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因為這個名字,讓我差點錯過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的電影。
看名字,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實際上卻是一部治癒人心的法國教育輕喜劇,值得每一個老師、學生以及為人父母者一看再看。
loser,失敗者。人到中年的馬修,在各個領域都遭到失敗後,來到了人生的最低點。
這位頗有才華的音樂家窮困潦倒之際,為了生活,受聘到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當學監,學監相當於管理紀律的助理老師。
可謂名副其實,「池塘之底」裡面的學生都是一些讓社會頭疼,讓父母傷心的問題少年。
每天面對這樣的學生,學校的教職員工也讓人心涼:
校長哈森,對待那些桀驁不馴的學生,關禁閉,打耳光,體罰辱罵,野蠻冷酷,他相信懲罰是最好的教育。
數學老師,一個已經不會說笑的人,每天只是麻木機械地上課下課。
體育老師「動手能力」強,每當有學生從身邊經過時,他都會習慣性地甩上一兩巴掌問候,即使那個學生什麼也沒做。
馬修的前任,為了快點擺脫這個鬼地方,他甚至不願追究肇事的學生,帶著被剪刀刺傷的、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快快逃離。
唯有學校雜工馬克森斯大叔,看起來正常點,也因此成為這幫「壞孩子」整蠱的對象。
不同於國產劇的主角光環,馬修從形象到氣質,從頭到尾都是一個loser,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一個不成功的學監:
禿頭腆肚,身材矮胖,動作笨拙,第一天就被校長和學生連下下馬威。
心力俱乏的第一天,就讓馬修後悔害怕: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來這裡,哈森令我害怕,這裡陰森的建築令我害怕,這些孩子頁讓我害怕我,我怕他們會進來謀害我。
他喜歡上了一個學生的單親媽媽,熱情洋溢地鼓勵和開導這位焦心的媽媽,得到的是那個學生當眾朝他砸下墨水瓶的侮辱。
而更尷尬的是,這位單親媽媽終于振作了,想要開始新的生活了,可是結婚得對象不是他。
電影結尾,即使他做了很多,他還是被哈森校長開除了,竭盡全力連一份學監的工作都保不住。
後來的幾十年,他一直靠教音樂為生,他的一生從來沒有高光時刻。
他也從沒試過要成名,他所做的成了他自己的秘密。
「池塘之底」的問題孩子,各有各的問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成績差或品行差或雙差。
馬修第一次來到「池塘之底」的大門口,遇到了學校最小的孩子佩皮諾,一個專心等待星期六來臨的孩子,因為他的父親答應他,每個星期六都會來接他回家。
當然他永遠也等不到了,他的父母不知什麼原因去世了,可是,不管老師告訴他多少次,他依然會跑在校門口等待奇蹟的發生。
他身形矮小,性格怯弱,常常被欺負還不敢言。
他的智力甚至尚未開化,啥也不懂,校長隨堂檢測歷史知識,無論馬修老師如何暗示,他還是答錯,常常被罰抄上百遍,淪為可憐的「抄寫機器」。
五音不全的科賓用也是一個「麻煩製造機」,用一把破口琴把整個教室鬧得亂鬨鬨,為了實現熱氣球駕駛員的理想,熊心豹膽的他偷了學校10萬法郎,差點惹來一場慘劇。
勒蓋萊克,設計傷害雜工馬克森斯大叔的是他;第一天給馬修「下馬威」的也是他;撬開馬修箱子的還是他,他以為箱子裡有值錢的東西,至少也應該是色情圖片 ......
未識其人,讓馬修先聞其名的皮埃爾,有著天使臉蛋,魔鬼身體。
他有一個漂亮的單親媽媽,周圍人的閒言碎語讓性格本就敏感內向、少言寡語的他,變得更加叛逆,他偷竊逃學,屢次被公立學校開除,被強制送進「池塘之底」。
還有蒙丹,一個讓人看一眼都感到害怕的學生,他乖張暴戾,滿臉流氓氣。
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讓人不安,都看起來無可救藥。
他們是被漠視被放棄的一群「社會棄兒」,在哈森校長的眼裡,他們連被同情都不配。
在他所謂的「行動---反應」的管教方式之下,所有人只有稍有不從,立馬就會招來嚴厲的體罰和折磨。
順從的表面之下是孩子們叛逆的惡意滋長。
所幸,他們遇到了馬修。
這個在別人眼裡有點油膩窩囊的男人,這個別人眼裡的中年loser,竟成了「池塘之底」孩子最溫暖的港灣。
他從一堆音樂噪音中聽出了孩子們的心聲:他們渴望自由和關愛,他們躁動的身體和心靈一樣,需要包容和引導。
他決定組建一個合唱團,一個可以讓每個孩子參與其中的團體:
高中低音,總有一款屬於孩子。
即使五音不全的科賓,也可以站在離馬修最近的地方,當一個驕傲的「人肉樂譜架」;
即使一首歌也不會唱的佩皮諾,也可以當上合唱團的「助理指揮」-----他總是坐在講臺上,在馬修目之所至、手之所及的地方,享受馬修老師溫暖的鼓勵和懷抱。
而那個有天使面孔的皮埃爾,更有一副被天使吻過的天籟之音。
一個有極高天賦的孩子,如果沒有與之相匹配的高貴的靈魂,那麼這種上天賜於的禮物有可能最終傷害孩子或者周圍的人。
皮埃爾是幸運的,如今已是大指揮家的他,永遠忘不了是馬修老師讓他的天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更重要的是,是馬修老師的包容與接納,讓他與這個世界真正的和解。
最幸運的,莫過於佩皮諾,在馬修被無辜冤枉,被校長開除走出校門的那一刻,他衝向馬修,請求馬修帶他離開。
他終於等到了那個可以跟著「父親」回家的星期六下午。
「池塘之底」的孩子們,他們灰色的童年因為有了馬修,變得明麗絢爛起來。
雖然馬修在他們的生命中轉瞬即逝,但他帶給孩子們的這一段童年的幸福與希望,已經足以治癒整個人生。
而點燃了孩子們眼中的希望之光,激發了孩子們生命熱忱的馬修,他也從孩子的蛻變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
當馬修被開除後,校長的淫威禁錮著孩子們的身體,但震懾不了孩子們鮮活的靈魂。
馬修落寞地經過孩子們的課室下面,突然隔著窗戶伸出了一隻只揮舞的小手,那一路飄落的紙飛機,那一片片不舍的祝福如同愛的勳章,在馬修並不如意的人生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以愛與接納為載體,去領悟生命的內涵,去啟迪自由的天性,包括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本身。
願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平凡而溫暖的「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