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管弦樂中的「小語種」,打擊樂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總是能奏出具有獨特魅力的「大聲音」。國家大劇院打擊樂節,力邀中外頂級打擊樂家匯聚於此,不僅是國家大劇院從2010年延續至今的一個音樂品牌,也成為了北京城兩年一度的夏日音樂狂歡。每屆打擊樂節中,不光有北京的觀眾前來觀看,也有從外地專程而來的打擊樂迷。在這裡,不論是資深樂迷還是零基礎的觀眾,都能從打擊樂千變萬化的演奏中獲得快樂。
8月24日,2016國家大劇院打擊樂節在一場李飈領銜的「夏日的探戈」音樂會中拉開了帷幕。
阿爾沃·帕爾特、譚盾作品中國首演皮亞佐拉四首探戈「擊」動盛夏激情
24日晚,李飈與他的朋友們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充滿激情的「夏日的探戈」。 上半場,阿爾沃·帕爾特為四個打擊樂創作的重奏《兄弟》和譚盾的大提琴與打擊樂協奏曲《輓歌: 六月雪》分別在這場音樂會中進行了中國首演。來自愛沙尼亞的阿爾沃·帕爾特是一位簡約主義作曲家,在《兄弟》中,他使用簡約的音樂語言表達了豐富的情感和內涵。譚盾的《輓歌: 六月雪》是為大提琴與四個打擊樂而作,作品靈感取自關漢卿的雜劇《竇娥冤》。音樂中不僅有熟悉的中國元素,還加入了許多新鮮的聲音,如中國鑼、泰國鑼,乃至石頭、罐頭盒、口哨等特別的「樂器」。譚盾還運用了一些大提琴與打擊樂的先鋒演奏技法,將複雜多變的音色和神秘的東方氣韻融為一體,令人眼前一亮。沃爾夫岡·萊芬德的小軍鼓獨奏作品《跨界》,在小軍鼓上大做文章,運用各種演奏技法把小軍鼓「玩」到了極致,李飈的演奏靜若盤沙,動若暴雨,令觀眾大開眼界。三木稔的《馬林巴聖曲》,用馬林巴與鑼鼓對話,即有動感的旋律又有強烈的節奏,五位打擊樂家全情投入的表演令全場觀眾熱血沸騰。
下半場是小提琴家寧峰、大提琴家魯鑫、鋼琴家袁芳與打擊樂一同演奏的皮亞佐拉的探戈作品。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被譽為「現代探戈之父」,他以阿根廷原有的探戈樂器、節奏等為基礎,吸取了古典音樂及爵士樂中的要素,創作出了新的探戈形式。他的探戈音樂深邃又熱情,歡快且自由,因其冰凝火舞的曲風而風靡全球。本場音樂會選取了皮亞佐拉四首最為著名的作品《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天使之歌》《鯊魚》《自由探戈》,而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與打擊樂的新穎搭配,不但展示出藝術家高超的技藝與默契的配合,也體現了室內樂靈活多變的無窮魅力。
德國打擊樂大師彼得·薩德羅曾在2010年的第一屆打擊樂節中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李飈在慕尼黑音樂學院學習時也是師從於薩德羅教授。7月29日,李飈接到薩德羅先生因病逝世的噩耗,悲痛萬分,遂創作了一首馬林巴獨奏《獻給彼得·薩德羅》,在下半場的音樂會開始前作為加演曲目,由李飈深情演繹。而全部演出曲目結束後,觀眾掌聲雷動,久久不肯離場,所有演奏家一同返場演奏了《一步之遙》《一條大河》《tico tico》三首返場曲,最後,在《tico tico》的火熱氛圍中,觀眾們的擊掌、歡呼聲幾乎要衝破音樂廳的穹頂。
打擊樂節精彩繼續
四臺好樂接連奉獻
國家大劇院打擊樂節繼24日首演之後,8月25日至28日,還將有四場各具風格的精彩演出接連登臺。
25日的「明日之星」音樂會中,將由三位青年打擊樂家,在小劇場為觀眾近距離展示打擊樂的百變世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打擊樂聲部長劉恆與中央音樂學院打擊樂教師倪冉冉「夫妻檔」將在這場音樂會中再次默契合作。中國新生代民族打擊樂家榮辰初也將特別加盟。榮辰初被譚盾譽為「不可多得的打擊樂精靈」,在傳統樂器的演奏上,她既秉承傳統又改變創新,形成個人獨特的演奏手法和音樂張力。她曾與斯圖加特交響樂團、義大利託斯卡納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等諸多國內外名團有過合作,多次在國際舞臺展現中國民族打擊樂的精髓。本場音樂會中的所有曲目都是由劉恆、榮辰初作曲或改編,不僅有各民族打擊樂器的碰撞交融、還有打擊樂器與電聲的結合,充滿時尚與活力,一展中國當代青年音樂家的才華。
一件民族吹管樂器、30多件打擊樂器和一支交響樂隊的「花式」組合也將出現在26日的音樂會上。「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碰撞與融合——弗洛指揮孟德爾頌、施耐德與蕭士塔高維奇」音樂會 中,恩玖·施耐德為笙、打擊樂與交響樂隊創作的《生肖協奏曲:雞-狗-虎》將進行世界首演。施耐德是德國著名的電影作曲家,他的音樂向來有著極為豐富的畫面感,而且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也有著濃厚興趣,別出心裁用自己的屬相「虎」、笙演奏家吳巍的屬相「狗」、打擊樂家李飈的屬相「雞」為題創作了這部作品。作品共有三個樂章,每個樂章描寫一個動物,也融入了三位音樂家的不同個性。談起30多件各式各樣的打擊樂器,李飈說:「一個作品的好壞不取決於它用了多少種樂器,但毋庸置疑的是,樂器的種類越多,『詞彙量』就越大。」除此之外,國家大劇院樂隊隊員還會在作品中用口技模仿發出一些動物的叫聲,讓生肖在舞臺的各個角落熱「鬧」起來。
來自臺灣的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30年來一直活躍於國內外大小舞臺之上。他們的演奏充滿熱情與活力。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認為:「打擊樂源自人的心跳本能,能為不同文化的人們帶來感動。而朱宗慶打擊樂團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風格特色,以感動人心的節奏成為撼動世界的一股熱情力量。」27日,他們將帶來一臺「來自臺灣的節奏」音樂會。演出曲目中,有四首是委約當代作曲家為樂團「量身打造」的。這些作品中運用了銅鑼、馬林巴與木琴、劇場元素、科技之聲四種表現形式來呈現打擊樂的不同樣貌,既有傳承與創新,也有炫技跨界,希望以千變萬化的音樂效果,激發觀眾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28日,本屆打擊樂節的閉幕演出「傳奇與未來」,將由兩位世界級打擊樂大師利·霍華德·史蒂文斯、內博伊沙·基輔科維奇與中國青年打擊樂家範妮與劉恆,同臺演奏近20首作品。史蒂文斯和基輔科維奇堪稱兩位「宗師級」藝術家,在打擊樂界幾乎無人不曉。前者開創了一種馬林巴的用槌技巧,為馬林巴演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後者不僅是演奏家,也創作了許多廣為流傳的打擊樂曲目和教材,學習打擊樂的人大多都演奏過他的作品,而這場音樂會中,觀眾將親睹基輔科維奇「本尊」現場演奏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