武科進士30多人(個別籍貫尚有爭議),他們中間有位居朝廷二三品的高官,也有任職地方的知府、知縣等職。筆者查據史料發現,明代的平陽進士基本上都是書法家居多,這些進士書法藝術創作,往往跟進士的人品聯繫到一起。人品與書品交相輝映,成為「人品高,書品也不得不高」的典範代表。
  • 古方:明代上乘和田玉,不在皇宮在民間
    05資料記載,明代玉器製作具有產業形式的規模,那麼其玉料一般可分為哪些種類?玉料的來源途徑為何?明代時,中央朝廷閉關於嘉峪關,不能對西域實行直接統治,明政府通過哈密王獲得和田玉。和田玉料需要輾轉運輸到內地,玉料層層剋扣到北京時已「不堪用」,很多較好的玉料流落在民間。
  • 最牛「公共情婦」李薇重獲自由 曾與多名高官有染 她為何能屢次頑固釋放
    最牛「公共情婦」李薇重獲自由曾與多名高官有染她為何能屢次頑固釋放被稱為「高官『公共情婦』」的李薇李薇重獲自由了  情人節前後,《中國青年報》於2月16日援引媒體報導並配圖,披露了被稱為「高官『公共情婦』」的李薇近況:
  • 江西一國企高官違法亂紀被查落馬!貪汙受賄大搞權錢交易,長期充當「兩面人」
    11月25日,江西一國企高官違法亂紀被調查,在職期間長期充當「雙面人」,更是大肆貪汙受賄,大搞權錢交易,罪名查實被逮捕。他就是出生在江西贛州的鐘曉雲在1970年正式參加工作,最初只是一名工人,後來成為了畫眉坳鎢礦副書記,還去了江西冶金學院進行深造。學成歸來之後,成為了行政副主任,先後歷經中國有色金屬南昌公司秘書,人事處副主任,供銷公司經理等職務。
  • 王陽明作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武兼備,為什麼會如此短壽呢?
    作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比較熟悉,這個文武兼備的全才,是心學集大成者,為後世所推崇,但是他僅僅活到57歲即英年早逝卻也讓人感到無比可惜,那麼王陽明為何會如此短壽呢?王陽明的祖父王倫也活到了70歲左右,這在明代亦屬於較長壽,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壽享77歲,在明代亦屬於長壽,而且王華本可以活得更長,但他天性仁孝,母親去世時因為悲傷過度,且為母送葬時為表孝心赤足行走達數公路,結果不幸感染風寒,很快便去世,要不然可能活得更長。也就是說,王家自王陽明以上兩代人皆屬長壽。
  • 別再被古裝劇誤導了,明代女性的頭面首飾才不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擷芳主人《大明衣冠》西子嵯峨高髻擁—髻在明代,對於家境殷實、衣著講究的人來說,一副完整的頭面一般由十二三件首飾組成,有的甚至多到二十幾件。江西南城縣明益莊王墓萬妃棺出土小金冠(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此處敲黑板說重點:雖然髻一般都與頭面首飾一起佩戴,不過髻並不屬於頭面,有時候也可以單獨佩戴。
  • 江西高官熊金華,長期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終被"雙開"
    江西高官熊金華,長期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終被"雙開"從2018年的時候開始,我國就已經開啟了掃黑除惡的專項鬥爭,到今年也已經是到達收官之年了,在這短暫的三年時間裡面,有很多的猖獗黑惡勢力都已經被警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落,而這些黑惡勢力背後的
  •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各式或長或短的上衣與裙搭配,被稱為「襖裙」或「衫裙」,上襖下裙,也是明代女子著裝中經久不衰的典型搭配。明代的襖服與前代相比要流行的多,適用範圍也更為廣泛,上至皇后命婦,中至庶民裨女,下至優伶娟妓,皆常服之。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此後的至正乙巳年和至正丁未年,在朱元璋統治區內都設置了數目不等的巡檢司,如嶽州府屬華容縣明山古樓巡檢司、黃家穴巡檢司,武昌府屬江夏縣金口鎮巡檢司、鯰魚口巡檢司,黃州府屬黃梅縣清江鎮巡檢司、新開鎮巡檢司,廣濟縣馬口鎮巡檢司,江西九江府彭澤縣馬當鎮巡檢司等。
  • 「黑」服務區「宰客」:湖南、江西為何不多部門聯動徹底查處?
    如此奇高收費的地方,大巴車司機為何正規服務區不停,反而要停靠?難道他們就不怕乘客抱怨?央視披露,「司機進入服務區後第一件事是到前臺登記,登記表上面詳細記錄著車輛和司機的具體信息。登記後,司機可以領走裝著現金的信封」。如此來看,就是司機將客人帶到這些地方後有好處,可以吃回扣。
  • 教師招聘語文備考——中國古代文學史複習資料(明代文學一)
    一、明代詩文(一)明初詩歌與散文1、詩歌(1)吳中四傑:明初活躍於詩壇的高啟、楊基、張羽、徐賁。代表作《秦士錄》、《送東陽馬生序》(2)劉基:寓言集《鬱離子》;《賣柑者言》諷刺元末身居廟堂高官「金玉其外,敗絮其內」本質。3、茶陵派:首領李東陽為茶陵人《懷麓堂集》。成員有謝鐸、張泰、陸釴、邵寶等人*臺閣體:明初永樂、成化年間,上層官僚中形成的文風。臺閣主要是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
  • 明代梁莊王病逝,王妃魏氏決意殉情,為何最終不能如願?
    2000年大年三十,發生在在湖北省鍾祥市長灘鎮的一起偷盜古墓案,讓深埋地下的一座明代古墓浮出水面。根據當地縣誌記載,這裡極有可能是明仁宗第九子梁莊王朱瞻垍的墓葬。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只有打開古墓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