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人到中年才理解了人生的意義

2020-12-11 騰訊網

全文長 1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2 分鐘

我曾多次被問到「人生有什麼意義」? 往往,「人生」之後還要加上「究竟」兩字。

我想,「人生有什麼意義」這一個問題,從本質上說,是從「現在時」出發對「將來時」的一種叩問,是對自身命運的一種叩問。世界上只有人才關心自身的命運問題。「命運」一詞,意味著將來怎樣,它絕不是一個僅僅反映「現在時」的詞。

「人生有什麼意義」這一個問題與人的思想活動有關,古今中外,解答可謂千般百種,形形色色。我也回答過這一問題,可每次的回答都不盡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滿意。

一般而言,兒童和少年不太會問「人生有什麼意義」的話,他們倒是很相信人生總是有些意義的,專等他們長大了去體會。老年人也不太會問「人生有什麼意義」的話,問誰呢?中年人常問「人生有什麼意義」。相互問一句,或自說自話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自明,於是相互獲得某種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為他們是有壓力的,壓力常常使他們對人生的意義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義在他們那兒的解釋是——責任。

是的,責任即意義。責任幾乎成了大多數尋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義。對上一輩的責任,對兒女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單位對職業的責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從小盼著快快長大好好地追求和體會一番的人生的意義,除了種種的責任和義務,留給自己的,即純粹屬於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義,實在是並不太多了。他們老了以後,甚至會繼續以所盡之責任和義務完成得究竟怎樣,來掂量自己的人生意義。

而在一些年輕人眼中,人生的意義就是享受,他們還沒有受什麼苦,也沒有經歷大的波折磨難,在他們看來,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們經歷了點什麼困難,他們更有理由了——人活在這個世界這麼苦,不好好享受對不起自己。

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我有一種結論,所謂「人生的意義」,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純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愛自己和被自己所愛的人的感受;還有一部分是社會和千千萬萬別人的感受。

當一位青年聽到他渴望娶其為妻的姑娘說「我願意」時,他由此頓覺人生飽滿、有意義了,那麼這是純粹自我的感受。愛迪生之人生的意義,體現在享受電燈、電話等發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義,體現在當時美國獲得解放的黑奴們身上。如果一個人只從純粹自我方面的感受去追求所謂人生的意義,那麼他或她到頭來一定所得極少。最多,也僅能得到三分之一罷了。

但倘若一個人的人生在純粹自我方面的意義缺少甚多,儘管其人生作為的性質是很崇高的,那麼在獲得尊敬的同時,必然也引起同情。這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失衡。

權力、財富、地位、高貴得無與倫比的生活方式,這其中任何一種都不能單一地構成人生的意義。而勇於擔當的人,即使卑微,對於愛我們也被我們所愛的人而言,可謂大矣!因為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他承擔起了屬於自己的義務。這樣的人,儘管平凡渺小,但值得欽佩。

相關焦點

  • 《梁曉聲自述》:著名作家梁曉聲唯一圖文版人生自傳
    出版時間:2015年9月  【編輯推薦】  本書是著名作家梁曉聲 唯一一部圖文版人生自傳體力作  書中圖文並茂抒寫了他六十多年來內心深處最難忘的家國記憶  【內容簡介】  《梁曉聲自述》是即將步入古稀之年的梁曉聲的首次推出自己的人生圖文自傳體力作。
  • 人生有什麼意義?
    作者:梁曉聲《我心靈的覺醒》《我心靈的覺醒》這本書收錄了梁曉聲關於個人成長和人生價值思索的經典散文篇目。梁曉聲的文字真摯、憂鬱、深刻、豪邁,充滿深切的人文關懷。這裡既有理想主義者犀利的一面——用文字叩問社會良知,探尋時代脈搏;也有溫情、感性和質樸的一面——用細膩的筆觸,寫母親的慈愛、父親的老、兄弟姐妹間的手足情深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我曾多次被問到「人生有什麼意義?」往往,「人生」之後還要加上「究竟」二字。
  • 梁曉聲:直面現實,相信人性的力量
    梁曉聲是當代文壇常青樹,目前已發表各類題材文學作品2000餘萬字,《今夜有暴風雪》《年輪》《雪城》等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影響深遠。從知青文學到批判現實主義,再到後期回歸溫情的現實寫作,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也深具人文性和哲理性。  梁曉聲的小說厚重、大氣磅礴但又不缺乏柔情與細膩,這也是讀者喜愛其作品的原因。他的創作脈絡如何?其現實主義創作的重要意義在哪裡?
  • 梁曉聲:作文「關乎一個人一生」
    我這才知道他每節課都要認真準備,親手寫講稿。」「梁老師每節課都會提前十五分鐘到教室。有時閉目養神,而更多時候是為了和早來的同學聊天。談文學,談人生,天南海北,無所不包。梁老師總是給予青年學生最熱心的幫助,最誠摯的忠告。」
  • 華為閱讀·DIGIX讀書會行至廣州 聽梁曉聲漫談書籍與人的關係
    本次讀書會以「曉聲長談,感悟人生」為主題,梁曉聲現場就書籍與人的關係這一話題深入剖析了閱讀的意義。梁曉聲以書為鏡:漫談書籍與人的關係作為華為DIGIX數字生活節的重要部分,華為閱讀·DIGIX讀書會已邂逅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漢、杭州等多座城市,帶領廣大書迷一次次沉浸在閱讀盛宴中。
  • 華為閱讀 DIGIX讀書會行至廣州 聽梁曉聲漫談書籍與人的關係
    書籍,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更是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閱讀,可以讓眼界更寬闊,讓生命更豐盛,也讓喧囂返璞歸真。12月20日下午15點,華為閱讀 DIGIX讀書會來到廣州,邀請知名作家梁曉聲一起再度走進閱讀。本次讀書會以「曉聲長談,感悟人生」為主題,梁曉聲現場就書籍與人的關係這一話題深入剖析了閱讀的意義。
  • 人到中年,讀懂了《背影》,才讀懂了人生
    及至中年,父親生病,去醫院陪護,醫院規定每天下午三點到醫院陪護,其餘時間都是父親一個人在醫院裡度過。小時候擔心孩子被人欺負,長大後擔心孩子走歪了路,等孩子成家立業後又怕拖累他們。對一個男人來說,父親這個角色永遠沒有功成身退的一天。父愛是人到中年時,他目光中的叮囑和我離去的背影。有網友曾經說過,父親真是越來越奇怪了。
  • 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人到中年,我們才明白:人生無常,落魄落難識人心。當我們人到中年的時候,我們已經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於是,在人生無常中,我們學會了自己咬牙去堅持走過人生最冷的這個冬季,學會了在苦澀中堅守自己信念,以此等待來年的春暖花開。人到中年,我們才明白:人生無常,病來如山倒。當我們人到中年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機能,已經開始下降。
  • 人到中年,要明白靜下來的意義
    看花有一個遠房的叔叔,前段時間剛剛被檢查出來得了腎功能衰竭的毛病,生病之後,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過往進行反思,對過去的很多事情都感到後悔不迭,但卻為時已晚。在看花去探望他的時候,他根據自己的反思,給予了看花很多忠告,總結起來,用一句話就可以完整表達,那就是,人到中年之後,一定要明白靜下來的意義。
  • 梁曉聲:不忘初心的知青作家
    真正讓我開始關注梁曉聲,是幾個月前現代出版社找我主持梁曉聲的新書——《狐鬼啟示錄——梁曉聲說〈聊齋〉》,為了準備活動相關內容,我開始搜尋梁曉聲的相關作品和經歷,這才發現,他是少有的,還在筆耕不輟的當代作家。這讓我意識到,曾經的知名作家並未走遠。而且,用他自己的話說,「知青小說」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只佔到很少的一部分。
  • 梁曉聲:關注他者命運 影響世道人心
    文字是輕的,思想是重的,除了這些有字的書,還有人生這本無字書。有些人即使是文盲,但也會懂得很多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這就是源於家庭的影響。父母是最樸素的人文,一個人所經受的那種直接而感性的生活教育,淳樸的家風、民風和世風,對後期的長成也大有裨益。古人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 人到中年經常感到抑鬱?嘗試做四件事,可以改變你的生活狀態
    白巖松說:「中年不是下午茶,沒有那麼浪漫。中年是青黃不接的階段。」學會接受此時的自己,人活著的七八十年裡,不可能總是像少年時代那樣,意氣風發,人生就像一根拋物線,到達了頂峰,便開始走下坡路,接受生命的自然規律,不必恐慌,不必煩躁。人到中年,要學著和自己和解,與自己和解了,才能與這個紛繁的世界相融,才能接受更好的未來。
  • 人到中年,才會懂得的感悟
    午夜夢回,已是人到中年。此時,人生已過半,踩著一路的艱辛走來,也將踏著一路的辛苦走遠;人到中年,苦樂參半,也許帶著悔恨,空留許多內疚心痛和遺憾。即使人到中年,早已理解何謂孤獨,厭倦了塵世中的紅男綠女,夢裡仍然有著青春時關於夢想的悸動。人到中年, 更加深刻體會到命運的意義,夜深人靜的時候,輾轉反側,心中那一葉扁舟依然飄蕩在情感的波濤之中。
  • 梁曉聲,創作《雪城》等作品,人們學習的榜樣
    梁曉聲對人性向善向美的理解源於家教。梁曉聲受到了家庭的積極影響,一個作家接受的直接而感性的家庭教育,比如淳樸的家風,對寫作大有裨益。古代的孟子能夠成功,孟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讀書這件事上,母親對梁曉聲是「絕對的好」,對於讓他買家用後剩下的錢,母親總是說「你留著吧!」
  • 梁曉聲:「當代青年該了解中國一路走來經歷了什麼」
    「社會也是一本大書,如果內容良好、陽光,一定說明每個人在社會中起到的作用,比如教師的師德,起到的作用是好的,這本好書影響到了人們。」在梁曉聲的眼中,裝修師傅、下崗工人,都是讀社會這本「大書」的重要途徑,都非常值得去了解、去理解。
  • 中年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上)
    中年危機?如何正確理解我們的人生,人生有意義嗎?夜深人靜時,相信不少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這是哲學之問。哲學並不虛無縹緲,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開篇就說到: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學的。關於人生的意義,叔本華、尼採、加繆等哲學家都曾深入思考過。叔本華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 《白巖松的人生哲學》:人到中年,最該擁有的狀態
    有人說,人到中年,十有九悲,悲悲喜喜是每個成年人的現狀,作為下半生開端的中年,又豈能停滯不前,甘於落後。人生下半場,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做好自己的規劃,才能開啟不一樣的精彩。梁實秋先生說過:「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人到中年,歷經半輩子的起起伏伏,嘗遍人生的酸甜苦辣,對人生有了通透的認識,更懂得經營人生的重要。
  • 《中年的意義》中年生小孩,就是不切實際?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而女人卻不同,女人一般只要到40歲以後生育能力就急速下降,甚至不再擁有生育能力。 那麼,到了中年才有想生小孩的想法正常嗎?答案是正常,尤其是現在國內提倡晚婚晚育之後,女性的生育年齡就更加高齡了。
  • 瞭望丨在悲歡離合中抒寫道義與情懷——訪梁曉聲
    至於《知青》《返城年代》,則已擺脫代言意識,主要想表現特殊年代大背景下,人應該恪守些什麼。    《瞭望》:你19歲到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的生活經歷給了你怎樣的影響?這段艱苦的生活是否對你的創作有助益?    梁曉聲:兵團知青與插隊知青雖都是知青,生活狀況卻甚為不同。兵團知青有工資。
  • 人到中年累了嗎?看問題中年如何重啟人生
    而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夾雜著生活與工作的紛紛擾擾,同時也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疾病纏身」,身體也不堪一擊。人到中年的你累了嗎?隨著"問題中年"的到來,如何做才能避開問題的紛擾,重啟自己美好的人生呢?一起來看人民健康為你整理的科普知識,為你的"問題中年"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