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始皇,我們都很熟悉。
13歲成為秦王,權力卻被相國呂不韋把持。21歲正式掌權,掃除嫪毐、呂不韋。38歲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他開啟了我國歷史的另一個篇章,秦始皇的存在,讓秦朝這個在歷史上存留很短的朝代,影響深遠。
對於這位開國君主,有的人認為他是暴君,有的人認為他是雄主。甚至有些人對秦始皇有一些誤解,認為他除了統一六國,便沒有其餘拿得出手的功績,畢竟秦朝二世而亡就是證明。
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拋開修長城不說,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做的一些加強統治的決定,在後代王朝中也一直在用,其中有些至今還影響深遠。
這些決定,我大概分為三類來說一下,一是只影響秦朝的,二是能影響後世王朝的,三是影響至今的。
一、影響秦朝的決定
其實秦始皇做的影響秦朝的決定,最終的指向是原六國勢力和百姓。
秦始皇統一六國,雖然收穫了六國的國土,也剷除和流放了原六國的國君,但是原六國貴族等頗有影響和勢力的人物,並沒有全部剷除,比如張良、項羽等人,就是六國貴族後裔。
首先要說的沒有被後世帝王用到的,便是秦朝重法家,以刑罰治天下,也就是著名的「秦朝暴政」。
這一點也不怪秦始皇,實際上自從商鞅變法之後,法家便成了秦國的特色。並且依靠這種特色,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秦始皇無疑就是法家思想的受益者,而且在統一六國中,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也起到很大作用,因此秦朝統一後也堅持以重法治天下。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重刑罰的確鞏固了秦始皇的統治,剛統一六國正是人心不穩之時,正是這種決定讓很多人不敢反抗。但是後遺症也很大,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變本加厲的重用刑罰,最終導致大澤鄉起義。
因此秦始皇重法家的決定並沒有被後世王朝所保留,其實這樣說也不準確,後世歷代王朝雖然都是以儒家為主,但大多都是外儒內法,只是做的沒有那麼肆無忌憚。
然後就是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天下之兵聚鹹陽,遷移天下富戶於鹹陽,這一點也是針對六國後裔而定的。
秦始皇下令收天下之兵鑄成十二金人,便是一項削弱民間武裝實力的決定。在秦始皇看來,沒有刀兵拿什麼造反?這樣無疑使得統治更加穩定,不過秦始皇並不知道什麼是「百姓的力量」。大澤鄉中,陳勝吳廣照樣以木棒推翻了秦朝。
遷天下富戶於鹹陽,這種事情其實在漢武帝時期也有發生,在往後就沒這麼極端了。秦始皇遷移的富戶大多都是原六國貴族,把他們弄到鹹陽之後,要麼守皇陵,要麼就住在鹹陽附近,方便秦始皇能派人監視和控制,而且抽掉地方富戶之後,沒有財力支持的地方,造反也更加困難。
不僅遷移富戶,秦始皇還遷移六國百姓進行「換地居住」,不滿意或者反抗的大多成了驪山上的刑徒。
最後便是秦始皇五次巡遊全國,這也是後世帝王所沒有的。秦始皇的全國巡遊,和乾隆下江南不同。乾隆是為了遊玩,而秦始皇是更多的是為了安撫原六國百姓,穩固統治。
二、影響後世王朝的決定
說到影響後世王朝,絕對首推郡縣制(中央集權制),這也是之後千年封建王朝都用的制度。
郡縣制說白了就是皇帝任用官員管理地方,秦朝之前則是以諸侯管理地方,形成了各種小國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些大臣也提出效仿古代,對皇子進行分封,用諸侯管理地方,實際上會形成一個翻版的周朝。但是秦始皇考慮到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導致天下大亂,不想再給自己找敵人(他可是想著萬世基業的男人),便取消了分封制度,不僅對功臣不進行分封,各位皇子也不讓掌權,最多就是有個身份,多給點財富。
真正來說,秦始皇實行的「純粹的郡縣制」,並沒有被後世完全認可,而是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以郡縣制為主,分封制為輔的一種策略。
漢高祖劉邦就在秦朝滅亡的基礎上,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平行的策略,但是這也不穩妥,漢朝也發生了七王之亂(七位諸侯王聯合造反)。
再後來就是以郡縣制為主,分封制為輔,但是同樣有明朝朱棣篡位事情的發生。
後世的制度,都是總結前人不斷改進的,但是最後主要還是以郡縣制為主,所以秦始皇的這個決定的確影響後世千年。事實也證明郡縣制減少了很多內亂,相對分封制度來說,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安穩。
三、影響至今的
說到秦始皇決定中影響最大且最深遠的的,首推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這種文化和生活方面的決定,對秦朝來說是加強了各地的聯繫,使得原有六國民眾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和交易,加速了百姓之間的融合,無論是對於經濟還是文化等都有重大意義,也使得秦始皇的統治更加容易和穩固。
對後世來說,王朝雖然經歷興衰榮辱,但是文字和語言的隔閡從來不存在,這也是後世能一直有大統一王朝的一個原因(同樣的語言這是一種認同感)。
對現在來說,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所帶來的便利,相信大家也都能體會。比如現在統一用普通話,就能減少很多不便,至少不會出現離開家鄉沒法交流的事情。
另一個就是修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相互之間也能走動,但是並不是以鹹陽為中心。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各地的聯繫,加強自己的統治。下令以鹹陽為中心,修建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
這一點在歷代王朝中都是重中之重,至少大城市之間都會有相互聯繫的官道,一方面方便相互來往、貿易,另一方面有事情也方便發兵行軍。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可以總結成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
秦始皇的這六項決定,無論怎麼看,都是他功績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部分。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我甚至認為統一文字度量衡的影響比他統一六國來的也不遑多讓。
參考:《資治通鑑》《史記》
註:圖片皆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