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17日訊最近正在熱映的《葉問3》,讓一代宗師葉問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他那些留存下來的老照片,在網上的點擊率直線上升。而在金東區塘雅鎮塘一村村民鄭健和的家中,同樣保存著一張武林宗師的照片,隨著武俠熱潮湧起引發關注,當中的人物正是嶽家拳鄭派宗師鄭克榮,他不僅武功高強,還精通醫術,在當地的名聲猶如葉問,被譽為「一代宗師」。
僅憑竹竿可借力躍過池塘
鄭克榮1873年出生於當時的塘雅村,自幼喜歡習武,13歲時在傅村商鋪當學徒,偶遇以遊醫為生的張春林和張春開,相傳這哥倆是嶽飛馬前張保的後裔,在受到鄭克榮一家的熱情招待後,出於感恩之情,他們對這個孩子用心傳授嶽家拳長達10年。
說起這兩位師父的武功,據鄭家的老人口述,當年張春林辭別塘雅村之際,只靠一個木槌,就輕飄飄地在水面上飛過了村裡的一口塘。他們教出的徒弟自然也是相當了得。據傳,鄭克榮蹲在池塘邊閣樓的廊凳上喝茶時,三四個年輕人也無法將他推到塘裡,也有人說,他僅憑一根竹竿就可借力飛躍過一口池塘。
48歲時,鄭克榮擔任浙江省立第七中學(現金華一中)武術(國術)教練,連任18年,教出的弟子也是桃李滿天下,這可以說是他習武生涯裡最大的成就了。不僅如此,經過多年的人生磨鍊和經驗積累,他對自己所學武術還進行了進一步改良,根據人體生理特點和力的作用,科學巧妙地配合手、足、身,使「八法」「連珠」以及「八母棒」三法渾然一體,招式多變、動作柔和、連環相扣、舒展自然,具有表演性又有實戰性,既能強身又可禦敵,一時間傳為佳話。
其孫子鄭如槐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從小習武,長大後更是將嶽家拳發揚光大,從1954年開始陸續收了12名徒弟。不僅如此,他將嶽家拳的精髓編撰彙編成《嶽武穆柔術拳譜》,至此,結束了鄂東嶽家散手拳術長期以來只有口傳身授的單一傳授方式,為嶽家拳的傳播推廣作出極大貢獻。
其曾孫鄭健和說,在他的印象中,曾祖父和父親一直遵循著「敬業重,做人克己,淡泊名利,修身養性,以善為,低調做人」的家訓,對他們而言,習武之人更重要的是武德。這個理念對其影響至今,他也常常對徒弟說,習武就是去惡、揚善,要時刻謹記這一點。
無論武醫均無愧宗師美譽
自古武醫是一家,與嶽家拳一樣,鄭家的醫術在當地同樣是一絕,這也是從鄭克榮手中傳下。當年其跟著張春林學藝時繼承了他精湛的醫術,對內外傷、骨折、脫臼以及被毒蟲、猛獸所傷等都有一整套診療方法,尤其對骨折、脫臼的治療,就地取材,更有獨到之處。
不過,在當地廣為流傳的,不僅是其高超的醫術,他的醫德也令人敬佩。凡是患者要求出診,他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都隨請隨到。對家境貧困的患者,他不但不收醫藥費,還幫助解決生活困難。有一年,家住浦江的錢某右腿骨折,無奈家中貧困,連包紮的費用都出不起。但他還是接收了這個患者,並留其在自己家中療養,待其骨折痊癒後再回家。錢某十分感激,每年冬天親自送來一擔白炭,他也總是熱情接待,還時不時贊助他一定的生活費。
其義子黃乃聰盡得師父真傳,同時努力鑽研《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傷科大成》、《醫宗金鑑》等傷科經典著作,積極學習西醫骨科知識,形成一套中西醫結合的骨傷療法。黃乃聰特別擅長治療骨科的疑難雜症。上世紀50年代初,金華鐵路勞模鄭漢柘肱骨下段斷裂,醫院的醫生說要截肢,他不同意,於是請來黃乃聰為他醫治,通過中西結合的療法,鄭漢柘終於痊癒,黃乃聰「接骨神手」的美譽由此傳開。
如今醫術傳到鄭健和這一代,依舊是名聲在外。「鄭氏軟膏」載入《中國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廣用於浙中諸大醫院。在他看來,自己的曾祖父雖不像葉問那麼蜚聲國內外,但其無論在武學還是醫學上的所作所為,都無愧於鄭派宗師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