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簡介:張妍,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曾在國際學校擔任教師,探索傳統教育之外的新教育形式,她擅長為學生營造英語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找到內驅力及適合的學習方法,用高效的方法助力學生通關英語考試。現任作業幫初中英語教研與教學老師,是作業幫在線教育「新匠師」之一。
海歸老師,為學生打開一扇窗
想像這樣一幅畫面:一個來自偏遠地區的留守孩子,隨時隨地跟著來自世界名校的老師學英語,老師跟他/她講國外的文化和俚語,告訴他/她什麼是純正的英語發音。——這不是夢想,而是2020年正在發生的現實。
在中國用戶規模最大的K12在線教育平臺作業幫上,儘管名師眾多,一個個擁有嚇人的教育背景,但「哥倫比亞大學」這樣世界頂尖名校的履歷,有時還是會讓學生和家長震驚。故事的主人公,初中英語老師張妍,就是在這裡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然後回國,把自己所學傳遞給中國廣袤地區的孩子們。
張妍來自古城西安,小學起便在陝西省比較好的學校讀書,一路享受了較為優質的教育資源,體會過真正的好學校、好老師對人的培養和薰陶。高考時,她以省內文科排名300多名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英語專業學習,大學期間先後去四川大涼山、甘肅隴南等地支教,對教育產生了興趣。
研究生階段,她立志去美國讀教育,以優異成績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國際比較教育(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專業,研究世界各國的教育問題,尤其是教育資源匱乏地區存在的問題。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是世界頂尖的教育研究生院,曾經培養了胡適、陶行知、馬寅初等中國近代傑出的教育家,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學、應用心理學和心理健康學方面綜合性研究生院,在全美教育研究生院中排名第一。
「在那邊讀了幾年,也見到了非常多優秀的人,平時一邊學習一邊寫自己的論文,我主要研究少數民族的教育問題,希望為四川大涼山彝族以及教育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尋找一些辦法。」
期間,張妍還與學姐開展了一個社交情感教育的項目,召集有識之士,共同研究原生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影響,探尋未來教育的形態。「我們都在說,未來的教育不是一味以學習成績為主導,而更多的是非認知技能的培養,比如說溝通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等。」
畢業後,張妍毅然回到國內,加入一家著名國際學校,進行 創新教育項目的管理。看到在線教育的發展趨勢之後,她帶著紮實的積累加入作業幫,嘗試為全國更多地區的孩子打造原汁原味的純正英語教育。
要塑造中國孩子熟悉的英語環境
中國是英語學習大國,幾十年來,為與世界同步,一代代中國學生不遺餘力地學習英語。在這樣的傳統下,英語教育還能有什麼樣的革新?這是張妍想要發現的。
這種對於教育本身的熱情,讓她一開始就拒絕了到公立學校擔任老師這條路。「公立學校的老師教得也很好,也有創新,但我覺得大部分都是按照課本上的內容去講,沒辦法加入太多新的內容,如果是作業幫這樣的在線教育機構,我們採用的教材很多都是國外的原版文章,能夠給學生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我覺得會有很大空間讓老師進行合理的發揮。」
那麼,更好的英語課是什麼樣子?張妍開始探索屬於自己的「名師大招」,希望從本質上為學生們選擇學習英語的最佳路徑,做到事半功倍。先扎紮實實地把初中英語的教研和講義進行了梳理,並融入了很多先進的講授方法。「比如我們有一篇文章,它是在講泰國一個由大象組成的樂團,這是以前BBC的原版報導,那我們怎樣去給學生呈現一個更好的教學材料?我把這件事最初的第一篇報導挖出來,然後找一些適合學生了解的地方,結合我們精讀文章去講解,讓學生體會兩個文本的細節,也能給學生一個很好的感覺,他們在學習的是一件真實發生在國外的事情,而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學生對世界會有更開闊多元的看法。」
還有一點是教育機構做英語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很多家庭選擇在線英語課堂的原因。「比方說英語語言,大家知道在國內學英語,很多時候都是相對偏中式的表達,語法上沒有錯誤,但並不是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但如果我們能把外國人寫的內容拿出來,可以讓學生看到怎麼樣的表達是更純正的,更加符合外國人的習慣,這是我們重點努力的方向。學生在作業幫初中英語課堂,一定要學到純正的英語。」
基於這些理念,她細緻入微地梳理了初中英語所有的講義和PPT,為孩子們選擇了更具水準的文本。
目前,張妍主要在教初二衝頂班,她覺得初一初二的孩子,中考壓力還不是特別大,英語學習可以有更多可能性。比如從一些詞彙的表達等去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感覺,通過一些細微的調教,讓學生從好變得更好。在實際教學中,她認為,老師要注意營造中國學生熟悉的英語環境。
「比如我在設計across和through這兩個單詞的講法時,我就找出英語媒體對於中國重慶輕軌的報導,把文中這兩個單詞挖掉,讓學生去填。因為輕軌是從樓裡面穿過的,這裡一定是用through,而across是從表面穿過,找的就是一個人遊泳橫渡大西洋。這些內容生動、有趣,讓學生熟悉的話題,同時是來自外國人的語料,學生可以理解,在真實的場景中,應該使用哪個單詞。從知識跨到生活,不在一堆同義詞裡迷失,這才是學會了。」
平時,張妍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思考哪裡可以進行更有意思的升級和拓展上,儘量讓初中英語做到與國外一個體系與思路。大家都在說英語課要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但她認為,當有了真正能點撥學生的好的英語課,來自真實語境中的語言表達,才能吸引孩子用英語思維去看世界。
「一個人去學英語,我們常說,把你扔到國外兩年,再差的孩子英語都有了飛速的提升,所以一方面是接觸,我要保證你接觸到的東西是很地道的英語,而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這種表達習慣。 另外一方面,我們要去想一下外國人寫作的習慣和中國人寫作習慣有哪些不一樣,分析一下,讓學生寫出來純正的英文。」
她仍然在探索和融合的路上,並且找到了一些方式,但她認為,這些技巧都是其次。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老師還是要有發自於內心的愛,並且你一定是學生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