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的講,今年是原創大年。
從年初的《歌手》開始,再到網綜的興起,無數被催生而出的好歌,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梁博、常石磊等原創音樂人不斷的出現,漸漸壓過抖音神曲的囂張氣焰,將「原創」二字深深印在了無數人心中。
很多人都在說,盛宴之後,必定璀璨,屬於原創的春天快要到了。
是啊,滾君也希望看到這樣的盛世,聽到無數潛心創作的好歌,但心裡總有些擔憂。
大多數人不知道,早在40多年前,這樣的盛世就已經在香港上演過。
那時的香港樂壇,因為兩個人寫了一首歌,打開了粵語的新紀元,一改翻唱為生的窘境。
巔峰時,一群人前赴後繼,讓粵語歌攀上主流,差點改變了世界。
40多年後,人們再次提起香港樂壇,心中想起的還是翻唱日文歌,言語中掩飾不了失望。
滾君知道,凡是被注入商業的音樂,不論在哪個時代,都不逃腐朽的命運。只不過,經歷巔峰到落寞的香港樂壇,很有可能成為我們的前車之鑑。
1960年,一群愛馬人士走進香港政府面會英皇。數個小時後,眾人手上拿著一張特批涵,滿懷大笑的離開。
他們的笑聲,迎來一檔叫香港賽馬會的俱樂部光明正大的成立,專門負責提供賽馬六合彩,也就是賭馬。
那年,香港人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可沒過多久,賭馬的到來,幾乎讓全民陷入賭博狂歡。稍微理智的,隨手買兩張玩玩而已;瘋狂的,上半夜不愁吃喝,下半夜就有可能流落街頭。
1965年,一個叫鄭君綿的演員用粵語唱了首《賭仔自嘆》,裡面描繪賭博的感受,讓坊間的賭徒有些羞愧。這首歌成了60年代最有名的粵語歌,但也只是小市民才聽。而粵語歌真正大火,還要再等十年。
當時的香港樂壇,主流還是靠翻唱英文、日文歌。國外有啥火的,都會拿過來直接場,或者重新填上詞。
就在這麼密集的翻唱浪潮中,有兩隻樂隊從中嶄露頭角。一支是由許冠傑擔任主唱的蓮花樂隊,一支是由陳百祥、譚詠麟擔任主唱的失敗者樂隊。
蓮花樂隊的主唱許冠傑,家裡有四兄弟。老大許冠文是個才子,早年曾到美國留學,回國後當了幾年中學老師。
1971年,TVB首度開辦「無線藝員訓練班」,許冠文跑去報了名,拿了份主持節目的工作。剛進單位沒多久,他就大搞「裙帶」關係。拉著剛好解散樂隊的許冠傑,陪著他一起主持節目。
這叫節目叫《雙星報喜》。
沒想到,當真應了那句: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兩人主持的新節目,用風趣幽默的方式,針砭時弊。再加上許冠傑在節目唱了多首流行的英文歌,不久之後,引起了全民追劇的熱潮。臺裡一看,乖乖,竟然收視率狂飆,趕忙讓許冠文為節目寫首宣傳曲,趁勢擴大影響力。
於是許冠文就把自己當年遊歷美國,返回香港時的心情寫了出來,交給許冠傑譜曲。
1972年4月14日,許冠傑在節目中抱著吉他,用粵語唱了首《就此模樣》。
許冠傑唱完這首歌,並不被熟知。但2年後,這首歌有了另外一個震驚500萬香港人的名字,是《鐵塔凌雲》。
許冠文和許冠傑一戰成名後,由大哥帶頭,拉上另外兩兄弟,四人一起徵戰影視圈。
70年代,香港影視業發展迅速,很多電影為了加大宣傳,都會從主題曲著手。比如顧嘉輝為電視劇《啼笑因緣》寫了首歌,鄭少秋也在《煙雨濛濛》中唱了首主題曲。
當時,許氏四兄弟合作了部電影《鬼馬雙星》,許冠傑順著浪潮,發了一張同名專輯。
結果雙喜臨門。電影打破李小龍系列,成了票房冠軍;專輯遭人哄搶,《明報》上這麼報導:能買到全靠搶。
這張專輯10首歌,全是粵語歌,其中有6首歌是原創。香港人在其中聽到那首《鐵塔凌雲》,心中想到的是當下的無奈與深思:
俯首低問
何時何方何模樣
回音輕傳
此時此處此模樣
何須多見復多求
且唱一曲歸途上
連許冠傑也沒有想到,這首歌竟然就此打開了一個粵語的盛世。
一批又一批才子湧現:黃霑、顧嘉輝、胡偉立、雷頌德、莊奴、劉卓輝……
一位又一位歌手名聞遐邇:羅文、甄妮、林子祥、徐小鳳、鄭少秋、關正杰……
香港粵語歌壇,從此走上了原創的道路。
80年代,香港粵語流行樂,迎來了百花齊放。
隨著無線電武俠劇的大熱,粵語歌慢慢擴散到了內地和臺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83版《射鵰英雄傳》,在香港播出後口碑極好。2年後,武俠劇引進內地,縱然內地人不諳粵語,每當羅文和甄妮合唱的《鐵血丹心》響起,也會跟著啊啊……啊。
說來也巧,就在《射鵰》上映後不久。TVB見香港歌手盛行,也有意和香港電臺舉辦的十大中文金曲典禮扳扳手腕,就搞了個十大勁歌金曲。
許多人不知道,十大勁歌金曲見證了港樂的崛起,也見證了衰敗。
1984年1月28日,第一屆十大勁歌金曲開始舉辦。從羅文到譚詠麟,陳美齡到梅豔芳,集結了香港所有的大牌。他們或是當紅巨星,或是日後大火,這一夜都笑的星光燦爛。
當晚,盛宴之上,也有人獨自失落。
那年,張國榮憑藉《風繼續吹》走紅,卻遺憾落選。同樣失落的還有陳百強,一首親自作曲的《偏偏喜歡你》也沒被選上。
等到十大勁歌金曲辦的第二年,儘管大家還會翻唱日文歌,但已來到香港樂壇的巔峰。
從1984年到1987年,譚詠麟連續4年拿下最受歡迎男歌手,在一年的時間內推出三張專輯,當之無愧的霸主。
但新起之秀,張國榮也不甘示弱。1986年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譚詠麟有三首歌入圍,張國榮只有一首。最後譚詠麟蟬聯最受歡迎男歌手,張國榮虎口奪下金曲金獎。
從這時開始,雙方粉絲各不服氣,都想把獎項全拿回家,一場長達三年的「譚張爭霸」正式拉開帷幕。
誰也不知道,這場代表80年代香港樂壇巔峰的爭鬥,受害者會是譚詠麟和張國榮。
記得有次,張國榮參加完頒獎活動,卻發現車被倫粉劃的溝壑交錯。而譚詠麟被嘲諷「買獎」的輿論,至今都鬧的沸沸揚揚。
1987年,譚詠麟率先宣布退出領獎,主動作出讓步。可他這一退,卻讓倫粉步步緊逼。之後連續兩年,張國榮連拿兩屆最受歡迎男歌手,都被倫粉質疑是撿來的。
最後,張國榮逼得不已,於1989年宣布永久退出歌壇。如此好的盛世,因為一場粉絲鬧劇,最後變成一拒一退,兩敗俱傷。
當時,香港樂壇才人輩出,黃家駒、劉以達、陳百強、林夕等一批優秀創作者的出現,直接將原創推向了頂峰。
看上去,這是香港樂壇迎來巔峰序曲,實際上,早就預兆了結局。譚張的相繼離開,粉絲追星卻是愈演愈烈。
此時,香港娛樂圈的包裝體系漸變成熟,迫使藝人影視歌三棲全方面發展。其中有四個年輕人,尤為突出。
1992年,以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組成的四大天王,開始壟斷整個90年代的歌壇獎項。論影響力,甚至一度擴散到內地、臺灣、以及整個東南亞。
這一步,粵語差點改變了世界。
但喜中有悲,過渡的商業,最終成了腐蝕香港樂壇的利器。隨著Beyond遠赴日本,率先作出反抗。還有一個現象註定了粵語歌的潰敗,是原創。
1993年,張學友的《吻別》賣出了400萬張,代表了香港樂壇最高的銷量。可輝煌的背後,也藏著絲絲哀愁:整張專輯,只有三首新歌,其他的都是翻唱。
此時的香港樂壇,盡顯原創疲態:黃霑、鄭國江等老一批創作人年事已高;黃家駒、陳百強去世後,中生代創作人難扛大旗;至於新生代,滿腦子都是商業。
千禧年前,香港樂壇領先臺灣、內地樂壇一大截。
千禧年後,華語樂壇的大盛世。臺灣這邊有周杰倫、王力宏、五月天、SHE、蘇打綠等人,內地也有花兒樂隊、羽泉、樸樹等人。而香港除了陳奕迅、謝霆鋒,再難看到抗旗之人。
時至今日,站著30年後的山頭往回看。促使香港樂壇走向衰敗的罪魁禍首,就是商業。
2003年,一生寫下兩千首歌的黃霑接受採訪,此時他身患肺癌,已時日不多。
記者詢問他,有關華語樂壇的沒落的原因。
黃霑留下七個字:其實人間盡耳聾。
如今的華語樂壇,像極了多年前的香港樂壇。
眾人齊心協力,想要開啟原創的盛世。但與此同時,商業化的侵蝕,整整提前了20年,商人早就虎視眈眈圍在周圍。
看一眼當下的榜單,劣幣驅逐良幣,流量大於作品,沒實力的作品霸佔前列,有實力的作品連上榜的資格都沒有。
各種抄襲、裁剪亂象頻出。以前的人寫歌,嘔心瀝血出一首經典;現在的人寫歌,東拼西湊出一首爛曲。
音樂成了流水線上的產品,同樣的工藝、規格、尺寸、模具。創作者的設計理念只有一個:「大眾喜歡什麼,就讓他們聽什麼」。
寫歌,不再是為了好,而是為了快。
那些粗製濫造的抖音神曲,有了平臺的推動,潛伏在我們生活各處,讓大眾早已分不清什麼是好音樂,什麼是垃圾音樂。
這一切,大概就是黃霑辭世前說的那句:其實人間盡耳聾。
幸好,在這個商人攜千萬巨資徵戰音樂圈的關口,滾君看到的並非當年的兩手一攤,或是淪為商業的附庸。而是各大網絡綜藝興起,為華語樂壇注入原創的生機。
不僅如此,同樣在做此事的還有真正原創音樂人,周杰倫是一個代表。
前不久,滾君得知周杰倫即將成為原創召集人。
並將在7月13日的OPPO Reno造樂節上,與鄭鈞、陳粒、好妹妹樂隊一起,為缺乏平臺的原創音樂人提供機會,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創作環境。
此次OPPO Reno造樂節舉辦,就是要肩負起為原創發聲的責任。
在現在這個全民追求流量的檔口,人人都在想方設法的包裝音樂,牟取利益。
正好需要有人站出來給予大眾警醒,去集結所有原創音樂人的力量,去開闢一個新的原創環境,去推動這個原創力匱乏的市場繼續往前走,讓華語樂壇更進一步。
另外,這裡整合了華語樂壇的資源,即將出爐一份集結權威音樂平臺、資深原創音樂人和大眾票選的原創音樂榜單。
從最基本的音樂品味著手,讓大眾仔細聽聽,到底什麼是經典金曲,什麼是粗製濫造。
也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推動原創,不是說著玩的。
寫到這裡,滾君下意識的想到,為什麼短短40年,香港樂壇便從崛起走向落寞?
其實無非就是,在商業的侵蝕下,新老一代青黃不接。老一輩逐漸離去,新一代失去了潛心創作的環境。
我們曾經見證了香港樂壇的原創力。在許冠傑的帶領下,眾多才子佳人前赴後繼,一改翻唱英文、日文的窘境,粵語的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伴隨華人走向世界各地。
最終,粵語歌急轉直下,因為商業的腐蝕,慢慢被時代改變,走向衰退。
今年,我們再次迎來第二次原創革命。往前看,是香港樂壇的前車之鑑,往後看,是華語樂壇的來日方長。
1990年,梅豔芳宣布不再領獎,正式結束80年代三王一後的盛況,香港樂壇開始步入娛樂化。
那年,徐克找金庸要了《笑傲江湖》的版權,拉著胡金銓當導演。又找來黃霑填詞作曲,顧嘉輝編曲,最後由許冠傑在《滄海一聲笑》唱到:
清風笑
竟惹寂寥
豪情還剩一襟晚照
是啊,如今豪情依舊,就是不知還剩多少?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大環境瞬息萬變,我們應時刻篤定:這個時代需要年輕人,未來需要交到他們手中。
而本次的OPPO Reno造樂節,卻讓我倍感欣慰。滾君卻看到以OPPO為代表的中國新商業力量,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著原創音樂,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營造一個好環境,一片淨土。
滾君相信,屬於華語樂壇的第二次革命,會是原創的春天。
葉先森 | 策劃
葉先森 | 撰文
小糖人 | 排版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點擊下方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