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場景看上去很美好。醫美分期是一個充滿廝殺的戰場,如果沒有過硬的獲客能力、風控能力、服務能力,結局只能是在這個戰場上被消耗殆盡而一敗塗地。
本文作者Lucas,為消費金融行業觀察者,原標題《醫美分期,是蜜糖還是砒霜》。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北京人在紐約》裡有句經典臺詞:「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也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於消費金融行業而言,可以套用:如果一家機構想要做場景,就讓它去做醫美分期,因為看上去很性感;如果一家機構想要買教訓,就讓它去做醫美分期,因為誰也數不清裡面有多坑。
醫美分期看上去確實很性感,客戶都是愛美女性,交易有場景,有營業場所,金額又高,簡直是最甜蜜的金融場景。
但實際上,很少有玩家在醫美分期市場佔到便宜,除了一大批倒閉的中小機構,頭部公司也不例外,諸如捷信。
如此矛盾的現狀,不得不讓人思考:醫美場景究竟如何?對消費金融機構來說,到底是蜜餞還是砒霜?
01
醫美分期的硝煙與落寞
這個市場曾經的瘋狂,但凡經歷過的人,應當記憶猶新。
大約在2016年左右,醫美分期市場開始崛起,當時消費升級的觀念深入人心,很多機構將醫美市場看高到年均數千億的規模,甚至有機構稱醫美市場將達到8000億的規模。
醫美分期市場很快火熱起來。一方面,醫美項目金額一般比較大,用戶有分期的需求;另一方面,網際網路金融當時也在高峰期,大量資金在尋找資產,風投資本也看好互金公司做醫美場景。
從2016年開始到2017年12月底的141號文之前,行業可謂是群魔亂舞,每個月都會有新的分期平臺誕生。整個市場硝煙瀰漫,平臺數量已不可考,至少上百家。
隨著141號文出臺,消費金融行業步入分水嶺。再加上醫美分期行業風險暴露,騙貸案件高發,風控難度大,並沒有多少互金公司在醫美上掙到利潤。
到2018年的時候,市場上的分期平臺銳減到30家左右,留下助貸公司與持牌金融機構來打掃戰場、收拾殘局。
在這個階段,捷信大張旗鼓入局,投入了6000多人進行擴張,在某些區域市場,甚至在醫美商家中做到一店一人的布局;前海雪球也招聘了大批線下地推人員,進軍醫美行業;另一家醫美分期頭部機構任買科技,線下團隊也達到800人左右。
頭部消金機構高調介入,卻沒有撿到便宜。發展到現在,醫美分期市場進一步洗牌,捷信,前海雪球也撤出了市場,任買科技則暫停了擴張。
除了頭部公司的變陣,還有很多公司經歷了徹底退出甚至清盤的結局。如在醫美分期市場深耕多年的喬融金服已倒閉,曾經在醫美市場推出「星計劃」分期產品的買單俠,還有麼麼貸,均走向了清盤。
起初各路諸侯廝殺慘烈;現在硝煙持續、許多大小醫美分期機構進進出出,雷聲大雨點小地猛衝一陣歸於慘敗。市場起起伏伏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
02
頭部平臺為何敗走?
捷信是消金行業的頭部公司,營收規模、利潤都領先,還有龐大的線下地推團隊,卻在這個看上去很好掙錢的場景馬失前蹄,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挖。
為什麼頭部公司搞不定醫美分期市場?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成本過高,分期的收益難以覆蓋成本,導致模式難以為繼。成本主要在兩方面,一是獲客成本,二是線下團隊帶來的財務壓力與管理成本。
醫美獲客難。我們總覺得醫美市場很大、很有前途。但是環顧四周,真正做過醫美手術的人卻不多。艾媒諮詢的數據是2019年醫美用戶過千萬,不過更多是選擇輕醫美,花幾萬甚至十幾萬做個醫美整形的客戶並沒有那麼多。
而在醫美客戶中,選擇分期的比例又較低。在一家醫美門店的客戶中,如果有20%的客戶選擇分期,那就是非常高的比例。頭部醫院分期滲透率甚至不到5%,導致獲客成本極高。
另外,龐大的地推團隊讓企業的運營成本高企。在高峰期,一家醫美門店往往有五六個來自消費分期機構的員工。而醫美是一個低頻的場景,一個非頭部門店一個月往往也就幾萬的分期成交金額,生意好的大門店也就幾十萬,使得人效很難提升。
據新流財經報導,某消金公司在昆明的線下團隊大概400人,但醫美分期月放款量的峰值為1200萬元左右,平均單人的月產能3萬元,能效非常低,但是不布人就很難搶到業務。
從這兩點大家應該可以隱約感覺到,醫美市場規模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是的,很多機構可能是被市場上一些不負責任的報告中通過各種模型算出來的數據吸引進來的。那些數據並非通過嚴謹的市場調研而來,恐怕經不起推敲。
綜合公開資料,目前整個醫美市場規模應該在2000億元左右。中國註冊的醫美機構約2萬家,其中較為活躍的機構只有五千家左右,這裡面六七成的機構並不支持分期支付。究其原因:一是規模相對小,二是這些機構屬於精品醫美,主要做熟人圈的生意,既不投百度競價排名廣告,也不投渠道。
剩下三四成的機構支持分期支付,不過客戶不一定會選擇分期。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門店的分期率不會超過20%。因為很多醫美客戶選擇的醫美項目費用並不高,可能只有幾千元,沒必要用分期。
這樣看來,2000億醫美市場,留給分期機構的空間充其量也就百億元級別。
當大量機構廝殺在這個規模並不大的行業裡的時候,為了競爭往往還會採取降低分期費率、對用戶進行紅包補貼等運營手段。如此一來,想掙錢就會更難。
03
被低估的風控難度
當分期機構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醫美客戶,並戰勝了競爭對手、獲得了向客戶提供分期的機會後,還會面臨一道坎,那就是風控。
在醫美分期剛剛發展起來的時候,很多人覺得這個場景的風控很容易做:消費都在線下實體店進行,商家跑路風險低;客戶大多是愛美女性,即使出現違約,也比其他群體更好催收。
然而,回過頭看,從業者普遍小看了醫美場景的風控難度:雖然有實體門店在,但騙貸的情況依然屢見不鮮,大多數分期機構都出現過醫美機構、醫美中介、醫美客戶騙貸的案子,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
講幾個觸目驚心的例子。
客戶大多是第一次做醫美項目,在貸前和貸中,分期機構只能審核客戶的資料,沒多少數據可以輔助判斷風險,風控環節幾乎全部推到了貸後。此前多家媒體曾報導,不法分子與醫美機構合謀,偽造做醫美手術的證據,找消費金融機構騙取貸款。。
醫美機構良莠不齊,很多不正規的醫美機構各種不靠譜的操作,也常常蘊含著風險。例如醫美返現,一些醫美平臺比如美美咖以返現為誘餌來吸引客戶,最終美美咖因為資金鍊斷裂而停止返現,客戶遭受損失。
同時,醫美機構還會和一些不良渠道合作,通過工作套路高薪誘騙客戶消費。在女性被騙進行貸款並做醫美手術後,騙子公司消失,人去樓空。這時候往往會形成壞帳,因為女性受了騙,大多不願再還貸。
諸如一度風光無限的莆田系分期平臺喬融,更是突然跑路。自己的醫院,自己做風控兜底,難免被人懷疑有自融。
醫美還是一個糾紛高發的領域,每年有四萬多例的醫美項目糾紛,因為醫美服務很難標準化衡量,客戶如果對效果不滿意,糾紛很容易發生,而糾紛的結果往往是客戶拒絕還貸。
除此之外,醫美風控還有大量的或明或暗的坑。欺詐手段之隱蔽,地推團隊之容易被腐蝕,輿情風險之抓眼球,合規之艱難,讓大玩家也會苦不堪言。
人即風險。近幾年,部分機構為了搶佔市場向醫美機構主管個人瘋狂返利的違規現象比比皆是。有業內人士透露,某公司在實際放款過程中,公司業務員會向借款人收取額外手續費,自己與醫美機構主管個人私分。返點行為的存在,是對資金方和求美者的變相欺詐。
如此複雜的一個業務,使得消費金融機構即使把錢貸出去了,也不容易獲得收益。難怪頭部消費金融公司要撤出或者轉型,中尾部機構大量倒閉。
綜上所述,醫美場景看上去很美好。醫美分期是一個充滿廝殺的戰場,如果沒有過硬的獲客能力、風控能力、服務能力,結局只能是在這個戰場上被消耗殆盡而一敗塗地。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新金融琅琊榜。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