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之後我國的封建社會共分為三個階段,統治階級明顯不同

2020-12-25 多邊形的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政權。至此,我國進入了兩年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到清朝滅亡的時候,我國封建社會正式滅亡。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雖然說都是封建社會,但還是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就是統治階級有明顯的區別。我們看一下統治階級有哪些變化。

其實,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都是地主階級。不過同樣是地主階級,還是有差別的。從秦朝到清朝滅亡,一共分為三個階段。我們看一下每個階段都是哪個地主階級進行統治的。

第一階段是秦朝到東漢滅亡。這段時間統治階級是貴族地主階級。秦朝之前是奴隸社會,雖然進行了轉型,統治階級由奴隸主變成了封建地主。不過這些地主和後來的地主完全不一樣,當時的地主都是奴隸主轉化而來的比較多,都是貴族變成的地主的。和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地主變成資本家是一回事。當時雖然沒有世卿世祿制,但之前貴族經濟實力強大,他們掌握著眾多的土地,自然就變成了地主階級。一直到東漢滅亡前,統治階級也多數都是之前的貴族。

第二階段是魏晉南北朝到隋朝時期,這段時間統治階級是士族地主階級。之所以出現士族地主階級,和魏晉時期的一個制度有關,就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是曹魏時期的一個選官制度,根據各項標準,把人分為九品,然後分別授予不同的官職。剛開始的時候還看才學、人品等,後來就只看出身了。這個時候國家政權被世家大族掌握了。這些人世代掌握大權,而且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曹魏的建立就離不開這些人。包括後來東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也都是這些人。這些人實力非常強大,中央政府都不敢輕易招惹他們。

第三階段就是隋唐到清朝滅亡,這段時期是庶族地主階級。庶族地主之所以能登上歷史舞臺,也是因為一個選官制度,就是科舉制。科舉制打破了之前按出身選拔官員的九品中正制度,任何人只要有才學就能為官。這樣,之前那些地位低下的庶族地主就有機會為官,開始壟斷政權。當科舉製成為之後所有王朝都使用的選官制度時,庶族地主就成為了政權主要構成部分。這些人也就成為了統治階級中最主要的力量。

雖然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統治階級都是地主。不過地主身份還是有差別的,統治階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是封建社會的一種進步。

相關焦點

  • 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秦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今天我們將梳理中國歷史內容中的秦朝時期的這部分知識,並以此作為主題,幫助大家構建知識體系。秦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的時期,相比較之前的時期,歷史階段特徵明顯,對內我們開始了正式的封建社會,對外有了更多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交往。
  • 溫鐵軍:封建社會?你給我解釋解釋,什麼叫封建?
    中國的封建社會也由此拉開了序幕,但是隨著禮崩樂壞、周朝構建的封建秩序開始瓦解.從秦朝建立以來,封建社會就已經終結了。二、秦以後的中央集權,實非封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順利一統天下。為了更好的治理天下,秦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將天下分為36郡。這一措施正式宣告自西周以來的封建社會順利結束,由此開啟的是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引領下的社會秩序。
  • 為什麼以前的教科書上將古代稱為封建社會而現在不這麼稱呼了?
    在郡縣制底下,共設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一郡),每郡有守(相當於省長)、尉(相當於防區司令)和監(相當於監察專員)各一。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通過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網系,統治幅員遼闊的大帝國。從秦到清的兩千年間,中國政體的主要形態是中央集權的皇朝專制,經濟上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為主體。與西歐封建社會的採邑或莊園經濟又有著本質的不同。
  • 秦始皇后封建社會就已經結束,為何之後的帝制時代仍稱封建社會?
    分封制雖然以天子為天下共主,要求諸侯必須服從天子,不僅要按時朝覲還要繳納貢賦,必要時還得隨軍出戰等。 分封制雖然是天子分封子弟,所謂封邦建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親屬關係越來越淡,到最後就成了渾然不同的國家。既然出了五服,不再是兄弟之國,那麼你爭我鬥就不可避免了。春秋戰國的亂局,就由此而來。今天的美聯邦,和分封制就比較類似。
  • 秦朝統一,秦始皇做出7項加強統治的決定,除修築長城外還有哪些
    38歲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他開啟了我國歷史的另一個篇章,秦始皇的存在,讓秦朝這個在歷史上存留很短的朝代,影響深遠。對於這位開國君主,有的人認為他是暴君,有的人認為他是雄主。甚至有些人對秦始皇有一些誤解,認為他除了統一六國,便沒有其餘拿得出手的功績,畢竟秦朝二世而亡就是證明。
  • 「封建社會」為什麼叫封建社會?
    照著中國歷史,中國最開始是原始社會,然後到了奴隸社會,接著進入封建社會,又從封建社會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後就是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些詞都好理解,顧名思義,也能看出個一二來,獨獨這封建社會,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叫「封建」呢?
  • 「封建社會」這個概念,為什麼中國與西方完全不同?
    5個社會形態的劃分,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將歷史的脈絡簡單而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而且直指本質。為什麼說它直指本質?因為它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依據來劃分的,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從蠻荒而原始的石器時代一直到機器時代、資訊時代的成長過程。
  • 一口氣讀完秦朝歷史~
    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131]。丞相是「百官之長」,「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朝設左、右丞相,以右為尊;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監察。新的制度固然仍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鎮壓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已基本上擺脫了舊的貴族政治的窠臼,形成為由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縣制相結合的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這套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發展,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的狀況及其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在當時,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中,對鞏固我們祖國的統一,對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相當的作用。在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基本上沿用了這一制度。
  • 秦皇一統後,中國就不再有封建社會了
    關於中國古代的社會形態分段,現在通常的分法,通常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由於近代,我國在科技上落後於西方,於是在社會形態分類上,也奉西方為圭臬。但結合我國的歷史實際,實際上這種分法是不符合我國實際的。為什麼會有這種誤會那。
  • 中國古代有沒有封建社會?「封建」一詞以後別再亂用了
    所以,這樣看來,從西周建立到春秋時期來看,這才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分封制度的瓦解,諸侯割據,周天子地位衰微,封建制度被破壞。秦朝建立之後,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制度也就消失了。
  • 成考高升專歷史:常考考點匯總之秦朝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裡,國力日盛。統一意義: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發展奠定基礎。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發展。同時,也符合當時人民願望。2、中央集權制度建立政治上:①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贏政自稱「始皇帝」。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緊握在皇帝手中。
  • 律令制時期的日本能進入封建社會,為何魏晉南北朝卻無能為力?
    並在這之後平安時代到來,日本真正開始進入了所謂的和平建設時期。公元八世紀,距離律令制國家發展100年以後,日本對於唐朝制度的研究進一步發展,在借鑑了唐朝的制度以後,逐漸對於國家體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在這之後的日本封建社會當中,與中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便是依舊繼承了中國儒家的君臣觀念和仁義禮智信等學說,用以建造不同等級之間的隔閡。
  • 秦朝為什麼短命——秦朝滅亡原因的分析
    本文將從五個方面試著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秦始皇廿六年又在攻伐齊國時誘騙齊王降秦,降秦後卻不兌現可得五百裡封地的承諾,而是將齊王遷到共縣的野外樹林,把一國之君活活餓死。 如果秦朝能善待百姓,也許這些都只是黑歷史,不過是飯後的閒談罷了,並不能從根本上影響到秦朝的統治,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人物和事件都離自己太遠,為什麼要為了他們犧牲大好的生活?
  • 想了解整個封建社會的政治邏輯,你需要好好讀懂秦始皇
    他創立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也奠定了之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政治格局。明代思想家李贄贊他是「千古一帝」,賈誼又說他「以暴虐為天下始」,後人對他的評價更是褒貶不一。毫無疑問,秦朝的建立對於中國大一統的進程起了很大推動作用,但這些鐵血政策的背後,卻產生了很大的副作用,秦二世而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御史、三臺、六察司、都察院...盤點古代監察官稱謂
    東漢時御史中丞、司隸校尉朝會時與尚書令一樣獨坐,號稱「三獨坐」;御史臺「專任彈劾,始不居中主章奏之事」,成為專職中央監察機構,標誌著我國封建社會中央監察制度的確立。地方監察方面,秦朝設監御史掌監察地方,每郡派遣一御史,初為巡視,後逐漸變為監察官。西漢武帝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劃分全國為十三部監察區,每部設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工作;並制定了第一個專門性的地方監察法規——《刺史六條》。
  • 我國《歷史與階級意識》研究綜述
    [4]就國內研究來說,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革命時期的「政治誤讀」。第二階段,轉型時期的「視域轉化與話語分裂」。第三階段,後革命時代的「研究熱潮及其缺憾」。這時期的研究成果「真正具有學術創建的著作並不多。
  • 大隋亡於三徵高句麗,也是二世而亡,卻與秦朝是質的不同
    M曲線有第一個高點和第一個低點,也就是亡國最多的30年到40年、亡國最少的70年到100年。用以一低一高兩個點劃垂線,可以把王朝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創業,大體是第一代君主到第二代君主;第三階段叫轉型,大體是第二代君主到第三代君主;第三階段叫守業,大體是第三代君主到最後一代君主。很多王朝,在第一階段就死了,這就是創業不成。
  • 古代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史學家各種觀點缺乏一種令人折服的氣質
    學習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很好理解,但封建社會卻讓很多人迷惑,「封建」一詞是何意?劃分封建社會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封建」一詞為何由「本地貨」變成了「舶來品」?
  • 階級意識:窮人與富人難以跨越的鴻溝
    但在社會轉型完成進而穩態化之後,階級固化也隨之逐漸形成。特別是在古代社會,雖然某些政權為實現優化統治,可能會採取一定措施,如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來促進一定程度上的階級流動;但總的來說,社會流動仍然很少。相對於基數龐大的底層來說,階級上升渠道仍然非常狹窄,進而使整個社會板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