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再訪權威人士:經濟L型要持續幾年,不能加槓桿硬推

2020-12-23 澎湃新聞
【寫在前面】

2016年5月9日,權威人士再度發聲談中國經濟。當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頭版轉二版刊登了《開局首季問大勢》的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文章。這應是權威人士去年5月以來第三次以此規格在人民日報上談中國經濟。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問中國經濟》,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開局首季問大勢》一文,依然是五問結構,分別是:經濟形勢怎麼看?宏觀調控怎麼幹?供給側改革怎麼推?預期管理怎麼辦?經濟風險怎麼防?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

《人民日報》2016年5月9日頭版截圖

以下為人民日報文章全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和「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一季度,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實現了經濟發展、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較好開局,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對於調整中的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人民日報記者近日再次獨家採訪了權威人士,為中國經濟問診把脈。

一、經濟形勢怎麼看?

■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於預期。但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

■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退一步」為了「進兩步」。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裡去

■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於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問: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7%,仍運行在合理區間,好於市場預期。同時,其他一些經濟指標也明顯出現暖色。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實現了「開門紅」,有人認為是進入了「小陽春」,更有樂觀者認為中國經濟已觸底,將呈現U型反轉。這是不是說明經濟發展大趨勢發生了變化?對於中國經濟短期和中長期的走向,您的判斷是什麼?

權威人士:

總的看,今年開局的經濟形勢平穩。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於預期。但是,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因此,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到底怎麼看?還是要堅持兩點論,還是要結合發展階段和國際背景來看。

從一季度形勢看,我們希望穩的方面,穩住了,有些甚至還出現意想不到的回升。一季度GDP增長6.7%,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平穩增長。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部分工業品價格有所回升,工業企業效益由降轉升;固定資產投資加快,新開工項目大幅增長;房地產市場供銷兩旺,去庫存明顯加速。

我們希望進的方面,也有了新進展。服務業比重繼續提升,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湧現,一些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快速增長,居民消費不斷升級,「五一」小長假國內旅遊火爆,長三角、珠三角等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需求分析、追求創新和質量效益的地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加強。尤其是各地區各部門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動開展工作,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然而,不可否認,我們面臨的固有矛盾還沒根本解決,一些新的問題也有所暴露。「穩」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大幅下降,房地產泡沫、過剩產能、不良貸款、地方債務、股市、匯市、債市、非法集資等風險點增多。一些市場化程度較低、產業低端、結構單一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就業問題凸顯,社會矛盾有所加劇。因此,在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況下,「進」才是「穩」的根基。「進」,就是解決經濟運行中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問題,這需要時間,目前還處在起步期,新動力還挑不起大梁。

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

我要強調的是,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今後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旦回升就會持續上行並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退一步」為了「進兩步」。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餘地大,

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裡去

。對此,一定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於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指望著什麼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

■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

■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

問:在經濟回暖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經濟運行分化趨勢愈益明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企穩回升勢頭強勁,但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一些資源型省份的經濟依然比較困難,有外電稱為「兩個世界」。這種走勢分化傳遞出什麼信號?

權威人士:

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往往向高收益領域集中,出現產業同構化趨勢,一段時間後,就會形成產能過剩,產生過度競爭,超額利潤消失。此時,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指望著什麼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這兩種情況形成的分化趨勢,是規律使然。

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還有一部分,嘗到苦頭,但也汲取了教訓,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了。我看也不是什麼壞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開始加速分化,在此過程中,湧現出一批有活力的地區、有競爭力的行業企業、叫得響的知名品牌。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分化加快,我國進入新常態,國內的經濟分化進一步加劇。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時提出,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重視創新和質量效益的,發展態勢都比較好;反之,壓力都比較大。今年這個趨勢還在延續,甚至在加劇,確實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在可預見的未來,在經濟分化中,我國將不斷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但有些地區、行業和企業日子也會越來越難熬。與其苦熬,不如苦幹。現在這些地區、行業和企業的幹部群眾正在拋棄幻想,自立自強,主動促改革抓創新,力爭迎頭趕上。

二、宏觀調控怎麼幹?

■促進宏觀經濟健康發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但在不同階段,側重點和著力度是不一樣的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供給側是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必須作為主攻方向。需求側起著為解決主要矛盾營造環境的作用,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問:從一季度情況看,固定資產投資的回升,對於經濟企穩發揮了關鍵引領作用。有一種觀點認為,短期刺激仍然好用、管用、還要繼續用。對此您怎麼看?做好經濟工作的總基調、總思路如何把握?

權威人士:

這是大家議論比較多的一個問題,也是國際上高度關注的問題。能不能把握好這個問題,既影響眼前,又涉及長遠。

促進宏觀經濟健康發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但在不同階段,側重點和著力度是不一樣的。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最重要的是正確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句話,也就是說,供給側是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必須作為主攻方向。需求側起著為解決主要矛盾營造環境的作用,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做好經濟工作,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總體思路。當前,落實好以上新理念、總基調、大思路,宏觀政策要突出三個要求:

一是適度擴大總需求,堅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注重把握重點、節奏、力度。

二是堅定不移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眼於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

三是注重引導良好發展預期,增強各方面對經濟發展的信心。

在工作中要做到「

兩個確保

」:

一是確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要全面、準確、不折不扣地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健的貨幣政策就要真正穩健,積極的財政政策就要真正積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就要更加突出。

二是確保中央的政策落地生根。中央多次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把今年的經濟政策真正落地。適度擴大總需求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得到各方廣泛認可,只有紮實向前邁進,才能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使經濟形勢不斷朝著好的方向轉化。

■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

■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最危險的,是不切實際地追求「兩全其美」,盼著甘蔗兩頭甜,不敢果斷做抉擇

■我們明確了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保持戰略定力,多做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後經濟越來越糟

■要把控好「度」,既不過頭,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確、政策對路,一旦用力過猛,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釀成風險

問:一季度的成績單顯示,一些問題正在得到化解,另一些問題又露出苗頭;經濟工作面臨「兩難」「多難」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複雜性。那麼,宏觀調控的著力點究竟應該放在哪裡?

權威人士:

俗話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困難,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困難,這很正常。問題在於如何準確判斷困難的性質,採取正確措施加以解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秉承「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理念,坦然正視困難、積極克服困難,勇於闖關奪隘、爬坡過坎,一點一點攻堅破冰,一年一年發展壯大,一步一步走了過來。

當前,確實存在一些「兩難」或「多難」的問題。最突出的表現是,一方面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另一方面實體經濟高槓桿,如果急於克服下行壓力,槓桿率就會進一步提高,怎麼辦?那就要具體分析問題的性質,看看哪個問題更是要害。

我國勞動力總量逐年減少,產業結構在優化調整,即使經濟出現較大幅度下行,社會就業也能保持總體穩定,何況我國經濟也下行不到哪裡去!所以中央一直強調不以增速論英雄。但是,槓桿問題就不一樣了。

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那就要命了。

這麼一比較,就知道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兒,就知道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兩難」也就成了「一難」。最危險的,是不切實際地追求「兩全其美」,盼著甘蔗兩頭甜,不敢果斷做抉擇。比如,一些國家曾長期實施刺激政策,積累了很大泡沫,結果在政策選擇上,要麼維持銀根寬鬆任由物價飛漲,要麼收緊銀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兩難」,左右不是!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就明確了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股市要立足於恢復市場融資功能、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加強發行、退市、交易等基礎性制度建設,切實加強市場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行為。匯市要立足於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發揮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在保持匯率基本穩定的同時,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運行機制。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槓桿「去庫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觀、地方為主體的差別化調控政策。

找到了著力點,在操作上還要把握好兩點:

一是避免短期化行為。全球經濟要從國際金融危機中走出來,需要經歷一個較長過程。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結構調整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是一場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持久戰。在這樣的形勢下,必須保持戰略定力,要樹立信心,堅定戰勝困難的決心,保持滴水穿石的耐心,多做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

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後經濟越來越糟

二是避免不適度。無論是需求政策還是供給政策,無論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還是結構政策,無論是發展政策、改革政策還是社會政策,都要把控好「度」,既不過頭,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確、政策對路,一旦用力過猛,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釀成風險。比如,恢復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行,去掉一些不合時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製造泡沫,這個教訓必須汲取。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推?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往遠處看,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接下來中央還要專題研究,並儘快推動貫徹落實

■「五大任務」是一個系統設計,每項任務都很吃重。從具體操作看,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問: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國內社會普遍關注。這項改革是否已形成一攬子成熟的工作方案?從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看,下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權威人士:

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往遠處看,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從全球看,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結構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西方國家多黨執政的痼疾,沒幾個政治家敢於真正付諸行動,結果是「心想」而「事不成」。我們有制度優勢,一定要形成共識、狠下決心,馬不停蹄向前走,千方百計抓落實,紮實作為見成效。

去年以來,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理論思考到具體實踐,都作了全面深刻闡述,從頂層設計、政策措施直至重點任務,都進行了全鏈條部署。在今年1月份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專題研究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提出了「五個搞清楚」,即搞清楚現狀是什麼,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麼,搞清楚到底要幹什麼,搞清楚誰來幹,搞清楚怎麼辦。

按照這樣的要求,中央各部門緊鑼密鼓,認真細緻開展調查研究,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針對性較突出、政策措施較明確,可操作性也較強。接下來中央還要專題研究,並儘快推動貫徹落實。同時,各地也主動積極開展工作,廣東、重慶、江蘇、浙江、山西等陸續發布了本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不少企業已邁出實質性步伐,主動抑制盲目擴張衝動,收縮戰線、突出主業,有的已從「減量提質」轉為「量質雙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是一個系統設計,每項任務都很吃重,各項任務之間有關聯互補作用,都要統籌兼顧,動態優化,積極推進。從具體操作看,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階段也要有不同的著力點。年初以來,一些政策已陸續出臺,比如,降成本的措施不斷充實,補短板的力度不斷加大。下一段,化解過剩產能、處置「殭屍企業」等措施也會向縱深推進。這項工作的「減法」色彩較濃,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錢,即就業和債務問題,難度和要求都比較高。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更多地減少行政幹預,讓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好決定性作用。但「解鈴還須繫鈴人」,減少行政幹預離不開政府自我革命

■那些本身沒有行政幹預、市場機制發揮較好的領域,就別再去指手畫腳了

問:年初至今,去產能、去庫存開始在一些地方初顯成效,但行政幹預在其中擔當著重要角色,由此引發一些爭論,甚至有輿論質疑「去產能」是「一刀切」「搞攤派」「計劃經濟老一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行政手段是否必要?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應當怎麼擺?

權威人士:

這裡要釐清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問題。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更多地減少行政幹預,讓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好決定性作用。但是靠什麼手段能做到這一點?「解鈴還須繫鈴人」,減少行政幹預離不開政府自我革命。比如,減少對「殭屍企業」的補貼,不靠行政命令、單靠市場行嗎?

當然,那些本身沒有行政幹預、市場機制發揮較好的領域,就別再去指手畫腳了。比如,消費品領域市場化程度高、競爭相對充分,市場能夠自動出清,他們去不去產能完全可以依靠市場調節。一句話,不管用哪種手段,最終都是為了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把握好的關鍵點。

完成「五大任務」,各級政府要積極作為、主動作為、帶頭作為:

去產能,各地要明確具體任務和具體目標,加大環保、能耗、質量、標準、安全等各種門檻準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殭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

去槓桿,要在宏觀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依法處置非法集資等亂象,切實規範市場秩序。

去庫存,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等配套制度。

降成本,就要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

補短板,就要注重脫貧攻堅的精準度,紮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裡來、投到哪裡去」的體制機制。

■短期內,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可能存在矛盾。處理好「穩」與「調」的關係,關鍵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把深化改革作為主要抓手

■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

■要加減乘除並用。在去掉無效產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相當多的地區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區,讓人感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問:現在對去產能、去槓桿有些疑慮,認為與穩增長存在一定衝突,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這個問題怎麼看?市場出清了,後面能否接得住接得好?

權威人士: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處理短期和中長期的關係。

從長期看,穩增長與調結構是一致的,結構調整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和保障,去產能、去槓桿有助於結構優化和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對這一點,大家有很強的共識。但在短期內,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可能存在矛盾。例如,去產能或許會影響一些地方的GDP和財政收入,去槓桿會使一些風險顯性化。但如果不去,不要說長期穩不住,短期效果也越來越差,「殭屍企業」會越來越多,債務越積越重,加劇財政金融風險。處理好「穩」與「調」的關係,關鍵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把深化改革作為主要抓手。

必須明確,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比如,一些產能過剩領域的企業,虧損加大,拖欠的工資增多,銀行很痛苦,職工也很痛苦,而且越拖越痛苦。怎麼辦?長痛不如短痛。對這些企業進行「清盤」,既可以釋放出土地、信貸等稀缺資源,也使這些企業的職工在納入社保、接受培訓後走上新崗位,看到新希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減乘除並用。在去掉無效產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這既需要決心,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努力、實實在在的政策。實踐證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相當多的地區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區,在這輪發展中,孕育了一大批新動力,顯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感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不過,個別地方舊的矛盾、歷史負擔較大,短期調整確實難以見效,但也得邁開步子,「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四、預期管理怎麼辦?

■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

■要善於進行政策溝通,加強前瞻性引導,提高透明度,減少誤讀空間,及時糾偏,避免一驚一乍,不搞「半夜雞叫」

■我們的成績和不足都擺在那裡。對成績不能說過頭,對問題不能視而不見,甚至文過飾非,否則會挫傷信心、破壞預期

問:這幾年,對於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期不是很穩定,樂觀情緒與悲觀論調並存。從中可見,對經濟現狀和市場行為的深入研究還不夠,存在「觀點偏執」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

權威人士:

預期並非無中生有,也不是無關痛癢,它來自現實,又影響著現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本質上是預期管理。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更加複雜多變,導致預期不確定性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注重加強預期引導。

怎麼穩預期?關鍵是穩政策。

首先,大政方針不能動搖,核心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這一點,中央從來沒變過,而且多次重申,內涵越講越清楚,各地各部門都要準確把握,不折不扣落到實處。

其次,宏觀經濟政策不能搖來擺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導向越明確,落實越有力,市場預期就越好。反之,

如果我們還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場就會擔心遲疑、無所適從。

第三,要善於進行政策溝通,加強前瞻性引導,提高透明度,說清政策目的和涵義,減少誤讀空間,及時糾偏,

避免一驚一乍,不搞「半夜雞叫」。

還有,提高輿論引導的可信度也很重要,必須實事求是,拿捏好分寸。我們的成績和不足都擺在那裡,適當的正面宣傳對引導預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對成績不能說過頭,對問題不能視而不見,甚至文過飾非,否則會挫傷信心、破壞預期。對學術上、專業性的不同意見,要允許各抒己見,鼓勵從專業層面展開討論,真理越辯越明,對穩定預期也會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不但要肯幹、敢幹,還要能幹、會幹,這就需要更好地發揮三個「關鍵少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讓企業家既有「恆產」又有「恆心」。建立「親」和「清」的新型政商關係,把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在一些具體政策執行上,不要盲目翻舊帳,使創業者有安全感

問:在當前經濟大環境下,人的作用更為重要,特別是「三種人」,即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在您看來,這些群體的積極性有沒有激發出來?怎樣形成全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合力?

權威人士: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不但要我們肯幹、敢幹,還要我們能幹、會幹,這就需要更好地發揮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現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大家有了方向,有了希望,工作積極性越來越高,能幹、會幹的人越來越多,成效也會越來越明顯。同時,也要看到,不理解、不適應的現象依然存在,發揮上述三個「關鍵少數」的作用,還要做大量工作。

企業家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供給體系適應能力的主導力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鬚髮揮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包括面廣量大的民營企業家。現在最關鍵的是通過保護產權、智慧財產權,使企業家既有「恆產」又有「恆心」。要建立「親」和「清」的新型政商關係,把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在一些具體政策執行上,不要盲目翻舊帳,使創業者有安全感

五、經濟風險怎麼防?

■今年伊始發生的股市匯市動蕩,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場的這種「超調」行為簡單理解成只是投機帶來的短期波動,而要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內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在現實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槓桿的幻想。對各類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隱患,監管部門要密切配合,摸清情況,做好預案

問:去年至今,銀行業利潤下滑和不良資產率上升頗受關注。一季度資本市場也一度發生較大波動。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能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權威人士: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這個核心出了問題會拖累全局,會拖累全面小康的實現。儘管我國金融風險整體可控,特別是銀行體系總體抗風險能力較強,但今年伊始發生的股市匯市動蕩,也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場的這種「超調」行為簡單理解成只是投機帶來的短期波動,而要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內在脆弱性上找原因。其中,

高槓桿是「原罪」

,是金融高風險的源頭,在高槓桿背景下,匯市、股市、債市、樓市、銀行信貸風險等都會上升,處理不好,小事會變成大事。

當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去槓桿

。在利用貨幣擴張刺激經濟增長邊際效應持續遞減的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槓桿的幻想。對各類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隱患,金融監管部門要密切配合,摸清情況,做好預案。目前銀行壞帳處於上升趨勢,是經濟問題在金融部門的必然反映。

只要我們勇於面對,主動應對,不掩蓋和拖延風險,結果就沒那麼可怕

■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保人不保企」,把人員的安置作為處置「殭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訓的培訓,能轉崗的轉崗,確實不能轉崗的要做實做細託底工作

問:伴隨「去產能」,部分地區和企業出現人員下崗,這在鋼煤行業更突出,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現群體性事件。請問「去產能」是否會給就業帶來衝擊,進而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應該怎樣妥善處置?

權威人士:

穩定和擴大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就業形勢總體是穩的,沒出現大的波動。同時,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問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高技能人才短缺,技能較差的簡單勞動力有所過剩,勞動力市場正發揮調整功能,但更要緊的是加強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當前就業領域最突出的問題是,對「殭屍企業」的處置、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會引起下崗壓力顯性化。這輪下崗的行業和地區較集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其中很多是40—50歲職工。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完善相關政策,講究工作方法,穩妥審慎地去產能:

一是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於處置「殭屍企業」。我們強調要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但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二是要把人員的安置作為處置「殭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訓的培訓,能轉崗的轉崗,確實不能轉崗的要做實做細託底工作。要有人文關懷,帶著感情,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既幫他們解決好生活困難,又助他們提高再就業能力。這次產能過剩帶來的一大教訓是,距離上一輪國企改革10多年後,國企「人浮於事」仍很嚴重,職工「下不來」「裁不掉」,企業辦社會、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問題依然突出。本輪國企改革一定要在這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真正把國企建成能面對市場競爭、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現代企業。

■社會上認為通脹的人在增加,認為通縮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還不能匆忙下結論

■保持警覺,密切關注價格的邊際變化,尤其是工業品、消費品、資產的價格及其相互作用。對部分食品漲價問題,既要加強調配、保障供給,也不能反應過度,幹擾價格信號

問:今年以來,肉價菜價走高,老百姓很關注,也有擔憂。如何既防範可能出現的通脹風險也注重防範通縮風險?

權威人士:

處理好物價問題,是宏觀調控的永恆主題。

從全球經濟看,美國開始警覺通脹的跡象,而歐洲、日本都在全力反通縮,新興市場國家的情形各不一樣,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從我國來看,價格形勢也趨於複雜。在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下降的過程中,鋼材、煤炭等價格明顯反彈。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總體穩定的情況下,豬肉、鮮菜價格大幅上漲且在春節後仍居高不下,這段時間鮮菜價格已大幅回落,豬肉價格受「豬周期」影響可能還會延續一陣。此外,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部分服務領域價格持續上漲。面對這樣的形勢,社會上認為通脹的人在增加,認為通縮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

依我看,還不能匆忙下結論。一方面,產能過剩依然嚴重,工業品價格總體下降的趨勢一時難以根本改變,物價普遍大幅上漲缺乏實體支撐;另一方面,市場流動性充裕,居民消費能力旺盛,出現嚴重通縮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密切關注價格的邊際變化,尤其是工業品價格、消費品價格、資產價格及其相互作用。對部分食品漲價問題,既要加強調配、保障供給,也不能反應過度,幹擾價格信號,對城市低收入群體,各級政府要及時跟進補貼政策,做好託底工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權威人士再論經濟形勢:回顧1998年,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視覺中國 資料【寫在前面】新年伊始,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及要聞二版整版,再度刊發權威人士論經濟文章《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詳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其對新常態的影響。這也是在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報同樣規格刊發《五問中國經濟》文章後,權威人士再次露面。
  •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原標題: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正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做好新一年經濟工作?
  • 人民日報: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1月4日)發布「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麼看怎麼幹」,以下為全文: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俞平康:金融去槓桿有點矯枉過正了,而實體經濟去不了槓桿
    俞平康稱,實體經濟的槓桿好不容易下來一點,今年又上去了。因為槓桿主要集中在國企,國企主要集中在殭屍企業。當它加槓桿的時候,國企加的比民企快,結果它去槓桿的時候,國企稍微去一點,但民企去的更快。對於國企改革,俞平康表示,國有企業改革是改革的試金石,其任重而道遠。
  • 李揚一文講透去槓桿:中國居民部門不能再加槓桿了!
    2反危機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去槓桿解除金融危機,促使經濟運行恢復正常,首要的、持續的任務就是要去槓桿,所以去槓桿是英明的決策。前面說了用槓桿,這裡我說的又要去槓桿,所以當局的任務是在這兩者之間保持一個平衡,保持一個協調。
  • 突發應急加槓桿 盡力而為求平衡
    ,各國逆周期調控政策密集出臺,我國防風險暫時讓步於穩增長也是應急之舉,政策只能力求本輪加槓桿在結構上更有效率,努力在穩短期經濟和防長期風險中保持平衡,以降低加槓桿的負面作用。總量槓桿:抬升速度僅次於2009年,但已度過快速上升期。三個季度24.7個百分點的槓桿上升速度驚人,但我國槓桿率抬升幅度伴隨經濟修復在逐步減小(Q3僅上行3.7個百分點)。對比2009年上半年加槓桿力度居高不下,和2012-2016年的持續加槓桿,政策調整較為及時。此外,對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國宏觀槓桿率的上升雖高,但尚在可控範圍內。
  • 陳彥斌:結構性去槓桿,除了化解債務還要保證經濟平穩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政府和企業需要這些槓桿率,需要用槓桿資金來把事情做成。陳彥斌認為,考量當前的債務風險,兩種算法都要兼顧;需要槓桿,但是槓桿不能過高。在6月23日召開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陳彥斌代表課題組發布了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中期報告。這份報告指出,上半年經濟總體表現為供給增加、需求平穩,預計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6.8%。但是,總需求才是決定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運行的核心要素,需求持續疲軟對經濟增速的影響必然將會逐步顯現,這也是當前經濟平穩運行態勢下的主要隱憂。
  • 陸磊: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化解加槓桿需求與去槓桿要求的困境
    宏觀上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槓桿率結構性風險仍然較高,經濟下行可能引發債務償還風險,房地產價格波動會帶來資產價格的貶值風險。在微觀上金融創新形成了複雜的金融產品體系,金融機構的關聯性增強,促使風險同質共振,這就導致了加槓桿則引致未來風險膨脹,而嚴監管去槓桿則可能使當下的風險顯性化的兩難。
  • 股市加槓桿是什麼意思?股市加槓桿的3種方式
    槓桿一詞成為去年牛市中的熱門詞。對於炒股來說,股市加槓桿是什麼意思?所謂加槓桿,也就是借錢炒股,放大收益。同時也放大了風險。槓桿是個好東西,也是罪惡的開始,股市加槓桿千萬要謹慎。股市加槓桿是什麼意思股市槓桿是什麼意思?股市槓桿指的是運用少數保證金翹起N倍本金進行炒股的工具。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其本質在於放大收益與風險。
  • 【參考資料】黃奇帆:過度緊縮的去槓桿非常糟糕 造成嚴重經濟蕭條
    從這四個指標來看,中央提出宏觀經濟去槓桿、防風險,不是無的放矢,是抓住了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要害。縱觀過去全球100年各西方主要國家去槓桿的經驗和教訓,去槓桿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過度緊縮型的去槓桿。這是非常糟糕的去槓桿,去槓桿當然會帶來金融緊縮,但措施不當,金融過度緊縮,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經濟蕭條、企業倒閉、金融壞帳、經濟崩盤等局面。二是嚴重通脹型去槓桿。
  • 富人的槓桿思維:想賺到更多的錢,要懂得什麼是槓桿思維!很重要
    為什麼有的人起點一樣,學歷一樣,畢業幾年就能一飛沖天?為什麼有的人職業生涯像開了掛一樣,有的人卻跌宕起伏,最終很難成就大事?為什麼同樣融資?有的人在金融市場暴漲,有的人因為融資槓桿一貧如洗?真的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運氣好嗎?
  • 海通姜超測算去槓桿成效:政府槓桿降,金融去槓桿收效甚微
    2014年開始我國債券市場進入大牛市,寬鬆的貨幣環境和金融監管的滯後使得債市加槓桿套利的模式得以延續,債市槓桿在過去幾年中穩步上升。但進入2016年之後,隨著央行逐漸收緊貨幣政策,加強對表外理財、同業業務的監管。金融機構被迫解除套利鏈條,債券市場的槓桿率也有所下降,直接去槓桿初見成效。
  • 變相加槓桿 長租公寓ABS業務或迎強監管
    但是當前長租公寓市場存在諸多亂象,部分機構借道ABS變相加槓桿,增大了風險。預計長租公寓ABS相關業務很快會迎來強監管,產品發行或面臨更高門檻。加槓桿「遊戲」亂花迷眼「以往很多租賃企業用的是租金沉澱和押金沉澱的作法。如今在資本挾持下,借用了外部金融槓桿,帶來風險是必然的。」中國房地產經紀同業聯盟主席胡景暉表示。
  • 張瑜評2020宏觀槓桿率:突發應急加槓桿 盡力而為求平衡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張瑜2020年新冠疫情直接導致全球經濟一度面臨崩潰的邊緣,各國逆周期調控政策密集出臺,我國防風險暫時讓步於穩增長也是應急之舉,政策只能力求本輪加槓桿在結構上更有效率,努力在穩短期經濟和防長期風險中保持平衡,以降低加槓桿的負面作用。
  • 去槓桿之爭:經濟學家到底在爭什麼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18年下半年經濟工作。對於經濟學界持續了一段時間的「去槓桿」之爭,有了一錘定音的表態,即要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但是,對於政治局關於去槓桿的定調,業界通過表述的變化,也讀出了微妙的調整。會議在提出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的同時,也強調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
  • 經濟槓桿、龐氏融資與明斯基時刻
    而對於我國而言,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行的名實不副的貨幣政策和以信貸為主的金融結構,「去槓桿悖論」則很難消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靠投資驅動經濟增長,利用高儲蓄的天然優勢,通過不斷擴大信貸規模,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產能。然後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和加快實施城鎮化來消化新產能,達到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的目的。
  • 預測2018年宏觀經濟關鍵詞:防風險、控槓桿
    12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被視為中央經濟工作的前期準備。會議指出,要統籌規劃,有序推進,確保打贏三大攻堅戰。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經濟去槓桿,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而在這次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使宏觀槓桿率得到有效控制。求解控制宏觀槓桿率宏觀槓桿率即債務規模與GDP的比例,是衡量國家債務水平的指標。
  • 龔克:科學技術是撬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加速實現的重要槓桿
    近日,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科學技術是撬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加速實現的重要槓桿,疫情之下,這一點尤顯重要。龔克指出,可持續發展擺在第一位的目標就是消除貧困,緊接著是零飢餓、良好的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等。這次疫情來臨,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在過去幾年取得成果的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其中最大的打擊是貧困,有關國際組織估計會有數以億計的脫貧人口返貧。
  • V型、U型、W型、J型、L型經濟衰退了解一下
    美國疫情的蔓延似乎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二季度GDP的出爐又將引發市場對經濟復甦型態的何種猜測?V型、U型、W型、J型、L型經濟衰退了解一下?W型衰退:急劇下降、立即反彈,接著再度下降,最後持續反彈W型衰退是指增速急劇下降,隨後立即反彈(不成功的開端),接著再度急劇下降至低點,最後持續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