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秦始皇做出7項加強統治的決定,除修築長城外還有哪些

2021-01-09 歷史停一秒

提起秦始皇,我們都很熟悉。

13歲成為秦王,權力卻被相國呂不韋把持。21歲正式掌權,掃除嫪毐、呂不韋。38歲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他開啟了我國歷史的另一個篇章,秦始皇的存在,讓秦朝這個在歷史上存留很短的朝代,影響深遠。

對於這位開國君主,有的人認為他是暴君,有的人認為他是雄主。甚至有些人對秦始皇有一些誤解,認為他除了統一六國,便沒有其餘拿得出手的功績,畢竟秦朝二世而亡就是證明。

秦始皇嬴政

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拋開修長城不說,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做的一些加強統治的決定,在後代王朝中也一直在用,其中有些至今還影響深遠。

這些決定,我大概分為三類來說一下,一是只影響秦朝的,二是能影響後世王朝的,三是影響至今的。

一、影響秦朝的決定

其實秦始皇做的影響秦朝的決定,最終的指向是原六國勢力和百姓。

秦始皇統一六國,雖然收穫了六國的國土,也剷除和流放了原六國的國君,但是原六國貴族等頗有影響和勢力的人物,並沒有全部剷除,比如張良、項羽等人,就是六國貴族後裔。

楚國貴族後裔項羽

首先要說的沒有被後世帝王用到的,便是秦朝重法家,以刑罰治天下,也就是著名的「秦朝暴政」。

這一點也不怪秦始皇,實際上自從商鞅變法之後,法家便成了秦國的特色。並且依靠這種特色,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秦始皇無疑就是法家思想的受益者,而且在統一六國中,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也起到很大作用,因此秦朝統一後也堅持以重法治天下。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重刑罰的確鞏固了秦始皇的統治,剛統一六國正是人心不穩之時,正是這種決定讓很多人不敢反抗。但是後遺症也很大,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變本加厲的重用刑罰,最終導致大澤鄉起義。

秦始皇

因此秦始皇重法家的決定並沒有被後世王朝所保留,其實這樣說也不準確,後世歷代王朝雖然都是以儒家為主,但大多都是外儒內法,只是做的沒有那麼肆無忌憚。

然後就是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天下之兵聚鹹陽,遷移天下富戶於鹹陽,這一點也是針對六國後裔而定的。

秦始皇下令收天下之兵鑄成十二金人,便是一項削弱民間武裝實力的決定。在秦始皇看來,沒有刀兵拿什麼造反?這樣無疑使得統治更加穩定,不過秦始皇並不知道什麼是「百姓的力量」。大澤鄉中,陳勝吳廣照樣以木棒推翻了秦朝。

秦始皇

遷天下富戶於鹹陽,這種事情其實在漢武帝時期也有發生,在往後就沒這麼極端了。秦始皇遷移的富戶大多都是原六國貴族,把他們弄到鹹陽之後,要麼守皇陵,要麼就住在鹹陽附近,方便秦始皇能派人監視和控制,而且抽掉地方富戶之後,沒有財力支持的地方,造反也更加困難。

不僅遷移富戶,秦始皇還遷移六國百姓進行「換地居住」,不滿意或者反抗的大多成了驪山上的刑徒。

最後便是秦始皇五次巡遊全國,這也是後世帝王所沒有的。秦始皇的全國巡遊,和乾隆下江南不同。乾隆是為了遊玩,而秦始皇是更多的是為了安撫原六國百姓,穩固統治。

嬴政

二、影響後世王朝的決定

說到影響後世王朝,絕對首推郡縣制(中央集權制),這也是之後千年封建王朝都用的制度。

郡縣制說白了就是皇帝任用官員管理地方,秦朝之前則是以諸侯管理地方,形成了各種小國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些大臣也提出效仿古代,對皇子進行分封,用諸侯管理地方,實際上會形成一個翻版的周朝。但是秦始皇考慮到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導致天下大亂,不想再給自己找敵人(他可是想著萬世基業的男人),便取消了分封制度,不僅對功臣不進行分封,各位皇子也不讓掌權,最多就是有個身份,多給點財富。

秦朝郡縣制示意圖

真正來說,秦始皇實行的「純粹的郡縣制」,並沒有被後世完全認可,而是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以郡縣制為主,分封制為輔的一種策略。

漢高祖劉邦就在秦朝滅亡的基礎上,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平行的策略,但是這也不穩妥,漢朝也發生了七王之亂(七位諸侯王聯合造反)。

再後來就是以郡縣制為主,分封制為輔,但是同樣有明朝朱棣篡位事情的發生。

漢高祖劉邦

後世的制度,都是總結前人不斷改進的,但是最後主要還是以郡縣制為主,所以秦始皇的這個決定的確影響後世千年。事實也證明郡縣制減少了很多內亂,相對分封制度來說,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安穩。

三、影響至今的

說到秦始皇決定中影響最大且最深遠的的,首推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這種文化和生活方面的決定,對秦朝來說是加強了各地的聯繫,使得原有六國民眾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和交易,加速了百姓之間的融合,無論是對於經濟還是文化等都有重大意義,也使得秦始皇的統治更加容易和穩固。

秦朝統一文字

對後世來說,王朝雖然經歷興衰榮辱,但是文字和語言的隔閡從來不存在,這也是後世能一直有大統一王朝的一個原因(同樣的語言這是一種認同感)。

對現在來說,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所帶來的便利,相信大家也都能體會。比如現在統一用普通話,就能減少很多不便,至少不會出現離開家鄉沒法交流的事情。

另一個就是修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相互之間也能走動,但是並不是以鹹陽為中心。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各地的聯繫,加強自己的統治。下令以鹹陽為中心,修建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

這一點在歷代王朝中都是重中之重,至少大城市之間都會有相互聯繫的官道,一方面方便相互來往、貿易,另一方面有事情也方便發兵行軍。

秦始皇嬴政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可以總結成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

秦始皇的這六項決定,無論怎麼看,都是他功績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部分。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我甚至認為統一文字度量衡的影響比他統一六國來的也不遑多讓。

參考:《資治通鑑》《史記》

註:圖片皆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湖北出土一批竹簡,揭開長城修築真相,勞役工均是高薪人員
    秦始皇可謂是千古一帝,他在位時滅六國,統一了九州大地,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統一。但秦朝只用了十多年就滅亡了,後世人民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修築長城以及阿房宮和秦始皇陵等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對他褒貶不一。為了防患於未然,秦始皇不惜血本,徵用七十萬勞工,從臨洮(今甘肅岷縣)止遼東,綿延萬裡歷時多年大規模修築長城,以絕胡人亡秦之患。在這一重大工程上,後世一直都認為這大量的勞役們一定都是風餐露宿,饑寒交迫的。他們終日承受著巨大的工作量,有很多會被活活累死。
  • 永恆的印記:歷代修築長城情況概覽及建築工藝沿革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主要精力放在了鞏固政權上面,只是派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並讓北伐的將士們修繕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長城」作為防禦工事。除了用夯土製作長城外,秦朝的工匠們也會用石片交錯疊壓壘砌技術製作長城,他們會先在修建地附近尋找石山,然後開採切割出厚重的石片和石塊,並將石片上的不平之處磨平,之後將石片拉到建築工地交錯疊壓壘砌。
  • 沒有鋼筋混泥土的古代,秦始皇給長城加了什麼?能夠2千年不倒
    秦始皇雖然暴虐,但我們也仍不能就此否定他曾經創造的豐功偉績, 滅六國,統一中原大地,使得持續百年的戰亂格局得以結束,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偉大貢獻 。而更重要的是,他下令修建的長城不僅起到軍事防禦的作用,還能在歷經兩千年的風雨後始終屹立不倒,這著實讓人為之驚嘆。
  • 揭秘:秦始皇因一句謊言而修築萬裡長城
    曾有權威人士做過統計,修築長城所用的磚石,如果用來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長牆,這道長牆足以環繞地球一周;而如果用來鋪築寬5米、厚35釐米的馬路,則可以環繞地球三周以上。但今天的人們在感嘆其浩大偉岸的同時,不知還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出其背後的辛酸。修築長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平民百姓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兩千多年前修築長城的起因聽起來頗為荒唐。
  • 秦始皇修建的長城換算成人民幣是多少錢說出來嚇死你
    我們都知道萬裡長城是中國歷代王朝修建的結果,同時也是歷史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解下長城的由來,其實秦始皇修建長城也是出於無奈之舉。
  • 孟姜女哭長城?秦始皇:春秋時期的女子,為啥要哭寡人的長城
    話說,秦朝女子孟姜女正要和萬喜良拜堂,衙役突然衝進家門,把萬喜良抓去修長城;一年後,孟姜女去長城尋夫,卻聽說丈夫已累死;她悲痛的放聲大哭,長城由此倒塌了800裡,露出了萬喜良的屍骨。此時,秦始皇剛好路過,他見色起意,為了得到如花似玉的孟姜女,不惜答應了搭建孝棚、親自披麻戴孝、將萬喜良風光大葬等等誇張要求。不過他最終仍未能得到美人,孟姜女投水後被龍王挽救。
  • 秦始皇統一世界只差一份世界地圖?
    秦朝地圖完成了全國統一後,秦始皇繼續執行變法(孝公變法和商鞅變法),削弱了舊貴族勢力,由軍功而上升的貴族則大力提拔。一系列政策使得秦朝國力壯大起來,軍事力量也十分強大。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以後,更是南徵百越,北擊匈奴,進一步擴張了秦朝版圖。如果當時秦始皇有一份世界地圖,他能統一世界嗎?
  • 【教資面試】歷史試講《秦的統一》教案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中央集權統治的確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裡長城,靈渠;秦朝疆域。二、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
  • 不到長城非好漢,但是你知道修築萬裡長城的目的是什麼?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秦始皇那一朝他築長城,達萬裡之長。
  • 秦朝為什麼短命——秦朝滅亡原因的分析
    可惜,當時的秦始皇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僅不對政策作出任何調整,在統一天下後仍然熱衷於開疆拓土和修建大型工程,剛剛結束戰亂的百姓不堪重負,據史家估算,秦朝的總人口在2500萬至3000萬之間,然而北伐匈奴就出兵三十萬,南徵五嶺出兵五十萬,修築長城役使三十萬人,建造阿房宮役使七十萬人,加之修馳道,建驪山皇陵所費民力和錢財不知凡幾,以至大量勞動力脫離生產
  • 都說秦始皇是殘暴,是真的嗎?3件事情證明他有賢明的一面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經常會被喜歡歷史的人們津津樂道。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秦始皇生前的所作所為非常殘暴。所以劉邦項羽揭竿而起 讓統一六國的秦朝兩世而亡。那麼,秦始皇真的殘暴嗎?對於秦始皇殘暴這個說法,真的了解過秦朝歷史的人,和沒了解過秦朝歷史的人一般持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從道聽途說裡了解秦始皇的人,大都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花費巨資修築長城,花費大量勞力修築阿房宮,搞得民不聊生,確實當得起殘暴君主的名聲。
  • 都說秦朝實力強大,可為何只有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原因竟如此簡單!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按道理來說這麼有實力的一個朝代,不應該那麼快就滅亡的,可事實上,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那秦朝之所以如此短命,這都要歸咎於秦始皇的暴政。秦始皇統一六國,本來就應該把六國的國民安頓好,可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為了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制定了嚴峻的刑法。
  • 秦始皇為什麼不顧一切去修長城,當中又有什麼深意
    秦始皇為什麼不顧一切去修長城,當中又有什麼深意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位千古帝皇,他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不世功勳,但是為什麼不惜人力、物力,哪怕是天下人的唾罵,一定要去修築長城呢?當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為了抵禦少數民族匈奴的侵擾,修築了長城,但是我們要想了當年秦國的軍事力量如此的強悍,攻打六國,奪取天下都不在話下,區區匈奴為什麼會讓他們如此懼怕,不惜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來修築長城。其實這是不得不修的,秦始皇心中也十分的清楚,修長城會浪費很多的財力、人力、物力,等等,耗資巨大,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又怎麼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呢?
  • 長城距今兩千多年,為何從不倒塌?原來秦始皇用了一個殘忍的方法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從這句詩可以看出,萬裡長城是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造的,當時嬴政主要是為了防止敵人入侵,因為萬裡長城的存在,"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 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抵禦外來侵略,為何有人說害了歐洲?
    「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也是中國古建築的代表。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就開始修建長城,準確的來說是繼續修建,因為早在燕國,趙國就開始修建長城,秦始皇只是將他們修建的連接起來。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抵禦外來侵略,為何有人說害了歐洲?
  • 康熙皇帝怒批秦始皇修建長城:不僅勞民傷財,還一無是處!
    早在西周時期,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而且,發生在首都「鎬京」的著名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就發生在長城上。只不過秦朝之前所修建的長城都被稱為「先秦長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艱難。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文字、車輪、度量衡?
    一、 書同文秦始皇書同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的加強自己的統治,方便政令通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文字有著一定的差距,每個國家對於字的認識有著不同的看法,這對於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自己來說比較有利,因為當時各國各自為戰,諸侯國和諸侯國之間都是敵人。
  • 孟姜女哭長城?秦始皇:春秋女,何必哭吾長城
    我們很容易把民間故事當成歷史事件,比如「孟姜女哭長城」,這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雖然這個故事家喻戶曉,但為了證明它的「傳奇」性質,我們先梳理一下輪廓。話說,秦朝女子孟姜女正要拜見萬喜良,酋長突然衝進家門,拉住萬喜良修長城。一年後,孟姜女去長城找丈夫,卻聽說丈夫精疲力盡。她悲痛欲絕,萬裡長城塌八百裡,露出萬喜良屍骨。
  • 韓非思想對秦朝政治,產生了什麼影響?
    為了使秦國的政令暢通,防止因受六國固有傳統影響,地方各自為政局面的出現,秦始皇廢除了六國原有的法令,頒布實行統一的秦法,所謂「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同時,統一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修建溝通全國的交通網絡,拆除內地的長城、關隘、堡壘、堤壩等。通過這樣一系列措施,既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也加強了各地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