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國大學招生舞弊案之後,美國媒體近來又曝光一系列富裕家庭鑽空子騙取大學助學金的醜聞,令人對美國高校的公平性再度產生質疑。
多家媒體報導,芝加哥大約40個富裕家庭通過父母轉移子女監護權的方式,使得子女的經濟狀況不再與父母收入「掛鈎」,從而能夠以貧困生的身份申請多項助學金和獎學金。
由於美國各項助學金和獎學金的資金規模有限,富裕階層爭取到這些資金,勢必意味著真正貧困的學生無法拿到資金,甚至有可能被迫放棄學業。這一醜聞曝光後,招致廣泛的口誅筆伐。
知情人士介紹,目前曝光的案情集中在芝加哥富人區,涉案大學數量還不算多。預計隨著調查持續展開,美國更多地區以及高等學府將捲入醜聞,類似亂象極有可能遍及全美各地。
為何轉移子女監護權?原來是瞄上助學金
美國《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非營利性新聞媒體「為了人民」網站等多家媒體近來相繼曝光美國富裕家庭「鑽法律空子」騙取大學獎學金和助學金的醜聞,引發公眾譁然。
這一騙補套路是:美國家長在子女即將上大學時放棄監護權,改由親戚或朋友監護孩子。這樣一來,這些富裕家庭的子女便可在財務上與父母「剝離」開來,以缺錢為由輕鬆申請到美國大學的各類助學金和獎學金。
所謂放棄監護權,實則只需完成一些法律手續,例如向法庭遞交文件、指定新的監護人等,美國不少律師事務所和諮詢公司對辦理這類業務可謂輕車熟路。
在承辦這類業務的公司中,一家頗受矚目的諮詢公司名為「目的地學院」。這家公司輔導過眾多客戶,成功幫助這些家庭的子女申請到總額不菲的助學金和獎學金。其中,一名女家長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她與丈夫年薪合計超過25萬美元,住在一棟市價120萬美元的房子裡,已經供養好幾個子女念完大學,眼瞅著17歲女兒即將上大學了,想做些手腳「省點錢」。
在目的地學院的指示下,這名女家長將17歲女兒的監護權轉移給一名商業夥伴。隨後,女兒以只有夏季打工的「微薄」收入為由,成功申請到2萬美元的大學助學金和獎學金。
不少知情人士披露,為騙取這些用於補貼貧困學生的助學金和獎學金,美國富裕家長往往在子女讀高二或高三時辦理監護權轉移,通常是轉移給親戚、朋友或商業夥伴,從而使子女在法律上被認定為「財務獨立」,在評估經濟狀況時不再與父母收入掛鈎。
他們騙領到的助學金和獎學金種類五花八門,既有聯邦資金,也有來自各州和各所大學的補貼資金。
據美國媒體追蹤,僅在伊利諾州最大城市芝加哥北部郊區,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便有超過40起類似騙補案,所牽涉的家長涵蓋地產商、醫生、律師、保險商等行業的成功人士,家境普遍較為優裕。他們的子女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密蘇裡大學、印第安納大學等高校,目前這些高校大多數尚未正式回應媒體質疑。
騙補規模有待查明 預計遍布全美各地
截至今年8月,本案調查矛頭集中在伊利諾州,尤其是芝加哥富人區的數十戶家庭。然而據美國教育行業專家推測,類似騙補手法恐怕遠遠不止局限在伊利諾州,而是遍及全美各地,預計最終涉案家庭及學生的數量將更加令人震驚。
「這是騙局,」伊利諾伊大學招生主管安迪·博斯特得知此事後說,「這些富裕家庭玩弄手段,鑽程序空子才申請到他們原本沒資格申請的助學金和獎學金。他們剝奪了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家庭(獲取助學金和獎學金)的機會。」
例如,伊利諾州某項助學金的發放方式為「先到先得」,即按照大學生遞交申請的時間順序予以批准發放,金額為每人大約5000美元。2018年,該州大約8.2萬名有資格申請這項助學金的大學生最終沒能拿到錢,緣由是申請人數太多。
博斯特介紹,伊利諾伊大學的貧困學生可以申請聯邦和州兩個層面的助學金和獎學金,如果均申請成功,兩項金額合計為每年1.1萬美元。然而,富裕家庭的學生卻同樣盯上這部分資金,想方設法搶奪貧困學生的優惠待遇。
美國教育部網站發布的資料介紹,在美國家長自願放棄子女監護權的情況下,子女申請大學助學金和獎學金時不再需要提交家長的財務狀況等信息,而被視作財務獨立的個人。因此,有關部門評估這些學生的經濟狀況時,只考慮他們本人的打工收入和其他資產,而不再考慮他們父母的財務狀況。
「這些富裕家庭離貧困簡直太遙遠了,甚至連邊兒都沾不上,」博斯特頗為憤慨,「我不清楚這類亂象達到什麼規模了,但我希望儘可能把它掐滅在萌芽。如果這樣都算合法,那什麼才叫犯罪?」
一家旨在幫助美國家庭籌措教育資金的機構高級主管馬克·坎特羅威茨抨擊道,利用轉移子女監護權而騙取大學助學金和獎學金的做法是相當可恥的「極端手段」,「有人如此厚顏無恥地行事,真是聞所未聞!這種做法極其不道德」。但他同時無奈地承認,由於那些富裕家長及學生的操作手法均有法律依據,校方即便是發現貓膩,就目前而言「也是無能為力了」。
被指違背法律初衷 如何補救引發深思
美國法律界人士介紹,家長轉移子女的監護權,通常是由於意外發生或處境艱難,例如單親家庭失去住宅、家長患有精神病、父親吸毒或坐牢、家長遭移民部門驅逐出境、家長嚴重虐待子女等特殊情形。
按照芝加哥法律援助組織成員麗貝卡·拉希德法魯希的說法,美國法律允許家長轉移子女的監護權,原本是為保護子女,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然而,不少富裕階層卻鑽法律空子,在子女即將成人前夕放棄監護權,「利用合法手段不當騙取助學金和獎學金」,這樣做顯然「違背了法律的初衷」。然而,如何作出補救,避免更多聯邦和州級助學資金落入富人腰包,卻並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
博斯特回憶說,他最初起疑心是在大約一年前,當時芝加哥富人區一所高中的指導老師專門找到他,詢問他為何某位家境不錯的高中生有機會拿到伊利諾伊大學一筆針對貧困生的助學金。
博斯特隨即查閱那位高中生的申請材料,注意到該學生的父母放棄監護權,所以她才有機會申請那筆獎學金。無獨有偶,在那以後伊利諾伊大學又接到至少14樁類似的申請要求,均為富裕家長放棄監護權、子女「在帳面上淪為貧困生」。
截至今年8月,美國「為了人民」新聞網站試圖接觸15個家庭以了解更多情況,但採訪進展不順。面對記者詢問,其中一些家長直接掛掉電話,一些家長表示無可奉告,另一些家長同意透露內幕、但希望保持匿名。
不少人質疑美國法律存在漏洞,以致給人可乘之機。以芝加哥為例,該州法律允許父母在子女同意的前提下、自願放棄子女的監護權,但是沒有詳述法官應該在何種情況下拒絕這類申請。在實際操作中,法官哪怕注意到家長有能力看護子女,最終往往仍然只能批准轉移子女監護權。
今年6月,伊利諾州萊克縣法官約瑟夫·薩爾維在一樁轉移子女監護權案件中表達質疑,認為涉案的一名高中生與父母住在一起「沒有不妥」,似乎沒必要轉移監護權。辯護律師瑪麗·貝爾林卻振振有詞,說本案家長雖然收入不低,但是要供養孩子上大學仍有一定壓力,利用當前法律儘量減輕學費負擔「屬於合法操作」。
貝爾林辯稱,在法律沒有禁止的情況下,本案家長的做法「沒問題」,「這符合那名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因而也符合法律初衷」。
貝爾林的說法招致廣泛抨擊,而她供職的卡布律師事務所被曝曾辦理數十樁類似的轉移子女監護權案件,同樣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
博斯特說,伊利諾伊大學已經向美國教育部以及其他助學金審批部門匯報最新情況,預計有關部門後續將展開更深入的調查。一些媒體提出更多質詢,美國教育部尚未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