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的答案
博古本名秦邦憲,1907年出生於無錫。無錫秦家在當地也算望族,他的父親是清末舉人,所以博古小時候家境還不錯。
但是後來博古的父親因為肺病死了,博古家家道中衰,博古三兄妹與母親相依為命,這使得博古沉默而早熟。母親重視孩子的教育,把他送去學習,培養他成才……這一段簡直是魯迅先生的劇本。
1925年,博古在江蘇工專讀書時,上海發生了五卅事件,當時博古已是學聯的負責人,他組織同學參加示威,據說是因為全身心投入,所以病倒肄業了……
同年9月,博古考取了上海大學,上海大學當時有瞿秋白、惲代英等知名大佬授課,博古深受影響。
由於聰穎好學,26年10月,博古被推薦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從此他的命運就被改變了。這一年博古也不過才19歲。
當時列寧剛去世2年,蘇聯內部的鬥爭到達了白熱化的地步。剛到蘇聯,博古就趕上了史達林同志和託洛茨基同志的鬥爭,中山大學內部分成了「教務派」和「支部派」,雙方鬥得很兇,幾乎所有人都被牽連進去了。
更倒黴的是,博古剛到中大不久,就趕上了「浙江同鄉會」的問題,博古是江蘇無錫人,和那些出問題的浙江同學關係很近,如果被扯進入,他的前途可能就毀了!
是向忠發的即使到來「救」了博古,當時向忠髮帶著中國工農代表團到蘇聯參加活動,擅長俄語的博古被選為翻譯,成功躲過了一劫。
不久後,蘇聯又開始反對布哈林右傾機會主義,搞「肅託」,反「第二條路線」……總之,博古在蘇聯待了三年,這期間大大小小的鬥爭就沒有停過。
年輕的博古因此見識到了政治這玩意兒是多麼的兇險,尤其是蘇聯同志的政治,你一句話不慎,可能人就沒了。如何才能在如此險境中求生?聰明的博古悟到了答案:緊跟領導同志。
優秀的教條主義者
我們說過,博古很聰明,讀書很有一套,況且當時蘇聯人的教學方法主要突出一個「脫離實際,只背理論」。1930年5月回國時,23歲的博古同志已經成了一個優秀的教條主義者。
何謂「一個優秀的教條主義者」?就是沒有自己的想法,唯書是聽,唯上是聽。一個優秀的教條主義者是行走的課本,是權威的意志的載體。
但是,權威的意志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和修正的。當權威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老教條主義者們卻還在彈著老調子,於是他們就不合時宜了,就從墊腳石變成絆腳石了,就要被新的教條主義者給取代了。
回看歷史,我們會發現,教條主義者們大都是悲劇性的角色,原因就在於此。看看王明同志就知道了,「左」也是他,右也是他,他怎麼可能不悲劇?
我們先跳過博古如何在上海「發跡」這一段不講,先來看看博古變成「一把手」後,在中央蘇區都做了哪些事。
蘇區的同志是在艱難困苦中成長起來的,是有大量實際工作經驗的,只不過他們的經驗和蘇聯的經驗不一樣,於是他們就遭到了博古等教條同志的「無情鬥爭,殘酷打擊」,到處發帽子,一點都不手軟。
就連打擊的方法他們都不會創新,還是照搬蘇聯同志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打擊「羅明路線」。
應該說,博古人品並不壞,也不是那種特別愛整人的人,但和他有矛盾的瞿秋白等人還是被強行留下等死,還有一些被懷疑的人則被秘密處決……蘇區的政治被搞得烏煙瘴氣,軍事被搞得一敗塗地。
博古的「發跡」
那麼,如此年輕,在政治上如此不成熟,顯然不宜擔任「一把手」工作的博古是如何成為「一把手」的呢?事情是這樣的:
博古剛回國時,「一把手」還是李立三同志,李立三當時正在犯「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簡而言之就是自信滿滿,要和自己的敵人進行「大決戰」,要在全國搞「總B動」。
這顯然違背了史達林同志和共產國際的指示,王明、博古等留學生哪能答應?他們瞅準時機勇敢地向李立三發起了攻擊,結果被李同志給予了嚴重的處分。
隨後,李立三的錯誤方針引起了共產國際的重視,他被換下後,王明、博古等人就成了功臣,一舉完成了飛躍——博古從全國總工會的宣傳幹事迅速被提拔為團中央的宣傳部部長,很快就列席政治J會議了。
當時恰逢上海的組織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共產國際指示將上海中央的大部都搬到江西蘇區,只在上海留下一小部繼續維持工作,在上海的這幾個人就是所謂的「臨時中央」,當時說好的是大家集體領導,博古「可多管一些」。
1933年10月,這個「臨時中央」也來到了中央蘇區,奇怪的是,他們並沒有把本該叫出來權力交出來。很多人並不知道「臨時中央」的成立背景,以為博古是共產國際任命的「一把手」,就把他正式推成了「一把手」。
這件事還是王明在1941年「揭發」出來的,也是因此,43年博古被人批為「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