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中的「自證預言」——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2020-12-15 劉大瞬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愛情電影。

裡面講了很多關於愛情的「大實話」,相信很多朋友看過,也跟著哭過。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

如果一個男人對待你的方式,就像他毫不在乎一樣,那麼,他真的是完全不在意你的,沒有例外。

你不應該相信這句話。

倒不是說這句話有多麼錯誤,而是因為它是一句【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羅伯特·默頓(Robert K. Merton)提出——當你心裡有了預設觀點時,你的大腦會自動尋找支持該觀點的證據,而忽略其他事實。同時,你的應對也會影響周圍的人和環境。

「假設,有個人,喜歡你,卻故意裝作不在意,或者他在意了,只是你沒注意到。而你相信這句話,以為他真的不在乎你,於是對他很冷漠,而他肯定會感知到你的冷漠,被勸退,進而放棄你。」

於是你越來越相信這句話,越來越封閉自己。

就這樣錯過了,多可惜!

我認為,在婚姻/愛情中,要勇敢,寧可表錯情,也不要錯過。

遇到心儀的對象,就製造機會相處,不要拘謹。

但也不要越界,須保持友人距離。

等到彼此有了一定了解,時機成熟,就大膽問Ta的態度,問他:

你如何看待我們的關係?

結果不外乎三種,第一種,表白成功,皆大歡喜,展開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

第二種:Ta也不確定。那你們就繼續做朋友,一起弄清楚;

第三種:被發好人卡。你可能會難過幾天,可能會感到挫敗,但收穫絕對大於失去——你得到了新朋友、積累了經驗、節省了曖昧的時間、沒有錯過潛在的愛人。

別怕失敗。面子什麼的,都是浮雲,完全不重要。

因為——「你是我的例外」呀!

相關焦點

  • 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其實並不是。    我想每個人中學時期班上都會有自暴自棄的同學,他們自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學習,投入多少心思都沒辦法去改變自己成績差的現狀    他們心中有一個對自己的預言:我將一無是處。  至於為什麼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源於古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用真誠感動了雕像的故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找資料,再此不再贅述,但他與實驗相同之處就是,都用真誠換來了自證預言可能性。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屬於自證預言積極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換一句話來概括他,就是我說我行,我就行。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無師:是的,你基本會按照你所想、你所說和你所做的方式,來呈現你的命運勿空:嗯,您這是什麼意思?我沒聽懂無師:換句話說就是,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勿空:您的意思是說,我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命運就會按照我想的、我說的或我做的來發展是麼?
  • 「自證預言」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
    比如有的人在腦海中有「愛情」這個概念,也相信自己會有美好的情感經歷,於是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就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尋求「愛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未來的某一天,他/她獲得了理想中的愛情。而且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人若是相信自己正在死去,那麼他就真的會死去,在過去流傳這這樣一個令人膽寒的殺人案件:受害人被綁在椅子上,同時被蒙上了雙眼。殺人犯只是用冰涼的刀背劃了一下受害人的手腕,而後擰開旁邊的水龍頭,讓受害者聽到水流滴答的聲音——其實只是水聲。
  • 自證預言
    (一)人際互動中的自證預言發生在雙方互動(dyadic interactions)過程中的自證預言是學者研究的焦點,因為其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並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社會互動通常涉及的是雙方關係:感知者(the perceiver)和目標人(the target)。
  • 自證預言——你正如你所想
    《時間的格局》這本書中,作者弘丹老師以自己備戰考研這個例子來說明「自證預言」。先說說自證預言是什麼。英語專八如果第一次沒通過,可在畢業後一年再回學校參加一次考試。記得大二第一次考專四,我居然沒有通過。我大哭了一場後下定決心,大三一定要通過,因為只有最後一次機會了。大三那年自己真的很努力,內心有一個強大的信念,從心底裡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通過。
  • 有趣的社會心理學現象——自證預言
    如果你感覺這段描述很像你,那可要注意了,「越相信什麼,越發生什麼」可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實存在的。在心理學中,這種人的自我暗示、先入為主的判斷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的現象,叫做「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這兩年對我影響比較大,甚至說最大的,應該就是:自證預言,百度百科的解釋是:1、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2、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他最終會變成你所希望的那個樣子,無論你是希望變好還是變壞。已經被實驗證明了:(以下為引用)自證預言已經被實驗所證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羅森塔爾效應(1968)。在一項研究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這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
  •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確實,自證預言就是如此可怕。 這個現象在生活中很多方面可以看到。
  • 孩子的「自證預言」是把雙刃劍,家長積極引導,孩子才能更優秀
    一、自證預言: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所謂「「自證預言」」,它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 三招教你學會心理學的自證預言,掌握心想事成的超能力
    那麼,你想不想也用用這樣的能力呢?其實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被稱為自證預言。也就是說,如果你堅信自己能夠成功,便會不自覺地留意並強化符合這一預期的正面信息。這些信息又促使你更加堅定地去完成計劃,如此循環下去,你就會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 自證預言:向內心輸送積極意念,你會成功蛻變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對自己評價不高時,就難免會垂頭喪氣,很難自信得起來。因為「自證預言」就在那裡,沒人能夠逃得過去。所謂的自證預言,是說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內心的潛意識定位自己及事情,直至預言成真。假如說你認為自己做事情不會成功,那麼你的失敗就是非常必然的。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據說很多考試失敗者,考前都信心不大,甚至還唉聲嘆氣的,結果就是成績不理想。
  • 心理學自證預言: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很多朋友在現實中肯定有這樣一種經歷,當你參與到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中時,你很容易就變得毫無信心,在做這件事時,時刻動搖,總覺得自己不行。哪怕身邊的人都相信你是可以的,並不斷給你信心,你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 孩子的「自證預言」需慎用,成長的雙刃劍,家長要學會趨利避害
    一個名叫程強的男孩,在四川汶川地震中見證了空降兵的救援過程,於是他就舉著「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空降兵」的橫幅。十幾年後,他也真的成為了一名空降兵。這種實現童年願望的過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在人們的生活中自證預言被運用在各個地方,許多家長也用自證預言教育孩子,那麼,所謂的自證預言到底是什麼呢?
  •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場通過羅森塔爾效應來「自證預言」的過程
    舉個例子,想買一個杯子,商家說杯子耐摔,於是你就想試試,從桌子上摔下去看它會不會碎,但你發現他沒碎,然後你就會覺得這不夠,不能說明問題,於是從更高的地方把杯子摔下去,還是沒碎,但是你還是覺得不能說明杯子耐摔,又去了更高的地方把杯子摔下去,最後杯子碎了,這時候你得出結論:看來這個杯子質量確實不好。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越是相信什麼,它就越是容易實現
    心理學家將這種情況定義為自證預言,自證預言即根據自己的直覺提出某件事的結果,通過自己的各種行為在不具有主觀意願的情況下促使語言結果的實現。所以當某件事情最終按照自身的決意實現後,其實都是自身產生了促成該結果的行為,既是一個人的潛意識,也是這個人的下意識。
  •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點擊右上角藍字就可以關注我哦【 人總有一種幻覺,有人偷偷喜歡你、你中大獎了。的確,這兩者都是令人心動和嚮往的事情,均可以促生荷爾蒙,都帶著滿滿的激素情懷,令人亢奮而激動。當我們並沒有眼觀為實,也沒有耳聽為虛,甚至沒有被傳遞情書,那麼你總覺得他很喜歡你,十有八九那可能就是一種幻覺。】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 如何利用自證預言,完成自我期待
    曾在很多不同的書或專欄中看到過「自證預言」,讓我對這個概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在心理學上,「自證預言」是存在的。人並非被動地任從環境影響,而是主動地根據個人的期望,作出相對應的思想及行為反應,而使期望得以實踐。
  • 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10年前少年汶川許願,如今兌現,「積極自證預言」幫孩子人生蛻變
    家長應了解"自證預言"的兩面屬性當然,除了類似程強的"我要當空降兵"這樣的"積極自證預言",其實也還存在"消極自證預言"。這是因為"自證預言"也具有兩面性,既可以是樂觀的,又可以是悲觀的。在孩子在成長中,實現了最初印在心中的"積極"或是"消極"。
  • 父母要小心的自證預言,錯誤的預言正在一步步地毀掉你孩子
    自證預言,很多人可能還沒聽說過這個心理名詞,但是事實生活中,父母卻每天都在用,並且用錯誤的自證預言一步步地把自己孩子毀掉。什麼是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指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研究者給每個女大學生一個包含26個問題的清單,讓她們從中選擇12個問題向被訪者提問。在這些問題中一些問題事先已被鑑定為適用於提問已知具有外向型人格特質的人,例如「如果你想使一個聚會的氣氛活躍起來。你會怎麼做」。另一些問題,則被認為是適用於已知具有內向型人格特質的人,例如「什麼因素使你難以向人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