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年loser,他們是問題少年,我們在人生的低點相互救贖

2020-09-09 落雁歸來


《放牛班的春天》,因為這個名字,讓我差點錯過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的電影。

看名字,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實際上卻是一部治癒人心的法國教育輕喜劇,值得每一個老師、學生以及為人父母者一看再看。

(一)

loser,失敗者人到中年的馬修,在各個領域都遭到失敗後,來到了人生的最低點。

這位頗有才華的音樂家窮困潦倒之際,為了生活,受聘到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當學監,學監相當於管理紀律的助理老師。

可謂名副其實,「池塘之底」裡面的學生都是一些讓社會頭疼,讓父母傷心的問題少年

每天面對這樣的學生,學校的教職員工也讓人心涼:

校長哈森,對待那些桀驁不馴的學生,關禁閉,打耳光,體罰辱罵,野蠻冷酷,他相信懲罰是最好的教育

數學老師,一個已經不會說笑的人,每天只是麻木機械地上課下課。

體育老師「動手能力」強,每當有學生從身邊經過時,他都會習慣性地甩上一兩巴掌問候,即使那個學生什麼也沒做。

馬修的前任,為了快點擺脫這個鬼地方,他甚至不願追究肇事的學生,帶著被剪刀刺傷的、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快快逃離。

唯有學校雜工馬克森斯大叔,看起來正常點,也因此成為這幫「壞孩子」整蠱的對象。

不同於國產劇的主角光環,馬修從形象到氣質,從頭到尾都是一個loser,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一個不成功的學監

禿頭腆肚,身材矮胖,動作笨拙,第一天就被校長和學生連下下馬威。

心力俱乏的第一天,就讓馬修後悔害怕: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來這裡,哈森令我害怕,這裡陰森的建築令我害怕,這些孩子頁讓我害怕我,我怕他們會進來謀害我。

他喜歡上了一個學生的單親媽媽,熱情洋溢地鼓勵和開導這位焦心的媽媽,得到的是那個學生當眾朝他砸下墨水瓶的侮辱。

而更尷尬的是,這位單親媽媽終于振作了,想要開始新的生活了,可是結婚得對象不是他。

電影結尾,即使他做了很多,他還是被哈森校長開除了,竭盡全力連一份學監的工作都保不住。

後來的幾十年,他一直靠教音樂為生,他的一生從來沒有高光時刻。

他也從沒試過要成名,他所做的成了他自己的秘密。

(二)

「池塘之底」的問題孩子,各有各的問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成績差或品行差或雙差

馬修第一次來到「池塘之底」的大門口,遇到了學校最小的孩子佩皮諾,一個專心等待星期六來臨的孩子,因為他的父親答應他,每個星期六都會來接他回家。

當然他永遠也等不到了,他的父母不知什麼原因去世了,可是,不管老師告訴他多少次,他依然會跑在校門口等待奇蹟的發生。

他身形矮小,性格怯弱,常常被欺負還不敢言。

他的智力甚至尚未開化,啥也不懂,校長隨堂檢測歷史知識,無論馬修老師如何暗示,他還是答錯,常常被罰抄上百遍,淪為可憐的「抄寫機器」

五音不全的科賓用也是一個「麻煩製造機」,用一把破口琴把整個教室鬧得亂鬨鬨,為了實現熱氣球駕駛員的理想,熊心豹膽的他偷了學校10萬法郎,差點惹來一場慘劇。

勒蓋萊克,設計傷害雜工馬克森斯大叔的是他;第一天給馬修「下馬威」的也是他;撬開馬修箱子的還是他,他以為箱子裡有值錢的東西,至少也應該是色情圖片 ......

未識其人,讓馬修先聞其名的皮埃爾,有著天使臉蛋,魔鬼身體。

他有一個漂亮的單親媽媽,周圍人的閒言碎語讓性格本就敏感內向、少言寡語的他,變得更加叛逆,他偷竊逃學,屢次被公立學校開除,被強制送進「池塘之底」。

還有蒙丹,一個讓人看一眼都感到害怕的學生,他乖張暴戾,滿臉流氓氣

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讓人不安,都看起來無可救藥。

他們是被漠視被放棄的一群「社會棄兒」,在哈森校長的眼裡,他們連被同情都不配。

在他所謂的「行動---反應」的管教方式之下,所有人只有稍有不從,立馬就會招來嚴厲的體罰和折磨。

順從的表面之下是孩子們叛逆的惡意滋長

(三)

所幸,他們遇到了馬修

這個在別人眼裡有點油膩窩囊的男人,這個別人眼裡的中年loser,竟成了「池塘之底」孩子最溫暖的港灣。

他從一堆音樂噪音中聽出了孩子們的心聲:他們渴望自由和關愛,他們躁動的身體和心靈一樣,需要包容和引導。

他決定組建一個合唱團,一個可以讓每個孩子參與其中的團體:

高中低音,總有一款屬於孩子。

即使五音不全的科賓,也可以站在離馬修最近的地方,當一個驕傲的「人肉樂譜架」

即使一首歌也不會唱的佩皮諾,也可以當上合唱團的「助理指揮」-----他總是坐在講臺上,在馬修目之所至、手之所及的地方,享受馬修老師溫暖的鼓勵和懷抱。

而那個有天使面孔的皮埃爾,更有一副被天使吻過的天籟之音。

一個有極高天賦的孩子,如果沒有與之相匹配的高貴的靈魂,那麼這種上天賜於的禮物有可能最終傷害孩子或者周圍的人。

皮埃爾是幸運的,如今已是大指揮家的他,永遠忘不了是馬修老師讓他的天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更重要的是,是馬修老師的包容與接納,讓他與這個世界真正的和解

最幸運的,莫過於佩皮諾,在馬修被無辜冤枉,被校長開除走出校門的那一刻,他衝向馬修,請求馬修帶他離開。


終於等到了那個可以跟著「父親」回家的星期六下午。

「池塘之底」的孩子們,他們灰色的童年因為有了馬修,變得明麗絢爛起來。

雖然馬修在他們的生命中轉瞬即逝,但他帶給孩子們的這一段童年的幸福與希望,已經足以治癒整個人生。

點燃了孩子們眼中的希望之光,激發了孩子們生命熱忱的馬修,他也從孩子的蛻變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

當馬修被開除後,校長的淫威禁錮著孩子們的身體,但震懾不了孩子們鮮活的靈魂。

馬修落寞地經過孩子們的課室下面,突然隔著窗戶伸出了一隻只揮舞的小手,那一路飄落的紙飛機,那一片片不舍的祝福如同愛的勳章,在馬修並不如意的人生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以愛與接納為載體,去領悟生命的內涵,去啟迪自由的天性,包括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本身。

願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平凡而溫暖的「馬修」。


相關焦點

  • 《少年的你》:你是我的救贖
    小北帶她回了自己家,她問小北:「你能不能保護我?」黑暗裡的兩個靈魂碰撞了,她住進了小北家裡。兩人相互陪伴、相互信任、相互照顧。陳念上學放學小北就走在她後面,不說話,就一前一後安心地走著。小北是無父無母的痞子,為了生活,就出去打架賺錢。一次又一次傷痕累累的拎著一袋袋的零食出現,陳念自然知道小北做了什麼。
  • 《夏洛特煩惱》:笑中帶淚,一場中年男人的自我救贖之旅
    直到這時,夏洛才明白生命的意義:那些金錢、美貌終究會消逝,能夠長久陪伴在我們身邊的,只有真情。自己一直厭惡的討厭的埋怨的,才是真實的長久的美好的。回到現實,大夢初醒,夏洛終於悟到了生活的真諦,陽光下,他緊緊抱著妻子馬冬梅,滿臉幸福的模樣。
  • 滿口謊言鬱郁不得志的中年loser 被嫌棄的「餘歡水」的一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滿口謊言鬱郁不得志的中年loser 被嫌棄的餘歡水的一生 《我是餘歡水》播完了,豆瓣評分從8.5降到7.9,只因為最後一集裡一男一女的對話。 女反派:肯定放我呀,哥哥,我是女的,我是弱勢。
  • 灰色的樂園:我們會學會自我救贖,對我們有著不一樣的影響
    「救贖」這個主題被小編認為是有很深層次的一個詞,但它卻又普遍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也許在我們自己做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以後,我們會學會自我救贖;也許我們以前的生活毫無目標,我們今後也想做一個有目標的人去救贖自己;也許我們身邊的人也在默默地為我們救贖;也許我們在無形之中也在救贖著別人。
  • 電影《半世界》解析,三段不同人生的「救贖」,隱藏在心中的世界
    今天,烏木帶來的電影是《半世界》,三段不同人生的「救贖」,隱藏在心中的世界!半世界想必很多小夥伴都好奇,「半世界」是什麼意思?其實對於這三個字的理解,我想沒有人可以說得通。但大概的揉合起來,應該是就是「現實世界」和「虛實世界」,「現實世界」是本身所在的世界,而「虛實世界」則是隱藏在內心的那個世界。而這些,想必也是導演著重刻畫的方面。
  • 【人生簡史•章劍華】 | 第20章 問題少年與少年問題
    《人生簡史》是我今年新開的一個專欄,作為與你交流的一個新平臺。在這裡我主要講講人生,講廣義的人生,也講狹義的人生,包括我自己的人生。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如果你能參與進來,那就更好了。
  • 關於兩個世界自我相互救贖的美劇《相對宇宙》,每個人都需要救贖
    為了做好我的自媒體事業我準備開始追劇了,嗯,我就是這麼敬業。今天我看了部美劇,好吧,說實話我看劇真的不算太多。不過今天看的這部美劇個人還是非常喜歡的,而且這部劇目前還是第一季不需要補劇,簡直太棒。這部美劇就是《相對宇宙》,其實相對宇宙這個概念我個人是非常接受的,我可以這樣解釋我為什麼接受。在另一個與我們的世界完全相同的世界有著與我們完全相同卻又完全不相同的自己,他有著與我們那麼相似又那麼不同的經歷和人生,我們並不孤獨,甚至來說我們可以使永生的。這應該是事實,即使不是我們相信是事實就好了。
  • 《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你是我的救贖亦是曙光
    如果你願意為我而死,希望我好好活下去,那我便好好活下去。二人在各自審訊時展現出了驚人的信賴與堅持,哪怕面對著「你的同夥已經招供了」這樣嚴厲的剩下手段也不為所動。因為他們信賴對方,正如陳念對鄭易說的:「嘴裡說的不一定是心裡想的,我明白他心裡想的是什麼」。
  • 兩個沉溺在深淵的人,如何相互救贖?看他們怎樣一個眼神,就到老
    作品:《撒野》作者:巫哲類型:純愛、救贖、現實主角:蔣丞、顧飛簡介:沒有誰的生活會一直完美,但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看著前方(摘自《撒野》)撒野這個故事講述了被養父母家退養的少年蔣丞重新回到親生父親身邊,在這期間結識了當地一個看起來像是混混的少年顧飛,兩個人在深淵深處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相互救贖,共同走出深淵的故事。蔣丞原本在大城市被養父母帶大,但是蔣丞的叛逆的性格讓他的養父母不甚喜歡,無論蔣丞做什麼,他的養父母都看不慣。
  • 《土撥鼠之日》的重複人生:在無限循環的日子裡,我們如何自我救贖?
    這部電影能夠讓觀眾們笑過之後,內心震顫地感嘆一聲:這不就是我的人生嘛! 坐在他旁邊喝酒的陌生人回到:「我的人生就是那樣。」
  • 《白夜追兇》一群中年loser是怎麼戳到觀眾G點的?
    這大概也是導演王偉採訪中回答重複率最高的一個問題。實際上,這源自編劇指紋的個人興趣喜好。指紋在寫小說《刀鋒上的救贖》時,就致敬了他的偶像勞倫斯·布洛克,例如喝一種咖啡和酒兌出來的飲料,是布洛克小說的經典元素之一。這本小說也得到了布洛克本人的親自推薦。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現在,終於脫離了夢魘,走出了罪惡與愧疚,換做他守護心中的那片光……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我的一生,早在1975年冬天之前,回溯到那個會唱歌的哈扎拉女人還在哺乳我的時候,種種謊言、背叛和秘密,就已經開始輪迴……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 《放牛班的春天》一位懷才不遇的老師對一群「問題少年」的救贖
    ·馬修來到一家問題少年寄宿學校當學監,通過自己的責任和愛心改變了孩子們一生的故事。當他躺在床上的時候,他說「這曲調一直在我腦海縈繞,他們唱的不好卻又非常愛唱,我甚至注意到幾個不錯的嗓音,難道他們真的無藥可救?我曾發誓永遠不再作曲,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他覺著音樂可以成為解鎖孩子們純真善良的「鑰匙」。
  • 梁曉聲:人到中年才理解了人生的意義
    我想,「人生有什麼意義」這一個問題,從本質上說,是從「現在時」出發對「將來時」的一種叩問,是對自身命運的一種叩問。世界上只有人才關心自身的命運問題。「命運」一詞,意味著將來怎樣,它絕不是一個僅僅反映「現在時」的詞。 「人生有什麼意義」這一個問題與人的思想活動有關,古今中外,解答可謂千般百種,形形色色。
  • 人生三場劫,少年色劫,中年氣劫,老年財劫
    其實不光天地有劫難,我們人也不例外,雖然沒有風火水那麼浩浩蕩蕩,天地都為之變色,但其實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也都極難解脫。那麼是哪些劫難呢?根據年齡的不同又分為了三道關——分別是少年時期的色劫,中年時期的氣劫,和老年時期的財劫。接下來咱們就來一一介紹。
  • ig奪冠,人生沒有失敗者,主觀選擇放棄的人才是真正的loser。
    人生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是這場序幕中的主角。沒人註定會成為失敗者,失敗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認為自己不行。主動放棄的人才是人生最大的 loser。那時一個高中同學打電話告訴她,他們的一個去當兵了的同學得了白血病,已經半年多了,仍沒找到合適的骨髓配型,現在正在北京接受治療。朋友當時除了震驚再沒剩下別的什麼。當時朋友幾個人去北京看望他。朋友跟我說,那個同學跟她見過的所有病人都不一樣。她記得當時走進病房的那一瞬間,同學神採奕奕的跟他們打招呼。
  • 電影《少年的你》中虐心的情節?為什麼會讓我們淚流滿面?
    電影《少年的你》中虐心的情節?為什麼會讓我們淚流滿面?剛剛看完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等出演的電影《少年的你》,感覺非常過癮,好像我找到當年的自己,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同身受,每每看到這樣虐心的情節,我都會淚流滿面。
  • 《少年派》:經過的不僅是他們的人生,也是我們曾經的青春
    高考一直以來都是影視作品的一大重要的題材,但往往更偏重於少年青春愛情、友情這些方面,家庭親情該方面雖有體現但往往不如前些情感比例佔重大。前不久播出的由閆妮、張嘉譯、趙金麥等演員聯袂出演的青春劇《少年派》一反常態,將家庭親情該一部分放在與少年少女們的愛情友情同等地位,甚至有反超之勢。
  • 25年後,肖申克沒有救贖,只有中年危機
    /《肖申克的救贖》看《肖申克救贖》的我們,心裡大概都諳熟一個道理:感動容易,追求很難。「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這是一句只要有人在人群中提起,就會馬上得到興奮響應的臺詞。能得到同樣禮遇的,還有「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自尊只會傷害你,絕不會幫助你」……不知不覺間,我們與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上映的1994年9月23日,已相隔25年有餘。北美院線在今年9月大張旗鼓搞起了重映,小心翼翼避開周年紀念日,讓粉絲在9月22日、24日、25日與電影重逢。
  • 《尋羊冒險記》:在救贖與被救贖的旅途中,經歷一場靈魂的洗禮
    而「我」尋羊也是一個尋找如何解決欲望,如何在欲望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的自我救贖過程。作為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生活起來的一代人,對欲望、生活、工作處於一種迷惘的狀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對人生存在的意義有著深刻的懷疑,於是「我」脫離了現代社會轉而向內去追索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