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滕建舉,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物理專業,教齡12年,現任作業幫理科教學負責人、高中物理總負責人、作業幫高人氣名師。滕老師是作業幫「拍搜」題庫創建人之一,率領團隊搭建作業幫高中物理課程體系,領導教研團隊編輯出產不同版本的課程講義,同時作為教師培訓導師,培養出大量優秀教師,是作業幫「新匠師」代表之一。
投身教育
滕建舉出生於重慶山區一個特別偏僻的小縣,小時候和爸爸媽媽姐姐一家四口住在一個土房子裡,留在童年記憶裡是兩個一高一矮柜子拼起來的床。成長在艱難環境裡很容易對人性產生更深刻理解,兒時經歷使他養成了特別容易捕捉到別人感受的性格,也註定了他未來會從事一份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我們窮成那樣,完全不知道外面世界是什麼樣子。」來北京讀書之前,滕建舉只去過一次重慶城區,大城市留給他唯一印象是立交橋太多很容易迷路。走出大山到北京讀書,對大城市的陌生,加上沒有什麼生活閱歷,大學時滕建舉性格孤僻,幾乎很少出門。「我只知道運通105,到北大東門下車,」自從聽過一次哲學選修課,是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孫英老師的倫理學,他開始對西方哲學產生濃厚興趣,大學四年經常去各個學校蹭課,「我四年把北大哲學系所有老師的課都聽完了。」
滕建舉是中央民族大學物理專業學生,四年來聽遍了哲學課,他準備跨專業考研,希望以後全心投身哲學研究,奈何現實並不能遂願。
2007年大學畢業後,滕建舉進入線下教育機構任教,「我發現能給別人講課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對於教學這件事,一方面要求老師有一定學識積累,另外一方面依賴於老師對於人性有超強敏感性和同情心。「它需要你有很強愛心,學會愛所有人,剛好這個工作特別能激發這種愛,看著他們處於痛苦求學階段,我就忍不住要去幫助他們,本能和他們產生同理心,無論是學習還是與父母溝通,我能夠教會他們東西,得到他們認可,就覺得好像這輩子值了。」滕建舉找到了西方哲學之外最適合自己的事情,那時起就決定投身教育。
華麗轉身
時間到了2010年,正值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大潮興起,中國教育行業也在這個時段開啟了新的發展,在資本和網際網路技術雙重加持下,在線教育嶄露頭角。
滕老師坦言自己在教育機構從1對1到大小班課教學,一路走來並沒有機會對學科進行體系化梳理和研究,但探究課程本質又像是藏匿在身體裡的本能。機緣巧合,滕建舉走進了上地四街1號院,「我從大門踩著各種水泥木屑等裝修材料,走上2樓面試,那個時候作業幫剛剛成立,只有幾間辦公室,我需要做的是設計知識體系,建立和完善線上題庫。」和心中所想不謀而合,2015年,滕建舉加入作業幫,著手題庫體系建設,在作業幫直播課正式上線之前,他和團隊一直致力於研發有價值的教育學習產品。
最懂哲學的物理大師
康德曾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法則。
滕建舉對西方哲學的痴迷並不會因為工作而改變,幸運的是,他找到了「星空」與「法則」的聯繫。滕老師自2007年入行就教授高中物理課程,物理學是論證自然界物質變化過程的學科,而哲學倫理是自然界物質變化過程的真實概括,哲學巧妙地化繁為簡,論證時空事與物的變化過程。從廣義上講,物理和哲學基本上是一體的。
物理專業出身,滕建舉在大學時期完成了學科深度及未來發展方向的知識儲備;對於哲學的熱愛使得滕老師更善於用哲學思維設計物理課程,通過捕捉和把握學生思維與心理結構認知去設計課程體系。
作為一線教師,當學生群體愈發龐大,對整體課程設計變化和要求也越來越多。屏幕另一邊,從一線到三四線,從北京到新疆,從黑吉遼到黔東南,有希望更上一層次的學霸,有被父母按頭逼著學的孩子,也有一群得不到關愛卻在尋找突破的少年們。
在線教育把滕建舉和數以萬計的學生聯繫在一起,面對龐大學生群體,他說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價值主張和正向感召力,因為教育需要這種力量。「我希望深入探究高中物理課程、物理學科本質是什麼,另外一方面我要去研究我的學生是什麼樣子」。
他時常思考,對於學不會物理的學生,是否可以通過課程體系的設計給他們傳遞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愛,讓那些被學校家庭忽視的孩子看到些希望。
目前,作業幫高中物理課程體系可以做到,滕老師和他的團隊研發的「易物理」體系把物理學科拆解得很細,包括知識模塊、課程節奏,甚至講課順序,他們沒有放過任何小細節。
「易物理」有兩個核心,第一是「新工具」:把枯燥、艱深的物理概念通過技術手段用「虛擬實驗室」在屏幕前展現出來。這個虛擬實驗室可以實現在屏幕兩端一起互動,用圖像和動態演繹的手段把只能口述的概念形象展現出來。可能有些孩子一輩子都沒有見過真實的實驗場景是什麼樣子,他們可以通過「虛擬實驗室」和老師一起親手做受力分析,感受真實的物理現象。當他們可以看、可以聽、可以上手操作,當更多感官被調動起來的時候,同學們對於學習的理解是多方位的,那麼最後沉澱下來的一定是更明確、更清晰、更深刻的體會。
「易物理」第二個核心是「大招體系」。這種看似「投機取巧」的解題方法似乎頗受爭議。每一個物理老師都希望通過訓練使學生具備物理思維,希望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真正學物理的人,這對學生本身素養要求極高。
追溯物理的起源,當年世界上那群頂尖聰明的人,從哲學研究中發現了物理,今天卻要求把這樣一個艱深學科做普適化教學,這本身就是不現實的事情。如果說物理和哲學本就是一體的,一個哲學家很難用通俗語言把他的理論闡述出來,那麼物理學科也是一樣。「所以我們需要用比較簡易方式,不要求學生完全理解方法背後的物理知識,但可以拿到分數。我們不需要在全部知識內涵層面要求學生,只需要把複雜知識簡化到應試的標準。」
「大招體系」如何建立,又如何實現?是基於對考試規律的研究。滕老師一直致力於解題思維過程的深入研究和提煉,把嚴密邏輯思維的解題過程變成可操作的標準化方法:拿到題目,讀題時找到清晰的識別條件對應哪個「大招」,然後每個「大招」有明確的操作步驟。
談及建立「易物理」課程體系初衷,滕老師說還是受到了之前對西方哲學研究的影響。「物理學是當代哲學最厲害的自然學科,可以理解為『科學哲學』,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學懂哲學,可是如果學不懂,考試就拿不到分數,再嚴重些,是不是會有孩子認為我學不會物理、上不了好大學就一無是處?每個孩子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也許因為物理格外難學,這些現象更突出。所以在一開始研究課程體系時,我們就在思考到底讓所有人都學懂物理,還是先解決應試問題?顯然在高中學習階段更適合選擇後者。大招技巧真的是『投機取巧』麼?如果深入研究每一個大招背後,都有深層次的理論基礎,我們把這些提煉出來,跳過艱深的邏輯思辨,讓以前處理起來特別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就夠了。所謂『大道至簡』,這也是物理最精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