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洛依德」性

2020-11-06 若如a左凌b


孟子說:「食色性也。」指出食慾和都是人的本能。但有趣的是,性是世界上唯一一件你會享受,但並不公開的事。對於性,我們總是難以啟齒。但是關於保護自己的孩子,還是需要去普及的。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吃了一頓美食,去了一趟旅遊,買了一件心頭好,每一件讓我們快樂的事,我們都會把過程中的喜悅和他人分享,甚至放上社交媒體和陌生人分享。唯獨性,我們會偷偷地進行。

佛洛依德指出:成人的性行為是幼兒時的口腔期和肛門期的延續,這些幼兒期的欲望和經驗對一個人的性格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嬰兒時,我們會通過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來獲取快感。長大後,才發現性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稍一不慎,就會誤入歧途。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由於佛洛依德是修讀醫科的,他希望用科學的方法來建構他的心理學理論,即使是性,這麼複雜的一個話題,他也希望可以將其科學化。

中世紀神學家聖.奧支斯汀(St. Augustine )曾經說過:「我們就是出生於屎和尿之間。」不可否認,性器官和排洩器官的位置的確很接近。我們出生後,第一樣學會操控的便是排洩,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別人的不滿或者責罵,因此,我們對性的感覺就和排洩掛鈎。

精神分析理論指,嬰兒會把生殖器官、排洩器官和肛門聯想在一起,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不管是生殖器官還是排洩器官,都不可以隨意暴露,必須一層層包裹著。甚至,不可以直呼其名,繼而演化出各種各樣的代名詞。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在這一神秘的面紗下,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陰道和肛門是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女性一輩子都沒看過自己的陰道長什麼樣子,總覺得它是汙穢不堪。一位五十多歲的友人,她不僅僅從沒看過自己的陰道,她甚至很少撫摸自己的胸部。她在說的時候,是多麼的嫌棄和排斥自己的身體。

很多的女性會認為自己需要對丈夫的性要求有求必應,主動餵哺,就好像回到嬰兒期一樣。不管是飢餓、冷、累、哭鬧、生病等情況,都塞給嬰兒一個乳房或相關代替品去滿足他們的身心需求。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很多的色情小說都是寫給男性看的,大部分都在描繪女性在性行為時的放浪。男孩長大後,和女往時,發現女性並非旺盛得有如母獸,更不是任何時候都想要更多。這和男性的幻想相差懸殊,所以,他們開始懷疑是否自己的表現欠佳,還是對透假惺惺地裝淑女。為了維護自尊,他們普遍都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讓對方滿足。所以,我們有壯陽藥的盛行。

「性」是一種本能,就如進食一般。生物學家亦指出,我們的身體構造、腦部組織和感官知覺,也依然停留在原始的階段。佛洛依德指出,刺激又迷惘地望,來自一個我們暫時無法意識到,卻又永遠都無法逃脫的過去。


相關焦點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其中,這四句是個口頭禪。這四句話就是講「如是我聞」;就是講「阿彌陀佛」;就是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講三個「如來藏」。那麼就這四句話,我們對照到通常講的藏、通、別、圓這個四教門來作一個比較。藏教菩薩從有門而入,執事昧理,執相昧性——他只見色,不見空。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到底是什麼意思?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其中,這四句是個口頭禪。這四句話就是講「如是我聞」;就是講「阿彌陀佛」;就是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講三個「如來藏」。那麼就這四句話,我們對照到通常講的藏、通、別、圓這個四教門來作一個比較。藏教菩薩從有門而入,執事昧理,執相昧性——他只見色,不見空。這個色,注意,概述為一切的萬法,包括後面的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不是有動相啊?有分別相、思維相都可以概括。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裡的「舍利子」不是高僧圓寂以後化成的「舍利子」,而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這句從字面去理解:[色]與[空]沒有區別,[空]與[色]沒有區別;[色]的「本質」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識]也是這樣。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即使他不能背誦《心經》,這四句他也能背誦,這是一句口頭禪。那麼到了別教菩薩呢,他雖然也承認空,也承認色,他是從「亦空亦有」二門而入,但是來講呢,他是有次第性:在空才能見到空,在色才能體會到色。彌勒菩薩在《楞嚴經》講: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該如何理解?
    空即是色——無名,萬物之母。空即是色——有物混成,小天地生,吾不知其所名,強之為「道」。很多人都知道這兩句話來自《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經典被稱為「百經之經」「經中之經」,因為雖然只有短短幾百字,卻濃縮了整個大藏經的精華。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心經》裡有幾句車軲轆話很出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心經》中有句名言:「色即是空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念不生,一念不滅這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更是被人廣為傳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一提到這裡的「色」想到的就是「女色」,或者是「男色」。一說「色即是空」就想到色就是沒有,沒有也是色。就是說,很多人的認識只是用平常人的方式去認識佛祖所說的「法」,這是不行的。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 「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問師:「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慧律法師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主要就是說──所有的色法,比如,這是一張桌子,看起來有這個色相,可是如果你冷靜看一下:第一,所有的桌子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所以,「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它是色法,看起來有這個色相,但是,你把它用智慧透視起來,這個是無常法,是生滅法,是因緣法,它不是實在的,不是永恆的,這個色法當體就是空,沒有永遠的自體性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何理解?科學與佛學的解釋來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門修行中,叫不落二邊見,或者叫不二法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解釋如下:色指的是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中,用肉眼能夠看到的一切,包括人體本身。空不是指無,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宇宙構成的一種狀態。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找一個恰當的佛教用語來描述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質,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中的「色」字。「色」也即物質。我們能看見的物質的存在,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表述,一個是顏色,一個是形狀,除了顏色和形狀以外,不存在物質。大家都認為,紅、綠、白等顏色存在,所以有些人對顏色非常執著。買衣服的時候,會挑三揀四,選取自己心儀的顏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沒有看下一句,你一定不了解它的真義
    「色即是空」,這裡的「色」常常被我們理解為女色、美色和情色。甚至韓國還以此為名拍了一部軟情色片。其實此「色」非彼「色」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經文中這句後面緊接著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唐僧翻譯這篇經文時,字句非常簡潔,梵文原文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
  • 《心經》略講十九:什麼是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一)
    甲二 顯義   乙一 正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說般若體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廣觀蘊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觀——加行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苦海」這些詞,你知道是誰翻譯出來的嗎
    像「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苦海」等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一些經典佛教名詞,都出自他的筆下。由鳩摩羅什主持翻譯的佛經而由鳩摩羅什主持翻譯出的這些佛經用詞優美深刻,例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苦海」等名詞就是佛經與漢字之間的經典結合
  • 對色即是空的心理學解釋
    講到這裡我想用「格式塔心理學」來解釋一個佛學問題「色即使空」佛陀當年講的色到底是指的什麼?為什麼色又是空的呢?單純的是「美色」或是「酒色財氣」在我看來肯定沒有那麼簡單,個人認為;色盡即是空,字面意思理解,色是虛空的,也就是說,色實際上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