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政權。至此,我國進入了兩年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到清朝滅亡的時候,我國封建社會正式滅亡。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雖然說都是封建社會,但還是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就是統治階級有明顯的區別。我們看一下統治階級有哪些變化。
其實,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都是地主階級。不過同樣是地主階級,還是有差別的。從秦朝到清朝滅亡,一共分為三個階段。我們看一下每個階段都是哪個地主階級進行統治的。
第一階段是秦朝到東漢滅亡。這段時間統治階級是貴族地主階級。秦朝之前是奴隸社會,雖然進行了轉型,統治階級由奴隸主變成了封建地主。不過這些地主和後來的地主完全不一樣,當時的地主都是奴隸主轉化而來的比較多,都是貴族變成的地主的。和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地主變成資本家是一回事。當時雖然沒有世卿世祿制,但之前貴族經濟實力強大,他們掌握著眾多的土地,自然就變成了地主階級。一直到東漢滅亡前,統治階級也多數都是之前的貴族。
第二階段是魏晉南北朝到隋朝時期,這段時間統治階級是士族地主階級。之所以出現士族地主階級,和魏晉時期的一個制度有關,就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是曹魏時期的一個選官制度,根據各項標準,把人分為九品,然後分別授予不同的官職。剛開始的時候還看才學、人品等,後來就只看出身了。這個時候國家政權被世家大族掌握了。這些人世代掌握大權,而且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曹魏的建立就離不開這些人。包括後來東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也都是這些人。這些人實力非常強大,中央政府都不敢輕易招惹他們。
第三階段就是隋唐到清朝滅亡,這段時期是庶族地主階級。庶族地主之所以能登上歷史舞臺,也是因為一個選官制度,就是科舉制。科舉制打破了之前按出身選拔官員的九品中正制度,任何人只要有才學就能為官。這樣,之前那些地位低下的庶族地主就有機會為官,開始壟斷政權。當科舉製成為之後所有王朝都使用的選官制度時,庶族地主就成為了政權主要構成部分。這些人也就成為了統治階級中最主要的力量。
雖然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統治階級都是地主。不過地主身份還是有差別的,統治階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是封建社會的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