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學習方法寶典原創首發,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全文一共3120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文 | 學習方法寶典
新型冠狀病毒成為大家最近一直關注的話題,為了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不僅禁止外出,各地區紛紛下發了中小學生延遲開學的通知,並實行網絡授課制度,可是對於自制力較差的孩子,效果並不理想。
有一位小學生媽媽和我說,放假期間為了上網課方便,專門給孩子買了平板電腦,可是孩子上課總需要她在旁邊陪著,不然就明裡聽課,暗裡玩遊戲。這幾天她恢復了上班,結果老師反映說孩子不僅曠了兩節課,作業也沒寫。回到家一看記錄,發現果然最近的遊戲戰績蹭蹭漲,課業蹭蹭降。
"我也不能光在家陪著他上課啊,真希望快點開學,讓老師看著他。"
可是,孩子學習自主能力差,只要回到學校就好了嗎?
01 孩子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原因
孩子自主學習能力差,需要從多個角度分析。
一方面,在科學上,自控力與大腦額葉區息息相關,因為額葉區成熟得晚,所以孩子越小,自我控制越困難,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需要家長引導和培養的,而不是靠管制。
另外一方面,與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關係,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關注,無論做什麼都寸步不離,無形中讓孩子產生了做什麼都需要被督促的依賴感,就出現了家長在,孩子就專心,家長離開,孩子就懈怠的情況。
其實,不是孩子一直無法自主學習,只是家長剝奪了孩子掌握自主學習能力的機會罷了。
英國哲學家培根先生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雖然假期延長讓家長困擾,卻也是家長與孩子深入接觸、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絕佳機會,對此,我想談談斯納金的強化定律。
02 什麼是斯納金強化定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提出了一個"操作條件反射"理論,也就是關於行為養成的強化定律。
他將一隻白鼠放在實驗箱裡,只要碰到箱內的槓桿,就會有食物彈出。白鼠通過幾次偶爾觸碰,學會了頻繁按壓槓桿獲取更多的食物。
如果接下來,白鼠通過觸壓得不到食物,老鼠就會對觸碰槓桿不再積極。相反,如果觸壓槓桿時得到的不是食物,而是電擊,白鼠則會在行動時避開槓桿。
也就是說,根據得到回饋的差別,白鼠對同一行為也會有相應的加強或減弱。
這就是著名的斯納金強化實驗,通過獎勵或懲罰的方式,逐步形成一種行為習慣。我們都知道21天習慣養成理論,所以,在孩子的行為養成上,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可以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2019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英語數學滿分。有家長向楊晨煜的媽媽取經時,她提到,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教育,只是從小就十分注重他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在孩子沒有自主思維能力的時候,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楊晨煜從小比較貪玩,所以在學習方面需要時刻監督,後來媽媽想了一個辦法,每天完成學習任務,可以多看30分鐘他喜歡的電視節目。這樣長期下來,孩子逐漸從貪玩到主動學習,形成習慣。上了高中以後,家裡除了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其他全部交給老師,孩子成績卻一如既往的好。
楊晨煜媽媽的做法,其實就是運用斯納金強化定律來培養孩子的自學習能力。通過簡單的獎勵和懲罰,達到行為強化的目的,從而使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03 斯納金強化定律給我們的教育啟示
葉聖陶曾說:"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
家庭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學習能力教育而非知識教育。在孩子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上,如果家長合理運用斯納金強化定律,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1、制定合理的獎勵機制,增加學習的激勵性。
斯納金強化定律中,老鼠通過食物的激勵從而學會按開關。在孩子的行為獎勵上,由於通常我們對短期的、具體的目標,比長遠的、模糊的幻想更加有吸引力。因此比起取得成就或有個好未來而言,零食或看電視之類的誘惑,對孩子更加有吸引力。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約定一個短期的學習目標,並且根據目標細化學習任務,同時設置具體的獎勵機制,增加孩子對學習的激勵性。
比如前面提到的小學生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通過當天完成多少課程以及根據當天的功課完成情況,來換取相應的遊戲時間,當然這些在前期,需要家長的監督來完成。
在獎勵的選擇上要注意,重精神而非物質,不要把獎勵"金錢化",這樣會容易讓孩子對報酬產生依賴。獎品可以是娛樂項目,例如延長動畫時間、去遊樂園或者看一場電影、一本書。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將獎勵放在完成學習任務後,讓他明白:只有完成任務,才能得到好處,不要把獎勵放在學習前。比如在學習前就讓他看動畫,那麼孩子自然不願意停止動畫而去學習,這樣就產生了倦怠情緒。
2.掌握鼓勵技巧,培養成長思維。
《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裡說:"如果孩子的自控力比較差,不要過分責備,當孩子失控的時就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感,他們也在受苦。"
前面我們提到過,小孩的大腦前葉發育的比較晚,所以自控能力相對大人也更弱一些。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孩子做的低於預期時,如果過度責備,容易使孩子產生"沮喪"情緒。適當的誇獎和鼓勵,能夠增添信心,拉近親子關係。
在誇獎方式上,要注意不能過於抽象或敷衍,如果頻繁使用"你真棒"、"你真聰明"等類似籠統的詞彙,容易形成"我就是很優秀的"固定型思維,而一旦做不好就更容易失去信心。
在誇獎孩子時,可以採用"原因+鼓勵"的模式誇孩子,強化成長思維。比如:"你今天一個人完成了學習任務(說明被誇的原因),太棒了!"
"你真厲害,是怎麼堅持不玩遊戲的?(讓孩子自己分析成功的原因)"。
對孩子努力成果的肯定,能夠強化信心,而引導孩子分析原因,能夠為孩子的這段經歷增長經驗,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當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時,能做的更好。
3.強化環境因素,讓孩子遠離誘惑。
《荀子·勸學》有言: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意思就是,當我們做事時,一旦旁邊有其他事物幹擾,那麼就不可能保持專注。
前面的廣西理科狀元楊晨煜的媽媽,在提到孩子習慣培養上,不僅注意監督,同時也要注重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把孩子扔在一邊學習,自己在旁邊玩手機,這是萬萬不可以的"。
有很多學生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時,常常因為無聊在一邊刷手機或看電視,殊不知這種行為,恰恰給孩子造成了誘惑。當孩子在學習時,儘量要保持周圍環境的"單一性",才能保持專注的的學習狀態。
董卿曾經分享過她的一個習慣:十幾年來,必須保證睡覺前一個小時看書。為了強迫自己保持這個習慣,一直以來在她的臥室裡,沒有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這樣通過環境的營造,迫使自己只能看書。
比如文前的小學生家長,可以將平板設置好密碼鎖,只保留平板的聽課功能。而且在孩子的學習區域內不放置任何玩具和其他電子產品,通過強化周圍的環境因素,讓孩子遠離誘惑。
4.學會放手,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
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習方面不捨得放手,生怕一放手,孩子就表現不好。可是你總也不放手,孩子永遠也無法得到嘗試的機會。
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試著去放手,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就是實現自我積極管理的第一步。
當孩子自己能吃飯的時候,就不要追著餵他;當孩子自己能整理房間時,就不要再大包大攬;當孩子能獨立學習的時候,可以嘗試別去旁邊監督,讓他自己規劃學習安排。家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監督和引導使孩子獨立,而不是成為依賴。
自主學習是一項生活技能,也是終生受益的良好習慣。
愛因斯坦說: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掌握了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而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與成功的距離更近了一步。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大家好,我是@學習方法寶典,分享高效學習方法和育兒建議,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學習方法
家長都知道語文很重要,但語文如何複習和提分呢?試試這個方法
方法得當,孩子背單詞都能背出幸福感,快讓孩子試試這樣背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