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大數據應用知易行難

2020-12-23 中國金融新聞網

  諸多行業已經將大數據的創新應用上升為戰略高度,作為大數據的使用者和生產者,保險業也不例外。

  不久前,兩個巨無霸平臺達成合作:一方是集成了所有保險公司信息平臺的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保信」),另一方則是螞蟻金服。按約定,雙方將共同向保險業輸出技術成果。

  保險數據仍處於孤立狀態

  兩家超級數據平臺將輸出什麼樣的技術成果?據記者了解,雙方將重點在健康險與車險反欺詐領域展開合作。

  「從網際網路近幾年的發展來看,信息技術的進步在現代金融創新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雖然近年來保險業在大數據戰略和網絡經營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在數據集中、信息共享方面還未完全打通,這也給保險業發展帶來了一些問題,如騙保、欺詐等行為時有發生。」中國保信董事長吳曉軍表示,因此,此次與螞蟻金服的合作旨在提高保險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尤其是提高效率和風險識別能力。

  儘管各家保險公司都掌握著龐大的數據,但目前保險公司的很多數據是相互獨立的,對外也基本獨立。即便有交互,也僅局限於小範圍,這極不利於保險公司業務和反欺詐工作的開展。

  目前,保險業欺詐包括承保欺詐和理賠欺詐,廣泛發生在車險、意外險和健康險領域,主要侵害保險公司利益。作假包括保單作假和手續費作假,主要發生在農險、中介業務等領域,主要侵害消費者、國家財政利益,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據中國保信相關人士介紹,中國保信的數據平臺在行業全量數據匯總的基礎上生成強大的數據比對功能,加上外部數據的綜合驗證,建立有效的模型和算法,最終通過兩種方式發揮作用:一是通過對特定標的或事故提供欺詐風險等級或分值判斷,事前及時阻斷欺詐聲索,減少不合理的理賠支出;二是事後為欺詐案件偵查提供線索,打擊欺詐犯罪行為,淨化保險經營環境。

  大數據發展環境遠未成熟

  大數據對於保險業未來發展的變革性作用無人質疑。但與保險公司將大多數新技術首先應用於銷售一樣,目前,保險業對大數據的應用也在精準營銷上最為廣泛。哪個年齡段的人群更願意接觸保險、不同客戶購買商業保險傾向於哪類險種……這似乎是保險公司更為關心的內容。

  但大數據能告訴我們的遠不止這些。保監會發改部副主任羅勝表示,大數據不是單純的技術概念,其發展有賴於社會、技術和行為等方面的綜合因素。一要實現普遍數據化,解決數據的可得性。隨著智能設備、網際網路商業、電子監控、網絡社群等的發展,人類生活正在走向全面數據化,數據採集的範圍越來越寬,程度越來越深,頻度越來越高,維度越來越豐富。二要實現數據開放和流通,解決數據成本的可控性。數據形態是在線和可機讀的,數據源是廣泛開放和共享的,數據的網絡傳輸能力不斷提升,數據能低成本和便利獲取,易於處理。三要提高數據加工和應用能力,進而提高數據的可用性。模型、算法、場景結合以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技術的發展,是大數據成為潮流的核心驅動。四要實現基於數據利益格局的調整和思維理念的形成,達成數據社會。以上條件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呈加速之勢。

  顯然,「上述每一方面都在進化之中,遠未成熟,因此,保險業尚處於大數據時代的前夜。」羅勝如是說。

  先行者嘗試共享數據資源

  由於綜合環境尚未成熟,保險業對大數據的應用鮮見突破性成果,但嘗試的確越來越多,其中帶有網際網路基因的公司更為積極。除了中國保信與螞蟻金服的合作之外,成立三年,累計服務用戶4.6億人次、生成超過58.29億張保單的眾安保險也正在藉助數據的力量。以健康險為例,眾安保險將人的飲食、作息、運動等進行了數據化記錄,動態、持續、多維度的數據記錄讓人們對壽命和健康有了更清晰的描繪和預判。在預判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加上智能硬體、可穿戴式設備的應用,健康險鏈條已被重塑——傳統的事後賠付已經走到了事前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曾經單一的保險產品已經實現了社交、保險、生活的深度結合。同樣依賴於這些小額、高頻的海量數據,眾安保險剛剛成立了子公司——眾安科技,其主要使命就是成為普惠金融與健康醫療的加速器,支持整個保險生態的信息化升級。

  根據波士頓諮詢預測,2020年,中國保險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在政策推動和技術革新的雙重作用下,中國保險業市場將呈現與大數據密切相關的四個主要特徵:一是可保風險池轉移並縮小。在全球範圍內,藉助相關技術,險企可以實時評估風險。比如,將車載信息技術應用到汽車保險領域、智能家居設備應用到家庭保險領域,由此將帶來300億美元至540億美元的保費削減。二是保險產品將更加多元化。以健康險、養老險、農險等具有保障屬性的保險種類將得到收益,同時將出現基於使用保險計劃(UBI)以及具有創新力的長尾保險產品,如古董車保險。三是網際網路保險將成為下一個熱點,這其中包括網際網路渠道、網際網路化的保險產品以及P2P保險新模式。四是生態系統建設初露端倪。數字生態系統的趨勢不可阻擋,險企將面臨越來越多的跨界競爭者和攪局者,與保險公司展開競爭與合作。比如,汽車產業鏈、健康產業鏈中可能會形成一股力量,替代現有的保險產品與服務。  

  總之,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全行業對保險數據資源匯聚利用的需要會越來越迫切。如何通過數據信息的共享和挖掘利用,建立一套科學的行業定價基準和風險數據指標,已經成為保險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和監管能力改善的基礎性工程。

相關焦點

  • 中國太保榮獲2020保險業線上化技術應用案例兩項大獎
    ,揭曉了保險科技優秀應用案例。中國太保旗下中國太保產險和太平洋醫療健康雙雙獲獎,其中,中國太保產險「太·AI智能定損系統」榮獲2020中國保險業線上化技術應用優秀案例一等獎;太平洋醫療健康自主研發的「醫保基金運行大數據風控平臺」榮獲2020 保險業線上化技術應用案例二等獎。
  • 信美相互保險榮獲「2020保險業線上化技術應用案例三等獎」
    (原標題:信美相互保險榮獲「2020保險業線上化技術應用案例三等獎」)
  • 大數據的四大特點與六大行業領域應用
    大數據已經無處不在,大數據應用於各個行業,包括金融、汽車、餐飲、電信、能源、體能和娛樂等在內的社會各行各業都已經融入了大數據的印跡。 能源大數據理念是將電力、石油、燃氣等能源領域數據及人口、地理、氣象等其他領域數據進行綜合採集、處理、分析與應用的相關技術與思想。能源大數據不僅是大數據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深入應用,也是能源生產、消費及相關技術革命與大數據理念的深度融合,將加速推進能源產業發展及商業模式創新。
  • 首創團體智能核保 平安養老險榮獲「2020保險業線上技術應用案例...
    2020年12月18日,由中國銀行保險報主辦的「2020中國保險業信息技術年會」在海口隆重舉行,該峰會以「數智引領,重塑生態」為主題,旨在「聚焦數智場景,重塑行業生態」。大會現場公布的「2020保險業信息化優秀案例」評選結果中,平安養老險的「團體保險線上核保模型」以其行業首創的核保技術模式及所獲得的突破性實踐成果,榮獲「2020 保險業線上化技術應用案例一等獎」。
  • 全球保險科技公司盤點:新技術在保險業的應用與展望
    這些創新解決方案通過提高商業流程速度、透明度、數據質量、安全性和成本,為保險公司和最終客戶帶來益處。這個聯盟有大約40名成員,包括瑞士再保險集團(Swiss Re)、法國再保險公司(SCOR)、蘇黎世保險集團(Zurich Insurance)和安聯保險集團(Allianz Group)等,直面傳統保險業效率低下、價值流失、信用風險等問題。
  • 保險業協會王玉祥:保險科技助力提升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性
    保險業依靠對歷史風險的統計分析來識別和分散風險的模式已逐步被運用大數據建模對風險進行高精度、寬維度及時識別所代替。保險行業內外數據開放、共享與流動將愈加活躍,數據管理和應用模式將不斷革新。其次是跨界場景融合創新。物聯網與保險場景的需求有著天然的契合,融合應用越發深入和廣泛,進一步覆蓋保險保障需求範圍。
  • 北京保險業協會:保障更廣、科技應用等成商業健康險發展趨勢
    保障更廣、科技應用等成商業健康險發展趨勢。伴隨消費者保險意識的提升和行業服務能力的增強,商業健康險在北京的經營主體不斷增加。《報告》指出,在北京經營健康險業務的公司由2015年的87家增長至2019年的112家,健康險產品5000餘個,涵蓋醫療、疾病、失能收入損失、護理以及醫療意外保險等五大類,逐步滿足了消費者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
  • 北京大數據研究院保險大數據研究中心成立
    8月27日,北京大數據研究院保險大數據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學正式揭牌成立。在我國保險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新成立的保險大數據研究中心將基於保險行業,跨界整合航空、旅遊、銀行、健康醫療等行業的大數據,採用國際前沿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為國家保險創新戰略、傳統保險行業轉型和保險客戶終生價值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 快速崛起的API經濟,在保險業有哪些應用實例?
    導語:自上世紀以來,消費者購買保險的方式幾乎一成不變,基於嚴格的市場監管和長期穩固的客戶關係,保險業的商業模式素來以「穩定性」和「一致性」著稱,而與速度,靈活性和創新等幾乎絕緣。通過API向CoverWallet開發部分功能,這些公司可以實現客戶數據自動填入。Inaki解釋說:「這個API的目標是把保險服務帶到其他公司,而幫助他們消減繁重的工作壓力。 當你為客戶創造一種更加簡單、快捷、方便和愉快的體驗時,你會贏得最終的勝利。」
  •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副會長王玉祥:保險業應持續助推全社會普惠金融發展
    他指出,在國家「新基建」浪潮推動和疫情背景下,保險業掀起了數位化高潮。普惠金融在保險業的創新和發展,同樣需要保險科技的紮實推進,從而助力普惠金融的發展。王玉祥還建議,保險科技應加強全行業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三大趨勢疫情以來,保險業數位化水平提速,保險與科技進一步融合。
  • 貴州銀保監局副局長張曼紅:科技賦能成為保險業關鍵詞
    來源:新浪財經9月3日消息,第十三屆中國保險業信息化峰會今日召開,貴州銀保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張曼紅出席並發表演講。張曼紅表示,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保險業數位化轉型進程進一步加快,未來,保險+科技必將成為保險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科技賦能成為保險業的關鍵詞。只有進一步加深保險科技的應用,保險業才能在變革創新中行穩致遠。
  • 入侵保險業,聊天機器人有招?
    保險業正在積極尋求AI領域相關技術賦能,這與保險行業數據數據密集型行業,且信息交互頻率高有一定關係。其中自2016年起,引入聊天機器人界面,國內國外保險業新老玩家都有不少涉足。保險業應用聊天機器人大家想到的往往僅是智能客服,事實上現今已不僅如此,且今天的智能客服也與昨日有別。這背後是風口推動還是剛需驅動,都有哪些不同玩法?
  • 2020年「中國保險業發展」圓桌論壇暨《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20...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前五章是對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總體分析,包含保險業發展綜述,財產保險市場、人身保險市場、保險資金運用、全球保險與再保險市場;後四章針對重點問題展開專題分析,包含保險科技、健康保險市場、農業保險市場及保險業對外開放幾大專題。鄭偉教授回顧了2019-2020年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總體概況,闡釋了保險市場發生的重要事件,並對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中的「保險」進行了解讀。
  • 聚焦「十四五」 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如何「落子」
    的金融改革任務,通過債權計劃、股權計劃、保險私募基金等方式為大數據、5G、特高壓、軌道交通、新能源、  我國保險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保險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比如,壽險保單持有人只佔總人口的8%,人均持有保單僅0.13張。未來進一步提升保險產品供給和服務品質,需要倚賴科技成果的應用。
  • 2019年度保險業運行
    ■新冠肺炎疫情對保險業造成了明顯影響,對壽險和財產險的承保業務產生了負面衝擊,對健康險的線上承保業務具有促進效應。保險業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居民的人身保障和財產保障需求只是暫時推遲,疫情過後保險業的承保業務將很快復甦。
  • 鼎和保險榮獲2020保險業線上化技術應用案例二等獎
    12月18日—19日,由《中國銀行保險報》主辦的以「數智引領生態重塑」為主題的2020中國保險業信息技術年會在海口舉行。大會發布了「2020保險業信息化案例徵集」評選結果,鼎和保險榮獲2020保險業線上化技術應用案例二等獎。
  • 保險業定位行業的新坐標 應該把握好三個方面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保險業的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改變。面對不斷增長的保障需求和美好的發展前景,正處於轉型發展過程中的保險業無疑需要儘快找準發展方向上的新坐標。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12月11日舉行的「亞洲金融年會」保險主論壇上表示,定位行業的新坐標,應該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保險業的需求定位行業新坐標。
  • 精算師協會就保險業2020年版重疾表徵求意見
    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部署對保險業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期望和要求。在中國銀保監會的指導和推動下,2019年1月以來,中國精算師協會聯合中國銀保信,積極組織行業力量,成立數據標準、數據清洗、趨勢外推等7個工作小組,在全面收集行業數據、廣泛徵求行業意見的基礎上,紮實有序推進相關工作,歷時1年多時間基本完成了重疾表修訂工作。
  • 後疫情時代保險業大考:數位化供需側轉型在即
    從疫情對海外保險業的影響來看,支出端營業中斷險、活動取消險等多個險種賠付壓力提升,線上化展業的成本也有所加大,收入端多個險種展業明顯承壓,但健康險或將得到一定提振,而資本市場環境變化加劇也將對險企投資端造成較大影響。在疫情大背景下,數據+科技成為保險不斷拓展可保範圍的核心基礎,保險獨有的「經濟保障」+「風險管理」行業屬性被反覆驗證。
  • 2017年保險業大數據: 醫療險購買力最強 中國平安關注度最高
    從保險島大數據中心提取的數據發現, 「熟人推銷、礙於情面」導致的購買行為僅佔比5.75%,絕大多數的消費者購買保險原因非常理性。佔比最大是「強制性的必須購買」,指社保、交強險等一些政策規定必須要購買的保險產品。另一個佔比較高的購買原因是「生活中確實存在的高頻風險」,佔比達到30.31%,說明保險消費者購買保險很大程度上是受風險增多的壓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