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武將從唐朝活到宋朝,效忠過13個皇帝,結果富貴善終!

2021-01-08 騰訊網

「大唐盛世」、「開元盛世」、無論是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處於一種開明的政策,容納吸收各個地方的思想文化,使得唐朝成為最具多元化的朝代,兼收並蓄,容納百川,極大的促進了唐朝的經濟繁榮,即便如此,在「安史之亂」發生之後唐朝最終也抵擋不住而土崩瓦解,唐朝滅亡,中國再次進入封建朝代宋朝,而宋朝的開國英雄就是趙匡胤。

唐朝末期,農民的起義不斷發生,硬生生將唐朝最後一點的國力折磨殆盡,將黃巢起義平息之後,這時候的唐朝的國庫早已虧空,再沒有力氣去對抗這些一點點的小戰爭了,在這次起義結束之後不久,在北方一個小小的農村裡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一個新生兒出生了,那個時候並沒有人想到,這個新生兒將來會是亂世之中的英雄。

這個普通農民家庭出生的新生兒叫做候益。候益從小就喜歡和鄰家的小孩鬥智鬥勇,擅長使用一些長矛大刀,而且性格強悍,而且他的內心不想一輩子待在農村裡耕地生活,過著平凡的日子,侯益就走出村子,去到山外邊下面的小城報名參軍,據歷史資料記載,侯益在當兵之後很快就得到上級的欣賞,擅長領兵打仗,不久之後就做上了小官。

侯益雖然是出生在唐朝,但是實際上侯益的一生是在亂世之中生存,經歷了唐朝的大動亂一直到宋朝時期,在宋朝還被趙匡胤提拔,成為了宋朝的武官,做上了大臣的職位,而侯益作為一名武將活的時間也很長,臨終的時候才八十歲。唐朝末期原本就因為連續不斷的起義導致唐朝的國力大大不如從前,在之後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這點讓侯益侍奉的上級就不斷的頻繁更換,一生就為十幾個皇帝賣命做事,而這些時期原本就是動亂不斷,而且也不免其他皇帝對侯益之前侍奉的皇帝起了猜疑之心,侯益能夠一直在這樣的亂世之中活下去還能夠得到皇帝的欣賞已經十分不容易了。

那麼為什麼侯益能夠在這樣的亂世之中一個人存活下去呢?其實侯益能夠在這樣的局面存活下去都是有原因的後漢高祖劉志遠就知道這其中的原因,關鍵其實在於侯益有識大局的眼光,後晉滅了之後侯益就馬上摒棄了後晉的一切,馬上轉向契丹的皇帝,在契丹的皇帝離開之後,侯益又投奔後漢,而且後漢高祖還給了侯益至上的官銜,向世人展示對侯益的寵愛。

想必到這裡就明白了,侯益從來不是說只為哪一個皇帝做事賣命,而是說見風使舵,看大局的情況是誰來做主就為誰賣命。所以侯益在史料當中的記載也並不都是積極的,侯益只不過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求得榮華富貴,才得以在這亂世當中生存下去。

相關焦點

  • 從唐朝到宋朝中間到底隔了多少年?
    從唐哀帝放棄自己的皇位,唐朝被改成「梁」。事實上中國歷史上雍容華貴的大唐一共存在290年,到這裡就結束了。其實也不能說是皇帝放棄了自己的皇位,用俗話來說,就是唐朝氣數已經盡了,無力回天,就靠著一個皇帝,唐朝也不可能在繼續下去,所以唐朝就到這裡就完了。
  • 古代歷史上,唐朝和宋朝中間到底相差了多少年?
    其實唐王朝於公元907年滅亡,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唐宋之間隔了整整53年,這53年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五代。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公元618年,李淵受禪於隋恭帝楊侑,稱帝,定國號為「唐」,定都長安,唐朝建立。 唐代自李淵開國起,歷經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武周短暫代唐,至唐玄宗時期達到頂峰——「開元盛世」。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分為北宋、南宋兩個階段。講到唐、宋間隔,因此這裡只提北宋。公元960年,後周歸德節度使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 大唐國力強盛,皇帝卻命不好,21個皇帝13個不得好死
    秦、隋不如唐朝國運綿長,兩漢不如大唐疆域廣大,宋朝乏其雄武,大明無其文治燦然,清朝又絕無唐的開放氣魄。然而弔詭的是,這個強盛帝國的歷代皇帝們,命運卻出奇的慘。大唐共有21位皇帝(包括武則天),但竟有13位皇帝死於非命,頗是令人嘆息。
  • 兩個兒子是皇帝,另外三個兒子是太子,父子六人都是富貴善終
    自從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以後,唐朝的宮廷政變就此起彼伏。李家父子相殺,兄弟相殘之事成了家常便飯。 唐睿宗李旦生活在帝王之家,耳聞目睹了太多兄弟父子相殺的事情。唐高宗李治殺了親兒子李忠,則天大聖皇帝武曌殺了親兒子李賢。李旦作為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不僅耳聞目睹了這兩場慘劇,也差點被母親殺了。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皇帝發的誓,而且是開國皇帝發的誓,對其繼承者應該是具有絕對的權威和約束力的。一千年前的趙匡胤,敢立這塊"不殺士大夫「的石碑,固然出於萬世基業的考慮,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勢所必然、順應社會發展的行為。中國人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 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為何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為何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唐亡後天下大亂,出現了五代十國劇烈的社會動蕩,中原大地極度混亂 唐朝滅亡之後,中原大亂,雖然才過了短短的53年,卻發生了太多的故事,產生了一堆的短命王朝,歷史上被稱為五代十國,這段歷史也是中國古代的一段黑歷史,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暴」「亂」,不要說老百姓日子過得悽慘
  • 為何說此帝國比唐朝厲害?作為歷史上的第二王朝,我都想穿越過去
    在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排行榜中,你會清晰地發現,唐朝活了290年,宋朝活了320年,明朝活了277年,兩漢最長400多年。而這些朝代中,很多人眼裡只有漢唐。這不僅僅是因為漢唐時期佔領的地盤大,還因為在整個漢人王朝裡,漢唐一直都是對外擴張的。再看看後來的中原王朝宋和明,簡直被人欺負得不成樣子了。
  • 為什麼唐朝的異姓王如此之多?
    自此之後,只有皇帝本家的子孫可封為王,異姓王不再多見。至隋唐時期,出現的異姓王多為篡位做準備的封爵,異姓封王基本上都是篡位的前兆。但唐朝、宋朝、和明朝出現了很多異姓封王的情況。但與宋朝和明朝多為功臣去世追封為王不同,唐朝有很多生前就被封王的人。今天下呂居士就來談談為唐朝立下赫赫功勳並封為王的異姓功臣。
  • 北宋最厲害的1個武將,知名度卻極低,只因他名字中有一個生僻字
    提起宋朝,讓很多人嘆惋不已。在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中,宋朝是唯一一個以武備疲弱聞名的朝代。其他大一統王朝,比如漢朝、唐朝、元朝、明朝,都曾經有過雄師十萬千裡遠徵,犁庭掃穴痛擊敵國的輝煌歷史,只是到了王朝末世之際,隨著國力衰落,才會受制於人,雄風不再。
  • 唐朝一個軍閥,請別人消滅自己的部隊,損兵賠錢後留下一個成語
    在這麼多年的封建王朝之中,皇帝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死權,如果是一個賢德的皇帝就罷了,如果遇到的是一個昏君的話,那恐怕日子就不好過了,因此就留下了一個伴君如伴虎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軍閥應運而生。而後來大將左良玉很多次不聽從皇帝的話也沒有被處死,原因就是左良玉是一個軍閥,如果皇上逼的太急的話,他很有可能會造反,而袁崇煥卻是一個忠臣,肯定不會造反。而軍閥之所以從出現開始就連續千年一直存在,這都是因為皇帝逼迫的結果,這些軍閥們的生存道理很簡單,就是手中要有一支部隊只聽從自己的號令,這樣皇帝就會擔憂,所以說歷代軍閥的手中都會有自己的部隊。
  • 從唐朝到宋朝,人們的思想是如何從開放變為保守的?
    唐宋是兩個相鄰的朝代,不過宋朝對唐朝卻不是一脈相承,唐朝與宋朝存在巨大的差異,比如在思想上,唐朝開放包容,但到宋朝時卻趨於保守。關於兩朝思想差異的爭論自古便沒有停止過,有人認為這是進步,也有人認為宋朝是對唐朝的退步,各種說法,莫衷一是。
  • 宋朝太監很守規矩
    從4月7日首播,一直到現在,熱播電視劇《清平樂》已經播放了20多集,佔據整部電視劇的三分之一。細心的觀眾一定留意到,《清平樂》裡很少有太監的戲份。偶有出現,也是一晃而過。在古裝戲裡,太監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平樂》為何很少有太監的戲份?這與宋朝歷史上太監的「低調」密切相關。宋朝時期,太監很守規矩。
  • 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重文輕武之根源,朝堂如何限制武將權力的?
    為了解決從安祿山造反開始,延續五代十國,直至宋朝,根深蒂固的藩鎮做大,然後藩鎮割據,最後下級士兵裹挾將領造反的如同死循環般的社會風氣,才是宋朝以來重文輕武的主要原因。重文輕武,不能全怪趙匡胤,畢竟有歷史局限性,想像宋之前是什麼景象,簡直是武力大亂鬥,再前面就是唐朝藩鎮割據。所以宋太祖重文抑武也是歷史局限歷史趨勢。
  • 他只是一把雙刃劍,僅此而已
    在唐朝之前,華夏民族的文臣和武將之間差別極小,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在沙場上同樣所向無敵,上演了一出出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血性大戲。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制定的「崇文抑武」國策,讓民族精神發生質變,更多人「怯於公義而勇於私鬥」,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將帥離心,衍生出後世「寧與外寇、不與家賊」的暗黑思維。
  • 「官家」為何能夠成為宋朝皇帝的專屬稱呼?
    而在宋朝,文官們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仁宗朝時,甚至能和皇帝平起平坐,坐而論道,那麼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呢? 其實用官家來直接稱呼君王,宋朝也並非是首創。 《南齊書》"官家大老天子"。而唐末這種現象也層出不窮,《舊唐書》"官家救兒命"。 此外,《新五代史》與《舊五代史》中也有過這種記載。
  • 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女兒送給你吧,尉遲恭:不敢,我還想多活幾年
    雖然沒有成為唐朝的開國皇帝,可是,在歷史上唐朝的天下實際上是靠李世民才打下來的。這離不開李世民的廣闊的胸襟和強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的有識之士和戰鬥力爆表的武將前來輔佐。李世民在功成名就,做了皇帝後,也並沒有像其他的開國君主那樣大開功臣。
  • 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四大名將:秦朝一人,唐朝有三位
    意思很容易理解,那就是臣子功勞太大甚至威脅到皇權,君王忌憚和猜忌之下往往會起了殺心,歷史上因此被殺的功臣比比皆是,比如秦昭襄王逼殺白起、呂后殺韓信等等。功高震主未必一定會被殺,歷史上功高卻安然無恙的例子也不少,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臣子識時務懂進退;二是皇帝有足夠的胸懷,他們雖有猜忌卻只是不予重用而不會殺之以絕後患,今天就來說一說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以善終的四大名將:秦朝一人,唐朝有三位。
  • 宋朝重文輕武之根源,淺談其官吏制度是如何限制武將權力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宋朝的官吏制度,且看看這種官吏制度是如何壓制武將,助長文臣的。宋朝的官吏制度,可以歸納為一個詞:內重外輕。內重,是皇權加重;外輕,則是兵權減輕。中央集權、皇帝集權,百官權力分散。宋朝並非廢除丞相,但是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也就設置了「二府制」。所謂二府制,則是中書、樞密院。