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毒該怎麼解?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給你支招

2020-09-05 千月讀書

演員吳奇隆是著名的演技派,出演的多部電視劇紅遍大江南北,還開設了自己的影視公司。但是,在外人看來風光無限的他,童年與青年時代都過得極為艱苦。

他一出生,就被父親的債務連累,從小不斷搬家以躲避債主。為了還清家中債務,他年紀輕輕就作為小虎隊的一員出道。但父親後來又欠下2000萬人民幣的債務,他被迫成為「拼命三郎」。

最拼的時候,他同時拍攝兩部電影,一起發售三張唱片,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就算要休息,他也只允許自己睡3、4個小時。

吳奇隆曾對主持人魯豫說:「就連墮馬受傷都沒感覺了,還會觸碰自己的傷口。」

魯豫大驚,詢問他為什麼這麼做。

他說:「因為已經感覺不到累。」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定義了7種有毒的父母。吳奇隆的父親就是有毒父母中的一種——不稱職父母,而吳奇隆則成了中毒的孩子。

《原生家庭》豆瓣評分8.3

另外6種分別是:「什麼都是為你好「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我們出生開始的那一天,父母就在我們的身上種下了精神和思維的種子。

幸福的家庭,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不幸的家庭,則種下恐懼、責任和負罪感。

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五種中毒孩子的表現

我們所有的人,都是被家庭這個大熔爐鍛鍊出來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是成年後的我們同別人交往的基礎。

父母對我們的方式是健康的,我們長大後就會希望別人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關係中顯得內心柔軟而坦誠。

父母讓我們的童年充滿焦慮、緊張和痛苦,這些情緒就會演變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影響我們往後的一生。

有毒的父母,就會培養出中毒的孩子。

一、父母是完美的,錯的都是我

在「什麼都是為你好」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心裡頭有崇拜父母的需求,他們需要認為父母是完美的。

為了維持自己心目中需要的形象,他們可能會否認父母犯錯的事實,將受傷的感受隱藏在心底;或者為父母的錯誤尋找合理解釋,例如媽媽之所以總是罵我,是因為爸爸對她不好。

這種否認和合理化的解釋,可以帶來暫時的心理安慰,卻會讓他們在未來付出極大的代價。

首先,如果父母批評或否定他們,他們會覺得錯誤的是自己。久而久之,他們會漸漸失去對自己的信心,自尊心也降至冰點。

其次,因為必須要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會慢慢失去對事實的感知能力,最後連自己的情緒也感知不到了。

最後,他們內心其實總是隱藏著一股憤怒(我們的內心世界知道真相),卻沒有辦法直接對父母發洩,於是會很容易遷怒於他人。

二、父母需要我,我的價值取決於我能否滿足他們

不稱職的父母,不僅不履行自己的父母責任,甚至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撫養人。因為他們的不作為,孩子被過早地剝奪了童年,承擔起本來不應該由他們承擔的責任。

首先,因為孩子們本來就不是大人,有許多事情無能為力,所以便會滋生強烈的負罪感與無力感。而負罪感和無力感,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為家庭付出,這些孩子長大後非常容易成為工作狂,吳奇隆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

其次,這些孩子以父母的感受與評價作為衡量自己價值的標準,將父母的需求置於自我的需求之上,反而把自己看得無關緊要。

最後,他們在關係中會傾向於過分奉獻。許多孩子長大後,會選擇一些與父母有同樣問題的伴侶,不地為他們收拾爛攤子。這其實是一種對自己與父母關係的強迫性重複。

電影《無人知曉》劇照

三、父母的能力就是我的極限,我永遠無法比他們更成功

操控性的父母害怕不被孩子需要,他們會因為孩子獨立而感覺遭到背叛和遺棄,所以他們會盡力的維持孩子的無力感。

他們不鼓勵孩子去做去嘗試,去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擔失敗的風險,從而讓孩子總是覺得無助和不滿足。

還有一部分父母會因為自己的不如意或者妒忌心,不願孩子比自己更優秀,經常用言語提醒孩子的無能,降低孩子的自我評價。

這部分孩子長大後,因為對自身的評價較低,缺乏信心去追求更大的成就。而且因為他們始終覺得父母比自己優秀,便會不自主地聽從和服從父母的命令。

四、要保守父母的秘密,其他人都不值得信任

有些父母有酗酒或其他上癮行為,為了不挨打或者被責備,孩子被迫要為父母保守秘密。

首先,為了保守這個秘密,孩子的心中背負著巨大的羞恥感和不安感,他們難以變得自信,也沒有辦法對別人敞開心扉,常常感到孤單寂寞。

此外,因為父母的反覆無常或者對他們的傷害,他們長大後容易對親密關係心懷恐懼,堅信愛的人總會傷害他們。

最後,因為無法在外界找到慰藉,他們被迫與自己的家庭加深聯繫,以至於長大後仍然習慣於為父母收拾爛攤子,無法徹底擺脫他們的影響。

五、應該愛我的人卻虐待我,這個世界滿是危險

身體虐待型的父母通常缺乏對自身衝動的控制力,他們中的大部分也是生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當中,他們的虐童行為正是他們的童年體驗和感受的重演,暴力就是他們學會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的唯一手段。

被父母虐待長大的孩子,非常難以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不僅是不信任父母,而且對外界也充滿警備。他無法接近別人,也難以被接近。

其次,因為從童年起就必須察言觀色,他們長大後可能會過分在意他人評價與感受,神經極度敏感。

最後,被虐待的經歷可能造成心理扭曲,當他們自己成為家長後,也會出現虐童行為。

電影《無人知曉》劇照

中毒孩子如何解毒?

既然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如此巨大,那不幸的人是不是永遠就不能擺脫了呢?事實並非如此。

作者蘇珊告訴我們,童年的我們可能無力改變現狀,但這不代表成年後的我們就可以繼續逃避屬於自己的責任。

我們有義務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後代(防止悲劇重演),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那份勇氣,讓這份勇氣幫助我們從心理上擺脫父母那種強烈且具有毀滅性的影響。

一、檢視自己的觀念,找回自由選擇權

上文提到了勇氣,那麼勇氣從哪裡來呢?蘇珊告訴我們,勇氣來源於你觀念的改變。

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基本的公式:

觀念決定感受,感受影響行為。

自我毀滅式的觀念常常引發痛苦的感受,痛苦的觀念和感受又帶來導致自毀的行動。

舉個例子,倘若你的觀念是「為人子女就該無條件順從父母」,那麼當你心裡頭希望反抗父母時,就會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種負罪感,這種負罪感會迫使你無法否定父母所做的任何決定,反而對他們言聽計從。

而一旦你轉變了觀念,發現其實身為子女也應該擁有自己的獨立想法,你開始自信地表達你自己的立場,那麼你與父母之間的力量就開始變得平衡起來。

其實,我們並非沒有選擇的自由,也並非不具備勇氣。

錯誤的家庭觀念就像一個泥沼,讓我們越陷越深,耗盡我們的所有勇氣,使我們的生活或工作變成一團亂麻。

所以,若要擺脫原生家庭的詛咒,第一步就是要檢視自己的觀念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就需要進行調整。

雖然這個調整不能一朝一夕完成,卻是我們擺脫過去的第一步。

二、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想辦法疏解

錯誤的觀念會衍生出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一般可以分為內疚、害怕、難過、憤怒。許多被父母忽視或否定的孩子會產生憤怒的情緒,但在父母面前,他們習慣於把這種情緒壓抑在心底。

其實,憤怒是一個信號,向你傳遞出重要的信息,比如你的權利正在被踐踏,你正在被侮辱和利用,沒有人關心你的需求等等。所以,憤怒的情緒又常常與恐懼、悲傷相伴。

你可以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應該是在理清自己的情緒後再來做這些,而不是在這之前。怎麼做呢?

第一,你要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第二,表達出你的憤怒。我們要明白,無論我們是否表達憤怒,事情都會發生。

第三,增加運動量,運動可以釋放出心中的緊張情緒。

第四,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要明白你並沒有因生氣而變得卑劣。

第五,將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你的憤怒可以幫助你知道你在親子關係中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意接受什麼,從而幫助你定位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最後,也要允許自己悲傷,然後放下悲傷。放下悲傷的最好辦法,是先哀悼你從沒得到過的父愛或母愛,然後拋棄對原生家庭的美好幻想,不再幻想可以改變父母。

三、與父母明確劃分,保持情感獨立

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認可,這種需要使他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為了擺脫父母的影響,我們必須維持情感的獨立性。

情感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徹底斷絕聯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做自己和關心他人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第一,進行自我界定。撇開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輸和影響後,還有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要明白你既是家裡的一份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可以做自己,同時父母也不必改變他們的樣子。

第二,敢於維護自己的權利。有些孩子一生的許多重大決定都建立在對父母過度的責任感的基礎之上,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義務、也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父母如果不快樂,他們也需要自己照顧自己。

第三,使用非辯護性回應。這種回應對打破攻擊—撤退—防守—升級的循環大有幫助。跟父母溝通的時候,不要道歉、解釋或是嘗試說服他們改變主意,否則你就把大部分的主動權交到他們手上。你不要提要求,只需要針對事情本身來說,這樣你就不會遭到拒絕。

第四,清楚表明立場。明確表達什麼對你是重要的,什麼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有得商量,什麼沒得商量等。你有自己的立場,才不會被輕易左右。

第五,不要說「我不能」,要說「我還沒有」。例如,我不是不能反抗父母,我只是還沒有反抗。你是有自由的,完全可以經過深思熟慮做出自己的選擇。

四、放棄與父母的抗爭,重新前行

我們竭盡所能做出種種抗爭,希望父母對我們更加關愛和寬容,但是這種鬥爭會耗盡我們的精力,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混亂和痛苦,註定徒勞無功。

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放棄這種抗爭,將我們的注意力和能量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第一,放手,然後前行。你要敢於打破父母是完美的這種假象,克服自己崇拜父母的內心需要,轉而將精力用於經營自己的個人發展或者其他關係。

第二,重新定義愛。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方式,如果父母沒有能力或不懂得怎樣展現愛的行為,就會對你造成傷害。

真正的愛不應該帶來痛苦。當你清晰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損失後,你要為自己的生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開始接納那些真正愛你的人。

第三,相信自己。要學著相信自己對於現實的認知,父母不同意我們的觀點或不認可我們的做法,但你仍然可以抵禦他們的否定帶來的焦慮,因為你已經不再需要他的認可。

電影《無人知曉》劇照

要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成年人,並不容易。你可能要經歷一段很艱難的旅程,需要把自己的心剖開,去審視自己的痛苦,從裡到外地折磨自己。

你會遇到挫折和失誤,焦慮、恐懼、內疚和困惑的情緒也會糾纏你。

但是這些魔鬼都沒有辦法再控制你了,因為你將重新找回自己內心的勇氣。

——————

作者:千月

生命之學在於篤行。

高效閱讀|寫作|教育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究竟有著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幸福的本能
    演員劉玉翠,受家庭的影響,直言只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面對與自己相戀長達20年男友的求婚,她還是無法戰勝內心的恐懼,如今五十多歲的她仍是單身一人。原生家庭究竟是有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獲得幸福的本能,在《原生家庭》中我找到了答案。
  • 著名家庭治療師告訴你答案
    著名家庭治療師陳海賢老師給了我們答案。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如何在親密關係中說"不"。 第一個邊界是,對方的心理活動,說的是無論我們和伴侶多麼親近,對方的心理活動就是他們的邊界,我們既不能責怪,也無法控制。 比如,一對夫妻在逛街,對面走過來一個美女,老婆看到老公看了看那個美女,然後用質問的語氣和老公說,"你是不是覺得那個女的很漂亮,比我還漂亮?"
  • 重新定義心理治療丨個人或許無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從離家出走鬧自殺的女兒,到貌合神離的夫妻,再到父母雙方的原生家庭……你以為問題基本解決了,卻發現那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喘息;你以為這個家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黎明前的曙光卻不期而到。對於很多研究原生家庭和心理療法的專家學者來說,這本書也多是他們的案頭上的參考書,所以對於現階段的原生家庭傷害被越來越多提及的今天而言,這本《熱鍋上的家庭》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
  • 原生家庭治癒指南
    承認自己被原生家庭傷害,積極地去尋找情感治療師求助,對很多人來說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幸的是,時代在進步。10年前,如果你因為心理疾病去看醫生大家都會齊頭看你,臉上寫著你「神經病」「矯情」,十年後,當身邊人再去看心理醫生,大家會覺得對方心理壓力大需要幫助,會對他的行為表示同情和理解。
  • 除了原生家庭,你還有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與探討人類行為的影視編劇兼製作人克雷格·巴克。這本兩人傾力打造的書籍曾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原生家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傳授具體的對策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正視這種負面關係,幫助他們獲得改變的勇氣,恢復自信,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尋找自己人生的自由與幸福。
  • 彌補性格缺陷,化解原生家庭之毒,解救受傷的小孩
    寫出了這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蘇珊·福沃德博士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國際心理治療師,同時還是一位作家和演說家。她在心理領域頗有研究,幫助人們從心理陰影中重新走出來。在美國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並且已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除此之外,蘇珊·福沃德博士主持美國廣播公司一談話節目長達六年,並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
  • 家庭心理治療實用書籍,構建良好的家庭關係
    這些年,「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家庭教育的疏漏,正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源頭——童年的傷害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散,反倒愈演愈烈。長大後的我們,既要撫平原生家庭的傷害,也要就此學會做一個優秀的父母。為此,我們歸納了一些家庭心理治療實用書籍,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治療師層層剖析16歲女兒離家出走的深層原因
    爸爸過來說媽媽不該這樣嚴厲對待女兒,媽媽說爸爸太縱容女兒,夫妻之間又吵了一架。11歲的兒子看爸媽吵得不可開交,故意把6歲的妹妹弄哭,爸媽停止了爭吵,過來安慰小女兒。這一幕是《熱鍋上的家庭》布萊斯家經常發生的事情,這個家庭生病了,苦不堪言,但他們及時尋求到家庭治療師的幫助,最終使他們家走向健康成長的方向。
  • 盧熠翎: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但是,童年受過傷的我們,就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嗎?不,絕對不該是這樣。日本東野圭吾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你完全可以選擇,憑藉自己的努力,突出重圍,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都贏回來!
  • 渡仁詹宗熙日誌|談談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的確原生家庭的影響無所不在,舉凡我們的食衣住行、就讀學校科系、職業選擇、人際互動挑戰等,無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甚至我會說:如果你想深刻體會原生家庭的影響,最快的方式就是進入婚姻,然後有機會撫養孩子。你就會看到原生家庭影響的力道,是深深烙印在我們身上。 所以會聽到:『我小時告訴自己,長大不要用我父母的方式對待孩子,怎麼.』
  • 人生如戲,改寫童年劇本擺脫原生家庭的「毒」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一書中,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指出:過去的經歷影響著當下的你。一般來說,孩子們0~6 個月的成長主題是自體感與自我界限,理應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能力,否則可能自戀或產生反社會心理;0~3 歲的主題是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否則可能面臨與人相處的問題。到了3~6 歲,成長就主要涉及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否則可能過於墨守成規或叛逆。來自原生家庭的毒,一般是指精神情感層面的支撐缺乏。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因為,成年的我們正一邊努力治癒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一邊正掙脫原生家庭對於所經營的小家庭的無形控制。 很多小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哪怕你已經搬離了原生家庭,可是原生家庭還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你的生活,你會發現你正無意識地用最討厭的父母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 動輒「原生家庭」傷害:當媽的我已經不會養孩子了,該怎麼辦?
    「對於原生家庭的各種報導太多了,好像每一個錯都是原生家庭的錯,我到底應該怎麼對待我的孩子?我特別迷茫又害怕!生怕一不小心,給他帶去『原生家庭的傷』!」我的朋友遙遙向我「求救」。「管得嚴擔心他有心理陰影,管得松害怕過份溺愛,實在生氣罵兩句打兩下,害怕他以後形成暴力人格!我到底該怎麼辦?原生家庭真是一個坑,要我們父母怎麼填?」
  • 心理丨《超越原生家庭》: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我們在原生家庭所習得的一切可能會伴隨終生。小時候父母特別嚴厲,我們會變得非常聽話,工作後,我們面對權威大多數時候都是順從,面對不公也只能忍氣吞聲;小時候父母總是強加給我們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成年後,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小時候父母總是貶低我們,打罵也是家常便飯,長大後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多麼優秀,還是感到深深的自卑,抬不起頭。這些該如何改變呢?
  • 敢於改變,人生不設限 ——專訪蝴蝶心理資深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梁敬之
    ,專職從事婚姻家庭治療。 他就是資深婚姻家庭治療師、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香港.、國家婚姻家庭諮詢師.二級.、婚姻家庭治療精品課程《我的家庭怎麼了.》主講老師梁敬之。本報記者很榮幸地通過電話採訪了一直生活在香港的梁敬之先生。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領讀 | 霽顏十點人物誌出品今天,繼續為您帶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在前面幾天,我們談論了幾種有毒父母在家庭中的行為模式,他們對子女「施暴」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傷害卻都是難以磨滅的。
  • 心理:原生家庭之母親出軌對兒子的影響
    很早前就想要寫一篇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但是一直無從下筆。自從作心理諮詢以來,發現每一位諮詢的來訪,他的困擾追根溯源多少與原生家庭有關,深感原生家庭這個盤根錯節的巨大問題並非一篇文章能去講清楚。因此計劃寫成一個系列,來講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深遠影響。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又如何去修補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最近在讀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推薦給大家。
  • 她殘忍殺夫後,一直沉默不語,心理治療師揭開的真相令人難過
    心理治療指:想要幫助艾麗西亞走出陰霾的心理治療師「我」——西奧,去到了艾麗西亞所在的精神治療所工作。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從西奧的心理治療開始。為了不劇透,我就不接著講劇情了,說說我看完小說的幾點感觸吧,應該也是作者想要傳遞出的價值理念。一、關於原生家庭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已經被無數育兒專家提及。
  • 《沉默的病人》:原生家庭的傷與痛,終究會在沉默中爆發
    心理治療師西奧,被她的故事太畫作所吸引,希望通過心理治療的方式幫助她,讓她開口說出罪案背後的真相。心理治療師西奧一心探索女主沉默的秘密,卻挖出一個自己也無法承受的夢魘。伏線千裡、反轉起伏的情節,讓《沉默的病人》成了霸佔《紐約時報》392天的燒腦神作,被書評網站在Goodreads讀者票選年度懸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