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宣傳處
Hi~我是神經鞘膜瘤
兩年前的某一天,
我出生在小王童鞋的頸部右側,
並以此為根據地安營紮寨。
幼時,我異常低調,
身材僅雞蛋大小,
小王完全沒把我當回事兒,
只當是淋巴結的「小感冒」。
一年間,我茁壯成長,
由於在咽喉部橫向發展過快,
我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小王的進食舒適度,
在他踏進醫院大門的那一刻,
我想我短暫的一生自此就要結束了。
Hi~我是那個倒黴的「宿主」小王,
沒想到兩年前長在頸部的小包
今年變成了大隱患!
輾轉多家醫院積極求治,
行組織活檢考慮是血管纖維瘤,
但都因為腫物過大且壓迫血管神經
表示手術風險極大。
正當面臨絕境的時候,
帶著一絲希望來到了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市一耳鼻喉-頭頸外科團隊完善相關術前檢查,組織全科專家進行了細緻的術前病情討論,根據患者的病史及影像學檢查,考慮神經鞘膜瘤可能性大,積極做好術前相關準備預案,為小王成功進行了手術,徹底切除了腫瘤,終於使小王告別了這個心頭大患。
那麼,神經鞘膜瘤到底是什麼?
有沒有什麼防範措施,
又該如何治療呢?
普通人發現頸部包塊又該怎麼辦?
神經鞘膜瘤,起源於神經主幹或者末梢神經軸索鞘的神經膜及神經束膜細胞的良性腫瘤,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好發於頭頸及四肢,頸部常見於頸叢、迷走、舌下神經等,發生於頭頸部的神經鞘膜瘤約佔全身該類腫瘤的 25%~45%。
由於腫瘤原發位置比較深、且早期大多數無不適,所以早期比較難發現,腫瘤增大後會對周圍的神經產生壓迫,導致出現相應的併發症,多數為單發,包膜較為完整,腫瘤多緊貼神經纖維的一側,增大時可發生中心液化壞死。少數人會出現多部位發病,其中約有20%-50%的病例有家族遺傳史,惡變率大概為4%-15%。
如果腫瘤壓迫了神經,就會出現神經壓迫症狀,比如壓迫迷走神經會出現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壓迫臂叢神經會出現上肢放射性電擊感、燒灼感等;壓迫交感神經會出現horner症候群。但也有可能腫瘤已經非常大了,仍然沒有明顯的不適。
對於神經鞘膜瘤而言,單發者確診後應首選手術治療,腫瘤較小時,易於保留神經,避免腫瘤對周圍神經的損傷造成併發症,且手術創傷小,可行「微創」治療。對於多發者,雖然外科手術後常常復發,但仍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
目前對於神經鞘膜瘤還沒有特殊有效的預防措施。定期體檢進行彩超檢查是有效的發現方法。
早發現早治療才是關鍵!!!
如果自己在無意中或者體檢時發現頸部有包塊,首先不要慌,頭頸外科有「三個7」原則:發病7天的或許是炎症,發病7個月的可能是惡性腫瘤,發病7年可能為良性腫瘤。
如果僅僅是幾天,可以選擇觀察,但是時間較久,就不能大意,可行的方法是去醫院的頭頸外科就診。頸部包塊病因複雜,各種類型的包塊處理方法和原則有很大不同。專科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關的檢查進行評價,再根據結果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或者臨床隨診。
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 董頻
編輯整理/宣傳及精神文明處、醫務處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特色科普系列⑦ | 市一耳咽咽喉-頭頸外科醫生「抽絲剝繭」:頸部血管「叢林」裡的腫瘤——頸部神經鞘膜瘤》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