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工具型產品難盈利魔咒,大姨媽的思考是不把用戶當流量

2020-12-25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工具型產品如何變現,這可能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至今依舊沒有完美答案的一個世紀性命題。雖然手裡攥著千萬甚至上億的用戶,卻很難轉化為商業價值,這讓很多手握大把流量的產品感到頭疼。

廣告是工具型產品最常見的一種變現模式,但「用完即走」的工具屬性,使得廣告價值很難被很好的挖掘,同時太過依賴廣告這一單一收入模式也會成為公司的潛在風險。

在廣告之外,通過社區化產生內容來增加用戶粘性,與電商結合去變現是另一條路徑,但內容與電商如何做到很好的轉化,也是很多社區產品面臨的問題。

大姨媽,是很多女性用於經期記錄的必裝軟體,坐擁1.2億註冊用戶的它在去年宣布盈利,從工具向女性健康領域的大姨媽,如今逐漸形成了廣告、電商、醫療服務的三大業務版塊,而大姨媽創始人兼CEO柴可把能夠盈利的原因歸結於,抓住流量背後的人群,然後挖掘每一個用戶使用工具背後的個性化需求。

坐擁流量後的精細化運營

在女性健康管理APP中,大姨媽和美柚已然佔據了絕對的市場份額。不過,同是做經期追蹤工具出身的兩者,卻在多年變現模式的探索中,逐漸走出了兩條不同的道路。

早期,二者的發展路徑是十分相似的,從工具起家,然後為增加用戶粘性做起社區,再通過廣告和電商將流量變現。

但如今,美柚更側重於通過生活類信息內容吸引用戶,主打低價商品+導購的電商導流模式,而大姨媽更側重於在工具的基礎上不斷向女性健康領域的上遊拓展,包括醫療諮詢服務、健康場景消費等。

在去年,大姨媽的收入還主要來自於廣告和電商業務,而到今年,醫療服務已經迎頭趕上,三者的收入佔比達到了1:1:1。

來自大姨媽在去年公布的數據,自2017年上半年開始,大姨媽已經實現全面盈利,全年營收規模達到2.15億元,毛利潤超過30%。大姨媽把盈利的關鍵歸結於對用戶的精細化運營。

經過多年的粗放式增長,圍繞女性健康服務的消費市場日益呈現出細分趨勢,消費領域覆蓋了女性生理、心理、兩性、孕嬰等方方面面。

而大姨媽也在完成了早期的流量積累後,開始將平臺上的人群標籤做進一步細分,圍繞備孕、兩性、經期和婦科疾病等方面的核心需求,根據用戶不同的情況提供差異化的、定製化的解決方案。

而大姨媽說的精細化運營是基於三年前提出的一套PTP數據系統,這套系統把大姨媽所有用戶的屬性和行為、標籤搜集起來,對活躍用戶不停地進行生理周期以及消費行為的跟蹤,然後對信息間進行關聯,讓用戶獲得所需服務的同時,也幫助大姨媽完成了商業變現。

比如說,對於35歲需要凍卵服務的女性和22歲想要自然懷孕的女性,大姨媽會給她們提供不同的服務;再比如,大姨媽還和一些在線醫療問診項目進行了合作,大姨媽可以通過用戶所提的問題和人群標籤,為用戶匹配所在城市的某個科室的某個醫生來進行解答。

自廣告和電商這條看似沒太多技術含量的變現路上,很多公司都沒能收穫預想中的收益,也讓很多坐擁流量型產品陷入變現難的問題。在柴可看來,這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回歸廣告本質,也就是解決客戶的問題,而在這個方面還有極大的上升空間,這其中需要解決的主要是數據的互信問題。

放到健康領域主要需要解決的是:平臺如何判斷某款藥適合消費者?中間有什麼醫療數據作支撐?用戶憑什麼相信你?而這三點也是大姨媽目前打磨服務模型和商業模式的目標。

挖掘流量背後的個性化需求

如果說美柚創始人方毅更擅長於運用流量和交易本身去做消費類產品,那麼出身自醫藥世家的柴可,則更醉心於健康數位化。

「人要看得見健康,我們好多人的生活習慣天天這樣,不知道每天在變好還是變壞,哪項指標在變好、變壞,健康數位化是有引領和預防作用,而這會是下一階段中國真正的需求所在,而不是衣食住行。」 柴可向鈦媒體說道。

而事實也證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通過科學技術提前預防和治療疾病,從最近一針難求的HPV 9價疫苗就可見一斑,大姨媽也在對用戶的觀察中發現,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從有病治病轉向無病預防。

CBNData聯合大姨媽發布的2018《中國女性生理健康白皮書》顯示,女性在「體檢」的搜索上趨勢逐步提升,每年呈兩位數增長。除了體檢之外,消費者們還越來越樂於接受一些更先進的理念,比如說基因檢測。

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報導,對於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來說,通過基因檢測和預防性治療能夠將患病率降低90%以上。近年來,中國基因檢測行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公開資料顯示,這一規模在2017年達到158億元,預計將在2022年達到659.5億元。

用戶的需求在變,企業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型也要跟隨變化。所以,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去幫助消費者監測自己的生理健康以及反饋到醫療健康行業,就成了大姨媽商業化的下一個方向。

在這個方向上,大姨媽遇到的首個問題就是,線上場景很難拿到醫療級的數據,醫生也很難在遠程為用戶做出有效的醫療級的判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姨媽在兩年前開始研發一款智能家庭醫療設備,同時在貴州成立了一家醫療器械數據公司——醫目數康,這是一家集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數據分發等能力於一體的整合型大健康數據服務平臺。

這家公司旨在接入各方醫療器械、服務醫療機構的數據,然後以一個統一的數據進行流通,從而使得智慧醫療成為可能性。為了解決企業間的信任和利益關係並保證數據的安全性,這家公司由政府控股,並統一接受政府的監管。

而由大姨媽自主研發的智能家庭醫療設備,第一代產品已投入以醫療機構為主的B端市場,即將推出的二代設備將面向C端市場銷售。

這款設備將集成女性的孕酮、膽紅素、葡萄糖、HPV、隱血等超過20個女性生殖和內分泌醫療診斷數據的監測,可以輔助3大類(生殖、內分泌、代謝疾病在內)200多種疾病的診斷和輔助診斷,還可以輔助5大類500多種疾病的隨診、跟蹤、和遠程複查。

通過這款設備,可以幫助大姨媽更好的發掘用戶的不同健康需求。在大姨媽APP上,用戶主要有四類核心訴求:備孕、避孕、亞健康、私護美麗,這其中,備孕和有積極健康管理意識的人群是粘性最高的。

當用戶有深度問題的時候,她就會變成一個深度用戶,當她變成一個深度用戶後平臺能不能承接她的問題就成為平臺能否走上下一個臺階的關鍵,而醫療設備就是大姨媽在APP之後的下一個臺階。

在柴可看來,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原點都是流量,而忽略了流量背後的人群和人群背後的個性化需求。

「比如說備孕,一個40歲沒有男朋友的女性,需要的是保存生育能力,而一個年輕已婚的女性需要的是醫療服務、耗材等,所以光備孕這兩個字就要拆細。如果只關注流量,沒有關注到個體,那麼永遠是服務一個群體,群體的生意是沒得做的,只能賣CPM,但是個體是給你她排卵試紙,給她雌激素。」柴可說道。

大多數工具類產品的起點都是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工具服務,在大姨媽這也是一樣,每一個大姨媽的用戶,最初都是為了通過大姨媽來對自己進行健康管理,但是,海量數據背後所呈現的用戶問題,卻是各不相同的。而大姨媽的思考是,如何用周期數據理性分析,知道平臺是在為誰服務,才能更好的將服務本身變成商業化的契機。(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謝康玉)

相關焦點

  • 工具型產品入門:深入淺出解讀工具型產品的邏輯和常見模式
    也許,這就要從工具型產品的發展說起了,接下來,我將通過本篇文章帶領你去了解工具型產品的發展,認識常見的商業化模式,逐層撥開迷霧,為你解讀工具型產品背後的商業邏輯。另外,我認為不關注產品商業模式的產品經理都是耍流氓。
  • 醫藥新零售真難打破行業難盈利魔咒?
    大環境不明朗,盈利空間還未打開據動脈網報導,我國藥品網購滲透率為7.4%,而美國的藥品網購滲透率已經達到33.3%,這麼看來,我國醫藥電商的市場增長空間還是很大的。照這個趨勢,未來醫藥電商市場會越來越大,但目前大多數醫藥電商仍處於盈利虧損或者剛剛實現盈利的狀態。
  • 從新品抽獎小程序思考微信工具型小程序的發展
    抽獎工具要面向的場景:在前文已經說了:抽獎工具使用場景主要是活動抽獎、年會抽獎、群抽獎、公眾號抽獎、門店抽獎等。作為工具型產品,自身定位要清晰: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要面向的對象是兩大群體:第一大群體就是需要使用此工具去做活動的群體,這個群體或有可能成為產品流量的主要來源渠道。請注意:渠道二字非常重要,他不是來源,而是來源渠道。
  • 逃離漲粉難魔咒,用這抽獎H5,輕鬆引流海量粉絲!
    【抽獎活動H5】逃離漲粉難魔咒,用這抽獎H5,輕鬆引流海量粉絲!你是否曾有一種像中了魔咒的感覺?或是生活中,雖然每天元氣滿滿,但各種黴運的影子一直都在,像中了魔咒一樣;或是遊戲中,雖然Carry全場,但依舊連跪數局段位掉盡,像中了魔咒一樣;或是工作中,用盡渾身解數,活動一場接一場,粉絲就是漲不起來,像中了魔咒一樣!
  • 產品分析報告 | 大姨媽,從不止於經期管理
    初期,美柚和大姨媽的發展路徑十分相似,都是從經期記錄工具切入市場,然後為增加用戶粘性做起社區,再通過廣告和電商將流量變現。但如今,美柚側重於通過生活類信息內容吸引用戶,以流量為主,主打低價商品+導購的電商導流模式,相對忽略了女性健康管理服務。
  • 以翻譯產品為例,探討工具型產品商業化路徑
    之所以談到這一個問題,是因為產品商業化的模式多種多樣。在這其中,工具型產品的商業化道路卻頗為曲折,許多工具型產品雖然坐擁千萬量級用戶,卻無法很好的挖掘用戶價值和流量價值,將其有效的轉化為商業價值。什麼是工具型產品呢?
  • 萬字探討:支付寶、美圖等工具產品的發展趨勢
    4、前幾天上市的美圖為什麼一直宣揚「不只是工具」?5、Keep 、大姨媽等為什麼選擇社區、電商的商業路徑,有什麼先要條件?工具產品確實不像新聞等內容領域有很高的廣告價值,也不像微信、陌陌這樣的社交產品有很強的開拓性,更比不上淘寶、京東等電商網站的商業價值。現在基本上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工具產品領域,盈利能力不一定和用戶數量呈正相關。換成人話就是用戶量越大,不代表你能成比例的賺越多的錢。
  • WiFi萬能鑰匙的工具類產品「魔咒」:廣告救火與破圈枷鎖
    工具類產品的「魔咒」,正在WiFi萬能鑰匙身上展現。近日,澎湃新聞報導稱,有用戶向澎湃質量報告投訴平臺反映,家中小孩在使用WiFi萬能鑰匙期間,被平臺多次推薦帶有性誘導的內容,其中不乏比較性感、暴露的女性圖片。
  • 藍汛MPlus打破流量障礙,讓App產品高效連通用戶
    北京2015年12月28日電 /美通社/ -- 4G網絡的快速普及帶動了運營商移動流量產品的熱銷,讓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高速訪問App產品,但隨之產生的高額流量費也讓用戶在使用App時有所顧慮。針對這種情況,藍汛ChinaCache推出了MPlus後向流量業務。
  • 大姨媽居然被註冊為商標!從工具到生態「版權」升級
    起這一名字的優劣勢也是一目了然,優勢自然是通過名字諧音讓人一下子就能想到公司和產品的定位——這是一款專注女性健康的App,但劣勢自然也很突出,如果有人就拿民間俗語「大姨媽」來做同類App產品,那麼大姨嗎公司也沒有辦法。 事實已經發生過,自2011年後,隨著大姨嗎App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各種混淆仿冒的現象開始出現,不但影響了大姨嗎的正常運營,也對其對品牌產生嚴重的傷害。
  • 打破「不確定性」魔咒,除了標準化,還有什麼?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水滴產品進化營(ID:shuidi-academy)服務性行業有一個天然魔咒,就是「規模不經濟」。做服務的成本線性同比增長,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怎麼做才能破解這個魔咒?產品標準化是不二法寶,但這還不夠!
  • 用過了那麼多工具型產品,且談談Faceu往哪走
    2.獲客成本低工具型產品因為保證了一個核心功能,所以團隊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去進行開發,更多的時間是用來打磨產品細節與思考用戶體驗,確保用戶獲得極致的用戶體驗,而因為用戶體驗好,不需要刻意的推廣就能獲得極佳的傳播率。
  • 樂隊火了,孵化樂隊的Livehouse如何打破小眾魔咒?-虎嗅網
    無論是外部資金還是自有資金,Livehouse如何在優質內容生產、提升觀演人群審美和構建音樂產業優質生態上發力,打破"小眾市場魔咒",增強自身持續盈利能力,這也是 Livehouse共同持續應對的挑戰。
  • 樂隊火了,孵化樂隊的Livehouse如何打破小眾魔咒?
    無論是外部資金還是自有資金,Livehouse如何在優質內容生產、提升觀演人群審美和構建音樂產業優質生態上發力,打破"小眾市場魔咒",增強自身持續盈利能力,這也是 Livehouse共同持續應對的挑戰。
  • 上汽全面整合出行業務:「大平臺」戰略能否破除盈利魔咒?
    業務整合的核心訴求是用戶聚集。享道出行CEO吳冰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享道出行要做的是,通過打造「出行大平臺」來服務更多的用戶,目標是未來五年用戶量過億。 出行服務已成為兵家必正之地,從早些年的網際網路公司到近幾年的汽車企業,涉足或加碼出行業務的玩家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業內也逐漸達成共識,出行服務太難盈利了。
  • 深扒大姨媽APP全年營收超過2.15億的成績單,是如何煉成的?
    萬萬沒想到,深耕於女性健康管理領域的app大姨媽,不僅實現了全面盈利,還有了上市計劃!作為女性健康領域的NO.1,大姨媽的發展邏輯其實十分清晰,以線上的工具切入,然後向女性健康上遊不斷拓展,社區、電商、金融,甚至是智能硬體均有涉獵,在這種情況下,大姨媽APP的生態閉環,趨於完整!作為一款女性健康管理軟體,大姨媽的工具屬性以及社區屬性,其實無需多說,畢竟,用戶數據擺在那裡。
  • 產品盈利設計的萬能公式
    直到有一天,某吧突然給我們發了一封郵件,打破了往日的寧靜:XX產品,非常抱歉的通知您,我們產品打算在30天後開啟收費接入,如果您還打算繼續使用我們的產品服務,請及時充值,價格5萬/年。大家覺得一向摳門的麗莎阿姨做了一個什麼決定?
  • 2021傳媒網際網路策略:擁抱大產品、大用戶平臺的繁榮性成長
    拆分不 同的細分領域看,2020 年在疫情的催化下,很多線下的場景均實現線上化:20 上半年,由於遠程 辦公、教學的需求增加,效率辦公產品、視頻工具產品的用戶數是增長最快的。2.3.2 拼多多:用戶增長全年超預期,百億補貼 2.0 品牌化升級,開展新 業務鞏固農產品的類目優勢。3. 教育:平臺型公司優勢突出,線上線下融合加速平臺型公司(學生流量、體系化、平臺型公司)是我們看到具備可預見性的公司。
  • 石頭科技能否打破茅臺魔咒
    作為小米生態鏈的一部分,此前公司產品的銷售對小米的依賴度相當高。根據招股說明書,石頭科技與小米的交易金額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較大,2016-2018年分別為100%、90.36%和50.17%。不過,上市後,石頭科技加快了去小米化進程,加大自有品牌的開發和市場拓展。很簡單,為小米代工產品一是沒有定價權,二是利潤低。
  • 品牌勢能爆發,VIPKID 打破魔咒,開啟在線英語1對1盈利新路
    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品牌VIPKID已開啟了在線英語一對一盈利新路,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收入在百億級規模且實現UE轉正的在線教育企業。今年8月,VIPKID 宣布公司單位運營利潤(UE)已經連續兩個季度為正,90%的渠道首單實現盈利,獲客成本同比降低45%,業績保持持續增長,率先打破了在線青少兒英語一對一長期以來「規模不經濟」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