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吳奇隆是著名的演技派,出演的多部電視劇紅遍大江南北,還開設了自己的影視公司。但是,在外人看來風光無限的他,童年與青年時代都過得極為艱苦。
他一出生,就被父親的債務連累,從小不斷搬家以躲避債主。為了還清家中債務,他年紀輕輕就作為小虎隊的一員出道。但父親後來又欠下2000萬人民幣的債務,他被迫成為「拼命三郎」。
最拼的時候,他同時拍攝兩部電影,一起發售三張唱片,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就算要休息,他也只允許自己睡3、4個小時。
吳奇隆曾對主持人魯豫說:「就連墮馬受傷都沒感覺了,還會觸碰自己的傷口。」
魯豫大驚,詢問他為什麼這麼做。
他說:「因為已經感覺不到累。」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定義了7種有毒的父母。吳奇隆的父親就是有毒父母中的一種——不稱職父母,而吳奇隆則成了中毒的孩子。
《原生家庭》豆瓣評分8.3
另外6種分別是:「什麼都是為你好「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我們出生開始的那一天,父母就在我們的身上種下了精神和思維的種子。
幸福的家庭,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不幸的家庭,則種下恐懼、責任和負罪感。
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們所有的人,都是被家庭這個大熔爐鍛鍊出來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是成年後的我們同別人交往的基礎。
父母對我們的方式是健康的,我們長大後就會希望別人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關係中顯得內心柔軟而坦誠。
父母讓我們的童年充滿焦慮、緊張和痛苦,這些情緒就會演變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影響我們往後的一生。
有毒的父母,就會培養出中毒的孩子。
一、父母是完美的,錯的都是我
在「什麼都是為你好」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心裡頭有崇拜父母的需求,他們需要認為父母是完美的。
為了維持自己心目中需要的形象,他們可能會否認父母犯錯的事實,將受傷的感受隱藏在心底;或者為父母的錯誤尋找合理解釋,例如媽媽之所以總是罵我,是因為爸爸對她不好。
這種否認和合理化的解釋,可以帶來暫時的心理安慰,卻會讓他們在未來付出極大的代價。
首先,如果父母批評或否定他們,他們會覺得錯誤的是自己。久而久之,他們會漸漸失去對自己的信心,自尊心也降至冰點。
其次,因為必須要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會慢慢失去對事實的感知能力,最後連自己的情緒也感知不到了。
最後,他們內心其實總是隱藏著一股憤怒(我們的內心世界知道真相),卻沒有辦法直接對父母發洩,於是會很容易遷怒於他人。
二、父母需要我,我的價值取決於我能否滿足他們
不稱職的父母,不僅不履行自己的父母責任,甚至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撫養人。因為他們的不作為,孩子被過早地剝奪了童年,承擔起本來不應該由他們承擔的責任。
首先,因為孩子們本來就不是大人,有許多事情無能為力,所以便會滋生強烈的負罪感與無力感。而負罪感和無力感,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為家庭付出,這些孩子長大後非常容易成為工作狂,吳奇隆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
其次,這些孩子以父母的感受與評價作為衡量自己價值的標準,將父母的需求置於自我的需求之上,反而把自己看得無關緊要。
最後,他們在關係中會傾向於過分奉獻。許多孩子長大後,會選擇一些與父母有同樣問題的伴侶,不地為他們收拾爛攤子。這其實是一種對自己與父母關係的強迫性重複。
電影《無人知曉》劇照
三、父母的能力就是我的極限,我永遠無法比他們更成功
操控性的父母害怕不被孩子需要,他們會因為孩子獨立而感覺遭到背叛和遺棄,所以他們會盡力的維持孩子的無力感。
他們不鼓勵孩子去做去嘗試,去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擔失敗的風險,從而讓孩子總是覺得無助和不滿足。
還有一部分父母會因為自己的不如意或者妒忌心,不願孩子比自己更優秀,經常用言語提醒孩子的無能,降低孩子的自我評價。
這部分孩子長大後,因為對自身的評價較低,缺乏信心去追求更大的成就。而且因為他們始終覺得父母比自己優秀,便會不自主地聽從和服從父母的命令。
四、要保守父母的秘密,其他人都不值得信任
有些父母有酗酒或其他上癮行為,為了不挨打或者被責備,孩子被迫要為父母保守秘密。
首先,為了保守這個秘密,孩子的心中背負著巨大的羞恥感和不安感,他們難以變得自信,也沒有辦法對別人敞開心扉,常常感到孤單寂寞。
此外,因為父母的反覆無常或者對他們的傷害,他們長大後容易對親密關係心懷恐懼,堅信愛的人總會傷害他們。
最後,因為無法在外界找到慰藉,他們被迫與自己的家庭加深聯繫,以至於長大後仍然習慣於為父母收拾爛攤子,無法徹底擺脫他們的影響。
五、應該愛我的人卻虐待我,這個世界滿是危險
身體虐待型的父母通常缺乏對自身衝動的控制力,他們中的大部分也是生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當中,他們的虐童行為正是他們的童年體驗和感受的重演,暴力就是他們學會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的唯一手段。
被父母虐待長大的孩子,非常難以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不僅是不信任父母,而且對外界也充滿警備。他無法接近別人,也難以被接近。
其次,因為從童年起就必須察言觀色,他們長大後可能會過分在意他人評價與感受,神經極度敏感。
最後,被虐待的經歷可能造成心理扭曲,當他們自己成為家長後,也會出現虐童行為。
電影《無人知曉》劇照
既然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如此巨大,那不幸的人是不是永遠就不能擺脫了呢?事實並非如此。
作者蘇珊告訴我們,童年的我們可能無力改變現狀,但這不代表成年後的我們就可以繼續逃避屬於自己的責任。
我們有義務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後代(防止悲劇重演),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那份勇氣,讓這份勇氣幫助我們從心理上擺脫父母那種強烈且具有毀滅性的影響。
一、檢視自己的觀念,找回自由選擇權
上文提到了勇氣,那麼勇氣從哪裡來呢?蘇珊告訴我們,勇氣來源於你觀念的改變。
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基本的公式:
觀念決定感受,感受影響行為。
自我毀滅式的觀念常常引發痛苦的感受,痛苦的觀念和感受又帶來導致自毀的行動。
舉個例子,倘若你的觀念是「為人子女就該無條件順從父母」,那麼當你心裡頭希望反抗父母時,就會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種負罪感,這種負罪感會迫使你無法否定父母所做的任何決定,反而對他們言聽計從。
而一旦你轉變了觀念,發現其實身為子女也應該擁有自己的獨立想法,你開始自信地表達你自己的立場,那麼你與父母之間的力量就開始變得平衡起來。
其實,我們並非沒有選擇的自由,也並非不具備勇氣。
錯誤的家庭觀念就像一個泥沼,讓我們越陷越深,耗盡我們的所有勇氣,使我們的生活或工作變成一團亂麻。
所以,若要擺脫原生家庭的詛咒,第一步就是要檢視自己的觀念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就需要進行調整。
雖然這個調整不能一朝一夕完成,卻是我們擺脫過去的第一步。
二、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想辦法疏解
錯誤的觀念會衍生出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一般可以分為內疚、害怕、難過、憤怒。許多被父母忽視或否定的孩子會產生憤怒的情緒,但在父母面前,他們習慣於把這種情緒壓抑在心底。
其實,憤怒是一個信號,向你傳遞出重要的信息,比如你的權利正在被踐踏,你正在被侮辱和利用,沒有人關心你的需求等等。所以,憤怒的情緒又常常與恐懼、悲傷相伴。
你可以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應該是在理清自己的情緒後再來做這些,而不是在這之前。怎麼做呢?
第一,你要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第二,表達出你的憤怒。我們要明白,無論我們是否表達憤怒,事情都會發生。
第三,增加運動量,運動可以釋放出心中的緊張情緒。
第四,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要明白你並沒有因生氣而變得卑劣。
第五,將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你的憤怒可以幫助你知道你在親子關係中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意接受什麼,從而幫助你定位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最後,也要允許自己悲傷,然後放下悲傷。放下悲傷的最好辦法,是先哀悼你從沒得到過的父愛或母愛,然後拋棄對原生家庭的美好幻想,不再幻想可以改變父母。
三、與父母明確劃分,保持情感獨立
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認可,這種需要使他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為了擺脫父母的影響,我們必須維持情感的獨立性。
情感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徹底斷絕聯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做自己和關心他人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第一,進行自我界定。撇開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輸和影響後,還有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要明白你既是家裡的一份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可以做自己,同時父母也不必改變他們的樣子。
第二,敢於維護自己的權利。有些孩子一生的許多重大決定都建立在對父母過度的責任感的基礎之上,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義務、也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父母如果不快樂,他們也需要自己照顧自己。
第三,使用非辯護性回應。這種回應對打破攻擊—撤退—防守—升級的循環大有幫助。跟父母溝通的時候,不要道歉、解釋或是嘗試說服他們改變主意,否則你就把大部分的主動權交到他們手上。你不要提要求,只需要針對事情本身來說,這樣你就不會遭到拒絕。
第四,清楚表明立場。明確表達什麼對你是重要的,什麼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有得商量,什麼沒得商量等。你有自己的立場,才不會被輕易左右。
第五,不要說「我不能」,要說「我還沒有」。例如,我不是不能反抗父母,我只是還沒有反抗。你是有自由的,完全可以經過深思熟慮做出自己的選擇。
四、放棄與父母的抗爭,重新前行
我們竭盡所能做出種種抗爭,希望父母對我們更加關愛和寬容,但是這種鬥爭會耗盡我們的精力,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混亂和痛苦,註定徒勞無功。
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放棄這種抗爭,將我們的注意力和能量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第一,放手,然後前行。你要敢於打破父母是完美的這種假象,克服自己崇拜父母的內心需要,轉而將精力用於經營自己的個人發展或者其他關係。
第二,重新定義愛。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方式,如果父母沒有能力或不懂得怎樣展現愛的行為,就會對你造成傷害。
真正的愛不應該帶來痛苦。當你清晰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損失後,你要為自己的生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開始接納那些真正愛你的人。
第三,相信自己。要學著相信自己對於現實的認知,父母不同意我們的觀點或不認可我們的做法,但你仍然可以抵禦他們的否定帶來的焦慮,因為你已經不再需要他的認可。
電影《無人知曉》劇照
要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成年人,並不容易。你可能要經歷一段很艱難的旅程,需要把自己的心剖開,去審視自己的痛苦,從裡到外地折磨自己。
你會遇到挫折和失誤,焦慮、恐懼、內疚和困惑的情緒也會糾纏你。
但是這些魔鬼都沒有辦法再控制你了,因為你將重新找回自己內心的勇氣。
——————
作者:千月
生命之學在於篤行。
高效閱讀|寫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